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 “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式是指由動詞帶表示處所的賓語所構成的句法語義結構, 動詞和賓語之間具有動作和處所的深層語義關系。本文以格語法和管約論為指導,重點 分析“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式的范圍、生成機制及句法功能問題。 主要內(nèi)容有: 1 “v + n p 址所”是兩種結構的中和句式,需要對其進行分化。按照框式介詞的觀點, 即使前置詞和后置詞沒有同時出現(xiàn),但它們聯(lián)合構成的“框式”還在,所以脫落或弱化 介詞的“放桌子上”是動補結構,與本文的研究對象“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不同。 2 重點分析“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共存在兩種生成機制:直接生成和轉(zhuǎn)換生成, 并進一步指出促發(fā)處所格賓語化的深層動因是語義的顯要性等級提高要求用句法位置 凸顯,同時這個位置還是語用上的焦點所在,所以這一結構實現(xiàn)了句法結構、語義結構、 信息結構三層關系的重合。 3 研究“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的句法功能。處所格由外圍格提升到核心格,所 形成的是有標記語序的結構。與無標記語序結構比較,這些發(fā)生語序改變的論元不可避 免地要產(chǎn)生某種變化,賓語化后處所格的句法地位提高,受動性增強,整個結構增加了 抽象的方式義,但處所格的語義角色卻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 4 根據(jù)上述研究,進一步分析了與本文直接相關的“侵占華北”等抽象類、“落 戶春城”等古漢語遺留類、“投籃”等詞匯化類三類特殊結構的歸屬問題。 關鍵詞:“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式;分化;生成機制;句法功能 a b s t r a c t t h ev e r b - l o 訓v ec o n g 仃i l c t i o nf 、,l c ) i sas y n t a x - m a n 吐c ss t n j c t l l r ec o n s i s t e do fav e r b 鋤di 招l(wèi) o c a t i v eo b j e c t b a do nc a s e 鯽瑚m 盯趾dg bt h e o t l l i sa n i c l ec e 劬郴o nm e e x t c n s i o n ,n l eg e n e 枷v ef 如l l l t ya n dt l l es y n t a x s e m a n t i c sf h n c t i o no f t h ev l c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i c l u d e : 1 “v + l o c 砸v en p i san e 劬嘣i z c dc o n g t n l c t i o n 丘d mt w o 咖c t u r e s :v c r b - o b j e c t s 衄t u r e 鋤dv e r b - c o m p l e m ts 枉u c n 黼a c c o r d 協(xié)gt om ec i r c 啪1 p o s m o nm l 啦e v e n 也o u 曲p r 印o s i 畦o na i l dp o s t p o s i t i o nd on o t 印p e a ra t 廿i es a m et i i n c ,t l l e 砌t e - c o n l p o s e df 砌e 懿i s t s s om e v + l o c a t i v en p s h e do 圩o rw e 8 k e np r 印o s i t i o nb e l o n g st 0t h e v c r b c o m p l 哪e n ts 劬c t m ,d i 如r e n t 舶m 位v l c 2 n ev l cl l a st w 0 虹n d so f m eg e n e 礎v cf a c u l t y :t h ed i r c c tg c n e r a t i v ef a c u n y 孤d 也e c o n v e r t e dg e r l e r a t i v ef k u l 砂t h ed e e pca _ 啵eo ft h el o c a t i v eo b j e c ti si t ss a l i e n c yh i e r a r c h y f u n h e 徹d r e ,t h i sp o s “i o nm a r k st h ef o c u so n 璩p r a 鯽a t i cl e v e l t h ev l cs a t i s 丘e s 齜 s ”燃s t f u c t u f e ,t h es e m 齟t i c ss 訊l c n 】r e 黼dt h ei 劃硒a t i o ns t n l c t i 】r e , 3 c h 習r p t e rm r e ed i s c u s s e st 1 1 es y n t a x s e m 刪c sf u n c t i o no ft l l ev l c t l l ef a c tt l l a tt h e p e 訂p h e r yl o c 砒i v ee n t e r s 幻t ot 1 1 e i l u c l e u sp a nb r i n g ss o m ec h a l l g e si n t o 齜s e n t 髓c e i n e v i t a b l y :t h er a i s eo ft 1 1 es y n t 積s t a t i l sa i l dt h ei n n u e n c e dn a t i l r eo ft l l el o c 砒i