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政治興衰與邊疆治理_第1頁
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政治興衰與邊疆治理_第2頁
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政治興衰與邊疆治理_第3頁
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政治興衰與邊疆治理_第4頁
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政治興衰與邊疆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部分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特征明清時期(1368-1840年)是中華文明的繁榮與危機時期。一方面,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另一方面,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工業(yè)文明的潮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具體表現政治專制集權空前強化,嚴重阻礙了新經濟、新思想的發(fā)展。中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經濟農耕經濟高度發(fā)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自守政策嚴重阻礙了新的經濟因素的發(fā)展,中國已經開始落后于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具體表現思想文化文化專制束縛思想;帶有反封建色彩的進步思想產生;傳統(tǒng)科技巨著出現;文學藝術繼續(xù)繁榮;西學東漸傳播了西方科技民族與對外關系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wěn)固,現代中國版圖基本定型。對外政策由開放逐漸走向閉關自守,扼殺了中國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埋下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伏筆第11講明至清中葉的政治興衰與邊疆治理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tǒng)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fā)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yè)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tǒng)·簡潔一、明朝的建立與統(tǒng)治1.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2)政治制度廢除宰相明太祖為加強皇權,廢除了宰相制度設立內閣①設立:明成祖時期設立,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②職責: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宦官專權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jiān)獲得了協(xié)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和控制錦衣衛(wèi)2.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鄭和下西洋概況15世紀前期,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評價世界歷史上規(guī)??涨暗倪h洋航行;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xù)打擊倭患背景起于元末的“倭寇”和明朝前期東南沿海倭亂盛行對策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平倭意義穩(wěn)定了東南沿海形勢,朝廷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歐洲殖民者的入侵背景隨著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表現(1)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2)荷蘭和西班牙侵略臺灣3.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內陸邊疆蒙古族筑長城防御為防御韃靼、瓦剌南下,重新修筑長城戰(zhàn)爭瓦剌和韃靼威脅北部邊防,兩次深入內地,包圍北京和議與冊封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冊封貿易交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藏族封授稱號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設機構管轄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女真族設機構管轄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封授官號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2)明清易代:女真族建大金(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極稱帝)→清軍入關(1644年,遷都北京)→逐漸確立了在全國的統(tǒng)治。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1.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康乾盛世: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2)君主專制的加強奏折制度①特點:迅速、機密。②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軍機處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jiān)督下工作,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文化專制加強對思想文化的控制,頻繁制造文字獄,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2.疆域的奠定(1)邊疆治理經略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反擊沙俄雅克薩之戰(zhàn)擊敗俄軍,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管理西北平叛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和大、小和卓叛亂行政管理在蒙古族地區(qū)設立盟、旗兩級單位,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管理西藏冊封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機構1727年,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法律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2)改土歸流原因長期以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區(qū)實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襲,具有割據性概況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廢除土司世襲制度,實行中央委派流官統(tǒng)治的政治措施意義強化中央政府統(tǒng)治,減輕西南人民負擔,促進邊疆開發(fā),改善民族關系3.統(tǒng)治危機的初顯(1)內部:清朝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加上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導致農民起義屢屢爆發(fā),大部分是由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領導的。(2)對外:閉關自守①背景:西方列強在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開拓中國市場。②概況: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并規(guī)定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③評價: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huán)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挖教材](1)閱讀綱要上第12課“問題探究”中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置相》。思考:黃宗羲是如何評價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的?答案:黃宗羲認為這一做法破壞了天下君臣共治的局面;斷絕賢能宰相彌補皇權不足的可能;擴大了皇帝至高無上、大權獨攬、素質要求高與皇位世襲、選擇面窄的矛盾。[辨易錯]內閣的性質與作用(1)明朝的內閣首輔并不是宰相。內閣是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但它始終沒有法定的地位。(2)明朝內閣制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釋概念]朝貢貿易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tǒng)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拓知識]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設置衛(wèi)所的目的應對倭寇問題的頻發(fā);保衛(wèi)都城的安全;加強對邊疆事務的管理。[釋概念]奏折制度清朝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的文書制度。始用于康熙年間,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間形成固定制度。不經過中轉、收發(fā)環(huán)節(jié),聯系方式迅速、機密,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因此有利于強化對官僚機構的控制。[拓知識]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時間事件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衛(wèi)溫率船隊到夷洲隋朝隋煬帝派人去流求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對臺灣和澎湖的管轄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釋概念]金瓶掣簽制度又稱為金瓶鑒別,是藏族認定藏傳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轉世靈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設立。該制度用掣簽與金瓶以確定活佛轉世人選,最終經皇帝批準。這一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西藏的管轄。[挖教材](2)閱讀綱要上第13課第二目“歷史縱橫”,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guī)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思考:概括這一政策實施的原因。答案: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據性;為了強化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族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辨易混]

