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廣東省梅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29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①中國的歷法制訂,直到公元7世紀以前,總是和計算很多循環(huán)的長度有關。要計算的有:月亮的周期(月),太陽周期(年),和兩者合并在一起的周期,60天的循環(huán)(計算日期的方法),60年的循環(huán)(是用來計算年的,用相同的表示60天的序數(shù)符號),還有一個大循環(huán)包括了所有的小循環(huán)(一個甲子的第一年的第一天開始的午夜),這個大循環(huán)開始了一個新紀年,大概是50萬年作為一個周期,這樣的計算方法,李約瑟稱為土算,起源于需要理解四季的氣候變化。這影響了中國人對持續(xù)和變化、前進和后退等現(xiàn)象的看法,形成一個辯證的和循環(huán)的觀點。這和牛頓的進化式的、單一發(fā)展的看法是很不同的,但是在現(xiàn)在歐美人當中,他們還是遵循這樣線性發(fā)展的觀點。一個現(xiàn)代的中國人,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點。不管是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事物都會回到最初的起點,就像鐘擺的途徑一樣,遲早一樣,任何事情如果走向極端,或者變得多余,那么就會回到終點,就像那鐘擺擺動幾下以后一樣。②在空間方面,中國人很久以前就對環(huán)境很關注,關于居住和墳墓的位置,任何一個地方和它附近的地形、風景等等。這樣的關系使得氣候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實踐是所謂的泥土占卜即風水(風+水)。風水學的運行,是個對過去經(jīng)驗的過濾網(wǎng)。③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總是在養(yǎng)育大量人口這個問題上做斗爭。中國的農(nóng)業(yè)很早之前就變成精耕細作,實際上就和園藝一樣,在早春當土壤解凍以后,從最開始耕地,直到準備土地、播種和田園管理(比如說除草),最后到了收獲,每個步驟都要求仔細地遵循時間,才能使得產(chǎn)出量大化。輪作和糧食的入庫、保存,都講究時機。稻田里的水多一點點,或者少一點點,都有可能使本來能夠豐收的糧食變得顆粒無收。如果收獲成熟的小米(谷子或糜子)的時間比第一場風早了幾個小時,那么風就會把小米吹走,就可能使得利益大打折扣。在正確的時間開墾幾乎解凍的土地,就可以保證土壤中仍然保留水分,如果第二輪翻土只是遲一天,就很有可能讓土壤裸露在空氣中,風就會使得土壤變硬。④因此,中國的農(nóng)民們,經(jīng)過時間考驗,總結(jié)了大量經(jīng)驗,最后變成了諺語,可以預測天氣變化。比如說,日落云彩走,半夜聽雷吼。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螞蟻搬家,早晚要下。冬暖年成荒,冬冷有福享。果樹沒有三年甜。一連三年風雨順,當心旱得地裂縫。秧苗一伸膜,大雨兜頭澆。冬??劝灼簛硪酪?。雪不落,蟲子多。上千個這樣的諺語,在鄉(xiāng)村里天天被人談論著。所以,我們得到的食物,天氣和人的努力只占到十分之一,自然掌管十分之九,農(nóng)業(yè)最核心的原則編纂在公元2世紀的農(nóng)業(yè)手冊中:“抓住時機”。⑤總之,中國人對待天氣的態(tài)度,是從觀察和互動之間的緊密關系中產(chǎn)生出來的。人類的努力對天氣很重要,不管是帝王施行的巫術,或是儒官建言的用以彌補帝王錯誤的正確的政策,或是懇求土龍讓雨水適量的祈禱豐收的儀式,或是天文學家費心設計的高精度的歷法,又或是一個農(nóng)民根據(jù)他頭腦中的被實踐檢驗過的諺語對變化了的天氣立即采取的應對措施……不管哪種態(tài)度或者行為,永恒的一點就是,自然展現(xiàn)出天氣和氣候的變化,人則是伺機而動。這就是上千年來的中國社會記憶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選自許倬云《中國人對氣候的態(tài)度》,王笑然譯)材料二:“天人合一”提出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便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它是如何來指導生產(chǎn)生活的?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抖Y記·月令》中規(guī)定,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母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孟子也說,“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些措施雖然在主觀上是體現(xiàn)儒家始終強調(diào)的仁愛和仁政思想,但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自然生態(tài)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道家和儒家一樣,在利用自然資源方面,也有節(jié)儉的理念。《道德經(jīng)》講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二個要求就是以儉修身。這種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理念,可能源自中庸之道。馮友蘭認為,儒家與道家受太陽、月亮運行和四季嬗替的啟發(fā),都注意到在自然和人生的領域里,任何事物發(fā)展到極端,都會朝反方向的另一極端移動,如《周易·系辭下》中的“寒往則署來,暑往則寒來”。這種源于如農(nóng)業(yè)和生活實踐的觀察,為儒家和道家都主張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據(jù)?!爸小钡暮x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這種思想不僅適用于人的感情,也適用于人對物的態(tài)度。運用中庸之道,寧愿不及,也不要過甚,因為行事過分將適得其反,對自然資源要有節(jié)制地開發(fā)利用,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摘編自韓昭慶《“天人合一”中有關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理念》)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于了解四季氣候變化的需要,中國古人依據(jù)月亮、太陽的運行規(guī)律,制訂了計算日、月、年的方法。B.一個現(xiàn)代的中國人很容易發(fā)現(xiàn)的“這點”,指的是中國人往往用辯證、循環(huán)的觀念來看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C.中國農(nóng)業(yè)的精耕細作,主要表現(xiàn)在對氣候和時間的把握上,哪怕是相差幾小時,也可能大大影響收益。D.孟子提出要順時而作、取之有度,本是為了宣揚其政治思想,但這些主張也體現(xiàn)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理念。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鐘擺現(xiàn)象的譬喻,與材料二中馮友蘭的觀點相似,都主張做人做事要適度,與其過度不如不為。B.風水學很關注位置、地形、風景等環(huán)境因素,從而實現(xiàn)氣候的利益最大化,可見,風水學有一定的科學性。C.材料一第四段所舉的大量農(nóng)諺,既反映出中國人對氣候的重視,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抓住時機”的關注。D.“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智慧。3.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B.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C.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D.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4.兩則材料都談到了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但兩者的論述重心有所不同,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敬鸢浮?.B2.A3.D4.示例一:①材料一的論述重心主要放在對自然規(guī)律、氣候的時機把握上,著重闡述要依據(jù)自然的氣候變化,抓住時機,順時而為;②材料二的論述重心主要放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上,重點闡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觀點。示例二:①材料一側(cè)重論述中國人對氣候的重視態(tài)度,著重闡述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從觀察和互動中總結(jié)各種經(jīng)驗、規(guī)律,伺機而動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②材料二立足“天人合一”思想,重點分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體現(xiàn)其對生產(chǎn)生活的指導?!窘馕觥俊?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這點’,指的是中國人往往用辯證、循環(huán)的觀念來看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錯。結(jié)合材料一第①段“這影響了中國人對持續(xù)和變化、前進和后退等現(xiàn)象的看法,形成一個辯證的和循環(huán)的觀點。這和牛頓的進化式的、單一發(fā)展的看法是很不同的,但是在現(xiàn)在歐美人當中,他們還是遵循這樣線性發(fā)展的觀點。一個現(xiàn)代的中國人,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點”可知,“這點”代指的是前文所說的中國人和歐美人對待事物發(fā)展的變化是不同的,而非單指中國人一方。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A.“與其過度不如不為”錯。