v ea n d 也e i n c r e 船e0 f t l l ea b s 劬c t m o d em e a n i n go f t h ev l c ,b u tt h es e m 刪c sc h 盯a c t i 甜0 f t l l e1 0 c a t i v e d on o tc h 趾g ea ta 1 1 4 a c c o r d m gt 0t h ea b o v er e s e a r c h ,t l l i sc h 印嶂r 缸h e ra i l a l y z e s 也ed i r e c t l y _ r e l e v a m s p c c i a lt y p e s :t h ea b s 拄a c tc l a s s ,也ec l 黯sf b m t h ea n c i e n tc i l i 鵬a n dt l l e 出o s s a r yc l 雒se t c k e yw o r d s : v l c :d i 位r e m i a t i o n ; g e n e r a t i v ef a c u h y ; s y n t a x - s e m a 血c s f u n c t i o n 獨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據(jù)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 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為獲得東北師范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而使 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 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謝意。 勿+ ,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 互:日立日期:2 - 衛(wèi)6 d :z 2 ,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 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東北師范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 論文的規(guī)定,即:東北師范大學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 構送交學位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 授權東北師范大學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 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其它復制手段保存、匯編 學位論文。 ( 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趁 指導教師簽 學位論文作者畢業(yè)后去向 工作單位: 通訊地址: 電話: 郵編: 0 引言 0 1 “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的概念、研究價值及研究現(xiàn)狀 “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式是指由動詞帶表示處所的賓語所構成的句法語義結構, 如“吃食堂”、“睡大床”、“飛北京”、“住賓館”等。動詞和賓語之間具有動作和處所的 深層語義關系。 眾所周知,動詞和賓語之間的語義關系復雜而又多樣,除了比較“典型”的動詞和 受事關系以外,還存在十幾種語義關系。近年來語法學界日益將關注的目光轉(zhuǎn)移到非受 事類賓語的相關研究上面,其中“v + 處所賓語”結構因其使用頻率高和爭議性大,一直 備受重視。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關于該結構的研究更是不斷升溫。陸儉明先生在題為漢 語語法研究所面臨的挑戰(zhàn)的學術演講中就曾提出極具爭議的“吃食堂”結構給對外漢 語教學造成的困擾亟待解決,以掃清教學中的障礙。北京大學b b s 上也專版討論過這個 問題。 處所性成分作賓語即處所賓語的存在,在語法教學和語法研究中已得到了普遍認 同,有關著述在談及動詞賓語的語義類型時,大都單獨列出“處所賓語”一項。關于處 所賓語的一般特點及其次范疇等問題,已有許多學者作過專門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比較 令人滿意的成果。但是在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上存在明顯差異,主要觀點如下: 邢福義( 1 9 9 1 ) 【1 】提出“及物動詞+ 非常規(guī)受事賓語”結構形成的四個條件:存在 直接的三角聯(lián)系、提供新信息、不存在歧解、有言語背景。 王秀珍( 1 9 9 9 ) 【2 】針對傳統(tǒng)的以用“v + 哪兒”提問作為判定處所賓語的標準,作了 兩點補充:在意義上是說明與行為動作相關的事物的處所、方位或運動趨向;由處所詞、 方位詞、處所詞組或能表示處所的名詞性詞語充任。 任鷹( 1 9 9 9 ) 【3 】按照“容器內(nèi)容物”的認知框架,指出以“容器”轉(zhuǎn)指“內(nèi)容 物”的轉(zhuǎn)喻說法具有極強的擴張能力,以處所轉(zhuǎn)指處所中的存在物十分常見,應按照轉(zhuǎn) 指物也即“目標物”的性質(zhì)確定“吃食堂”屬于受事賓語。 劉丹青( 2 0 0 1 ) f 4 】獨辟蹊徑,從句法的類型學角度入手,通過北京、上海、香港等 三地方言的對比,指出“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在粵方言區(qū)使用范圍更廣,具有類型學 的意義。 儲澤祥( 2 0 0 5 ) 【5 】分析了處所賓語的典型性,并指出“吃食堂”不是“典型的”處 所賓語。 