2025年上海市15區(qū)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二(學生版)_第1頁
2025年上海市15區(qū)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二(學生版)_第2頁
2025年上海市15區(qū)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二(學生版)_第3頁
2025年上海市15區(qū)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二(學生版)_第4頁
2025年上海市15區(qū)高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二(學生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三二模文言文二匯編

【25二模徐匯區(qū)】

(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1-23題。(11分)

故善畫者,師物不師人;善學者,師心不師道;善為詩者,師森羅萬象,不師先輩。法

李唐者,豈謂其機格與字句哉?法其不為漢,不為魏,不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者也。是

故減灶背水之法,跡而敗,未若反而勝也。夫反所以跡也。今之作者,見人一語肖物,目為

新詩,取古人一二浮濫之語,句規(guī)而字矩之,謬謂復古。是跡其法,不跡其勝者也,敗之道

也。([明]袁宏道《竹林集敘》)

①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時使之也。妍嫂之質,不逐目而逐時。是故草木之無情也,而

鞋紅鶴翎,不能不改觀于左紫溪緋。唯識時之士,為能堤其潰而通其所必變。夫古有古之時,

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語言之跡而冒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者也。

②近代文人,始為復古之說以勝之。夫復古是已,然至以剿襲為復古,句比字擬,務為

牽合,棄目前之景,摭腐濫之辭。有才者訕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無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語,

幫湊成詩。智者牽于習,而愚者樂其易,一倡億和,優(yōu)人馬芻從,共談雅道。吁!詩至此,抑

可羞哉!夫即詩而文之為弊,蓋可知矣。([明]袁宏道《雪濤閣集序》)

[注]①減灶背水:兩個典故,“減灶”指戰(zhàn)國孫臏利用減灶計誘使魏軍主帥龐滑輕敵追

擊,最終大敗?!氨乘敝笣h將韓信在井隆之戰(zhàn)中背水一戰(zhàn),置之死地而后生。②鞋紅鶴翎、

左紫溪緋:指牡丹花中鞋紅、鶴翎、左紫、溪緋等不同品種。③葛:夏衣。④駱從:騎馬的

侍從。

21.對乙文第①段的論述,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借“牡丹之變”說明創(chuàng)作者必須迎合讀者喜好。

B.作者以“冬襲夏葛”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大膽求變。

C.作者以古今的對比,闡明參照前人經(jīng)驗的重要性。

D.作者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指出文學變化的必然性。22.以下哪一項符合作者在甲乙兩

文所表達的文學主張?()(3分)

A.創(chuàng)作要明道致用。B.創(chuàng)作要不拘一格。C.創(chuàng)作要任性而發(fā)。D.創(chuàng)作要雅俗共賞。

23.兩文都對“復古之說”提出批評,但批評的角度和策略不同,請結合甲文和乙文第

②段對此加以辨析,完成表格。(5分)

1

批評的角度批評的策略

甲文創(chuàng)作的方法(2)

先解剖復古派的創(chuàng)作特點,

再從正反兩方面呈坦擬古之

乙文第②段(1)害,最后表達時不良文風的

痛切感慨。既有理性批判,

又能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

【25二模金山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4題。(10分)

燕喜亭記

韓愈

①太原王弘中在連州,與學佛人景常、元慧游,異日從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間,

上高而望,得異處口。斬茅而嘉樹列,發(fā)石而清泉激,輦糞壤,燔榴翳①;卻立而視之:出

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建者為池,而缺者為洞;若有鬼神異物陰來相之。自是弘中與

二人者晨往而夕忘歸焉,乃立屋以避風雨寒暑。

②既成,愈請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顯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日“謙

受之谷",瀑曰"振鷺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目"黃金之谷”,瀑日"秩秩②之

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時也;池日“君子之池”,虛以鐘其美,

盈以出其惡也;泉之源曰“天澤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日"燕喜③之亭”,取

《詩》所謂“魯侯燕喜”者頌也。

③于是州民之老,聞而相與觀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無與'燕喜'者比。

經(jīng)營于其側者相接也,而莫值④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遺⑤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貶秩