“海禁”政策與“閉關自守”政策(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國人來華貿易,只是要求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2)“閉關自守”政策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伴]關自守”政策不是禁絕對外貿易,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如1757年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關鍵能力情境·素養(yǎng)·思維主題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材料一

人嘗謂輔臣(內閣大學士)擬旨,幾于擅國柄,乃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者,譙讓(責問)隨之矣。眾閣臣無不惴惴懼者?!痘拭鞔笳o》材料二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報……故雖深居大內,而于各地官僚之作為、政治經濟及社會動態(tài),無不了如指掌……可稱之為奏折政治?!猍日]佐伯富[問題探究](1)材料一認為明朝內閣是否類似宰相?舉例說明。(2)根據材料二,概括奏折制度的作用。金版參考:否。皇帝審定閣臣的“票擬”,如果“票擬”不符帝意,閣臣就會遭到責問。這說明閣臣無決策權,只是皇帝的侍從顧問,其地位與宰相不同。金版參考: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明朝廢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清朝設立軍機處,直接聽命于皇帝,皇權空前強化措施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決策權發(fā)生變化由外朝轉向內廷,非法定機構取代法定國家機關的職權內容詳盡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jiān)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廢除宰相、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等方面體現了時代特征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本質上反映出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主題二明清時期的邊疆治理與對外交往材料一

中國明朝外交使節(jié)將“共享太平之?!钡暮推街刃蚶砟顐鞑サ胶M?,得到了東亞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國的贊同和響應,各國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型的國際體系?!幾匀f明《15世紀印度洋國際體系的建構——以明代“下西洋”親歷者記述為線索》材料二