已有的研究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但是絕大部分仍限于句法表層,對這類結構的深 層挖掘不夠,尤其是關于“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的生成機制及其句法功能的分析少有 l 涉及,仍有待于作進步的探討和解釋。 0 2 本文立論的基礎和研究范圍 本文嘗試以格語法和管約論( g b 理論) 等經(jīng)典理論為指導,對包括“吃食堂”在 內(nèi)的“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的定義、范圍、生成機制和句法功能系統(tǒng)分析,以期對語 法研究和漢語教學,尤其是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所幫助。由于本文是在句法語義框架內(nèi)進 行的,而形如“走進教室”、“搬回學?!钡取皏 + 趨向動詞+ 處所賓語”格式涉及到的主 要是主觀視角和客觀視角的選擇等非句法語義因素,因此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內(nèi)。本 文所討論的“v + 處所賓語”結構僅限于施動框架下的“光桿動詞+ 處所賓語”。 0 3 語料來源 為了論述的方便,本文定義所及基本上限定在當代的口語語體中。語料來源如下: 1 孟琮鄭懷德孟慶海蔡文蘭,漢語動詞用法詞典 z ,北京:商務印書館,1 9 9 9 。 2 林杏光王玲玲孫德金,( 人機通用) 現(xiàn)代漢語動詞大詞典 z ,北京:北京語言 學院出版社,1 9 9 4 。 3 袁毓林,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8 。 4 與處所賓語研究相關的文獻。 0 。4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 o 引言 1 “v + n pn * ”格式的分化及處所賓語的認定 2 “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的生成機制及其成因的綜合分析 3 “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的句法功能 4 幾類相關特殊結構的說明 5 結語 2 1 、“v + n p 處所”格式的分化及處所賓語的認定 之所以把這個問題單獨列出來而沒有放在引言部分中簡單概括,是因為我們在研究 中發(fā)現(xiàn)“v + n p * m ”格式是一個中和旬式,遠非看起來那樣簡單。請看下面的幾組例子: ( 1 ) 來中國上樓梯下基層逛公園坐沙發(fā)走大路 ( 2 ) 放桌子上忘家里躺床上放窗臺上翻溝里 ( 3 ) 開往上海寫在黑板上跳到水里記在心上 ( 1 ) 動詞+ 處所性名詞:( 2 ) 動詞+ 處所性名詞+ 方位詞:( 3 ) 動詞+ 介詞+ 處所性名 詞+ 方位詞。這其中實際上包含了性質(zhì)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構動賓結構和動補結構, 需要對其進行分化。且關于動詞后面處所n p 的句法身份的確認及( 2 ) 組結構的定性問 題,語法學界爭議極大,而這又同處所賓語的認定問題直接相關,所以將二者放在一起, 進行專章論述很有必要。 1 1 處所賓語的定義 按照格語法( c a s eg r a 舢a(chǎn) r ) 的理論,處所格( l o c a t i v e ) 是指由動詞確定的動作 或狀態(tài)的處所或空間方位,包括方向。它屬于外圍格的一種,其常規(guī)句法位置是在介詞 格標的引導下進入狀語性位置。( 所謂狀語性,在格語法背景中,不是指處所位于動詞 前的一種語法位置,而是指處所與動詞構成的非直接支配的、非強制性的語法關系。) 此外,還可以充任主語和賓語。處所格作賓語即處所賓語的存在已經(jīng)廣為語法學界接受, 但是關于“處所賓語”這個術語卻一直存在著兩種內(nèi)涵集于一身的情況【6 j 。 傳統(tǒng)觀點從表層句法賓語由何種成分構成入手,定義處所賓語是指由處所詞或處所 詞組充任的賓語,以朱德熙( 1 9 8 2 ) 。和文煉( 1 9 8 4 ) 為代表。此種定義過于寬泛,會 將“喜歡北京”這類明顯地存在著動作與受事語義關系的結構中的賓語劃入此列,造成 大量的分類不清狀況。應當指出的是,朱先生在定義廣義處所賓語的同時,也定義了狹 義處所賓語,即“專指表示趨向或位置的動詞性成分后頭所帶的由處所詞或處所詞組充 任的賓語”。這就從動詞的角度縮小了處所賓語的范圍。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中的 處所賓語并非都是由處所詞、方位詞或處所詞組充任,部分名詞也能充當處所賓語,例 如“坐沙發(fā)”、走大路”等,而且這種以名詞來充任動詞后處所賓語的情況決不是“特 。參加朱德熙( 1 9 8 2 ) 【7 】,他把處所詞作為體詞里與名詞、時間詞、方位詞等相對立的一個類別,具體包括:一、 地名,如中國、長安街等;二、可以看成是地方的機構,如學校、圖書館等;三、合成方位詞。如上頭、前邊等。 按照賓語的構成情況,將賓語分為體詞性賓語和謂詞性賓語兩大類體詞性賓語的下位概念包括名詞賓語、處所賓 語、時間賓語等。 3 例”;此外,能引導處所賓語的動詞性成分也不僅限于“表示趨向或位置的動詞性成分”。 關于能引導處所賓語的動詞性成分的構成問題,下文將有詳細論述。 第二種觀點是以動詞與所帶賓語的語義關系為基礎,定義處所賓語表示的是動作行 為所直接涉及的處所,劉月華( 1 9 8 3 ) 、徐樞( 1 9 8 5 ) 、孟慶海( 1 9 8 6 ) 例、李臨定( 1 9 9 0 ) 【9 】、王秀珍( 1 9 9 9 ) 、劉順( 2 0 0 3 ) 等都從這個角度進行過相關分析。盡管在具體表述 和操作上略有不同,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都注意到了僅從句子表層入手來研究賓語問題 的難度,尤其是這些被邢福義( 1 9 9 1 ) 認定為“非常規(guī)的代體賓語”。這就需要尋找新 的研究視角,而以語義關系為出發(fā)點的研究撥開了表層句法的迷霧,無疑將更加切進語 言事實。