結(jié)合材料一第①段“不管是發(fā)生什么樣變化,事物都會回到最初的起點,就像鐘擺的途徑一樣,遲早一樣,任何事情如果走向極端,或者變得多余,那么就會回到終點,就像那鐘擺擺動幾下以后一樣”和材料二第2段“馮友蘭認為……任何事物發(fā)展到極端,都會朝反方向的另一極端移動……運用中庸之道,寧愿不及,也不要過甚,因為行事過分將適得其反”可知,二者的相似之處在于都認為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就會回到起點,即“過猶不及”,但是二者都沒有提出“不為”的看法。故選A。【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出處“《中國人對氣候的態(tài)度》”可知,材料一主要觀點是中國人對氣候的關注,強調(diào)中國人對于氣候、時機的把握。A.趁著暑季抓緊努力干活也不嫌天熱,反倒是希望這適合收獲的暑夏更長些,可見古人對于氣候時機的把握,適合。B.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都忙著趁此時節(jié)弄蠶插田,可見古人對氣候時機的把握,適合。C.農(nóng)人告訴我春天到了,要去地里耕作,可見古人對氣候時機的把握,適合。D.希望樹木長得好要重視根,希望水流的長要重視源頭,強調(diào)要注重根本,并沒有涉及氣候,不適合。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比較材料的能力。(1)結(jié)合材料一出處《中國人對氣候的態(tài)度》可知,材料一重點論述的是中國人對氣候的關注;結(jié)合第4段“中國的農(nóng)民們,經(jīng)過時間考驗,總結(jié)了大量經(jīng)驗,最后變成了諺語,可以預測天氣變化”和第5段“中國人對待天氣的態(tài)度,是從觀察和互動之間的緊密關系中產(chǎn)生出來的。人類的努力對天氣很重要,不管是帝王施行的巫術……不管哪種態(tài)度或者行為,永恒的一點就是,自然展現(xiàn)出天氣和氣候的變化,人則是伺機而動”可知,材料一闡述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天氣進行觀察和互動,總結(jié)出許多經(jīng)驗、規(guī)律,讓人們得以把握自然規(guī)律、氣候時機,伺機而動去開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綜上,可以得出:材料一論述重點為中國人對氣候時機的重視、研究和把握,強調(diào)中國人要依據(jù)自然規(guī)律,抓住氣候時機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2)結(jié)合材料二出處《“天人合一”中有關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理念》可知,材料二重點論述的是人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結(jié)合第1段“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這些措施……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自然生態(tài)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道家和儒家一樣,在利用自然資源方面,也有節(jié)儉的理念”可知,第1段主要闡述的是“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的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原則在眾多經(jīng)典作品中的體現(xiàn);結(jié)合第2段“這種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理念,可能源自中庸之道……運用中庸之道……對自然資源要有節(jié)制地開發(fā)利用,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可知,第2段闡述了要以中庸之道有節(jié)制地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綜上,可以得出:材料二論述側(cè)重點在于立足“天人合一”思想,以“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原則來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文章,完成各題。流遠的徒河李海燕當年我離開爺爺家的時候,徒河還在,它貼著村莊后身,由西向東,滔滔不絕。爺爺?shù)奈葑永?,總是彌漫著濕漉漉的水腥味和嘩嘩的流水聲。等我再次回到爺爺家中,爺爺病重臨危。爺爺?shù)碾p眼凹成兩眼灶,里面盛著燃過頭的死灰。①我的一聲呼喚,爺爺眼里的光,倏地從死灰里掙脫出來,像流淌的一束光,驚喜、熾熱、知足,在我身上流過,最后停在我的臉上。褡褳和竹竿,還在原來的位置上,一個掛在炕頭墻上,一個戳在炕沿和炕墻的角落。歲月給它們包裹了一層黑兮兮的塵埃,但堅硬的骨節(jié),還依稀可見。我又想起了那個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時候,爺爺不斷地給我加深記憶的那個更像一個故事的傍晚。那個傍晚,晚霞點燃了整條徒河。街上亂哄哄的,吆喝聲和槍聲響成一片。父親慌不擇路地推開一扇門。父親把四歲的我放在爺爺懷里,壓低聲音對滿臉驚愕的爺爺說了聲拜托,沒等爺爺做出回應,跪下磕了三個頭,轉(zhuǎn)身出了后門,一頭扎進紅色的徒河水中。爺爺披著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連頭帶腳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覺,使我無法大放悲聲。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氳著暗灰色的霧靄,屋里暗了,街上終于安靜下來,爺爺才把我從被子里放出來。那天夜里,爺爺坐在炕上,手里握著三個銅錢,搖幾下,拋在褥子上,一一摸過,然后再搖,再摸。第二天,天還沒亮,爺爺領我出了門,回來的時候,我成了爺爺口中的路上撿來的孩子。爺爺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臉上停留片刻后,疲憊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脈搏,在燈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動著。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顫動一下。我知道爺爺?shù)男倪€醒著,他在用心感知著這個世界,感知著我的存在??簧易齻€上了些年紀的婦人,每人懷里抱著一團白布,忙著給爺爺?shù)耐砣丝p孝。爺爺?shù)耐砣瞬欢?,除了兩個遠房侄子,就是我和父親。關于我和父親給不給爺爺戴孝,爺爺侄子征求過我們的意見,我和父親幾乎同時用軍人的果斷說,當然戴。沒人說一句多余的話,都在等待著一個時刻的到來。就在這種近乎殘忍的等待中,我隱隱地聽到了徒河流動的聲音,嘩啦,嘩啦……隱忍而強烈。我附在爺爺耳邊,激動地說,爺爺,我聽到徒河的流水聲了。爺爺把眼睜開,眼光再次明亮起來,他似乎也聽到了,臉上肌肉顫動,嘴唇翕動。②就在這時,那個褡褳發(fā)出一聲沉悶的斷裂聲,從墻上掉了下來。再看爺爺,臉上掛著微笑和眼角的兩滴淚,走了。悠揚的嗩吶聲,填滿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卻越發(fā)的空落。橫跨山水回來,爺爺去了,徒河也不在了,徒河曾經(jīng)流淌的地方如今是一片玉米。③被告知,幾年前的一場罕見的山洪,徒河撒野,踐踏了沿岸的十八個村莊,它被迫離開原來的流域,遷至臥佛山北邊。遙遙可見的臥佛山,并不高大,卻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擋得嚴嚴實實。那個黃昏以后,父親杳無音信。我漸漸地忘記了一些事,跟爺爺親近了起來。每天,爺爺穿上一件洗得發(fā)白的灰色長袍,肩上搭著褡褳,左手領著我,右手拿著一根竹竿,沿著徒河邊那條路,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莊。走進村莊后,爺爺從褡褳里掏出一塊竹板和一截竹竿,有節(jié)奏地敲著,清脆的聲音便在街面上響起來,就有人推開門招呼爺爺。他們叫爺爺先生。爺爺?shù)皖^對我擠一下眼,意思是說,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時候,我能吃到一個糖人,或者一個棉花糖。我八歲那年,爺爺把我送到徒河對岸的學堂里讀書。爺爺每天劃著一只小劃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學。小劃子橫向劃開徒河水,拖著一條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對岸。第二年,學堂變成了村小學,也修了橋。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學,唯獨爺爺還每天接送我。我上小學四年級的一天,爺節(jié)領著一個穿著軍裝的人到學校接我放學。爺爺說那人是我爹。那是個陌生的男人。爺爺又給我講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親走了,父親執(zhí)意要爺爺跟我們一起走。爺爺說他把我完好無缺地交給父親就完事了,他不會離開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不能適應沒有爺爺和徒河流水聲的日子。夜向深處滑去,人們歇了,嗩吶聲也歇了。我來到后院,來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來,伸出手去,像少年時撩撥徒河水那樣,觸到的卻是生硬的玉米葉子。我站了很久,直至東方出現(xiàn)一抹魚肚白,再露出晨曦來。此時無風,荒野靜謐,我望著臥佛山,努力捕捉著昨天夜里聽到的流水聲,卻只有玉米在風中發(fā)出的沙沙聲。④我腳下踩著的還是那條路,只是比原來平坦了許多。我好像看見一個失明的老人,穿著一件洗得發(fā)白的灰色長袍,肩上搭著褡褳,左手領著一個中共地下黨員面臨危境時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著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點著坑坑洼洼的路面,在徒河邊走去,且漸行漸遠,直至消失在我的視線里。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吆喝聲和槍聲寫出了父親被追捕時場面的緊張激烈,父親“慌不擇路”和“壓低聲音”表現(xiàn)了當時情勢的危急。B.考慮到父親的身份,爺爺起初不敢收養(yǎng)“我”,后來經(jīng)過搖、摸銅錢的反復占卜,才作出了收養(yǎng)“我”的決定。C.爺爺經(jīng)常給“我”講那天傍晚的事,是希望“我”牢記自己的身世,也為日后“我”與父親的相認作準備。D.彌留之際的爺爺似乎也聽到了徒河的流水聲,從“肌肉顫動”“嘴唇翕動”可以看出爺爺對徒河的依戀和愛。6.