⑥而來,次其道途所經(jīng),自藍田入商洛,涉浙湍,臨漢水,升覘首以望方城:出荊門,下泯

江,過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嶺,猿求所家,魚龍所宮,極幽遐瑰詭之觀,宜

其于山水伏聞而厭見也。今其意乃若不足,傳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焙胫兄?,與其

所好,可謂協(xié)矣。智以謀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儀⑦于天朝也不遠矣。遂刻石以記。

(選自《韓愈詩文精讀》)

【注】①燔榴(zi)騰:焚燒枯死的草木。②秩秩:德如流水,源源不斷。③燕喜:同”宴

喜”,宴飲喜悅。《詩?魯頌?宮》:“魯侯燕喜,令妻壽母?!雹苤担河龅健"葸z:贈送。

⑥貶秩:貶官。⑦羽儀: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為楷模。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內(nèi)的一項是()。(1分)

A.之B.焉C.者D.也

22.對第②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本段描寫了弘中建的燕喜亭與周圍景物命名的由來。

B.命名注重內(nèi)德與外形的結合,賦予更多的精神內(nèi)涵。

C.運用擬人、擬物手法,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但言過其實。

2

D.句式長短錯落有致,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節(jié)奏感。

23.賞析第③段畫波浪線部分的表達效果。(3分)

24.從結構和內(nèi)容角度,分析第③段畫直線部分在文中的作用。(4分)

【25二模嘉定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2分)

材料一: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笨鬃釉唬骸靶?/p>

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

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選自《孟子?離婁上?第八章》)

材料二: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

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漏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歆其隔?何

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選自屈原《漁父》)

材料三:

①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

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②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

趨數(shù)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

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祐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

之,構亭北情,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

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③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錨銖利害相磨戛,隔

此真趣,不亦鄙哉!

④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nèi)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

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

驅,因之復能乎內(nèi)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

(選自蘇舜欽《滄浪亭記》)

20.下面對材料一中“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一句理解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3分)

A.水清就用來洗帽纓,水濁就用來洗雙腳,這是因為水自身清濁造成的結果。

B.水清就用來洗帽纓,水濁就用來洗雙腳,這是說你有自己選擇水質的自由。

C.水清就用來洗帽纓,水濁就用來洗雙腳,這是自己根據(jù)需要做出的不同選

擇。

3

D.水清就用來洗帽纓,水濁就用來洗雙腳,這是自然對水質做出的不同要求。

21.從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兩方面分析材料三第③段畫線句的表達作用。

(4分)

22.結合三則材料,分析“滄浪”意象在孔孟、漁父、蘇舜欽筆下

內(nèi)涵的變化。(5分)

【25二模楊浦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3題。(11分)

海陵許氏南園記〔宋〕歐陽修

①高陽許君子春,治其海陵郊居之南為小園,作某亭、某堂于其間。許君為江浙、荊

淮制置發(fā)運使,其所領六路七十六州之廣。凡賦斂之多少,山川之遠近,舟楫之往來,均

節(jié)轉徒,視江湖數(shù)千里之外如運諸其掌,能使人樂為而事集。當國家用兵之后,修前人久

廢之職,補京師匱乏之供,為之六年,厥績大著,自國子博士遷主客員外郎,由判官為副使。

夫理繁而得其要則簡,簡則易行而不違,惟簡與易,然后其力不勞而有余。夫以制置七十

六州之有余,治數(shù)畝之地為園,誠不足施其智;而于君之事,亦不足書。君之美眾矣,予

特書其一節(jié)可以示海陵之人者。

②君本歙人,世自孝德。其先君司封喪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衣

雖弊,兄未易衣,不敢易;食雖具,兄未食,不敢先食。司封之亡,一子當?shù)霉?,其兄?/p>

相讓,久之,諸兄卒以讓君,君今遂顯于朝以大其門。君撫兄弟諸子猶己子,歲當上計京

師,而弟之子病,君留不忍去,其子亦不忍舍君而留,遂以俱行。君素清貧,罄其家費走

四方以求醫(yī),而藥必親調,食飲必親視,如可理則喜,或變動逆節(jié),則憂戚之色不自勝。

其子卒,君哭泣悲哀,行路之人皆嗟嘆。

③嗚呼!予見許氏孝悌著于三世矣。凡海陵之人過其園者,望其竹樹,登其臺榭,思其

宗族少長相從愉愉而樂于此也。愛其人,化其善,自一家而形一鄉(xiāng),由一鄉(xiāng)而推之無遠邇。

使許氏之子孫世久而愈篤.則不獨化及其人,將見其園間之草木,有駢枝而連理也,禽鳥之

翔集于其間者,不爭巢而棲,不擇子而哺也。嗚呼!事患不為與夫怠而止爾,惟力行而不怠

以止,然后知予言之可信也。

21.第①段畫線部分駢散結合,請加以賞析。(3分)