這種定義正是在此觀念的指導下,對賓語進行分類的一個結果。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后一種處所賓語,從v 與n p 之間的深層語義關系入手,界定處 所賓語是指深層處所格在進入表層時充當賓語所形成的現(xiàn)象。這里的處所賓語屬于句法 語義范疇。由于本文是將處所賓語置于“動詞+ 處所賓語”這個結構中進行研究,所以 行文的核心是探討動詞性成分與處所賓語之間的句法語義關系,同時也會涉及到該結構 與句中其他成分之間、與相關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以期得到相對完整的結論。 1 2 “v + 咿螄”格式的分化 1 2 1 處所角色映射到句法表層,其句法位置比較靈活,位于動詞前面或者動詞后 面都很常見。動詞后面的處所成分主要擔當兩種句法角色:一是補語,二是賓語。通常 人們用以區(qū)分賓語和補語的標準主要是看有無介詞,有介詞的就是補語,沒有介詞的就 是賓語。有介詞的這樣處理自然沒有問題,處所性成分與介詞結合起來,共同作動詞的 補語,如本節(jié)開頭所舉例子的( 3 ) 組。值得懷疑的是沒有介詞的“v + n p 所”格式是否 都是述賓結構。徐樞( 1 9 8 5 ) 1 。1 、邢公畹( 1 9 9 4 ) i n 】等在從表層結構入手討論處所賓 語的構成時,都曾經(jīng)單獨列出一類由方位詞或方位詞組充當?shù)奶幩e語。孟慶海( 1 9 8 6 ) 、 馬慶株( 1 9 9 2 ) 【1 2 】、王秀珍( 1 9 9 9 ) 等也不加分析地將沒有介詞的都認定為“動詞+ 處 所賓語”結構。問題是本章開頭所舉例子中沒有介詞也沒有方位詞的( 1 ) 組( 如“來 中國”) 和沒有介詞而又后綴方位詞的( 2 ) 組( 如“放桌子上”) 是否屬于相同的句法 結構,能否統(tǒng)統(tǒng)歸入動賓之列,有待證明。 1 2 2 我們知道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口語中,介詞脫落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 朱德熙先生( 1 9 8 2 ) 早已指出:“補語位置上的在和到有一個弱化形式d e , 口語里說d e 比說在、到更普遍??墒窃诟恋谋本┰捓?,連這個d e 也省略 了,很多動詞可以直接帶狹義處所賓語。”【l 叫史有為( 1 9 9 7 ) 在專門研究處所賓語的文 章中也曾提到“北京話中不加到、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個常態(tài)現(xiàn)象。許多無介形式在 口語中可以看成是語音脫落造成的介詞省略。這種脫落過程至今在口語中仍然明顯地存 在著?!薄H晰? 1 9 9 9 ) 、王占華( 2 0 0 0 ) 等也認為此類結構是在口語里發(fā)生了語流音變。 。轉(zhuǎn)引自任鷹( 1 9 9 9 ) 【1 4 l 。 4 其實,問題論述到這里已經(jīng)很清楚了,既然已經(jīng)明確介詞脫落或稱“弱化”現(xiàn)象在 語言運用,尤其是在口語中普遍存在,而介詞脫落主要是一種語音現(xiàn)象,介詞弱化或脫 落前后并沒有發(fā)生使之“升級”的句法語義變化,那么就應該承認發(fā)生弱化或脫落了介 詞現(xiàn)象的“v + 處所性名詞+ 方位詞”形式與沒有發(fā)生弱化或脫落介詞現(xiàn)象的“”介詞+ 處所性名詞十方位詞”是同一個結構,即動補結構。 可是,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語法學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爭議,很多論述 一邊承認存在著大量格標脫落現(xiàn)象,一邊又將脫落了格標的動補結構定位為動賓結構, 如齊滬揚、唐依力( 2 0 0 5 ) 【1 5 】在專論“把+ 0 + v + l ”旬式中動詞后格標脫落相關問題的 文章中就不加說明地將之歸入“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 對這個問題予以關注并作過細致分析的是沈陽、何元建、顧陽( 2 0 0 1 ) 1 1 5 j 。他們 將“v + 處所性成分+ 方位詞”格式與“v + d e 在到+ 方所n p ”格式相對照,指出共存在 三種處理二者的辦法:一、區(qū)別對待,將前者分析為述賓結構,后者分析為述補結構; 二、等量齊觀,把二者都分析為述補結構,其中前者是“省略、脫落了作補語的介詞短 語中的介詞在到或弱化的d e ;三、把二者都分析為述賓結構,其中后者是“添 加了虛化的動詞后綴成分在到或d e ”。遺憾的是他們直接采納第三種處理辦法, 即將二者都視為述賓結構,卻沒有給出此種選擇的理據(jù),讓人不得不對其結論的正確性 產(chǎn)生懷疑。 介詞脫落主要是一種語音現(xiàn)象,有些“動詞+ n p 址所”中間雖然沒有介詞,但是有明 顯的介詞脫落痕跡,有語音停頓,在理解時更是需要補出介詞的結構,所以我們認為應 當處理為與有介形式相同的結構,即“v + 處所性名詞+ 方位詞”是述補結構,相應地, “v + 處所性名詞”是述賓結構。 郭熙( 1 9 8 6 ) 【1 7 】也有過類似論述,認為“v l ”最好看成“v ( ) l ”,即中間脫落 了“到”或“在”,理由是這樣處理“更方便”。這種解釋顯然不能讓人滿意。 1 2 3 對“v + n p 。所”的分化,在情理之中,但還亟需理論和大量事實的支持。我們 的論證過程如下: 1 2 3 1 劉丹青( 2 0 0 3 ) f 1 8 】以語序類型學和語法化理論為背景,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語 言的介詞( a d p o s i t i o n ) 系統(tǒng)不但包括前置介詞( p r e p o s i t i o n ) 、后置介詞 ( p o s t p o s i t i o n ) ,而且還包括框式介詞( c i r c u m p o s i t i o n ) 。漢語是介詞語法化漸進性 的很好標本,是前后置詞并存的語言。