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驚喜、熾熱、知足”中用頓號,停頓短促,情感強烈,表現(xiàn)了爺爺臨終前見到“我”的激動和滿足。B.句子②中褡褳的斷裂、掉落與爺爺?shù)碾x世幾乎同時,這一寫法豐富了小說的表現(xiàn)形式,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C.句子③“撒野”“踐踏”用了擬人的修辭,既形象地寫出了徒河泛濫的景象,又可看出“我”對徒河情感的轉(zhuǎn)變。D.句子④中“那條路”含義豐富,既指爺爺領著年幼的“我”所走的路,也可以理解為民族發(fā)展前進之路。7.標題中的“流遠”意蘊豐富,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分析。8.小說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結(jié)合作品簡要分析。【答案】5.B6.C7.①流遠有流向遠方的意思,指徒河源遠流長;②流遠也有影響深遠的意思,雖然爺爺逝世,但是對爺爺?shù)母卸骱妥纺畈粫?;③革命?zhàn)爭年代已經(jīng)過去,但是紅色記憶不會褪色,軍民魚水深情不會改變,革命精神代代相傳。8.①現(xiàn)實中送別爺爺?shù)臄⑹?,與爺爺臨危救“我”、撫養(yǎng)“我”的回憶交織,更好地塑造爺爺慈愛、無私、擔當?shù)钠犯?,表現(xiàn)“我”和爺爺之間深厚的感情。②在送別爺爺?shù)默F(xiàn)實中回憶了革命年代,以父親為代表的和以爺爺為代表的人民群眾生死相依的故事,使“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內(nèi)涵更深刻(或使“流遠”的意蘊更深刻)。③回憶和現(xiàn)實交織,使故事內(nèi)容更豐富、完整,敘事富于變化,有助于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窘馕觥俊?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B.“考慮到父親的身份,爺爺起初不敢收養(yǎng)‘我’”“經(jīng)過反復占卜,才作出收養(yǎng)‘我’的決定”錯。結(jié)合第7段“爺爺披著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連頭帶腳捂在被子里”可知,爺爺把我藏在被子里,表明爺爺已經(jīng)猜到父親的身份,才毫不猶豫地保護“我”,并非不敢收養(yǎng)“我”;結(jié)合第7段“爺節(jié)坐在炕上,手里握著三個銅錢,搖幾下,拋在褥子上,一一摸過,然后再搖,再摸”可知,爺爺摸、排銅錢的行為,表明他想得到上天的許可。反復摸和排,說明結(jié)果并不如爺爺所望,這恰恰表明爺爺內(nèi)心已作出了收養(yǎng)我的決定。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語句的分析和鑒賞能力。C.“看出‘我’對徒河情感的轉(zhuǎn)變”錯。結(jié)合第21段“努力捕捉著昨天夜里聽到的流水聲”可知,“我”一直傾聽和尋找徒河的流水聲,可以看出“我”對徒河的依戀和熱愛之情沒有改變。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分析標題含義的能力。①從表層含義看,流遠指徒河本身的源遠流長。徒河原本“貼著村莊后身,由西向東流淌”,是自然地理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一場罕見的山洪,徒河被迫離開原來的流域,遷至臥佛山北邊”。這里的“流遠”直接描述了徒河地理位置上的變遷,象征著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和河流的源遠流長。②從個人層面看,流遠指爺爺對“我”的影響深遠,是情感的延續(xù)。爺爺對“我”的關愛與呵護,以及他對徒河的深厚情感,通過“我”的回憶和敘述得以延續(xù)。盡管爺爺去世,徒河變遷,但那些共同度過的日子和深刻的記憶,如同河流一般永遠流淌在“我”的心中。③從社會層面看,流遠還指革命精神的影響深遠,是精神的傳承。革命戰(zhàn)爭年代雖已成為歷史,但那段歲月中的紅色記憶、軍民情感以及革命精神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或消失,反而如同徒河一般,歷經(jīng)變遷卻依然流淌不息。這種時間的流逝與歷史的傳承相呼應,強調(diào)了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永恒價值?!?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述方式作用的能力。①從人物上看:在小說中,通過現(xiàn)實中送別爺爺?shù)某林貓鼍芭c爺爺臨危救“我”、撫養(yǎng)“我”成長的美好回憶交織敘述,使得爺爺?shù)男蜗蟾恿Ⅲw和感人。臨危救“我”展現(xiàn)了爺爺?shù)挠赂遗c擔當,撫養(yǎng)“我”則體現(xiàn)了他的慈愛與無私。這種敘述方式不僅讓讀者看到了爺爺在關鍵時刻的英勇、擔當,也感受到了他日常生活中對“我”無微不至的慈愛的無私的關懷。這種情感的交織,既展現(xiàn)了爺爺?shù)拇葠?、無私、擔當品質(zhì),也使得“我”與爺爺之間的深厚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②從主題上看:在送別爺爺?shù)默F(xiàn)實情境中,穿插著對革命年代的回憶,特別是以父親為代表的人與以爺爺為代表的人民群眾之間的生死相依故事。這些回憶不僅豐富了小說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它們深刻揭示了軍民之間深厚的魚水情誼。這種情誼超越了時間的界限,成為了一種永恒的精神紐帶。通過這種交織的敘述方式,小說不僅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也傳遞了軍民團結(jié)、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使得“流遠”的意蘊更加深遠和厚重。③從效果上看: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的敘述方式,打破了單一時間線的敘事模式,使得小說在內(nèi)容上更加豐富多彩。這種敘述方式不僅豐富了故事的內(nèi)容,也使得敘事結(jié)構更加靈活多變。通過在不同的時間點和空間場景中切換,讀者能夠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氛圍和敘事節(jié)奏,從而保持對故事的興趣和關注。二、古代詩文閱讀(43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4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結(jié)約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數(shù)百里,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水洶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①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zhàn)。以水戰(zhàn)石,則汗汗田田,滮滮涆涆②,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zhuǎn)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而以石戰(zhàn)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隨其洗磨;簸蕩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背。千萬年來極其力之所至止能損其一毛一甲而終不能嚙骨理而動齦腭。于是,石常勝而水常不勝,此所以能為一邑砥柱而萬世賴焉者也。予與長石諸公,步其顛,望江光皓森,黃山如展篩,意甚樂之。已而見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磯上,各據(jù)一石而坐。靜聽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細睇之,或形如鐘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發(fā)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與用。予嘆曰:“士之值坎稟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異此哉!”山以玄德娶孫夫人于此、石被睇錦,故名。(節(jié)選自袁中道《游石首繡林山記》)〖備注〗①堮堮:山崖高峻的樣子。②汗汗田田,滮滮涆涆:水勢浩大、水流迅疾的樣子。材料二:《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節(jié)選自蘇軾《石鐘山記》)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千萬年來[A]極其[B]力之所至[C]止[D]能損[E]其一毛一甲[F]而終不能[G]嚙骨[H]理而動齦腭10.下列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勢常結(jié)約不舒結(jié)約:盤曲纏束B.石被睇錦被:覆蓋C.所在皆是也是:這樣D.故莫能知莫:沒有誰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凡,總共,與《項脊軒志》中“軒凡四遭火”的“凡”詞義相同。B.“此所以能為一邑砥柱”與“此世所以不傳也”中的“所以”都表原因。C.樂,對……感到快樂,意動用法,與《蘇武傳》“單于壯其節(jié)”的“壯”用法相同。D.向,指先前、以前,與《蘭亭集序》“向之所欣”的“向”詞義不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長江過西陵以后因為所遇多是沙泥,無法阻擋江水的奔流,才得以顯出其剽悍的性情。B.江流與山石相遇后,水與山石相搏,水不僅沒能侵蝕山石,反而使山石更顯美麗、嫵媚。C.李渤以敲擊山石的方式來解釋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蘇軾經(jīng)過實地考證,否定了這種說法。D.兩則材料都通過記游闡發(fā)哲思,《游石首繡林山記》因景論理,《石鐘山記》因事見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士之值坎稟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異此哉?。?)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敬鸢浮?.ACF10.C11.D12.B13.(1)處于坎坷不平的時候,而奮發(fā)寫文章,以垂名后世的讀書人,與這有什么不同呢?。?)