22.對第③段畫線部分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作者認為做事就怕半途而廢。

B.作者認為凡事都要努力踐行。

C.作者認為應該先實踐后說話。

D.作者認為言語需要實踐印證。

4

23.本文名為“南園記”,卻在第②段用大量筆墨敘寫許君“孝德”之行。請結合全文

從內(nèi)容和結構的角度,分析其作用。(5分)

[25二模浦東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1分)

建陳渡石橋記

(明)唐順之

①陳渡橋去郭南十里,近郭而又當孔道,往來者踵相踐也。橋故以石為之,既毀而易之

以木,木壞則輒更而作之。夫屢壞則病行者,屢作則勞居者,而費且不勝計。會有浮圖人?

德山至,遂慨然目:“吾力能辦此?!北娊匀杖弧R蛘埳綖橹?,而相與以貧富為率,出錢若干

緡,不足則山使其徒募錢于四方。其財取諸愿助之家,而不費官帑之一錢,其力取諸傭食之

夫,而不勞公徭之一卒。始于某甲子某月,訖工于某月,可謂易矣!

②蓋山之為人吾知之,有粟必以施餓者,而終歲自食糠牝,有錢可以易衣,而嘗衣碎衲

行雨雪中,其苦行有足動人者。是以募人而人爭應之,役人而人不敢愛其力,宜其成之若是

易也。

③夫橋梁,王政之所有事也。山口不粒粟,身無全衣,以此自足。而絲發(fā)無所假于世,

亦可矣。乃復能急人之病,而閔閔于一橋之成也如此。則彼長民者,固眾之所跋而望以庇焉

者,耽耽而居,飽祿以嬉,其于人之疾疹帖苦,則督督②而莫知。蓋先王一切所以捍災備害

生人之道,泯然盡矣。其所缺者,寧獨一橋也哉!嗚呼!此不為而彼或為之,其亦可以觀世

也已。

(選自《唐順之集?卷十二》,有刪改)

【注】①浮圖人:指佛教僧人。②督督:愚昧無知貌。

20.請根據(jù)第①段內(nèi)容,為當?shù)芈糜尉皡^(qū)撰寫一則不超過100字的“陳渡橋”簡介。(4分)

21.下列對第②段概括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德山大度慷慨不計得失,濟世精神感動苦行之人。

B.德山粗食鄙衣卻樂善好施,故人們愿意鼎力相助。

C.德山勇?lián)迾蛑危傩諣幭瓤趾蟪鲑Y以成其事。

D.德山不愛其力,百姓甚為感動而愿助其一臂之力。

5

22.從結構和內(nèi)容角度,分析第③段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25二模奉賢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LL分)

郢州孟亭記

(唐)皮日休

明皇世,章句之風,大得建安體。論者推李翰林、杜工部為之尤。介其間能不愧者,唯

吾鄉(xiāng)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

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慧,有“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a

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謝股之詩句,精者有“露濕

寒搪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c此與古人爭勝于毫厘也。他稱是者眾,不可

悉數(shù)。嗚呼!先生之道,復何言耶?謂乎貧,則天爵于身;謂乎死,則不朽于文。為士之道,

亦以至矣。先生,襄陽人也,日休,襄陽人也。既慕其名,亦睹其貌,蓋仲尼思文王,則嗜

昌歌;七十子思仲尼,則師有若。吾于先生見之矣。說者曰:“王右丞筆先生貌于郢之亭?!?/p>

每有觀型之志。四年,滎陽鄭公誠刺是州,余將抵江南,般舟而詣之。果以文見貴,則先生

之貌縱視矣。先是,亭之名,取先生之諱。公曰:“焉有賢者之名,為趨廝走養(yǎng),朝夕言于

刺史前耶?”命易之以先生姓。日休時在宴,因日:“《春秋》書紀季公子友、仲孫湫字者,

貴之也。故書名曰,貶',書字曰'貴’。況以賢者名署于亭乎?君子是以知公樂善之深也。

百祀之弊,一朝而去,則民之弊也,去之可知矣。”見善不書,非圣人之志,宴豆既徹,立

而為文。成通四年三月三日記。

注釋:①昌歌:菖蒲根的腌制品。②有若:據(jù)《孟子》、《史記》等記載,孔子去世后,

弟子們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舉其為師,并以師禮事之。

20.下列詩句填入文中a、b、c三處順序正確的一項是()(1分)