所謂前置介詞簡稱“前置詞”,是指能夠獨立在 n p 前與之構成一個短語的介詞,目前漢語語法學所說的介詞均屬此類;所謂后置介詞 簡稱“后置詞”,是指能夠獨立在n p 后與之構成一個短語的介詞,方位名詞是漢語后置 詞的最重要來源;所謂框式介詞是指位置在前后都框住的介詞,多由一個前置詞和一個 后置詞在句法組合中臨時配合構成,不屬于固定詞項,經(jīng)常有用一舍一的情況,因此它 在漢語中主要是一種句法概念,而非詞類概念??蚴浇樵~現(xiàn)象是漢語介詞類型學中最突 出的特征,前后置詞各受句法限制,組成框式介詞后就在句法上不再受限。從中古以來, 不加前置詞而單用n p + l 結構表示方所類題元的情況也很常見。 我們采納劉丹青先生( 2 0 0 3 ) 關于漢語介詞系統(tǒng)的論述,以“放在桌子上”為例簡 單分析。一方面,方位詞“上”在句法上不自足,只能跟前面的名詞“桌子”組成方位 短語“桌子上”一起充當句法成分,方位詞“上”不但自身黏著,而且以它為核心構成 的短語“桌子上”只有狀語性而沒有名詞性,前面不能加“的”,不能受形容詞修飾, 如“干凈的桌子”,“砷:干凈的桌子上”,而這正是介詞的性質(zhì),“上”是由實詞慢慢虛化 來的后置介詞。另一方面,現(xiàn)代漢語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所前置介詞“在”又不能獨立介 引普通的( 即非處所性的) n p ,如“$ 在桌子”,方所前置詞后帶方位詞構成框式介詞已 經(jīng)成為句法需求,“在”與“上”組配形成“在上”一起介引“桌子”構成“在桌 子上”:此外,在語義抽象度等級不同的情況下,框式介詞或介詞連用可能會造成語義 上的冗余現(xiàn)象,表示具體的方所義的方位后置詞蘊涵了處所題元,所以表示抽象方所題 元的“在”就可能是冗余的,前置介詞可以脫落或弱化,如“放在桌子上”就等于“放 桌子上”。綜上,即使前置詞和后置詞沒有同時出現(xiàn),但是它們聯(lián)合構成的“框式”還 在,所以有介詞的結構“放在桌子上”和無介詞的結構“放桌子上”是同一動補結構, 與“飛北京”等真正的“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絕然不同。借鑒劉丹青的x 杠標理論分 別圖示如下: 【。 v 飛】 北京】 v p ,放 k p r ( 在) 。 桌子兒n 。上 】 1 2 3 2 “v + 處所性名詞”與“”處所性名詞+ 方位詞”存在著不同的外在句法表現(xiàn), 具體如下: 首先,在能否自由地補出介詞方面,二者表現(xiàn)不同。前者在一般情況下不可以自由 地補出介詞,補出介詞以后,結構或者不成立,或者可接受度下降,往往需要另加方位 詞,構成框式介詞,共同介引處所名詞,結構才能成立。看下面的例子: 1 a ( 1 ) 趴桌子b ( 1 ) 走大路 ( 2 ) 木趴在桌子( 2 ) 木走在大路 ( 3 ) 趴在桌子上 ( 3 ) 走在大路上 “趴桌子”和“走大路”是一個結構體,其中,“趴”和“桌子”、“走”和“大路” 直接發(fā)生語義聯(lián)系。補出介詞所形成的a ( 2 ) 和b ( 2 ) 難以成立,而補出介詞和方位詞構 成的a ( 3 ) 和b ( 3 ) 則可以接受,但是結構的性質(zhì)已經(jīng)由動賓變成了動補。 而后者“v + 處所性名詞+ 方位詞”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自由地補出介詞,且補出介詞 以后,v 后的成分與v 的關系不變,看下面的例子: 6 2 a ( 1 ) 放桌子上b ( 1 ) 躺床上 ( 2 ) 放在桌子上( 2 ) 躺在床上 “放桌子上”和“躺床上”看似一個結構體,但其中的“放”和“桌子上”、“躺” 和“床上”并不直接發(fā)生語義關系,中間有明顯的介詞脫落痕跡。在理解句子時,需要 將其還原為有介的補語形式。有無介詞,語義不變。與a ( 2 ) 和b ( 2 ) 相比,a ( 1 ) 和b ( 1 ) 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因此,有充分理由將其處理為有介形式的省略形式。 其次,在用數(shù)量詞( 包括時量詞或動量詞) 修飾時,這些詞出現(xiàn)的位置不同。在例 句l 中,對于無介形式,數(shù)量詞應加在動詞和處所性成分之間;對于有介形式,數(shù)量詞 更常見于處所成分之后。看下面的例子: a ( 1 ) 趴一天一次桌子 ( 2 ) ? 趴桌子一天一次 b ( 1 ) 走一天一趟大路 ( 2 ) ? 走大路一天一趟 3 a ( 1 ) 趴一天一次在桌子上 ( 2 ) 趴在桌子上一天一次 b ( 1 ) $ 走一天一趟在大路上 ( 2 ) 走在大路上一天一趟 在例句2 中,不分有介形式無介形式,數(shù)量成分大多加在處所成分之后??聪旅娴?例子: a ( 1 ) 放桌子上一天一次 ( 2 ) 木放一天一次桌子上 b ( 1 ) 躺床上天一次 ( 2 ) 十躺一天一次床上 4 a ( 1 ) 放在桌子上一天一次 ( 2 ) 木放一天一次在桌子上 b ( 1 ) 躺在床上一天一次 ( 2 ) $ 躺一天一次在床上 例句2 中的無介形式雖然看起來與動賓結構同形,但句法表現(xiàn)卻同有介形式無二, 所以視為動補結構理所當然,歸入動賓結構難以自圓其說。 綜上,“v + n p 妊所”格式是兩種結構的中和旬式,需要對其進行分化,其中“”處所 性名詞+ 方位詞轡”是脫落或弱化介詞的動補結構,“v + 處所性名詞”才是真正的動賓結 。本文所說的方位詞包括:一、東、南、西、北、前、后、上、下、左、右、里、外、內(nèi)、中、間、旁等單純方位詞; 二、上述單純方位詞加上后綴“頭、面、邊、方”構成的合成方位詞;三、之間、以內(nèi)、中間兒、當中、背后、當 間兒等合成方位詞具體參見朱德熙( 1 蛆2 ) 【19 j 和齊滬揚( 1 9 9 s ) 【2 0 】。 7 構。二者雖然表面形式相同,但從內(nèi)部構造、表義功能到句法表現(xiàn)都有很大的區(qū)別,應 該區(qū)別對待。 1 3 一直以來,判定處所賓語的標準都是看能否用“v + 哪兒”提問,可以用“哪 兒”提問的就是處所賓語,比如李臨定( 1 9 9 0 ) 和馬慶株( 1 9 9 2 ) 等均持此種觀點。可 是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v + n p * * ”格式不是一個單一的語法現(xiàn)象,包含了述賓和 述補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構,而二者又都可以用“v + 哪兒”提問??