現(xiàn)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3)酈道元所看到的,大概與我相同,但他說得不詳盡?!窘馕觥俊?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句意:千萬年來,江水用盡它的力量所能達到的,只能損壞巖石的一點皮毛,而終究不能啃動骨頭沖毀巨石?!扒f年來”是表示時間的狀語,置于句首,表示強調(diào),應單獨成句,故A后斷開;“極其力之所至”中,“之”取消句子獨立性,“所至”為所字結(jié)構,作謂語,整個句子是主謂結(jié)構,表意完整,故C處斷開;“其一毛一甲”作“損”的賓語,賓語后斷開,故F處斷開。故選ACF。【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A.句意:水勢常受束縛不舒展。B.句意:石上覆蓋紅錦。C.是:引申為“有”。句意:到處都有。D.句意:所以沒有誰能知道真相。故選C?!?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A.正確。凡,總共。句意:像這樣的江岸共幾百里/項脊軒一共遭了四次火。B.正確。所以,表示原因。句意:這就是它能成為一城的柱石的原因/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傳布開來的原因呀。C.正確。樂,對……感到快樂,意動用法。壯,認為豪壯。句意:心里對這很高興/單于欽佩他的氣節(jié)。D.錯誤。含義相同。向,指先前、以前。句意:與先前轟隆的聲音相呼應/以前所喜歡的。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水不僅沒能侵蝕山石”錯誤,由“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zhuǎn)之為虎兕”可知,水可以把石劈為林,侵蝕為孔洞,沖刷為劍戟的形狀,削磨為虎和犀牛的種種形態(tài)。可見水能夠侵蝕巖石。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1)“值”,遇到,逢著;“坎稟”,坎坷不平;“垂”,流傳;“士之值坎稟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后世者”是以“之、者”為標志的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值坎稟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后世士”。(2)“以”,拿;“雖”,即使;“鳴”,使之發(fā)出響聲。(3)“殆”,大概;“詳”,詳盡。參考譯文:材料一:長江從三峽向下奔流而來,所遇到的無非巖石,水勢常受束縛不舒展。到西陵以下,北岸多為沙泥,擋住江水的地方就會被沖垮,水才能表現(xiàn)它的剽悍的本性。像這樣的江岸共幾百里,都不敢與江水相爭,而到這里忽然與巖石相遇。水洶涌直下,沖擊屈曲的巖石,巖石危崖聳立,用力抵擋浪頭,而水和石像相持著戰(zhàn)斗。水與石搏斗,則廣闊浩大,洶涌澎湃,把石劈為林,侵蝕為孔洞,沖刷為劍戟的形狀,削磨為虎和犀牛的種種形態(tài),石好像也不能沒有稍微退讓的意思。而石與水搏斗,巖石像墻壁一樣雄偉聳立,憤怒兇猛而強健,任憑浪濤洗磨。浪濤激蕩而來,卻浪返濤回,原來是波濤觸到巖石就慢慢退回,像打敗了往回逃一樣。千萬年來,江水用盡它的力量所能達到的,只能損壞巖石的一點皮毛,而終究不能啃動骨頭沖毀巨石。于是,石常常取勝,而水常常不能取勝,這就是它能成為一城的柱石,而萬代依靠它的原因。我與長石等人登上山巔,望江上水光浩渺,黃山如舒展的旗幟,心里對這很高興。接著見山下亂石堆積,就到水邊大石上,各自占據(jù)一塊石頭坐下。靜聽水石相搏的聲音,大的像晴天的雷聲,小的像哀傷纏綿的曲子。仔細一看,有的形狀像鐘鼎,有的顏色像云霞,有的紋理像大篆。石得到水的幫助,產(chǎn)生它的美麗增加它的嫵媚,水對于石,不但不能危害它,反而為它提供了幫助。我感嘆說:“處于坎坷不平的時候,而奮發(fā)寫文章,以垂名后世的讀書人,與這有什么不同呢!”繡林山因為劉玄德在這里迎娶孫夫人,石上覆蓋紅錦,所以取了這個名字。材料二:《水經(jīng)》上說:“彭蠡湖的入口處,有一座石鐘山。”酈道元注解認為,“這里下臨深潭,微風鼓動著波浪,湖水與山石相擊,而發(fā)出洪鐘般的聲響。”這種解說,人們常有懷疑?,F(xiàn)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開始查訪這石山的舊跡,尋得兩塊石頭在水潭邊,他敲敲石頭,聽聽聲音,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模糊厚重,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悠遠,停止敲擊聲音仍在散播,余音裊裊,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為探得原由了。但是這種解說,我更加懷疑。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有,而單單這里的石頭用“鐘”來命名,這是什么原因呢?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郡乘船到臨汝去,我的長子蘇邁將到饒州德興去做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機會看到李渤所說的“石鐘”?!D(zhuǎn)回到兩山之間,剛準備進港,發(fā)現(xiàn)水流中間有塊巨石攔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著又有很多洞穴,與風、水互相吞吐,發(fā)出物體相撞聲和鐘鼓齊鳴聲,與先前轟隆的聲音相呼應,如同奏樂一般。我就笑著對蘇邁說:“你記得嗎?轟隆的聲音,象周景王的無射鐘所發(fā)出的,撞擊聲和鐘鼓聲,又象是魏莊子的歌鐘所發(fā)出的。古人不騙我們呀!”事情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妄斷有無,這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大概與我相同,但他說得不詳盡;一般士大夫們終究不愿親駕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夫,雖然知道了卻無法寫下來,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傳布開來的原因呀。而識見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石頭的方法來探求,自以為求得了結(jié)果。我所以記下了以上的經(jīng)過,是因為嘆惜酈道元的解釋過于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春日訪李十四處士①溫庭筠花深橋轉(zhuǎn)水潺潺,甪里先生②自閉關③??粗褚阎刑幒?,望云空得暫時閑。誰言有策堪經(jīng)世,自是無錢可買山④。一局殘棋千點雨,綠萍池上暮方還?!紓渥ⅰ舰偬幨浚汗糯鷮﹄[居在家不出外做官的人的稱呼。②甪里先生:指李處士。③閉關:修行者閉門修行。④買山:指晉人支道林向深公買山隱居。深公說,從未聽說巢父、許由買山后才歸隱。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寫景視聽結(jié)合、動靜相生,“深”“轉(zhuǎn)”寫出了環(huán)境的曲折幽深。B.頷聯(lián)“看竹”“望云”表現(xiàn)了詩人閑適,但“暫時”表明這并非常態(tài)。C.“誰言”二字蘊含了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D.最后一句敘事,“暮方還”引人遐思,詩人晚歸應有流連風景的因素。15.這首詩如何塑造李處士的形象?請結(jié)合詩歌簡要分析?!敬鸢浮?4.C15.⑴環(huán)境描寫側(cè)面烘托。首聯(lián)前句通過寫李處士住地的花叢、小橋流水等景物,從側(cè)面烘托李處士高雅脫俗的品格。(頷聯(lián)借寫詩人所見的翠竹與白云,從側(cè)面表現(xiàn)李處士寧靜高潔、閑散自適的形象。)⑵行為描寫直接表現(xiàn)。首聯(lián)后句寫李處士“自閉關”的行為,直接表現(xiàn)了李處士潛心隱居、自守不移的品格。⑶議論、用典。頸聯(lián)運用議論和典故,表現(xiàn)了李處士雖有經(jīng)世之才,卻懷才不遇,只能歸隱的無奈處境。【解析】【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錯。結(jié)合“誰言有策堪經(jīng)世”可知,此句是反問句,意為“誰說有治國良策的人就能受到重用呢?”,表達的是詩人對李處士及自己在內(nèi)的天下寒士難以施展才華的悲慨之情,而非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故選C?!?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古詩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包括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直接描寫即對人物的動作行為、語言等直接刻畫,間接描寫包括環(huán)境描寫、他人評價、借用典故等。①結(jié)合“甪里先生自閉關”可知,此句是對李處士的直接描寫,直接點明他“自閉關”的行為,李處士自主選擇閉關不出,直接展現(xiàn)他潛心隱居、堅定不移的品性。②結(jié)合首聯(lián)前句“花深橋轉(zhuǎn)水潺潺”和頷聯(lián)“看竹已知行處好,望云空得暫時閑”可知,這些是對李處士所住環(huán)境的描寫,這里有花,有小橋,有流水,有翠竹、有白云,李處士居住在這樣幽靜、雅致的環(huán)境里,其高雅脫俗、寧靜高潔品性自然得以窺見。③結(jié)合頸聯(lián)“誰言有策堪經(jīng)世,自是無錢可買山”可知,此處是作者的感慨(議論),“誰言”是反問之語,反問“誰說有治國良策的人就能受到重用呢?”,表明雖有雄才偉略,卻不被重用,“無錢可買山”更是借典故直接表明李處士不被重用,只能歸隱的無奈處境。此聯(lián)表達了詩人對李處士及自己在內(nèi)的天下寒士難以施展才華的悲慨之情,從中可以看出李處士懷才不遇、無奈隱居的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0分)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陳情表》中,李密面對晉武帝的征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講述自己內(nèi)外無親的處境。(2)《蜀道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夸張、襯托的手法寫出山峰之高、絕壁之險。(3)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看似寫高雅的休閑活動,實則隱含著詩人閑極無聊的感慨和牢騷。(4)《項脊軒志》中,每當十五的夜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微風吹過,影子搖動,那景象甚是可愛。