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制度研究.doc_第1頁
北宋皇陵制度研究.doc_第2頁
北宋皇陵制度研究.doc_第3頁
北宋皇陵制度研究.doc_第4頁
北宋皇陵制度研究.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碩 士 學 位 論 文論文題目:北宋皇陵制度研究Mausoleum System Research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作者姓名: 作者學號:指導教師:論文密級:專業(yè)名稱:中國古代史單位年級:政治與歷史學院2010級完成日期:2013年4月學研究生學院北宋皇陵制度研究中 文 摘 要北宋皇陵主要是指位于河南省鞏義市的北宋皇陵區(qū),這里共埋葬有宋太祖至宋哲宗等七位皇帝,以及被追封為宋宣祖的趙匡胤之父趙宏殷,故稱“七帝八陵”。筆者以當今考古發(fā)掘的基本資料和史書記載為依托,借鑒前人的研究觀點,對北宋皇陵的營建制度、禮儀制度、保護制度進行深入的探索和論證。本文共分七部分:緒論部分介紹了該課題的選題意義、研究現(xiàn)狀及本文的寫作特點;第一部分綜合史料記載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介紹了北宋帝王的埋葬地點及鞏義北宋皇陵的地貌特征;第二部分從負責營建皇陵的官員、陵址的選擇、勞役的征發(fā)和開支等三個方面論述了北宋皇陵的營建制度;第三部分通過闡述北宋帝王嚴格遵守“七月而葬”的古制、祔葬及陪葬制度、皇帝上陵及公卿巡陵制度等,論證了北宋皇陵制度中的禮儀制度;第四部分論述了北宋王朝采取設置陵邑及皇陵禁地、委派兵丁、廣植松柏等方法對北宋皇陵區(qū)域采取嚴格的保護制度;第五部分論述了北宋皇陵制度的特點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結(jié)語部分總結(jié)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其中的不足及尚未解決的若干問題。關(guān) 鍵 詞:北宋;皇陵制度;營建制度;禮儀制度;保護制度MAUSOLEUM SYSTEM RESEARCH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ABSTRACT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Mausoleum involved in the imperial mausoleums located in Gongyi city,Henan Province where seven emperors of the Song Dynasty were buried .The cemetery was generally known as that of“sevenemperors with eight tombs”.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historical records and drawing on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predecessors. The writer perform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construction system, the etiquette system,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mausoleum.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opic;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Emperors burial place and geomorphic feature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Gong yi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tombs from the officials responsible for the system construction,the selection of tomb site, the levy and expenditure of corvee;The fourth part demonstrates the ceremonial syste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mausoleum system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emperor strictly abide by the old system of July buried .the Emperor Mausoleum and tomb Gongqing patrol system etc. 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the Song Dynasty taking strict protection system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mausoleum area through setting the tomb and the tomb area,appointting soldiers,planting the pine and cypress ; The senenth part discusse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Mausoleum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at that time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nd put forward the deficiencies and unsolved