聪旅娴睦樱?5 a 趴哪兒? 一趴桌子。 b 放哪兒? 放桌子上。 可見用“v + 哪兒”提問分化不了處所賓語和處所補語,究其根由就在于“哪兒”是 疑問代詞,其指代對象過于復雜,既可以指代處所賓語,又可以指代處所補語。既然我 們已經(jīng)將脫落或弱化介詞的處所補語厘出所研究的處所賓語之列,那么就不能像傳統(tǒng)觀 點那樣簡單地以“v + 哪兒”提問為判定標準,而應該確定新的判定標準。 從表層入手確定的判定標準,無論是有介無介,還是能否用“v + 哪兒”提問,都存 在解釋力不足的狀況,所以我們建議從深層語義關系入手,看處所成分與動詞之間有無 及物性關系。所謂及物性關系是一種內(nèi)在的語義關系,看動詞和處所性成分是直接發(fā)生 語義關系,還是通過其他成分發(fā)生語義聯(lián)系。例如“趴桌子”,“趴”和“桌子”直接發(fā) 生語義關系,形成一個結構體;而“趴桌子上”,“趴”和“桌子上”不是直接發(fā)生語義 關系,而是通過中間脫落或弱化的介詞與動詞發(fā)生語義聯(lián)系,不應該混為一談。深層語 義關系又并非空中樓閣,它在表層都會有相應的句法表現(xiàn)。上述1 2 3 2 一節(jié)就是其句 法表現(xiàn)的展開。 與此相關,劉月華、潘文娛( 1 9 8 3 ) 、徐樞( 1 9 8 5 ) 、孟慶海( 1 9 8 6 ) 、馬慶株( 1 9 9 2 ) 、 邢公畹( 1 9 9 4 ) 等在論述處所賓語的構成問題時,都曾單獨列出一類由代詞充任的處所 賓語,如“存這兒”、“放那兒”等。這類“動詞+ 代詞”構成的結構雖然表面形式與本 文確認的“v 十處所賓語”相同,但是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這類指示代詞身份也很特殊,可以 指代的成分很復雜,不是一個單一的語法現(xiàn)象。例如:“寫這兒”可以指代“寫黑板上”, 此時,它是動補結構;還可以指代“寫黑板”,此時,它是動賓結構。鑒于這種情況, 本文討論的范圍不包括這種由代詞充任的處所性成分。 2 、“動詞+ 處所賓語 結構的生成機制及其成因的綜合分析 這個問題一直是語法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存在爭議較多的一個問題。語法學 者們運用了許多先進理論,分別從句法、語義、語用、認知等方面對這一結構的成因進 行解釋,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總的看來,結論尚嫌模糊,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 以格語法和管約論為指導對這一問題進行次嘗試。 2 1 生成機制 句子在基礎結構中都包含一個動詞和若干個名詞短語,每一個名詞短語在底層結構 中都與這個動詞發(fā)生某種句法語義關系,這些深層句法語義關系就是格( c a s e ) ,在管 約論中被定義為論旨角色,體現(xiàn)論旨角色的名詞短語被定義為論元。論旨角色向論元的 傳遞是一對一的,且是單向的,從論旨到論元,這就是論旨關系準則。 以上述理論為背景,我們來分析一下各類“動詞+ 處所賓語”的生成機制。 2 1 1 看一組例子: 來北京去上海到學校離開重慶出電梯住北京在( v ) 辦公室 這組動詞都表示趨向( 少數(shù)表示存在的位置) ,是動詞次類中的趨向( 位置) 動詞, 簡寫為v 趨存,它們共同的詞匯特征是后面必須帶且只能帶表示處所( l o c a t i v e ) 的 名詞性成分( n p ) ,前面自然還要求一個 + 生命 的施事( a g e n t ) 發(fā)出動作。為了方便 起見,以“來”為例,其詞匯資料可簡單描述如下: 來,v ,a g e n t ,+ n p ( 施事) l o c a t i v e ( 處所) 如上所示,這類動詞有兩個論旨角色,分別是施事格和處所格,與此相對應,選 擇兩個名詞性論元( n p ) 。論旨角色和論元之間所加的豎線代表二者之間不能任意配對。 管約論的“填詞原則”( p r o j e c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或直譯為投射原則) 規(guī)定填詞的時候 必須符合次類特征( 即詞匯特征) 的要求,且這種規(guī)定是強制執(zhí)行的,否則生成的結構 。論旨關系準則規(guī)定t 每一個論旨角色都必須傳遞給一個論元,每一個論元都必須得到個論旨角色,參見宋國明 ( 1 9 9 7 ) 【2 l 】。 9 就視為“不合語法”。象“來”這樣的趨向動詞( 也包括少數(shù)表位置的動詞) ,在此種要 求之下,其后就只能填入處所格而不能是其他別的什么語義格。這類動詞與處所格的同 現(xiàn)關系就是所謂的“詞匯的選擇限制關系”。 這些處所格還可以進一步次范疇為:一、 起點 ,如:下飛機,跳樓,離開重慶, 出電梯:二、 終點 ,如:到學校,回娘家,來北京,去上海;三、 原點 ,如:( 我) 在辦公室,住北京。 起點 、 終點 、 原點 都是由動詞本身限定的,處所格的次范疇 與動詞的次范疇往往存在著一致性的關系,一般而言, 取離 義類動詞所涉及的處所表 示 起點 , 附著 義類動詞所涉及的處所表示 終點 , 一位移 + 持續(xù) 義類動詞所涉及 的處所表示 原點 。這是我們以往研究得較多,描寫得也較為清楚的一個問題,這里不 再贅述。 處所格“北京”和趨向動詞“來”在詞匯的選擇限制關系基礎上,經(jīng)過論旨關系準 則的檢驗,出現(xiàn)在底層結構中的就是“來北京”,“北京”與“來”發(fā)生直接支配關系。 進入表層結構,“北京”直接占據(jù)賓語位置( 0 b j e c t i o n )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經(jīng)過移位 或刪除等操作。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來北京”這類“動詞+ 處所賓語”是從底 層結構直接生成到表層結構的。簡單圖示如下: 填詞( 詞匯的選擇限制關系) u 底層結構( a + v + l 舢) u 表層結構( v p + n p ) 這里的a 表示施事格,l 表示核心處所格。