雍正皇帝認為,“天下一家,萬物一源,如何又有中華、夷狄之分?……九州四海之廣,中華處百之一,其處東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載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氣,豈中華與夷狄有兩個天地乎?”“夫中外者,地所劃之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東海之濱,統(tǒng)一諸國,君臨天下,所承之統(tǒng),堯、舜以來中外一家之統(tǒng)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禮樂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雖然有滿漢之名,但“夫滿漢名色,猶直省之各有籍貫,并非中外之分別也”?!幾躁愜S《論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內涵的發(fā)展演變》[問題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金版參考: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明朝海外貿易的發(fā)展;鞏固發(fā)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建立了新型國際體系;宣揚了國威,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清朝對“大一統(tǒng)”作出的歷史貢獻。金版參考: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內涵不斷發(fā)展,清朝在思想與實踐上均作出了重大貢獻。思想上,對“大一統(tǒng)”進行了新闡釋,提出“中外一家之統(tǒng)”“中外一家之人”“中外一家之政”,即疆域統(tǒng)一、華夷一體與施政一致的新理論,實現了“以夷治夷”到“國家治理”的轉變。實踐上,首先,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清朝實現全國疆土的統(tǒng)一,形成了遼闊的疆域。其次,清朝對邊疆治理進行新探索,從“因俗而治”向邊疆內地一體化的轉變,在邊疆地區(qū)分別建立行省,實現了邊疆與內地行政管理體制的一體化??傊?,清朝在“大一統(tǒng)”思想的闡釋以及全國疆域統(tǒng)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和疆域治理模式探索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國歷史發(fā)展和中華文明留下了遼闊疆域遺產,也為中華民族形成及國家治理留下了寶貴的財富。1.明朝對外交往呈現的特征(1)發(fā)展趨勢:整體上看,明朝初期,實行相對開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實行“海禁”政策,逐漸走向“閉關”,清朝延續(xù)了這一趨勢。(2)新舊交替:明朝統(tǒng)治時期,西方國家經歷了從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國傳統(tǒng)的朝貢體系依然存在,同時,西方列強已經開始侵擾中國,西學傳入中國,明朝對外交往出現了新的特點。(3)和平外交: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友好往來、和平相處的對外交往理念,這一外交政策與中國的文化與經濟基礎有著一定的聯系。(4)政治優(yōu)先:鄭和下西洋和朝貢貿易更多地體現了宣揚天朝大國的政治目的,這是明朝對外交往的顯著特點,但是,對外交往中缺乏深層的經濟動力,阻礙了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是導致中國逐漸落伍的重要原因。(5)優(yōu)勢明顯:明朝在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中,占據著絕對的優(yōu)勢,處于出超地位,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輸往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這一局面一直延續(xù)到工業(yè)革命前。2.清朝邊疆治理的特點(1)軍事和政治手段并用:對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叛亂進行堅決的軍事打擊,先后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亂。同時,通過封爵、給俸、聯姻、朝覲等制度措施,極力撫綏少數民族上層人物。(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據邊疆地區(qū)的不同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管轄。如東北和新疆地區(qū),主要實行軍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qū),實行盟旗制度。(3)充分利用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篤信的宗教,清統(tǒng)治者對喇嘛教領袖不斷賜封,形成了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統(tǒng),影響遍布蒙藏廣大地區(qū)。(4)連續(xù)的建設與開發(fā):為維持邊疆地區(qū)各族人民與駐防官兵的經濟生活需求,清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發(fā)展邊疆生產與經濟開發(fā)的措施。高考研析技巧·應用·方向(2023·遼寧卷)1749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已屢經降旨。今烏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此諭意在(

)A.加強中央集權B.維護國家一統(tǒng)C.調整民族關系D.規(guī)范文書體例試題情境乾隆皇帝對民族用語規(guī)范下發(fā)的諭旨考查知識清代的民族關系、大一統(tǒng)國家的治理核心價值通過對乾隆皇帝對民族用語規(guī)范要求的理解,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認同中華民族,自覺維護民族平等、團結的價值觀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清乾隆時期。現象信息:乾隆皇帝規(guī)范了對蒙古、漢人的書寫用詞,并告誡大臣們務必留心。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中國古代存在華夷之辨。解讀顯性信息:對于蒙古、漢人的書寫用詞,不區(qū)分民族,代之以地域,表明乾隆皇帝為了維護民族之間的關系,指出不能用華夷之辨的意識去看待蒙古與漢人的關系,以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乾隆皇帝蒙漢一體的政策意在維護國家一統(tǒng),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材料主旨是促進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無法得出加強中央集權的結論,排除A項;乾隆皇帝強調民族平等,調整民族關系,最終是為了維護國家一統(tǒng),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用詞問題,而不是文書體例的規(guī)范問題,排除D項。命題點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續(xù)(2024·湖北卷)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漢高”條:“明祖以布衣起事,與漢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漢高事陳說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漢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毕铝信e措符合這一說法的是(

)A.定鼎前朝舊都 B.推行文化專制C.廢除行政中樞 D.建立宗室藩屏解析:材料強調明太祖行事多模仿漢高祖,結合所學,劉邦在建立漢朝后,分封諸王,建立了宗室藩屏,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也采取了類似的措施,將親族封為藩王,建立藩屏,D項正確。漢高祖、明太祖均未定鼎前朝舊都,排除A項;漢高祖沒有推行文化專制,也沒有廢除行政中樞,排除B、C兩項。命題點2:清代奏折制度(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

