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貧困”——高校貧困生問題的延伸與調適.doc_第1頁
“心理貧困”——高校貧困生問題的延伸與調適.doc_第2頁
“心理貧困”——高校貧困生問題的延伸與調適.doc_第3頁
“心理貧困”——高校貧困生問題的延伸與調適.doc_第4頁
“心理貧困”——高校貧困生問題的延伸與調適.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貧困”高校貧困生問題的延伸與調適南京工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版)心理貧困高校貧困生問題的延伸與調適鄭勇(淮陰師范學院,江蘇淮安223001)摘要:高校貧困生由于經(jīng)濟上的貧困性和所處年齡階段自我發(fā)展意識的特殊性,容易導致個性特征和心理方面的負性變化,進而影響他們正常適應和自我發(fā)展.在關注貧困生經(jīng)濟貧困的同時,充分關注其心理貧困,同樣是政府和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貧困;調適途徑A】bs嘣:Duetothefinancialimpoverishmentandspeciahyof一developmentconsciousnessintheiragesstage,the帆studentsinuniversities8Lreeasytobeaffectednegativelyintheirpersonalityandpsychology,whichwillaffecttheirnoHnaadaptatlonand8lfdevelopment.ItisthedutyofgovernmentandleadersinuniversitiestoshowtheircorIcenlstothesestudentswhoareimpoverishedpsychologicallyandfinancially.Keywords:impoverishedstudentsinhigherkaIlliI;psychologicalpoverty;thewayofa由usm1ent【中圖分類號】C91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287(20o3)04008103在擴大高等教育規(guī)模和推進高校收費改革的過程中,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等多種原因,使高校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高校貧困生問題已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和高校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已經(jīng)建立起以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困生補助和學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的資助政策體系,為高校貧困學生圓滿完成學業(yè)提供了經(jīng)濟上的保障.然而,在全社會關心和支持貧困生的同時,近年來一些貧困大學生由于經(jīng)濟貧困壓力而導致的個性特征和心理方面的負性變化,同樣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很好解決,陷入心理貧困的大學生同樣是難以成才的.一,貧困大學生心理特征管窺有關統(tǒng)計資料表明,由于經(jīng)濟壓力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之非貧困生而言,在心理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敏感性以及自卑感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1在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生活中,性格最為復雜者莫過于貧困生,從他們身上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其人性的兩面性.1.堅強與脆弱并存.貧困學生一般都從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中成長起來,苦難造就了他們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煉了他們不屈的性格.然而,由于所處年齡階段自我發(fā)展意識的特殊性和經(jīng)濟生活上的貧困性,使得他們心理有時又顯得很脆弱.貧困大學生在進人大學以前生活盡管艱辛,但經(jīng)濟壓力畢竟相對較小且主要由家庭和父母承擔,他們關注較多的是學業(yè).而入學以后,獨立面對校園中日益擴大的貧富懸殊現(xiàn)狀以及自己難以解決的經(jīng)濟困難時,很容易形成心理沖突.特別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當平日里始終追求和原來引以自豪的閃光點(如學習成績)失落時,更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導致他們行為,動機和認知方面出現(xiàn)嚴重的焦慮或抑郁癥狀.2.自尊和自卑并存.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相對于貧困生來說,他們的自尊心則顯得更為敏感與強烈.他們有時因為自尊的需要而拒絕別人的幫助,進而自我粉飾.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與他們真實情況極為不符,甚至是相反的生活態(tài)度,經(jīng)常極力掩飾真實的自我,以求得心理的平衡.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自尊心越強烈的人,自卑感越重.一般表現(xiàn)為情感體驗深刻,過于敏感和多疑.【2J他們特別介意別人的評價和批評,即使是對自尊心的稍微傷害,也往往無法承受,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自卑.3.獨立與封閉并存.一般說來,貧困學生家?【收稿日期1一一.ar31115【作者簡介】鄭勇(1954一),男,江蘇泗洪人,淮陰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管理研究.8l丌一T瞳F1r可嗣一T_1一心理貧困高校貧困生問題的延伸與調適庭往往是貧困的,他們從幼年起就較少得到父母的呵護與照料,逐漸培養(yǎng)了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他們遇事較有主見,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顯現(xiàn)出較強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又時常帶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有時甚至還會演化為性格的孤僻和If,理的封閉.