problems.KEYWORD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Mausoleum System;Construction System; Ceremonial System; Protection Systems目 錄緒論1(一)選題意義1(二)研究現(xiàn)狀11、關(guān)于北宋皇陵的考古調(diào)查報告12、北宋皇陵陵址的研究23、北宋皇陵制度中禮儀制度的研究24、北宋皇陵的建筑特點與石刻藝術(shù)方面的研究25、綜合研究3(三)寫作特點3一、北宋皇陵概況4二、北宋皇陵的營建制度6(一)負責營建皇陵的官員61、山陵按行使72、修奉山陵都護73、修奉山陵督監(jiān)74、修奉山陵鈐轄85、都大管勾山陵事8(二)陵址的選擇制度8(三)營建皇陵的勞役及開支制度91、營建皇陵的勞役制度102、營建皇陵的開支制度11三、與北宋皇陵相關(guān)的禮儀制度13(一)北宋帝王遵循“七月而葬”的古制13(二)袝葬與陪葬制度141、皇后袝葬制度142、陪葬制度15(三)上陵之禮181、皇帝祭陵制度182、公卿巡陵制度19四、北宋皇陵的保護制度21(一)設置陵邑21(二)陵邑內(nèi)設置禁地21(三)山陵禁地內(nèi)的屯兵制度22五、北宋皇陵制度的特點與影響24(一)北宋皇陵制度的特點24(二)北宋皇陵制度對當時社會的影響25結(jié)語26參考文獻27CONTENTSIntroduction1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1Research Status11、The Northern Song Imperial Mausoleum Archaeology Report12、The Research Of The Location23、The Research Of The Etiquette24、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Stone Art25、Comprehensive Research3Writing Features3ISurvey Of The Northern Song Imperial Mausoleum4IiConstruct Of The Mausoleum6(一)Official Of The Mausoleum61、Site Selection Official72、.Imperial Mausoleum General73、Imperial Mausoleum Supervisor74、Imperial Mausoleum Qianxia85、Imperial Mausoleum Manager8(二)Site Selection Of The Mausoleum8(三)Corvee And Spenging Of The Mausoleum91、Corvee102、Spending11IiiEtiqutte Of The Mausoleum13(一)Emperor Buried In Seven Months13(二)Be Buried With The Emperor141、The Queen142、The Relative15(三)Sacrifice Of The Emperor181、The Emperor182、The Relative19IvProtect Of The Mausoleum21(一)Set The Mausoleum Area21(二)Set The Forbidden Area21(三)Garrison In The Mausoleum Area22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24(一)Characteristics24(二)Effect25Conclusion26References2729碩 士 學 位 論 文緒 論(一)選題意義北宋的皇陵制度雖傳承于漢唐,卻又有著自身鮮明的時代特征,它集中反映了北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對我們研究北宋的社會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同時,皇陵制度是封建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是一個非常講究禮法的朝代,所以研究北宋皇陵制度對研究北宋的禮儀制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北宋皇陵還是一個巨大的藝術(shù)寶庫,對研究北宋石刻藝術(shù)、陶瓷發(fā)展、墓室繪畫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二)研究現(xiàn)狀1、關(guān)于北宋皇陵的考古調(diào)查報告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郭湖生先生曾先后兩次調(diào)查鞏義北宋皇陵,在他與戚德耀、李榮淦兩位先生合著的河南鞏縣宋陵調(diào)查中,較為詳細的描述了北宋皇陵的保存狀況,并對帝陵的石刻藝術(shù)和陵墓制度進行了開拓性的綜合研究,為后來學者了解北宋皇陵的原貌和研究方向提供了參考。1961年對宋英宗永厚陵的陪葬墓魏王趙頵墓進行了發(fā)掘,周到先生在宋魏王趙頵夫妻合葬墓一文中詳細介紹了趙頵夫妻合葬墓的發(fā)掘情況,為研究北宋皇陵陪葬制度的學者提供的第一手的考古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故城考古隊與偃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撰寫的河南鞏縣宋陵采石場調(diào)查記通過對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南部山區(qū)“粟子嶺”(現(xiàn)名牛心山)宋陵采石場遺跡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宋人題記6處,證實此地正是真宗永定陵、哲宗永泰陵、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陵、神宗妃子朱氏墓、哲宗子鄧王茂墓等的采石場。此后,段明琦先生的河南鞏縣宋陵采石場題記補遺對宋陵采石場題記“南京雄武第四都李千孔”等字樣的調(diào)查研究,論證了北宋禁軍也參與了采石工程和北宋帝后陵的修建。