(5)“酒”常出現(xiàn)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黃庭堅就在《登快閣》中以“_______________”表達了幸有美酒相伴的感慨;但佳釀實在難得,杜甫在《客至》中以“_______________”坦言家境貧寒,只有陳年濁酒招待客人。【答案】(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3)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4)明月半墻桂影斑駁(5)青眼聊因美酒橫樽酒家貧只舊醅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刷短視頻或刷出抑郁癥,究竟為何?①中學生使用社交媒體而導致心理問題,②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行比較”所致。③社會比較可根據(jù)與自己某方面相比更差、相似和更出色這三個水平,而分為上行比較、平行比較和下行比較。④通常來說,平行比較有助于自我認知,⑤下行比較可增強一個人的滿足感。⑥而上行比較則是一把雙刃劍,⑦可能會引發(fā)挫折感,⑧也可能會促使個體努力提升自己。抖音和小紅書等平臺算法總能“聰明地”發(fā)現(xiàn)人們愛看那些濾鏡下的人生切片,并進行大范圍的推送,當人們刷到了這些視頻,算法又會繼續(xù)推同類的視頻過來,從而為用戶構建了上行比較的信息繭房。很多成年人尚且在這樣的信息繭房里焦慮不已,A?他們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自我身份認同,還不能很理性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同時又缺乏批判性思維。所以,對于他們來說,當上行比較沒有得到良好的引導時,滋生的往往是失望、挫敗、不滿和焦慮等消極情緒,而消極情緒遲遲得不到改善,B。17.文中第一段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敬鸢浮?7.②,刪掉“所致”/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行比較”;③,將“更差”與“更出色”調(diào)換位置/社會比較可根據(jù)與自己某方面相比更出色、相似和更差這三個水平。18.A.更何況是中學生B.引發(fā)不同程度的抑郁癥【解析】【1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原因就是”與“所致”句式雜糅,可將“所致”刪除。④“更差、相似和更出色”語序不當,由后面“上行比較、平行比較和下行比較”可知,上行比較應是比較更出色的,下行比較是比較更差的,前后句子要一一對應,可將“更差”與“更出色”調(diào)換位置?!?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結(jié)合前文“很多成年人尚且在這樣的信息繭房里焦慮不已”和后文“他們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自我身份認同”可知,此處語境說的是成年人都尚且無法擺脫繭房焦慮,更不要說是年紀尚小的中學生了,故可填“更何況是中學生”。B處,結(jié)合前文“而消極情緒遲遲得不到改善”可知,此處語境是在說消極情緒得不到改善的結(jié)果,再結(jié)合首段中“刷短視頻或刷出抑郁癥”可知,此處的結(jié)果就是可能會引發(fā)不同程度的抑郁癥,故可填“引發(fā)不同程度的抑郁癥”。(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果園品種最多的是葡萄,有四十幾種。有些最初是外來的(葡萄本都是外來的,但在中國落戶已久),日子長了,名字也就漢化了,如“大粒白”“玫瑰香”,甚至連它們的譜系也難于查考了。葡萄的果粒大小形狀各異?!懊倒逑恪钡墓﹂L,顯得披頭散發(fā)。有一種葡萄,我忘記了叫什么名字了,果粒小而密集,一粒一粒擠得緊緊的,一穗葡萄像一個白馬牙老玉米棒子。葡萄里我最喜歡的還是玫瑰香,確實有一股玫瑰花的香味,一口濃甜?,F(xiàn)在市上能買到的“玫瑰香”已退化失真。葡萄喜肥,喜水。施的肥是大糞?!稗r(nóng)家肥”之外,還得下人工肥——硫銨。葡萄喝水,像小孩子喝奶似的,使勁地嘬。你簡直可以聽到葡萄通過藤中通的小孔將水從地面一直吮到藤頂而發(fā)出的吸水的聲音。喝足了水,用小刀劃破它一點皮,水就從皮破處沁出滴下。一般果樹澆水,都是在樹下挖一個“樹碗”,澆一兩擔水就足矣,葡萄則是“漫灌”。這家伙,真能喝水!19.下列句子中的“還是”與文中加點的“還是”,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這套試題還是有些難度的。B.今天的讀書分享會還是由他主持。C.我還是更想去看客家圍龍屋。D.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都得按章辦事。20.把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改成幾個較短的句子,可以改變語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句子原意。2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改寫成:“這葡萄真能喝水!”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9.C20.示例1:葡萄藤中通有小孔,水從地面一直吮到藤頂,你簡直可以聽到它吸水的聲音。示例2:葡萄藤中有小孔,葡萄通過小孔將水從地面一直吮到藤頂,你簡直可以聽到吸水的聲音。21.①原句中“這家伙”語氣親切,飽含作者對葡萄的喜愛之情,而“這葡萄”是對葡萄本身的直接稱呼,無此效果;②原句在主語“這家伙”后使用逗號,語氣停頓,更能體現(xiàn)作者對葡萄真能喝水這一特性的感嘆,感情更為強烈,改句無此效果?!窘馕觥俊?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下意義和用法的把握能力。原文“還是”作為副詞,表示傾向性選擇。A.副詞,表示現(xiàn)象繼續(xù)存在或動作繼續(xù)進行。B.副詞,表示在某種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某個范圍外有所補充。C.副詞,表示傾向性選擇。D.連詞,連接無須選擇的若干事項,跟“不管、無論”等搭配使用。故選C。【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的能力。原句中“你”是主語,“簡直”是狀語,“可以聽到”是謂語,“吸水的聲音”是賓語,“葡萄通過藤中通的小孔將水從地面一直吮到藤頂而發(fā)出的”是長定語。首先提取句子主干,可單獨成句為:你簡直可以聽到(葡萄)吸水的聲音。然后切分枝干,即將長定語拆分為獨立的句子:①將“葡萄通過藤中通的小孔”進行改寫,以葡萄藤作主語,可改寫為“葡萄藤中通有小孔”;②將“葡萄通過藤中通的小孔將水從地面一直吮到藤頂”進行改寫,以葡萄作主語,可改寫為“葡萄將水從地面一直吮到藤頂”。最后將上面的單句調(diào)整組合,可得出答案如:葡萄藤中有小孔,葡萄通過小孔將水從地面一直吮到藤頂,你簡直可以聽到吸水的聲音?!?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原句和改句有兩處不同,一是“這家伙”和“這葡萄”;二是有無逗號。①從用詞上看,改句“這葡萄”并無特別之處,其本身就是對葡萄的直接稱呼,語氣平淡,缺少情感;而原句“這家伙”與后文“喝水”相照應,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葡萄賦予了人的特性,用“這家伙”來稱呼葡萄,既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又使語氣更加親切,展現(xiàn)出作者對葡萄的喜愛之情。②從標點上看,改句中間并無標點斷開,是一個完整不間斷的句子,語氣稍顯平淡,感情不夠強烈;而原句,在“這家伙”后用逗號隔開,起到語氣停頓的效果,使語氣更加強烈,更能展現(xiàn)出作者對于葡萄真能喝水這一特性的強烈感嘆。四、作文(60分)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妒娚接洝分?,蘇軾認為:事情如果沒有“目見耳聞”,就不可臆斷其有無。你認同蘇軾的觀點嗎?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材料根據(jù)蘇軾《石鐘山記》中的名言,提取出他的觀點“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并要求考生思考,回答自己是否認同蘇軾觀點的回答。誠然,“目見耳聞”,即從實際出發(fā)、重視實踐,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妒娚接洝芳词且蚴妨蠈κ娚矫謥須v之記載含糊不清,蘇軾刨根問底,否定了李渤的荒謬結(jié)論,為酈道元之說補充了資料,通過親自觀察覓得真相。任何道理想要得到驗證,變成真理,任何事物想要被我們正確認識,都離不開實踐的檢驗。另一方面,實踐可以為我們積累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可以通過檢驗,成為理論或常識,以指導我們認識更多的新事物、改造新事物,或調(diào)控我們的行為,使之更加正確有效。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可否認,世上也會存在一些眼前未必為實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往往會披上一件掩人耳目的外衣,迷惑人的眼目,迫使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對此,我們就不僅僅需要“目見耳聞”,更需要批判精神與理性思考。或者,即使“目見耳聞”為真,有時候,我們也會有不需要目見耳聞而需要推理想象的事,并且它們在合適條件下也同樣能幫助我們?nèi)〉贸晒?。這時候,我們基于自己已有的諸多理論常識,在未見一事之前,先給出一套大致合理的猜想,以幫助我們更高效、更有目的地去認識和分析此事,換而言之,為之后的實踐工作“鋪一條認知的捷徑”。但我們應注意,一件事的真相到底如何,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靠實踐認知得出。以推理想象為輔助工具,以實際見聞為手段,全面真實地考查事情本來面貌,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客觀準確地認識事情本身。在寫作時,考生可以認同蘇軾的觀點,借此強調(diào)實踐觀察的重要性,也可以把本文寫成駁論文,表達自己不認同蘇軾觀點的態(tài)度,并將蘇軾作為“批駁的對象”,先指出其文章論斷“過于絕對”,借此提出自身的觀點,即“實踐當然最為重要,但推理想象同樣不可少”,為蘇軾把道理補充完整,再對理論對于實踐之作用進行論述,指出真正正確的做法,最后重申觀點,收束全文。