)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解析:根據材料“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時期,規(guī)范了對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特別緊急的事務,才可通過奏折進行上奏,說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C項正確。奏折最早出現在康熙時期,排除A項;奏折便于皇帝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強皇權而非“制衡皇權”,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常規(guī)文書經內閣中轉呈送,而奏折單獨呈送皇帝,不經中轉、收發(fā)環(huán)節(jié),排除D項。命題點3:明朝對外交往(2023·湖南卷)永樂年間,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賜予朝鮮“五經”“四書”等經籍;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將皇后徐氏所制《勸善書》《內訓》賜予日本。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fā)展B.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C.請求賜書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D.朝日兩國借助明王朝強化政權權威解析:材料未涉及儒家學說在明初的新發(fā)展,A項錯誤;明成祖應朝鮮和日本兩國的請求將中國儒家經典等傳輸到兩國,說明書籍向外流通的渠道是暢通的,B項錯誤;“請求賜書”最終意圖并非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而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文明,強化自身統(tǒng)治,C項錯誤;朝鮮、日本從明朝請賜書籍,不僅僅是因為書籍具有實用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具有政治意義,即朝鮮、日本兩國主要是欲借助明王朝強化自身政權的權威性,D項正確。命題點4:清代邊疆治理(2021·重慶卷)清軍入關后即封禁東北。順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張尚賢上奏曰:合河東河西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獨寧遠等三地人民湊集,然僅有佐領一員,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此奏意在(

)A.說明東北自然環(huán)境惡劣B.呼吁東北邊務亟待充實C.強調東北地勢易攻難守D.彈劾東北官員疏于管理解析:由材料“合河東河西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可知,張尚賢從內憂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強東北邊務,故選B項。A項并非張尚賢用意所在,排除;由材料“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有土無人”可知,強調奉天地區(qū)經濟落后,一片荒蕪,并未說明東北的軍事地位,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體現“彈劾”意味,排除D項。課時作業(yè)題號123456789難易度★★★★★★★★★★★★★★★★★★★★★★★知識點對明朝遷都的認識內閣制度宦官專權明朝皇權專制強化的表現鄭和的海洋憂患意識明朝倭患明朝學習西方火器技術明朝與蒙古的關系奏折制度題號101112131415161718難易度★★★★★★★★★★★★★★★★★★★★★★知識點軍機處的特點康熙對收回臺灣的態(tài)度清朝對東北邊疆的措施清朝對西北、西藏采取措施的目的清朝改土改流龔自珍針對人地矛盾的主張清朝對外交往清代纂修《大清一統(tǒng)志》明清雙軌輔政體系一、選擇題1.明太祖于洪武六年(1373)曾說:“朕今新造國家,建邦設都于江左,然去中原頗遠,控制良難?!边@可用于解釋,此后明朝遷都是(

)A.大一統(tǒng)王朝的現實需要

B.區(qū)域經濟重心變動的結果C.對階級矛盾尖銳的反應

D.延續(xù)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表現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初年,明太祖擔心定都南京不利于中央政府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可用于解釋明成祖遷都北京是大一統(tǒng)王朝的現實需要,A項正確。區(qū)域經濟重心變動與“去中原頗遠,控制良難”不符,排除B項;階級矛盾尖銳與明成祖遷都北京無關,排除C項;明朝遷都北京并非延續(xù)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表現,排除D項。2.明朝萬歷年間“惟內閣獨得進密揭,蓋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語”。明神宗“虛己委(張)居正”,但親政后,旋即削奪閣權,“及后中官愈重,閣勢愈輕,閣臣反比廠衛(wèi)之下”??梢?,內閣能否充分發(fā)揮作用取決于(

)A.內閣在百官之中的影響力B.宦官勢力惡性膨脹的程度C.內閣的權力是否受到制約D.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解析:根據材料中內閣權勢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可知,內閣是皇權強化的產物,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其能否參與中樞決策、發(fā)揮重要的輔政作用,主要取決于它同皇權的關系,是否得到皇帝的信任,故選D項。內閣在百官之中的影響力亦取決于皇權,排除A項;宦官勢力依附于皇權,排除B項;內閣權力是否受到制約從根源上取決于皇權對于內閣的態(tài)度,排除C項。3.據記載,明代15朝內閣閣臣平均人數最多時7.67人,最少時3.73人。明中葉以后內閣出現了首輔,首輔之爭導致內閣相互傾軋嚴重,必須仰仗皇帝和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的支持才能獲得實際權力。這說明明朝(