這類動詞為數(shù)較少,是一個相對封閉的 類,除了上面所列的動詞以外,還包括:進( 醫(yī)院) 、上( 飛機) 、入( 水) 等。這類結 構是一個基礎的原型結構。 2 1 2 看一組例子: 飛紐約奔目的地坐辦公室逛商場鉆胡同跑醫(yī)院趴桌子 這組動詞都是動作動詞,在語義層面,它們所要求的強制性成分是施事,同時動作 發(fā)生在邏輯上還需要一定的空間處所。與第一組不同的是,趨向動詞屬于及物性動詞, 后面強制性地要求與一個處所格發(fā)生直接支配關系。而這組的動詞都是不及物動詞,沒 1 0 有辦法要求與什么語義格發(fā)生直接支配關系,所以這里出現(xiàn)的處所格要帶上狀語性處所 范疇的格標,與介詞一起構成介詞詞組( p p ) 。以“飛”為例,其詞匯特征可簡單描繪 如下: 如上所示,這類動詞有兩個論旨角色施事格和處所格,所以選擇兩個論元與之相對 應,一個是名詞詞組( n p ) ,一個是介詞詞組( p p ) 。按照填詞原則的規(guī)定,處所“紐約” 不能與不及物動詞“飛”直接發(fā)生語義關系,整個p p “往紐約”和“飛”發(fā)生非直接 支配的語義關系。這樣經(jīng)過填詞原則和論旨關系準則的雙重檢驗,進入底層結構的就是 “往紐約飛”?!凹~約”要想進入核心格,只有經(jīng)過移位操作被賓語化,按照“賓語前置 詞刪除規(guī)則”,外圍格賓語化要求刪除前置格標,成為動詞的直接支配成分。至此,進 入表層結構的就是“飛紐約”。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飛紐約”這類“動詞+ 處所賓語”是從底層 結構轉(zhuǎn)換生成到表層結構的。簡單圖示如下: 填詞的基礎 u 底層結構( a + l 井_ + v ) u 移位操作 賓語前置詞刪除規(guī)則) u 表層結構( v p + n p ) 這里的l 表示的是外圍處所格。這類動詞數(shù)目也不多,除了上面所列的動詞以外, 還包括:睡( 大床) 、闖( 關東) 、鬧( 法庭) 、泡( 酒吧) 、蹲( 班房) 、攀( 高枝) 等。 這類“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是一個派生出來的變式結構,與原型結構不同。 三所 , 處 阼i b 0 一 。 o 事黔施 n ( v k v 2 1 3 看下面的一組例子: 掃走廊翻箱子澆菜地裝車掏鳥窩存銀行噴果園吃食堂 這組動詞是及物性施動句的核心動詞,使用頻率比較高,在語義層面它們所要求的 強制性成分分別是施事和受事( p a t i e n t ) ,同時,動作發(fā)生在邏輯上還要有一個空間處 所,這個處所是動詞的非強制性成分。以“掃”為例,其詞匯資料可簡單描述如下: 掃,v ,a g e n t ,+ np pp ( 施事) p a t i e n t l o c a t i v e ( 受事,處所) 如上所示,這類動詞有三個論旨角色:施事格、受事格和處所格。由于這里處所格 是非直接支配成分,所以要帶上介詞格標“在”。與之相對應,動詞選擇三個論元:兩 個np 和一個pp 。按照填詞原則的規(guī)定,受事“垃圾”屬于核心格,與動詞發(fā)生直接 支配關系,而處所“走廊”屬于外圍格,與動詞不直接發(fā)生語義聯(lián)系。這樣經(jīng)過填詞原 則和論旨關系準則的雙重檢驗,進入底層結構的就是“在走廊掃垃圾”,“走廊”要想進 入核心格成為動詞的強制性語法成分,只有經(jīng)過移位操作被賓語化,按照“賓語前置詞 刪除規(guī)則”,要刪除前置格標。至此,進入表層結構的就是“掃走廊”。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掃走廊”這類“動詞+ 處所賓語”是從底層 結構轉(zhuǎn)換生成到表層結構的。簡單圖示如下: 填詞的基礎 u 底層結構( + l 井一+ v + p ) 王| 移位操作t 賓語前置詞刪除規(guī)則) u 表層結構( v p + 忡) 這里的l 表示外圍處所格,p 表示受事。相對于前兩類,這類動詞數(shù)目較多,除了 上面所列的動詞以外,還包括:拔( 腰眼) 、寄( 南京) 、灌( 暖瓶) 、掏( 鳥窩) 、淘( 糞 1 2 池) 、剔( 牙縫) 、寫( 黑板) 、壓( 天門:賭博時下注) 、扎( 永泉穴) 等。這類“動詞 + 處所賓語”結構是一個派生出來的變式結構。 綜上所述,“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存在兩種生成機制:第一種,處所格在進入表 層句法結構時,刪除前置詞,消除格標,中和為表層賓語,緊跟在動詞之后。從深層到 表層經(jīng)過了移位操作,屬于轉(zhuǎn)換生成。至于促發(fā)移位的深層原因我們將在下一節(jié)詳細論 述。第二種“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的生成并非經(jīng)歷了賓語化手續(xù),而是某些動詞的詞 匯個性要求的,即有些表示趨向或位置的動詞的詞匯特征就要求直接帶處所格充任賓 語,這種“動詞+ 處所賓語”結構是由底層到表層直接生成的。 2 2 生成原因的綜合分析 語言現(xiàn)象十分復雜,一種語言現(xiàn)象的形成,一個語法結構的確立,通常不會僅僅受 制于某一方面的條件和規(guī)則,帶有某種變異特點的語言現(xiàn)象和句法結構更是如此。不同 的規(guī)則有可能共同決定一個句法結構的最終面貌?!皠釉~+ 處所賓語”的形成更是充分體 現(xiàn)了這點。 2 2 1 語義上顯要性等級提高要求用句法位置凸顯 菲爾墨( f i l l m o r e2 0 0 2 ) 【2 z 】在格語法的二期理論中認為,句子描述的是場景 ( s c e n e ) ,場景中的各參與者承擔格角色,即承擔一種句法語義范疇,如施事、受事、 使役、參與、工具、方位、客體、施益、永存、伴隨等。各個參與者具體充當什么樣的 格角色,取決于說話者的透視域( p e r s p e c t i v e ,所謂透視域是指人們看待一個場景的 角度,因為人們總是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去考慮一個場景的;更確切地說,在考慮整個場 景時,“我們只是集中注意那個場景的某一部分”) 。通過透視域的選擇,一部分參與者 進入透視域并成為句子的核心( n u c l e u s ) 成分,即動詞的強制性語法成分。