在寫作時,考生應注意,蘇軾所說道理并無根本錯誤,我們不可對其全盤進行否定,而是以補充的形式為他的話“錦上添花”;此外,也切不可過分夸大推理想象對事情的作用,相反,我們應始終清楚認識“目見耳聞”的意義,不可本末倒置,致使文章整體思路出現(xiàn)問題。立意:1.目見耳聞,確是判別事理之法。2.推理想象,同樣有重要作用。3.推理實踐當結(jié)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方為上策。廣東省梅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29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①中國的歷法制訂,直到公元7世紀以前,總是和計算很多循環(huán)的長度有關。要計算的有:月亮的周期(月),太陽周期(年),和兩者合并在一起的周期,60天的循環(huán)(計算日期的方法),60年的循環(huán)(是用來計算年的,用相同的表示60天的序數(shù)符號),還有一個大循環(huán)包括了所有的小循環(huán)(一個甲子的第一年的第一天開始的午夜),這個大循環(huán)開始了一個新紀年,大概是50萬年作為一個周期,這樣的計算方法,李約瑟稱為土算,起源于需要理解四季的氣候變化。這影響了中國人對持續(xù)和變化、前進和后退等現(xiàn)象的看法,形成一個辯證的和循環(huán)的觀點。這和牛頓的進化式的、單一發(fā)展的看法是很不同的,但是在現(xiàn)在歐美人當中,他們還是遵循這樣線性發(fā)展的觀點。一個現(xiàn)代的中國人,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點。不管是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事物都會回到最初的起點,就像鐘擺的途徑一樣,遲早一樣,任何事情如果走向極端,或者變得多余,那么就會回到終點,就像那鐘擺擺動幾下以后一樣。②在空間方面,中國人很久以前就對環(huán)境很關注,關于居住和墳墓的位置,任何一個地方和它附近的地形、風景等等。這樣的關系使得氣候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實踐是所謂的泥土占卜即風水(風+水)。風水學的運行,是個對過去經(jīng)驗的過濾網(wǎng)。③中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總是在養(yǎng)育大量人口這個問題上做斗爭。中國的農(nóng)業(yè)很早之前就變成精耕細作,實際上就和園藝一樣,在早春當土壤解凍以后,從最開始耕地,直到準備土地、播種和田園管理(比如說除草),最后到了收獲,每個步驟都要求仔細地遵循時間,才能使得產(chǎn)出量大化。輪作和糧食的入庫、保存,都講究時機。稻田里的水多一點點,或者少一點點,都有可能使本來能夠豐收的糧食變得顆粒無收。如果收獲成熟的小米(谷子或糜子)的時間比第一場風早了幾個小時,那么風就會把小米吹走,就可能使得利益大打折扣。在正確的時間開墾幾乎解凍的土地,就可以保證土壤中仍然保留水分,如果第二輪翻土只是遲一天,就很有可能讓土壤裸露在空氣中,風就會使得土壤變硬。④因此,中國的農(nóng)民們,經(jīng)過時間考驗,總結(jié)了大量經(jīng)驗,最后變成了諺語,可以預測天氣變化。比如說,日落云彩走,半夜聽雷吼。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螞蟻搬家,早晚要下。冬暖年成荒,冬冷有福享。果樹沒有三年甜。一連三年風雨順,當心旱得地裂縫。秧苗一伸膜,大雨兜頭澆。冬牛咳白汽,春來要防疫。雪不落,蟲子多。上千個這樣的諺語,在鄉(xiāng)村里天天被人談論著。所以,我們得到的食物,天氣和人的努力只占到十分之一,自然掌管十分之九,農(nóng)業(yè)最核心的原則編纂在公元2世紀的農(nóng)業(yè)手冊中:“抓住時機”。⑤總之,中國人對待天氣的態(tài)度,是從觀察和互動之間的緊密關系中產(chǎn)生出來的。人類的努力對天氣很重要,不管是帝王施行的巫術,或是儒官建言的用以彌補帝王錯誤的正確的政策,或是懇求土龍讓雨水適量的祈禱豐收的儀式,或是天文學家費心設計的高精度的歷法,又或是一個農(nóng)民根據(jù)他頭腦中的被實踐檢驗過的諺語對變化了的天氣立即采取的應對措施……不管哪種態(tài)度或者行為,永恒的一點就是,自然展現(xiàn)出天氣和氣候的變化,人則是伺機而動。這就是上千年來的中國社會記憶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選自許倬云《中國人對氣候的態(tài)度》,王笑然譯)材料二:“天人合一”提出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便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它是如何來指導生產(chǎn)生活的?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抖Y記·月令》中規(guī)定,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母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孟子也說,“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些措施雖然在主觀上是體現(xiàn)儒家始終強調(diào)的仁愛和仁政思想,但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自然生態(tài)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道家和儒家一樣,在利用自然資源方面,也有節(jié)儉的理念。《道德經(jīng)》講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二個要求就是以儉修身。這種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理念,可能源自中庸之道。馮友蘭認為,儒家與道家受太陽、月亮運行和四季嬗替的啟發(fā),都注意到在自然和人生的領域里,任何事物發(fā)展到極端,都會朝反方向的另一極端移動,如《周易·系辭下》中的“寒往則署來,暑往則寒來”。這種源于如農(nóng)業(yè)和生活實踐的觀察,為儒家和道家都主張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據(jù)?!爸小钡暮x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這種思想不僅適用于人的感情,也適用于人對物的態(tài)度。運用中庸之道,寧愿不及,也不要過甚,因為行事過分將適得其反,對自然資源要有節(jié)制地開發(fā)利用,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摘編自韓昭慶《“天人合一”中有關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理念》)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于了解四季氣候變化的需要,中國古人依據(jù)月亮、太陽的運行規(guī)律,制訂了計算日、月、年的方法。B.一個現(xiàn)代的中國人很容易發(fā)現(xiàn)的“這點”,指的是中國人往往用辯證、循環(huán)的觀念來看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C.中國農(nóng)業(yè)的精耕細作,主要表現(xiàn)在對氣候和時間的把握上,哪怕是相差幾小時,也可能大大影響收益。D.孟子提出要順時而作、取之有度,本是為了宣揚其政治思想,但這些主張也體現(xiàn)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理念。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鐘擺現(xiàn)象的譬喻,與材料二中馮友蘭的觀點相似,都主張做人做事要適度,與其過度不如不為。B.風水學很關注位置、地形、風景等環(huán)境因素,從而實現(xiàn)氣候的利益最大化,可見,風水學有一定的科學性。C.材料一第四段所舉的大量農(nóng)諺,既反映出中國人對氣候的重視,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抓住時機”的關注。D.“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智慧。3.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B.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C.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D.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4.兩則材料都談到了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但兩者的論述重心有所不同,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敬鸢浮?.B2.A3.D4.示例一:①材料一的論述重心主要放在對自然規(guī)律、氣候的時機把握上,著重闡述要依據(jù)自然的氣候變化,抓住時機,順時而為;②材料二的論述重心主要放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上,重點闡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觀點。示例二:①材料一側(cè)重論述中國人對氣候的重視態(tài)度,著重闡述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從觀察和互動中總結(jié)各種經(jīng)驗、規(guī)律,伺機而動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②材料二立足“天人合一”思想,重點分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體現(xiàn)其對生產(chǎn)生活的指導?!窘馕觥俊?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這點’,指的是中國人往往用辯證、循環(huán)的觀念來看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錯。結(jié)合材料一第①段“這影響了中國人對持續(xù)和變化、前進和后退等現(xiàn)象的看法,形成一個辯證的和循環(huán)的觀點。這和牛頓的進化式的、單一發(fā)展的看法是很不同的,但是在現(xiàn)在歐美人當中,他們還是遵循這樣線性發(fā)展的觀點。一個現(xiàn)代的中國人,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點”可知,“這點”代指的是前文所說的中國人和歐美人對待事物發(fā)展的變化是不同的,而非單指中國人一方。