作為成年人,他們的心理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有希望得到周圍環(huán)境支持的心理需求,但由于貧困的原因和自尊的需要,他們常將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對矛盾和挫折更多的是選擇逃避,他們不太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不太愿意敞開心扉的進行心靈的溝通,在遇到困難時往往習慣于一個人挺著而不是求助于同學,老師和其他人的幫助.這樣他們便很少有知心朋友,常常游離于學校主流生活之外,從而加劇了他們內向,封閉,孤僻心理的形成.二,貧困生心理貧困成因分析眾所周知,人的需要,動機只是一種主觀愿望,它同客觀現(xiàn)實之間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種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是構成部分貧困生產生心理貧困的主要原因.1.客觀因素.貧困大學生之所以會較多地產生心理貧困問題,多因個體環(huán)境或社會環(huán)境等外部紛雜的客觀因素造成自身困難與限制,使個體動機不能滿足,目標不能實現(xiàn)而產/-I=的.一是經(jīng)濟因素.影響部分貧困/-I=心理貧困的首要因素是經(jīng)濟生活上的貧困性,他們承受著比非貧困生更大的身心壓力.一方面,難以承受每年近萬元學費及生活費用,學校的催款壓力以及借款后還款的憂慮等多種矛盾時常交織在一起,使一些貧困生一直處于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之中.另一方面,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大環(huán)境和大學校園中多種多樣的消費熱點也在不斷地刺激著學生的消費欲望和相互攀比的消費心理,也使原本囊中羞澀的貧困生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這些心理沖擊和煩惱,極易使其個性和人格產生負性變化.二是教育因素.貧困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農村,他們憑著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天資聰慧得以進入大學.然而,由于原有農村中學文化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以及應試教育模式的限制,使得許多來自農村的學生與其他學生在許多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一般說來,農村來的學生由于個性缺乏充分的發(fā)展而顯得綜合素質偏差,常有自慚形穢之感.再加上大學校園中濃厚的校園文化生活色彩,驅使這些學生必須盡快融入校園主流文化生活之中.這對于原本綜合素質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的貧困生來說,無疑是十分困難的.這種個性缺乏,綜合素質的差異與心理上追求盡快融入校園主流文化生活的欲望形成的矛盾,使他們感到力不從心,時常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82三是社會文化因素.在傳統(tǒng)的社會里,窮人被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地位低也被認為是個人的懶惰與能力的缺乏使然.還有人認為:貧困是社會發(fā)展必須的,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沒有它,社會就無法在文明狀態(tài)中生存.【3J這些傳統(tǒng)的社會文化伴隨著西方經(jīng)濟個人主義哲學觀念的衍生,使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不將貧困主要歸咎于各種社會因素,而純粹視為個人問題的集合.社會文化中的這些負面因素無疑制約著整個社會扶弱濟貧主流文化的形成,制約著人類應有尊嚴和不可讓渡的基本權利之平等觀念的發(fā)展,也制約著貧困生的自主,自強,自信,自尊tl,理的培育.2.主觀因素.造成貧困生心理貧困的主觀因素與個體認知密切相關.tl,理認知治療理論認為,認知是情感和行為的中介,情感障礙和行為障礙與歪曲的認知有關,人們在生活經(jīng)驗中形成的功能失調性認知假設,決定著人們對事物的評價,成為支配人們行為的準則,而不為人們所覺察,且存在于潛意識中.一旦為某種嚴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則有大量負性自動想法在腦中出現(xiàn),進而導致情緒抑郁,焦慮和行為障礙L4J.這種功能失調性認知假設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對自身弱勢形成的原因分析歸因偏差,使部分貧困生滋生不平衡的心態(tài).貧困學生能否正確地看待自身貧困形成的原因,將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否,如果歸因正確,則思想上進,態(tài)度積極.相反,則容易思想頹廢,態(tài)度消極.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貧困生往往將個人,家庭貧困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客觀條件所致,片面地認為自己之所以貧困,主要是社會,政府給予貧困群體的機會不公平,貧富差距的拉大更多的是體制改革與經(jīng)濟政策欠缺等,認為貧困是一個被侵占,被剝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逐漸地,不知不覺地被排斥在社會生活主流之外,認為經(jīng)濟上被剝削的窮人除了物質生活陷入困境,各項社會參與或娛樂活動也受到限制,窮人因此而產生不滿,憤懣的心態(tài).【5J二是既成比較劣勢,加劇了貧困生自卑妥協(xié)tl,理的形成.經(jīng)濟生活上的貧困性,政治生活中的低影響性以及自身心理上的脆弱性是貧困學生群體的基本特征.這一基本特征容易引起貧困學生產生自卑妥協(xié)心理.一些人往往在埋怨社會不公的同時,又習慣于逆來順受,貧困者之所以貧困,是因為他們原本就處在貧困中,缺乏發(fā)展所需的那些基本條件,如此,貧困者將因無力發(fā)展而進一步陷入貧困之中L6J.