每個核 心成分都帶有一個( 深層的) 語法關系( g r a m m a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 ,可以充當表層結構 的主語和賓語;其他參與者不一定能夠進入句子,即使出現(xiàn)在句子中,也只能成為句子 的外圍( p e r i p h e r y ) 成分,即動詞的非強制性語法成分,如表層結構中的定語、狀語 和補語。這樣,每個句子就有格角色和語法關系兩個分析平面,這兩個分析平面把甸 子跟它所描述的場景聯(lián)系起來,解釋句子的句法和語義現(xiàn)象。 格語法假定每個句子在底層都有一個主語,只有當句子所聯(lián)系的場景確定有兩個格 角色時,才涉及到直接賓語功能的語義內(nèi)容。這時,一個格角色必須作主語,另一個實 體可能作直接賓語,也可能不作直接賓語。鑒于直接賓語語義內(nèi)容的復雜性,確實很難 從中找到普遍規(guī)律,所以,格語法認為,最好不去追究賓語跟動詞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而 追究場景之中的什么性質(zhì)、制約條件能夠決定某物是否要表現(xiàn)為直接賓語,即制約參與 實體進入核心成分,成為動詞的強制性語法成分的具體條件包括哪些。菲爾墨明確的指 出“決定某物是否要進入透視域的性質(zhì)是它的顯要性”,并給出幾項確定一個成分的顯 要等級從而決定該成分能否進入透視域成為句子核心成分( 主要是直接賓語) 的條件。 處所格正是因為在場景中的顯要性等級提高,才進入了透視域,成為動詞的強制性 支配成分。反過來說,句法位置也凸顯了處所格的這種顯要性。具體分析處所格顯要性 等級提高的條件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格角色的整體動因 在一個場景中,如果對一個格角色所采取的行動具有一種“完全的”( c o m p l e t e ) 的意義,那么,這個格角色就會因為 + 整體 而顯得突出,從而進入核心,即充任直接 賓語。在受事格和處所格都具備的場合中,只有當處所格沒有值得陳述的特殊性時,用 受事格充當直接賓語才是自然的,才是無標記的句式。菲爾墨舉例說,如果只是要表示 一般意義上的“我把草裝上卡車”,那么就說“il o a d e dh a yo n t ot h et r u c k ( 我往卡 車上裝草) ”,受事“草”進入核心,處所“卡車”成為外圍成分。如果要表示“我用草 把卡車裝滿了”這層意義,則要說“il o a d e dt h et r u c kw i t hh a y ( 我用草裝了 卡車) ”,處所“卡車”因為獲得“整體性”而充當了直接賓語,“草”成為外圍成分。 “裝卡車”最自然的理解是用草“裝滿”卡車,而絕不會是只裝一根草。“掃走廊”和 “在走廊里掃垃圾”、“寫黑板”和“在黑板上寫字”不同,“掃走廊”最自然的理解是 “清掃整條走廊”,“寫黑板”最自然的理解是“寫攘個黑板”,“在走廊掃垃圾”和“在 黑扳上寫字”則無此意義。 這類因整體性加強而發(fā)生賓語化的例子還有“噴果園”、“翻箱子”、“澆菜地”、“刷 頂棚”、“漆墻壁”、“卸車”、“跪搓衣板”等。 第二、格角色的高頻動因 如果一個情境有某個名詞既可以進入核心,又可以進入外圍,那么利于它進入核心 的一種情況是這個名詞使用的高頻度。經(jīng)常對某物采取同一行動,就會使它被突出,進 而獲得值得進入句子核心的顯要性。我們認為“吃食堂”就是由于使用上的高頻率而被 賓語化的。 關于“吃食堂”中賓語的定位,爭議極大。就目前來說,共有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史有為( 1 9 9 7 ) 、王秀珍( 1 9 9 9 ) 、詹衛(wèi)東( 2 0 0 0 ) 【”l 等認為“食堂”是方式賓語, 理由是“吃食堂”并不一定是在食堂里吃,而是說明一種用餐的方式;任鷹( 2 0 0 0 ) 【2 4 】、王占華( 2 0 0 0 ) 、張云秋( 2 0 0 4 ) 等認為“食堂”是受事賓語,按照“容器一一內(nèi) 容物”的認知框架,以處所來轉(zhuǎn)指處所中的存在物;儲澤祥( 2 0 0 5 ) 認為它是處所賓 語,但是屬于“不典型的”。 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吃食堂”整個結構確實是表示吃飯的一種方式,問題是“食 堂”是“吃”的什么,是方式嗎? 顯然不是?!八^的x x 賓語是指o 是v 的x x ,而不 是指v o 是v 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標準農(nóng)田機械化施工安全措施他
- 教師教研活動培訓心得體會
- 西師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線上教學計劃
- 七年級數(shù)學家庭輔導復習計劃
- 教師提升課堂效率雙減心得體會
- 鋼結構廠房施工方案變更控制措施
- 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面試自我介紹注意事項與范文
- 落實“雙減”政策課后服務措施
- 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素質(zhì)拓展計劃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期末復習重點計劃
- 博奧工程量清單計價軟件操作指南
- 2024年度-《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解讀
- (2024年)面神經(jīng)炎課件完整版
- 宇宙星空基礎知識講座
- 2024年第九屆“學憲法、講憲法”知識題庫及答案
- 2024年重慶市林業(yè)局選任市林投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市場定位與目標客戶群體課件
- 電能質(zhì)量技術監(jiān)督培訓課件
- 食品化學課件
- 國家統(tǒng)計局征信行業(yè)報告
- 不良資產(chǎn)盡職調(diào)查工作底稿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