)A.宦官專權的嚴重性B.六部權力不亞于內閣C.內閣權勢的伸縮性D.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解析:在內閣制度下,皇帝利用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制衡內閣,宦官權力擴張,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到明中葉以后,“必須仰仗皇帝和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的支持才能獲得實際權力”體現了宦官專權對內閣制度的破壞,A項正確。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六部,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伸縮性”,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實質是君主專制加強,排除D項。4.《大明律》增設“奸黨”條,規(guī)定:“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凡諸衙門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執(zhí)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黨”“凡除授官員須從朝廷選用;若大臣專擅選用者斬”。這些法律條文反映了明代(

)A.皇權專制的空前強化B.皇權與臣權矛盾激化C.吏治腐敗的不可逆轉D.政治集團無生存土壤解析:材料體現的是明朝通過《大明律》加強了對官員結黨營私的打擊及對官員任免的控制,說明的是君主專制的強化,A項正確?;蕶嗯c臣權矛盾的激化是表象,排除B項;吏治腐敗不可逆轉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明朝仍然存在集團黨爭,排除。5.(2025·海南??谠驴?鄭和說服明仁宗保留寶船隊時曾言:“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據此判斷,鄭和(

)A.深受“天朝上國”觀念影響B(tài).強調海洋開發(fā)的經濟效益C.具有一定的海洋憂患意識D.主張奪取和控制南洋地區(qū)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鄭和強調海洋對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說明他具有一定的海洋憂患意識,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國”觀念,排除A項;鄭和主要強調的是國家安全,而非經濟效益,排除B項;鄭和并沒有主張奪取和控制南洋地區(qū),排除D項。6.下表為關于明朝倭患的部分史料。這些史料反映出明朝(

)A.閉關政策加劇了倭寇之亂 B.實行海禁存在一定合理性C.海禁政策阻礙了中外貿易 D.倭寇主體為沿海中國居民史料內容《皇明大事記》梁本豪者,廣東蛋首(少數民族)也……豪竄于海曲,其黨漸集至千余人,結東倭西番,將寇省城,已有約為內應者矣《惠州府志》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大旱,倭寇侵海豐,時潮賊張璉使其黨王伯宣誘倭助己,倭至潮,侵入海豐界《潮州府志》陳世榮,澄海大家井人。隆慶元年丁卯,同余乾仁、連思恭等,乘倭亂糾集二千余人,髡發(fā)為假倭肆劫解析:表格中的史料都提到了廣東省內人員勾結倭寇,對東南沿海人民和地方造成劫掠或威脅,這已經威脅到了明朝的統(tǒng)治和國家安全,所以當時實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選B項。史料提到了倭寇之亂,但是并未提到由于閉關政策加劇了倭寇之亂,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中外貿易,C項不符合題目主旨,排除;倭寇的主體是日本人,而不是沿海中國居民,D項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7.(2025·山西呂梁月考)嘉靖年間(1522-1566年),明廷開始學習西方的佛郎機(葡萄牙速射炮)和鳥銃技術,并對管形火器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進,使之射程更遠,威力更大。這在當時可直接服務于(

)A.與入關清軍展開決戰(zhàn)B.引進西方先進技術C.鎮(zhèn)壓各地的農民起義D.鞏固東南沿海海防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嘉靖年間,明朝政府學習西方火器技術,有利于消滅東南沿海的倭寇,鞏固東南沿海海防,D項正確。1644年清軍入關,排除A項;B項是材料現象,排除;明末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排除C項。8.(2025·河南南陽期中)明朝中后期,北部邊疆形勢日益嚴峻,蒙古騎兵時常襲擾劫掠邊地。1571年,明朝與韃靼俺答汗終于達成和議,冊封俺答汗等,恢復通貢關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邊鎮(zhèn)與漢族互市貿易,聽邊民自相貿易。此后,“邊境休息,……數千里軍民樂業(yè),不用兵戈”。這可用于說明(