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A.“與其過度不如不為”錯。結(jié)合材料一第①段“不管是發(fā)生什么樣變化,事物都會回到最初的起點,就像鐘擺的途徑一樣,遲早一樣,任何事情如果走向極端,或者變得多余,那么就會回到終點,就像那鐘擺擺動幾下以后一樣”和材料二第2段“馮友蘭認為……任何事物發(fā)展到極端,都會朝反方向的另一極端移動……運用中庸之道,寧愿不及,也不要過甚,因為行事過分將適得其反”可知,二者的相似之處在于都認為事物發(fā)展到極端就會回到起點,即“過猶不及”,但是二者都沒有提出“不為”的看法。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出處“《中國人對氣候的態(tài)度》”可知,材料一主要觀點是中國人對氣候的關注,強調(diào)中國人對于氣候、時機的把握。A.趁著暑季抓緊努力干活也不嫌天熱,反倒是希望這適合收獲的暑夏更長些,可見古人對于氣候時機的把握,適合。B.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都忙著趁此時節(jié)弄蠶插田,可見古人對氣候時機的把握,適合。C.農(nóng)人告訴我春天到了,要去地里耕作,可見古人對氣候時機的把握,適合。D.希望樹木長得好要重視根,希望水流的長要重視源頭,強調(diào)要注重根本,并沒有涉及氣候,不適合。故選D。【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比較材料的能力。(1)結(jié)合材料一出處《中國人對氣候的態(tài)度》可知,材料一重點論述的是中國人對氣候的關注;結(jié)合第4段“中國的農(nóng)民們,經(jīng)過時間考驗,總結(jié)了大量經(jīng)驗,最后變成了諺語,可以預測天氣變化”和第5段“中國人對待天氣的態(tài)度,是從觀察和互動之間的緊密關系中產(chǎn)生出來的。人類的努力對天氣很重要,不管是帝王施行的巫術……不管哪種態(tài)度或者行為,永恒的一點就是,自然展現(xiàn)出天氣和氣候的變化,人則是伺機而動”可知,材料一闡述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天氣進行觀察和互動,總結(jié)出許多經(jīng)驗、規(guī)律,讓人們得以把握自然規(guī)律、氣候時機,伺機而動去開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綜上,可以得出:材料一論述重點為中國人對氣候時機的重視、研究和把握,強調(diào)中國人要依據(jù)自然規(guī)律,抓住氣候時機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2)結(jié)合材料二出處《“天人合一”中有關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理念》可知,材料二重點論述的是人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結(jié)合第1段“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這些措施……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自然生態(tài)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道家和儒家一樣,在利用自然資源方面,也有節(jié)儉的理念”可知,第1段主要闡述的是“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的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原則在眾多經(jīng)典作品中的體現(xiàn);結(jié)合第2段“這種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理念,可能源自中庸之道……運用中庸之道……對自然資源要有節(jié)制地開發(fā)利用,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可知,第2段闡述了要以中庸之道有節(jié)制地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綜上,可以得出:材料二論述側(cè)重點在于立足“天人合一”思想,以“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的原則來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文章,完成各題。流遠的徒河李海燕當年我離開爺爺家的時候,徒河還在,它貼著村莊后身,由西向東,滔滔不絕。爺爺?shù)奈葑永铮偸菑浡鴿皲蹁醯乃任逗蛧W嘩的流水聲。等我再次回到爺爺家中,爺爺病重臨危。爺爺?shù)碾p眼凹成兩眼灶,里面盛著燃過頭的死灰。①我的一聲呼喚,爺爺眼里的光,倏地從死灰里掙脫出來,像流淌的一束光,驚喜、熾熱、知足,在我身上流過,最后停在我的臉上。褡褳和竹竿,還在原來的位置上,一個掛在炕頭墻上,一個戳在炕沿和炕墻的角落。歲月給它們包裹了一層黑兮兮的塵埃,但堅硬的骨節(jié),還依稀可見。我又想起了那個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時候,爺爺不斷地給我加深記憶的那個更像一個故事的傍晚。那個傍晚,晚霞點燃了整條徒河。街上亂哄哄的,吆喝聲和槍聲響成一片。父親慌不擇路地推開一扇門。父親把四歲的我放在爺爺懷里,壓低聲音對滿臉驚愕的爺爺說了聲拜托,沒等爺爺做出回應,跪下磕了三個頭,轉(zhuǎn)身出了后門,一頭扎進紅色的徒河水中。爺爺披著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連頭帶腳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覺,使我無法大放悲聲。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氳著暗灰色的霧靄,屋里暗了,街上終于安靜下來,爺爺才把我從被子里放出來。那天夜里,爺爺坐在炕上,手里握著三個銅錢,搖幾下,拋在褥子上,一一摸過,然后再搖,再摸。第二天,天還沒亮,爺爺領我出了門,回來的時候,我成了爺爺口中的路上撿來的孩子。爺爺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臉上停留片刻后,疲憊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脈搏,在燈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動著。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顫動一下。我知道爺爺?shù)男倪€醒著,他在用心感知著這個世界,感知著我的存在??簧易齻€上了些年紀的婦人,每人懷里抱著一團白布,忙著給爺爺?shù)耐砣丝p孝。爺爺?shù)耐砣瞬欢啵藘蓚€遠房侄子,就是我和父親。關于我和父親給不給爺爺戴孝,爺爺侄子征求過我們的意見,我和父親幾乎同時用軍人的果斷說,當然戴。沒人說一句多余的話,都在等待著一個時刻的到來。就在這種近乎殘忍的等待中,我隱隱地聽到了徒河流動的聲音,嘩啦,嘩啦……隱忍而強烈。我附在爺爺耳邊,激動地說,爺爺,我聽到徒河的流水聲了。爺爺把眼睜開,眼光再次明亮起來,他似乎也聽到了,臉上肌肉顫動,嘴唇翕動。②就在這時,那個褡褳發(fā)出一聲沉悶的斷裂聲,從墻上掉了下來。再看爺爺,臉上掛著微笑和眼角的兩滴淚,走了。悠揚的嗩吶聲,填滿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卻越發(fā)的空落。橫跨山水回來,爺爺去了,徒河也不在了,徒河曾經(jīng)流淌的地方如今是一片玉米。③被告知,幾年前的一場罕見的山洪,徒河撒野,踐踏了沿岸的十八個村莊,它被迫離開原來的流域,遷至臥佛山北邊。遙遙可見的臥佛山,并不高大,卻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擋得嚴嚴實實。那個黃昏以后,父親杳無音信。我漸漸地忘記了一些事,跟爺爺親近了起來。每天,爺爺穿上一件洗得發(fā)白的灰色長袍,肩上搭著褡褳,左手領著我,右手拿著一根竹竿,沿著徒河邊那條路,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莊。走進村莊后,爺爺從褡褳里掏出一塊竹板和一截竹竿,有節(jié)奏地敲著,清脆的聲音便在街面上響起來,就有人推開門招呼爺爺。他們叫爺爺先生。爺爺?shù)皖^對我擠一下眼,意思是說,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時候,我能吃到一個糖人,或者一個棉花糖。我八歲那年,爺爺把我送到徒河對岸的學堂里讀書。爺爺每天劃著一只小劃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學。小劃子橫向劃開徒河水,拖著一條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對岸。第二年,學堂變成了村小學,也修了橋。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學,唯獨爺爺還每天接送我。我上小學四年級的一天,爺節(jié)領著一個穿著軍裝的人到學校接我放學。爺爺說那人是我爹。那是個陌生的男人。爺爺又給我講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親走了,父親執(zhí)意要爺爺跟我們一起走。爺爺說他把我完好無缺地交給父親就完事了,他不會離開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不能適應沒有爺爺和徒河流水聲的日子。夜向深處滑去,人們歇了,嗩吶聲也歇了。我來到后院,來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來,伸出手去,像少年時撩撥徒河水那樣,觸到的卻是生硬的玉米葉子。我站了很久,直至東方出現(xiàn)一抹魚肚白,再露出晨曦來。此時無風,荒野靜謐,我望著臥佛山,努力捕捉著昨天夜里聽到的流水聲,卻只有玉米在風中發(fā)出的沙沙聲。④我腳下踩著的還是那條路,只是比原來平坦了許多。我好像看見一個失明的老人,穿著一件洗得發(fā)白的灰色長袍,肩上搭著褡褳,左手領著一個中共地下黨員面臨危境時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著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點著坑坑洼洼的路面,在徒河邊走去,且漸行漸遠,直至消失在我的視線里。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吆喝聲和槍聲寫出了父親被追捕時場面的緊張激烈,父親“慌不擇路”和“壓低聲音”表現(xiàn)了當時情勢的危急。B.考慮到父親的身份,爺爺起初不敢收養(yǎng)“我”,后來經(jīng)過搖、摸銅錢的反復占卜,才作出了收養(yǎng)“我”的決定。C.爺爺經(jīng)常給“我”講那天傍晚的事,是希望“我”牢記自己的身世,也為日后“我”與父親的相認作準備。