1984至1985年間,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發(fā)掘了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的地宮,并由孫新民、傅永魁二位先生發(fā)表了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發(fā)掘報告。該報告從陵園的地面布局、地宮的形制、墓內(nèi)裝飾和出土遺物等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地宮的發(fā)掘情況,因為時至今日尚未對北宋皇陵進行過正式發(fā)掘,所以元德李皇后陵的發(fā)掘為我們了解帝陵內(nèi)部的建筑形式和北宋的陵寢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北宋皇陵是一份關(guān)于北宋皇陵的考古調(diào)查報告,報告中既有對陵區(qū)地面現(xiàn)存遺跡的詳實記述,又有對已毀建筑的勘探或試掘資料,更有對北宋皇陵陵邑及與北宋皇陵有關(guān)的寺院、采石場、磚瓦窯等的發(fā)掘資料,這些都是以往著作中較少或者不曾涉及的內(nèi)容,報告結(jié)尾還附有與皇陵有關(guān)的碑刻文字、明清時期的御制祭文、皇陵區(qū)出土的墓志和墓祭錄文等50余篇,為北宋皇陵的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2、北宋皇陵陵址的研究傅永魁、楊瑞甫二位先生的北宋徽、欽二帝陵墓考通過史料中對徽、欽二帝歸葬的記載及到鞏義北宋皇陵區(qū)實地考察,推翻了徽、欽二帝葬北國說、葬紹興說、葬高麗說等幾種說法,得出了徽宗尸骨是否存在已經(jīng)很難證實,只是“從形式上歸葬浙江紹興,欽宗則由金歸葬鞏義無疑,同時埋葬欽宗時一并筑徽宗永佑衣冠陵。”的觀點。馮繼仁先生在論陰陽堪輿對北宋皇陵的全面影響一文中系統(tǒng)的從堪輿學的角度對北宋皇陵的選址方法進行研究,提出了北宋皇陵按“五音姓利”的風水堪輿說選址的觀點。此后,祝煒平、余建新兩位先生的宋陵布局與堪輿術(shù)通過對南北宋帝陵選址方法的比較,再次論證了馮繼仁先生的觀點。金家廣先生的河北清苑發(fā)現(xiàn)宋皇祖陵石像生對河北省清苑縣東安村發(fā)現(xiàn)的石虎、石像、石人等石雕的特征及年代進行分析,結(jié)合史料論證了宋皇室三位先祖欽、康、定三陵的所在地應是河北省清苑縣東安村。3、北宋皇陵制度中禮儀制度的研究葉春芳先生的北宋皇帝葬禮探考(下)探討了北宋皇帝葬禮中的虞祭禮,對虞祭的次數(shù)、行禮的地點、時間進行了分析,并特別指出皇帝不參加虞祭禮,虞主和神主不是同一種東西,從而澄清了對于虞祭禮的一些模糊認識。另外,他的北宋皇帝喪葬禮儀的性質(zhì)及其對北宋社會的影響將北宋皇帝喪葬禮儀具體劃分為35項,又根據(jù)各種禮儀的出處,如源于佛道教禮儀或源于三禮等,將這35項禮儀細分為4大類,分別進行研究。秦大樹先生的試論北宋皇陵的等級制度根據(jù)對陵墓稱謂的確定;各個帝后陵尺寸的差別;陵垣大小及各陵石刻的數(shù)量、尺寸等四個方面的研究,論述了北宋皇陵中存在的森嚴的等級制度。4、北宋皇陵的建筑特點與石刻藝術(shù)方面的研究目前,對北宋皇陵的研究多集中在此方面。其中,傅永魁的鞏縣宋陵、河南鞏縣宋陵石刻、鞏縣宋陵客使初探;楊伯達的古代藝術(shù)的瑰寶鞏縣宋陵雕刻;曾竹韶的宋陵石刻藝術(shù);林樹中、王魯豫的宋陵石雕;馮繼仁的鞏縣宋陵獻殿的復原構(gòu)想、北宋皇陵建筑構(gòu)成分析;王忠文、王孝坤的唐宋陵寢建制初探等,都先后對北宋皇陵的建筑特點和石刻藝術(shù)進行了深入研究。此外,葉春芳先生的北宋皇帝葬禮探考(上)通過對金石萃編等史料的研究,論述了在皇陵修建過程中役夫的使用情況,并對山陵修建及維護的花費做了考證。5、綜合研究劉毅先生的宋代皇陵制度研究是第一篇綜合宋代皇陵制度的文章,他在文中除了說明宋陵概況、陵園、玄宮之外,還提到了皇后祔葬及陵區(qū)寺院的設置等,最后與漢唐帝陵做了比較,提出了宋代皇陵的若干特點。陳朝云先生的論文北宋陵寢制度研究及專著南北宋陵綜合了北宋皇陵的營建過程、祔葬及陪葬制度、祭陵及巡陵制度、北宋皇陵碑志及石像、陵區(qū)寺院等幾個方面對北宋的皇陵制度進行了研究。另外,楊寬先生的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將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的發(fā)展分為創(chuàng)始時期、確立時期、衰退時期、擴張和改革時期等四個發(fā)展時期,并將北宋的陵寢制度劃分到陵寢制度的擴張和改革時期,對研究北宋皇陵制度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三)寫作特點本文不再局限于對北宋皇陵制度單個方面的研究,而是在總結(jié)歸納前輩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北宋的皇陵的營建制度、禮儀制度、保護制度進行全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運用史料與考古發(fā)掘資料相結(jié)合的二重證據(jù)法和歷史文獻分析法,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借鑒,做到論從史出,對北宋的皇陵制度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論述,得出新的認識和結(jié)論。一、北宋皇陵概況皇陵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喪葬禮儀制度的最高等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喪葬習俗。北宋的建立結(jié)束了五代時期軍閥割據(jù)、禮法不修的混亂局面。在社會經(jīng)濟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北宋以前代的皇陵制度為模版,佐之以流行的風水堪輿術(shù)并結(jié)合當時實際,形成了富有傳統(tǒng)特色又極具時代特征的皇陵制度。