人格心理學認為,自尊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形象,它決定一個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當一個人缺乏自尊認為自己無能時,他們往往消極地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個人生帶著濃重的灰色調.南京工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版)三是報負水平偏高而挫折容忍力偏低,容易造成部分貧困生嚴重挫折心理的形成.多數(shù)貧困學生由于經(jīng)濟貧困的原因對上大學都抱有較高的期望值.應當說,這種個體的抱負水平與現(xiàn)實水平的適當差距可以對個體產生激勵作用,但如果一個人的抱負水平過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忍受力,則極易導致挫折體驗的產生,而這正是貧困生普遍存在的弱點.一些貧困生在個體的抱負水平與現(xiàn)實生活產生較大差距,個體目標很難實現(xiàn)時,便會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有時甚至導致個人意志消沉,行為失常,比較典型的有出走,曠課,盜竊等.三,貧困生心理貧困的調適途徑貧困對于大學生的成長來說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重性.對貧困生心理貧困的調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貧困對其心理的不良影響,保證他們能夠健康成長.而調適的途徑應是多樣的,既包括完善心理咨詢機制,也包括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思想道德教育和形成健全的資助體系等.1.心理教育要在普及的基礎上強化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高度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然有較快的發(fā)展,但基礎仍相當薄弱,尤其是在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更為明顯.一是對貧困生的心理貧困問題關注不夠.貧困生群體是一個人數(shù)眾多的弱勢群體,他們理應受到學校,社會的高度關心與扶持.但冷靜地思考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對貧困學生的這種關心與扶持多是經(jīng)濟方向的,而較少關注貧困對貧困生的成長,特別是對貧困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二是對貧困生心理問題教育缺乏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要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思想狀況,生存狀況,做到關注其動態(tài),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點,把握其需求,通過個別性心理咨詢引導他們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鼓勵他們進行改善人際關系的嘗試,指導他們調控情緒以降低心理焦慮水平;通過組織團體行為訓練來解決貧困生群體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礙問題,以增強對這一特殊群體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系統(tǒng)性.2.校園文化建設要在關懷的基礎上強化人本性,體現(xiàn)貧困生的心理需求.中華民族素有扶危濟困的傳統(tǒng)美德,高校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培育地,輻射源,理應帶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首先,應大力倡導貧困不是大學生本人過錯的輿論氛圍,倡導平等,關愛的文明新風.其次,要充分尊重貧困生的尊嚴與人格,尤其是在對貧困生的物質資助中,千萬不能忽視他們的心理感受,更不能把貧困生的隱私和情感拿來炒作,讓他們感到物質支持是別人的施舍,在得到物質支持的同時丟掉了個人尊嚴.第三,建立貧困生社團.由貧困生自愿組成,學校給予支持,這樣做一方面可將貧困生組織起來,使他們有一種歸宿感,在這個群體里大家站在一個起點上,相互之間較少有歧視或輕視之嫌,較多的是相互鼓勵和支持,便于進行交流,以緩解其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也給貧困生提供了舞臺,使他們有充分展示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的機會與場所,以利于自信,自尊心理的形成.3.資助方式要在經(jīng)濟助困的基礎E強化育人性,幫助貧困生建立起自信,自立,自強,自尊的意識.幫助貧困生擺脫心理壓力,經(jīng)濟資助是不可缺少的,但物質資助絕不是助困的全部.在幫助他們解除經(jīng)濟困難的同時應著重培養(yǎng)其自信,自立,自強,自尊的意識,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進一步激活貧困生的精神動力.首先,要幫助貧困大學生確立正確的l!t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人類行為的最高調節(jié)器.它能保證貧困大學生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上的事物有正確的了解和認識,并能采取適當?shù)膽B(tài)度和反應.其次,要幫助貧困生正確認識貧困.貧困對人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向與人們對貧困的認知和評價有關,若以平常的心態(tài)對待貧困,視貧困為個人發(fā)展的良機,則能減輕貧困對個體的心理壓力,進而戰(zhàn)勝貧困.反之,如果過分地夸大貧困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或錯誤地進行貧困歸因分析,則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貧困生心理貧困問題的產生往往不在于貧困本身,而在于對貧困不正確的認識.因此,抵御心理貧困的關鍵在于積極調整認知.以理性治療非理性,以合理思維代替不合理思維.【】第三,要使社會支持與回報社會有機結合.學校應將貧困生對社會的關愛,對他人的關心作為道德教育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