D.彌留之際的爺爺似乎也聽到了徒河的流水聲,從“肌肉顫動”“嘴唇翕動”可以看出爺爺對徒河的依戀和愛。6.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驚喜、熾熱、知足”中用頓號,停頓短促,情感強烈,表現(xiàn)了爺爺臨終前見到“我”的激動和滿足。B.句子②中褡褳的斷裂、掉落與爺爺?shù)碾x世幾乎同時,這一寫法豐富了小說的表現(xiàn)形式,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C.句子③“撒野”“踐踏”用了擬人的修辭,既形象地寫出了徒河泛濫的景象,又可看出“我”對徒河情感的轉(zhuǎn)變。D.句子④中“那條路”含義豐富,既指爺爺領著年幼的“我”所走的路,也可以理解為民族發(fā)展前進之路。7.標題中的“流遠”意蘊豐富,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分析。8.小說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結(jié)合作品簡要分析?!敬鸢浮?.B6.C7.①流遠有流向遠方的意思,指徒河源遠流長;②流遠也有影響深遠的意思,雖然爺爺逝世,但是對爺爺?shù)母卸骱妥纺畈粫?;③革命?zhàn)爭年代已經(jīng)過去,但是紅色記憶不會褪色,軍民魚水深情不會改變,革命精神代代相傳。8.①現(xiàn)實中送別爺爺?shù)臄⑹觯c爺爺臨危救“我”、撫養(yǎng)“我”的回憶交織,更好地塑造爺爺慈愛、無私、擔當?shù)钠犯?,表現(xiàn)“我”和爺爺之間深厚的感情。②在送別爺爺?shù)默F(xiàn)實中回憶了革命年代,以父親為代表的和以爺爺為代表的人民群眾生死相依的故事,使“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內(nèi)涵更深刻(或使“流遠”的意蘊更深刻)。③回憶和現(xiàn)實交織,使故事內(nèi)容更豐富、完整,敘事富于變化,有助于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窘馕觥俊?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B.“考慮到父親的身份,爺爺起初不敢收養(yǎng)‘我’”“經(jīng)過反復占卜,才作出收養(yǎng)‘我’的決定”錯。結(jié)合第7段“爺爺披著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連頭帶腳捂在被子里”可知,爺爺把我藏在被子里,表明爺爺已經(jīng)猜到父親的身份,才毫不猶豫地保護“我”,并非不敢收養(yǎng)“我”;結(jié)合第7段“爺節(jié)坐在炕上,手里握著三個銅錢,搖幾下,拋在褥子上,一一摸過,然后再搖,再摸”可知,爺爺摸、排銅錢的行為,表明他想得到上天的許可。反復摸和排,說明結(jié)果并不如爺爺所望,這恰恰表明爺爺內(nèi)心已作出了收養(yǎng)我的決定。故選B。【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語句的分析和鑒賞能力。C.“看出‘我’對徒河情感的轉(zhuǎn)變”錯。結(jié)合第21段“努力捕捉著昨天夜里聽到的流水聲”可知,“我”一直傾聽和尋找徒河的流水聲,可以看出“我”對徒河的依戀和熱愛之情沒有改變。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分析標題含義的能力。①從表層含義看,流遠指徒河本身的源遠流長。徒河原本“貼著村莊后身,由西向東流淌”,是自然地理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一場罕見的山洪,徒河被迫離開原來的流域,遷至臥佛山北邊”。這里的“流遠”直接描述了徒河地理位置上的變遷,象征著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和河流的源遠流長。②從個人層面看,流遠指爺爺對“我”的影響深遠,是情感的延續(xù)。爺爺對“我”的關愛與呵護,以及他對徒河的深厚情感,通過“我”的回憶和敘述得以延續(xù)。盡管爺爺去世,徒河變遷,但那些共同度過的日子和深刻的記憶,如同河流一般永遠流淌在“我”的心中。③從社會層面看,流遠還指革命精神的影響深遠,是精神的傳承。革命戰(zhàn)爭年代雖已成為歷史,但那段歲月中的紅色記憶、軍民情感以及革命精神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或消失,反而如同徒河一般,歷經(jīng)變遷卻依然流淌不息。這種時間的流逝與歷史的傳承相呼應,強調(diào)了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永恒價值。【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述方式作用的能力。①從人物上看:在小說中,通過現(xiàn)實中送別爺爺?shù)某林貓鼍芭c爺爺臨危救“我”、撫養(yǎng)“我”成長的美好回憶交織敘述,使得爺爺?shù)男蜗蟾恿Ⅲw和感人。臨危救“我”展現(xiàn)了爺爺?shù)挠赂遗c擔當,撫養(yǎng)“我”則體現(xiàn)了他的慈愛與無私。這種敘述方式不僅讓讀者看到了爺爺在關鍵時刻的英勇、擔當,也感受到了他日常生活中對“我”無微不至的慈愛的無私的關懷。這種情感的交織,既展現(xiàn)了爺爺?shù)拇葠?、無私、擔當品質(zhì),也使得“我”與爺爺之間的深厚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②從主題上看:在送別爺爺?shù)默F(xiàn)實情境中,穿插著對革命年代的回憶,特別是以父親為代表的人與以爺爺為代表的人民群眾之間的生死相依故事。這些回憶不僅豐富了小說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它們深刻揭示了軍民之間深厚的魚水情誼。這種情誼超越了時間的界限,成為了一種永恒的精神紐帶。通過這種交織的敘述方式,小說不僅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也傳遞了軍民團結(jié)、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使得“流遠”的意蘊更加深遠和厚重。③從效果上看: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的敘述方式,打破了單一時間線的敘事模式,使得小說在內(nèi)容上更加豐富多彩。這種敘述方式不僅豐富了故事的內(nèi)容,也使得敘事結(jié)構更加靈活多變。通過在不同的時間點和空間場景中切換,讀者能夠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氛圍和敘事節(jié)奏,從而保持對故事的興趣和關注。二、古代詩文閱讀(43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4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結(jié)約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數(shù)百里,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水洶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①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zhàn)。以水戰(zhàn)石,則汗汗田田,滮滮涆涆②,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zhuǎn)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而以石戰(zhàn)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隨其洗磨;簸蕩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背。千萬年來極其力之所至止能損其一毛一甲而終不能嚙骨理而動齦腭。于是,石常勝而水常不勝,此所以能為一邑砥柱而萬世賴焉者也。予與長石諸公,步其顛,望江光皓森,黃山如展篩,意甚樂之。已而見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磯上,各據(jù)一石而坐。靜聽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細睇之,或形如鐘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發(fā)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與用。予嘆曰:“士之值坎稟不平,而激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異此哉!”山以玄德娶孫夫人于此、石被睇錦,故名。(節(jié)選自袁中道《游石首繡林山記》)〖備注〗①堮堮:山崖高峻的樣子。②汗汗田田,滮滮涆涆:水勢浩大、水流迅疾的樣子。材料二:《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刍刂羶缮介g,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節(jié)選自蘇軾《石鐘山記》)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車禍賠付后協(xié)議書范本
- 轉(zhuǎn)讓咖啡吧臺合同協(xié)議
- 跑車租賃維修合同協(xié)議
- 溝通機制協(xié)議書
- 車票服務代理合同協(xié)議
- 債券質(zhì)押擔保借款合同
- 水庫水費協(xié)議書
- 更換田地協(xié)議書
- 超市轉(zhuǎn)讓協(xié)議書范本
- 軟件項目簽約合同協(xié)議
- 【9物一?!?025年安徽省合肥市45中(橡樹灣)中考一模物理試卷
- 2.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課件高中政治統(tǒng)編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計算機系統(tǒng)規(guī)劃與管理考試內(nèi)容試題及答案
- 關務培訓課件
- 北京市豐臺區(qū)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一模試題 地理 含答案
- 2025年上海虹口區(qū)高三二模英語卷試題及答案詳解
- 員工涉黃賭毒協(xié)議書
- 反三違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招商引資工作課件
- 鄂州職業(yè)大學《土木工程數(shù)值計算方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十三校中考一模數(shù)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