(1)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2)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3)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A.⑴⑶⑵B.⑶⑵⑴C.⑶⑴⑵D.⑵⑴⑶

21.以下對文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浩然詩歌中的景物描寫雄奇壯闊,既巧妙又自然。

B.孟浩然詩歌成就不亞于前人,被無數(shù)的當代人稱贊。

C.王維在郢州亭里畫了孟浩然像,作者時時想去瞻仰。

D.鄭公雖承認孟浩然是賢者,但不滿自己名聲在其后。

22.分析文章畫線句在論證上的作用。(3分)

6

23.本文作者認為孟浩然達到了“士”的最高境界,但元代文人辛文房在《唐才子傳》

里卻感慨孟浩然“才名日高,競淪明代,終身白衣,良可悲夫!、這兩種看法是否矛盾,結

合本文內(nèi)容加以分析。(4分)

【25二模閔行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1分)

種樹說

[宋]陳仁子

①有語予移樹之訣者:“凡移巨樹,其本筑以固,;其土篩以細,;其枝

葉稀或禿,;其時日冬而移,欲其乘乎春也。既種已,間一日以水滋焉,而不可淫;

編棘以圍焉,而不可近;遲之歲月以俟焉,而不可爪其膚。然后性之傷者復,天之病者全,

精神內(nèi)固,橫枝外暢,生意沛乎,其不可遏矣?!?/p>

②予日:“是法即學法也。今夫學者,非可易為也。溫故而習,玩味精深,猶筑之欲其

堅也;韋編而絕,程度縝密,猶篩之欲其細也;靠實以取之,不事浮華之美觀,猶末之欲其

輕而禿也;及時以操之,不聽歲月之蹉跑,猶春之欲其乘以榮也;澆胸以圣賢之義理,而不

淫以邪也;去誘以詩書,而不近以褻也;計功以日新又新之矩度,而不亟以盈也。夫是以養(yǎng)

深而不可撼,誘多而不可移。行之而固,需之而成,躋之圣賢。雖富貴臨乎前而不羨,刀鋸

加乎后而不懾。否則,涸可立而待也?!?/p>

③嗟夫,人之學也而不如法,是不如老圃者也。(有刪節(jié))

20將下列三句話依次填入第①段畫線處,正確的一項是()。(2分)

①欲其末輕而不張乎風也②欲其屹然而不搖也③欲其疏焉而不膠也

A.③①②B.②③①C.②①③D.①③②

21.請梳理第②段內(nèi)容,完成以下表格。(4分)

論述角度學習①學習內(nèi)容學習③期望成效

反復玩味②追求日新不可④

內(nèi)容概括

及時操演雅正詩書不求速成成為圣賢

【25二模寶山區(qū)】

(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0—23題。(11分)

商鞅三說秦孝公,前二說不聽,后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后一,霸者之議也。夫

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更調霸說,雖粗見受。何則?精遇孝公所不得;粗遇

孝公所欲行也。故說者不在善,在所說者善之;才不待賢,在所事者賢之。馬圄①之說無方,

而野人說之;子貢之說有義,野人不聽。吹籟工為善聲,因越王不喜,更為野聲,越王大說。

故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雖善不見愛;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雖不善不見憎。此以曲伎②

合,合則遇,不合則不遇。(漢)王充《論衡?逢遇篇》

7

【注釋】①馬圄:養(yǎng)馬人。《淮南子》:“孔子行游,馬失,食農(nóng)夫之稼,野人怒,取馬

而系之。引子貢往說之,卑辭而不能得也……乃使馬圉往說之?!雹谇浚盒〖?。

善不能自善,人善之,然后為善;惡不能自惡,人惡之,然后為惡。善惡之成,蓋視其

所適①而已。用其正也則君子,用其不正也則小人。

君子小人,寧有面貌哉!比干②之生也,與人無異;費無極③之生也,亦與人無異。比

干之言為諫諄,無極之言為毀佞,彼所出者皆言也。比干之言非不善也,以不用,故善不能

自善;無極之言非不惡也,以可入,故惡得為惡。譬剛勁之于朽蠹也,剛勁者以不得地④而

屈折,朽蠹者幸蟠瘦⑤而入焉。其不可任也如是!