)A.經濟交流是蒙漢關系和諧的重要基礎B.明朝邊患問題得到妥善解決C.蒙古草原地帶首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D.明朝樹立起中央政府的權威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和議達成后,明朝與蒙古之間由戰(zhàn)爭轉為和平,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反映出經濟交流促進了蒙漢關系的和諧,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蒙古與明朝的關系,但明朝邊患還有其他地區(qū),排除B項;蒙古草原地帶在明朝前已經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明朝與蒙古間的關系,與中央政府的權威無關,排除D項。9.雍正即位之初察覺督撫利用密折之機漸侵六部之權的傾向,采取兩種處理辦法:一是憑借自己在奏折運行中的主導地位,對督撫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會;二是順水推舟,通過奏折使督撫對六部形成牽制。這反映出奏折制(

)A.導致內輕外重局面出現B.便于操縱官僚平衡內外C.提高了督撫的行政效率D.加劇了中央與地方矛盾解析:根據材料“通過奏折使督撫對六部形成牽制”可知,B項正確。A、C、D三項不符合題意,均排除。10.清朝軍機大臣的遴選范圍主要來自尚書、侍郎以至大學士,督撫間亦內調入值;任命軍機大臣的諭旨一般是命其“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或“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軍機處雖有印信卻無正式官署,乾隆朝纂修《大清會典》時甚至未將“辦理軍機處”列入條目。材料集中論證的軍機處特點是(

)A.人員精干 B.效率較高C.臨時差遣 D.保密性強解析:從材料中“內調入值”“行走”以及“無正式官署”等信息可得出,軍機大臣屬于辦事大臣,沒有對應的品秩,屬于臨時差遣,C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軍機處人員精干、效率較高、保密性強的特點,排除A、B、D三項。11.1662年,清廷遣使會見鄭成功之子鄭經,鄭經希望“效朝鮮例,不削發(fā),稱臣納貢”,被康熙帝拒絕;1667年,鄭經又向清廷提出“先王在日,亦只差‘剃發(fā)’二字,若照朝鮮事例,則可”,康熙帝回復“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最終談判破裂。這表明康熙帝(

)A.力主以武力手段收回臺灣B.反對國家分裂和維護統(tǒng)一的決心C.對滿洲風俗保護高度重視D.旨在逐步取消地方土司世襲制度解析:根據材料“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可知,鄭經希望效仿朝鮮,被康熙拒絕,說明康熙反對國家分裂和維護統(tǒng)一的決心,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描述武力收回臺灣的信息,排除A項;對滿洲風俗重視只是表面現象,而非本質,排除C項;土司制度主要在西南地區(qū)推行,排除D項。12.(2025·湖南常德期中)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為中國領土。在繪制《皇輿全覽圖》(1718年初步完成)測繪東北地區(qū)時,康熙特詳諭大學士“東北一帶”是“中國地方”,并明確界線。這些做法(

)A.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版圖B.推動了東北地區(qū)的改土歸流C.有利于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D.緩解了面臨的嚴重邊疆危機解析:據材料可知,這些做法明確了中國對東北地區(qū)的主權,在法律和地圖繪制上予以確認和強調,這顯然有利于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C項正確。材料做法僅涉及東北地區(qū),排除A項;改土歸流主要在西南邊疆地區(qū)實行,排除B項;D項“嚴重邊疆危機”說法夸張,排除。13.(2025·湖南長沙雅禮中學月考)乾隆時期,清政府在西北邊疆伊犁等地設置將軍、參贊大臣和領隊大臣;在西藏地區(qū)建立金瓶掣簽制度,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轉世必須在中央政府代表(駐藏大臣)的監(jiān)督下,經金瓶掣簽認定。這些舉措旨在(

)A.強化西北地區(qū)國家主權意識B.推動內地邊疆一體化進程C.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D.構建新型的“大一統(tǒng)”理念解析:清朝在新疆和西藏采取不同舉措,是緣于兩地不同的歷史背景、民族構成、宗教信仰和社會發(fā)展狀況等因素。這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了清朝對邊疆地區(qū)的有效管理,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C項正確。材料既有西北,也有西南,A項僅體現材料部分信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邊疆治理的因地制宜,而非“內地邊疆一體化”,排除B項;材料未突出“新型”“大一統(tǒng)”理念,排除D項。