(唐)羅隱《讒書?善惡須人》

【注釋】①適:歸向。②比干:商代貴族,因力諫紂王殘暴淫亂而被殺。③費無極:春

秋時楚國大夫,擅以讒言陷害他人。④不得地:運用的地方不當。⑤蟠瘦:樹木的病瘤。

20.下列對“野人說之”中“說”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說”是會意字,“兌者銳也,言之銳利者謂之說?!?/p>

B.《說文解字注》:“說,釋者,開解之意,故為喜悅?!?/p>

C.《廣雅》:“說,論也又:“談說者,說之始義也?!?/p>

D.讀音為shui,游說、勸說之意?!稄V韻》:“說,誘”。

21.比較甲乙兩文主旨,下列判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兩文都認為善與不善取決于所說對象的好惡態(tài)度。

B.甲文所說的善是質量概念,而乙文則是倫理判斷。

C.甲文認為說者遇不遇全在于能否憑技巧打動君王。

D.乙文認為國君接納善言為君子,接納惡言為小人。

22.有人認為:“依照甲乙兩文的看法,善與不善的評判標準可以掌握在不善者手中,混

淆了善惡的本質區(qū)別。”請反駁這一觀點,簡述你的理由。(3分)

23.甲乙兩文都采用事例論證,你認為哪一篇文章運用事例論證更有說服力?請作簡要

評析。(3分)

(25二模崇明區(qū)】

(五)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第21-23題。(11分)

材料一:

①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②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

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

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8

③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綬,不能安弦;不學

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

師輔而不反也。

(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

材料二:

①學惡乎始?惡乎終?日: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

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

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

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

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②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蟆而動,

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诙g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

尺之軀哉!

③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

為禽犢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注釋】①?。郝輨印?/p>

21.對甲乙兩文共同強調的學習理念概括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學習應追求成為圣人的終極目標。

B.學習需兼顧為己與為人的結合。

C.學習需遵循規(guī)律并且持之以恒。

D.學習應注重觸類旁通的自我提升。

22.從句式角度賞析乙文第②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4分)

23.甲乙兩文都圍繞“教學”展開,說理各有特色,請加以分析。(5分)

[25二模虹口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19—22題。(10分)

閱耕軒記

(明)胡儼

①余昔忝華亭學官,嘗從郡邑長吏祀神海上。竣事旋事,汛,滄波道瑤溪而返。時維

仲春,風日暄淑,景物妍麗。乃舍舟,攜二三冠者散步于垂楊芳草之間。有頑一翁,貌

古而顛白,衣冠甚都。命童孥載稼器,指畫程督①,心舒目行,閱耕于東皋南畝之上。余

異之,揖而問目:“翁沮溺之侍歟?遭逢圣治,不可以忘世也。其鹿門之龐歟?”

②翁日:“嘯哉!古者無不授田之家,衣食足則教化行。后世末作興,故民無恒業(yè)。

茍無恒業(yè),則國異政家殊俗,其于先王之教貿(mào)貿(mào)焉莫知所從矣。故蘇秦之言日:'使我

有負郭田二頃,豈能佩六國相印?'夫秦以口舌揣摩押闔諸侯,取不義之富貴,猶始蛻

之抗臭腐,醯雞之集甕盂。曾不知恥,反意得志滿。使當時之人波流風靡,辨詐以相

高,僥彳幸而不顧,先王仁義之道不絕如線。其為害豈細故哉!跡其所由,無恒業(yè)故耳。使

9

秦有恒業(yè),必知自守,縱不得為智士仁人之所為,亦豈甘心于妾婦穿寄之行耶?吾老

矣,幸遇不干戈、不饑僮、不疾疫,得以優(yōu)游,享夫雍熙之樂。故不沮溺、不龐公,惟

以求吾自適而已。”余聞翁之言,顧謂冠者日:“真長者!子其識之?!?/p>

③他日,陳景祺氏適余,手一卷而請目:“家嚴閱耕軒,愿子記之。”余惕然而悟閱

耕家瑤溪,因以疇昔所遇衣冠狀貌詢之曰:“得非尊公乎?”景祺笑日:

“?!庇谑鞘鲇辔糁?,并翁之所言,錄為一通,以寄景祺。洪武丙子夏

四月記。

[注]①程督:監(jiān)督工程勞役等。

19.對第①段畫線句內(nèi)容分析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作者曾擔任華亭縣負責教育的官員,并曾聽從府縣長官的建議在海邊祭祀神明。

B.作者曾擔任華亭縣負責教育的官員,有一次曾跟著府縣的長官去海邊祭祀神明。

C.作者曾建造了華亭縣學校,有一次曾跟著府縣的長官去海邊祭祀神明。

D.作者曾建造了華亭縣學校,并曾聽從府縣長官的建議在海邊祭祀神明。

20.推測第①段中作者問“翁沮溺之侍歟”的原因。(3分)

21.在第③段的橫線上填入一句話,使前后文意貫通。(2分)

22.概括本文的寫作意圖。(3分)

[25二模普陀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20—22題(11分)

菜根香室題壁

李兆洛

①菜根香匾額者,前巡撫某公之所署也,在使院之后。屋五楹而翼以三楹之軒。地縱可

百武力廣二百武。后引小溝,傍溝積土為阜,案演②膏潤,可樹可蔬。

②嘉慶十九年,余始受事,遍閱廨舍,至焉,則蒿長于人,蕪穢雜積。溝既填淤,雨則

潦溢上階,屋岌岌欲圮。□廢而不治者久矣。惜其若斯也,乃修除之??鲜股?,量高下之

度,節(jié)以閘。潴③為曲池,以其土增小阜之高而纖回之。稍去蓄翳④,益樹梧、竹、桃、柳數(shù)

百,雜花數(shù)千。皆于治事之暇,率賓從從容啜茗,指揮童奴,灑掃飭治。屋不增舊,徑不更

蹊;役不及民,慮不勞己;無費財,無曠事。

③每一偃仰,見草木茂悅,禽鳥下上,閱然⑤如在巖谷,覺清虛之氣來與心會?;貞浗?/p>

人應事,時以雜沓失之者,于此相較,不啻如夢方醒,所以每樂之而不厭也。而又念一樹一

石,一花一草,其措置之向背、生機之衰旺、陰陽燥濕之宜否,口隨其自然而以意消息之,

勿驟更而數(shù)變,勿朝祝而暮撫,則引以歲月,皆有可觀。所謂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往往如

此。雖然,前之人之廢而不治者,其所治蓋別有在也,而予乃役役于耳目之間也耶!若夫古

之人所云,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則其功尤大,又非予之所敢?guī)注抟?。余滋懼矣?/p>

④己卯閏月,拜移撫粵東之命。瀕行,志于壁。

(節(jié)選自《清文選》)

[注]①武:古代六尺為步,半步為武。②案演:土山低下處。③潴:蓄水。④蓄翳:枯

10

死的樹木。⑤閱然:寂靜無聲的樣子。⑥幾:同“冀”,期盼。

20.可填入第②段和第③段方框處的一項是()。(2分)

A.然亦B.夫因C.故以D.蓋但

21.本文在敘寫修繕菜根香室的生活日常時,多用整齊的句式,請以第②段畫線部分為例,

賞析其表達效果。(4分)

22.有人認為,作者寫作本文時已經(jīng)失去了從政的志向,請根據(jù)文意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看

法。(5分)

[25二模長寧區(qū)】

[25二模靜安區(qū)】

(五)閱讀下面兩文,完成第20-22題。(10分)

游釣臺記〔清〕鄭日奎

①釣臺在浙東,漢嚴先生隱處也。先生風節(jié),輝映千古,予夙慕之。因憶富春、桐江諸

山水,得借先生以傳,心奇甚,思得一游為快。顧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

也。然以為游,則亦游矣。

②舟行萬山中,忽睹云際雙峰,嶄然秀峙,覺有異,急呼舟子日:“若非釣臺邪?”日:

“然矣。”舟稍近,迫視之,所云兩臺,實兩峰也。石鐵色,陡起江干,數(shù)百仞不肯止。蟾

巖傲睨,如高士并立,風致岸然。崖際草木,亦作嚴冷狀。樹多松,疏疏羅植,偃仰離奇各

有態(tài)。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龍百余,水流波動,勢欲飛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當日

垂綸,應在是地。

③山既奇秀,境復幽茜,欲奴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強,因致禮焉,遂行。于

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間,清風徐來,無名之香,四山飄至,則鼻游之。舟子謂灘水

佳甚,試之良然,蓋是即陸羽所品十九泉也,則舌游之。頃之,帆行峰轉,瞻望弗及矣。返

坐舟中,細繹其峰巒起止,徑路出沒之態(tài),,周恍間如舍舟登陸,如披草尋磴,如振衣最高處。

下瞰群山趨列,或秀靜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臺諸將相,非不杰然卓立,覺視先生,悉

在下風。蓋神游之矣。

④客或笑謂:“鄭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呼!客不聞乎?昔宗少文臥游五

岳”,孫興公遙賦天臺,皆未嘗身歷其地也。余今所得,較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為

游,則亦游矣

20.第②段以山水暗寫人物,對此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作者敬仰嚴子陵品格,以至于舟行釣臺附近,“忽睹云際雙峰”,即“覺有異”。

B.近看釣臺,“峨巖傲睨,如高士并立”,以巖石的睥睨傲視,寫風高格逸的隱士。

C.“崖際草木,亦作嚴冷狀”“樹多松”“勢欲飛起”,以山水清麗寫人高風亮節(jié)。

D.山水與人物渾然一體,符合作者首段“富春桐江諸山水,得借先生以傳”的觀點。

21.首尾兩段都說“以為游,則亦游矣”,據(jù)此概述全文的行文思路。(4分)

11

22.第③段詳寫作者從江上游賞嚴子陵釣臺,賞析這樣寫的好處。(4分)

【25二模黃浦區(qū)】

(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1-23題。(11分)

人之學業(yè)、文章、行事烈烈有稱者,雖前古而生,孰不愿與之游?恨乎己之后時而出也!

同世而偕立,并能而齊名,則反有不相識相知者,亦有識而不知者。吾觀乎斯二者,經(jīng)史

子集之中,或絕言而不相談,或曾言而不相周。有之多矣。吾靜思之,未嘗不為惜,是夫

當時力不相及者乎?是夫當時義不相賓者乎?因而誨人,吾所以異是于世矣。乃作此亭在東

郊,厥有意乎?命曰“來賢”也,吾欲舉天下之人,與吾同道者,悉相識而相知也。有能聞

于吾,欲信而來于是也;有未聞于吾,欲知而來于是也;有先達于吾者,吾欲趨而來于是

也;有后進于吾者,吾欲誘而來于是也;有務勝于吾者,吾欲讓而來于是也;有推退于吾

者,吾欲尊而來于是也。嗚呼!若日予將來賢之徒于人,人將來賢之名于予者,吾又非斯志

也。蓋俗夫是亭也,不獨如前言而已耳,亦將化今而警古矣。

(柳開《來賢亭記》節(jié)選)

何世不生才,何才不資世!天下雄偉英豪之士,未嘗不延頸待用,而每視入主之心為如

何。使人主虛心以待之,推誠以用之,雖不必高爵厚祿而可使之死,況于其中之計謀乎!人

主而有矜天下之心,則雖高爵厚祿日陳于前,而雄偉英豪之士有窮餓而死爾,義有所不屑

于此也。夫天下之可以爵祿誘者,皆非所謂雄偉英豪之士也。陛下勿以其可以爵祿誘,奴

使而婢呼之。天下固有雄偉英豪之士,懼陛下誠心之不至而未來也。

(陳亮《論開誠之道》節(jié)選)

21.下列對兩文內(nèi)容理解和分析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甲文作者援引經(jīng)史子集,以彰顯賢者的博學多才。

B.甲文結尾強調“化今而警古”,表達了復古主張。

C.乙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強調君主不能恃才傲物。

D.乙文認為會被物質利益所吸引的并非真正的賢者。

22.賞析甲文畫線句的表達效果。(4分)

23.甲乙兩文皆論人才招攬,請結合文體特點比較兩文在章法上的差異。(5分)

12

【25二模松江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1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