14.(2025·浙江金磚聯盟期中)雍正時期,發(fā)生了一場具有地方行政體制改革特點的運動,從雍正二年開始于川滇交界的東川等地,之后由鄂爾泰積極倡導,漸次推行到廣西省、貴州省、湖廣省、川東、川西和云南省,前后持續(xù)6年。這一運動(

)A.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B.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C.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D.推動了當地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解析:根據材料中運動推行的地區(qū)主要是在西南省份可知,這一運動是改土歸流,有利于推動西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D項正確。改土歸流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官僚機構關系不大,排除A項;文字獄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排除B項;閉關自守政策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C項。15.(2025·甘肅隴南期末)龔自珍針對乾隆以來“生齒日益繁,氣象日益隘,黃河日益為患”的情況,主張在新疆建行省,利用那里的閑曠土地,組織“京師游食非土著之民”以及各地愿意應募的百姓和“江西、福建兩省種煙草之奸民”,前往“以耕以牧,得長其子孫”。這表明龔自珍主張(

)A.增進南北方經濟交流B.墾荒拓耕解決人地矛盾C.強化新疆的國防地位D.發(fā)展農業(yè)維護疆域完整解析:從材料中龔自珍的主張來看,他針對乾隆以來人口增長、土地狹窄、黃河頻繁發(fā)生水患的情況,提出了在新疆建行省,并利用那里的閑曠土地進行墾荒拓耕的建議,體現了龔自珍主張墾荒拓耕解決人地矛盾,B項正確。材料是建議移民去新疆,不屬于南北方經濟交流的范疇,排除A項;材料針對的是“生齒日益繁……日益為患”的問題,與新疆的國防地位關系不大,排除C項;龔自珍的主要動機是解決人地矛盾,而不是強調維護疆域完整,排除D項。16.(2025·遼寧沈陽期末)英國在1793年、1816年先后派出使團來華,希望擴大貿易。對此乾隆帝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嘉慶帝回復英國國王“天朝不寶遠物”,要求“嗣后毋庸遣使遠來”。這主要反映出(

)A.傳統(tǒng)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優(yōu)勢B.統(tǒng)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筆C.清代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D.閉關自守政策維護了朝貢體系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乾隆帝認為中國物產豐富,不需要與外國進行貿易,嘉慶帝也認為中國不需要外國的物品,這反映了清朝統(tǒng)治者無意與英國交往,故步自封,埋下了落后的伏筆,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統(tǒng)治者對外交往的態(tài)度,與A、C、D三項不符,均排除。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大清一統(tǒng)志》共三修,歷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從大亂走向大治達到鼎盛,又從鼎盛走向衰落的歷史進程,蘊含著中國疆域一統(tǒng)之盛的理念。三藩戰(zhàn)爭結束后,每一地區(qū)均被載入一統(tǒng)志,以從觀念上確認疆域統(tǒng)一,“奉命開館纂修一統(tǒng)志書,適臺灣、金門、廈門等處已屬內地,設立郡縣文武官員,請敕禮部,增入通志之內”。雍正朝,完成了對“大一統(tǒng)”理論的論證,雍正皇帝借曾靜一案之機,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華夷之辨”;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整個西北、北部地區(qū)完全納入“大一統(tǒng)”疆域版圖之中。疆域一統(tǒng)之盛的理念是對“大一統(tǒng)”理念劃時代的突破,也是“中國”概念演變的重要例證?!幾岳罱痫w《清代疆域“大一統(tǒng)”觀念的變革》材料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統(tǒng)志》的意圖及其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統(tǒng)志》的意義。答案:意圖:昭示自身政權的合法性,鞏固其統(tǒng)治。背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版圖得到開拓和鞏固;清朝統(tǒng)治由盛轉衰。答案:沖破傳統(tǒng)“華夷之辨”,發(fā)展了“大一統(tǒng)”理論;從觀念和空間上擴展了傳統(tǒng)意義的“中國”疆域,使清朝疆域有了較明確的法律依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