北宋皇陵有三處,一是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境內(nèi)的北宋皇陵,這里埋葬有宋太祖至宋哲宗共計七位皇帝以及被追封為宋宣祖的趙匡胤之父趙宏殷,故稱“七帝八陵”。 這七帝八陵分別是宋宣祖趙宏殷的安陵、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宋真宗趙恒的永定陵、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宋英宗趙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宋哲宗趙煦的永泰陵。其中,宋宣祖趙弘殷死于北宋開國之前,原葬在東京開封城東南面,宋太祖乾德初年將安陵改卜至“河南府鞏縣西南四十里訾鄉(xiāng)鄧封村” 元脫脫等:宋史,卷一百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847頁。即現(xiàn)今的河南省鞏義市西村鎮(zhèn)附近,鞏義北宋皇陵的營建也肇始于此。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宣祖趙弘殷的陵名應為“安陵”,據(jù)宋會要輯稿記載:“宣祖陵止名安陵,永安乃縣名也?!?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三七之八,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323頁。目前,有許多學者稱“安陵”為“永安陵”,這種叫法顯然是不準確的。二是宋徽宗永佑陵、宋欽宗永獻陵。關(guān)于宋徽宗陵寢的位置,文獻中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種記載見于宋史,徽宗崩于紹興五年(1135)四月,初葬五國城,紹興十二年(1142)宋金關(guān)系緩和,金人將梓宮送還,南宋政府將其葬在了“會稽上亭鄉(xiāng)”(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哲宗昭慈圣獻皇后攢宮“西北五十步,用地二百五十畝。十三年,改陵名永佑?!彼螘嫺逯杏涊d與此相若;另一種記載見于鞏義地方志,明嘉靖鞏縣志載:“永佑陵,在縣西南。宋徽宗虜去,同欽宗梓宮奉還行在,葬于此。永獻陵,宋欽宗陵,事同徽宗。”清乾隆鞏縣志載:“永裕(佑)陵在縣西南?;兆诒贬?,同欽宗梓宮南還葬此。獻陵附此?!倍螝J宗崩于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可直到金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三月,金人“命有司以天水郡公旅梓依一品禮葬于鞏洛之原” 元脫脫等:金史,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8頁。目前,在鞏義市清易鎮(zhèn)一個當?shù)厝朔Q為“二圣?!钡牡胤缴写娌糠质碳昂煌吝z跡,其面積雖不及北宋其他皇帝陵墓卻遠大于同時期其他親王墓葬。傅永魁、楊瑞甫兩位先生在綜合大量歷史文獻分析后認為,徽宗的尸骨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只是從形式上歸葬于會稽上亭鄉(xiāng),鞏義的永佑陵是宋徽宗的衣冠冢,而宋欽宗則最終歸葬鞏義。三是宋代趙氏先祖的欽、康、定三陵,此三陵為宋太祖趙匡胤所追封,但是“首行儀禮之文, 尋建陵名, 尚虛神寢”,可見,宋初只是在形式上追封了先祖陵名,但并沒有像改卜安陵那樣對三祖陵進行修奉。直到宋真宗咸平、景德年間重修康、定二陵時,有人提出“欽陵、康陵、定陵并在幽州”,也有人言“順祖、翼祖葬保州”,“尚居清苑”,而宋真宗“因覽太宗實錄,明載二陵所在,又不指保州”,可見,到真宗時三祖陵的具體位置已經(jīng)存在爭議了,所以在沒弄清楚三祖陵具體位置之前,宋真宗只好罷修康、定二陵,只是以一品禮將康、定二陵神柩“葬于河南府河南縣”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三七之七,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320、1321頁。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在河北省清苑縣東安村相繼出土了石虎、石像、石人等石刻,其形象與雕刻工藝與鞏義北宋皇陵中的石刻十分相似,河北大學的金家廣先生據(jù)此認為,河北省清苑縣東安村便是宋真宗時期重修而又未徹底完工的宋三祖陵所在地。本文以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境內(nèi)的北宋皇陵區(qū)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北宋的皇陵制度。鞏義地處河南中部,東距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市)約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今洛陽市)約55公里,是北宋東、西二京往來的必經(jīng)之地。北宋皇陵位于鞏義市西南部,以今鞏義市芝田鎮(zhèn)為中心,有三個北宋皇陵分布區(qū),分別是:東南方的安陵及永昌、永熙三陵;北面的永定、永昭、永厚三陵;西南的永裕、永泰二陵。陵區(qū)東臨青龍山,南依嵩山,北傍伊洛河,東西長約13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總面積達156平方公里。這里溝壑縱橫,山崗起伏,呈南高北低、東穹西垂的自然地貌,符合北宋按“五音姓利”的風水堪輿學說選擇陵址的傳統(tǒng),并且黃土深厚,地下水位偏低,適合深挖墓穴,附近山崗又盛產(chǎn)石料,便于筑陵、雕刻時就近取材。由于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地貌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北宋在這里集中修建了八座帝陵、二十二座皇后陵以及大大小小上千座陪葬墓,足見北宋帝王對這片土地的青睞,這里也最能體現(xiàn)北宋的皇陵制度。二、北宋皇陵的營建制度北宋帝王生前不營建壽陵,在喪葬過程中又嚴格遵守“七月而葬”的祖訓,在這短短的數(shù)月時間里,陵址選擇、采石挖料、石刻雕像、皇堂裝飾等一系列的工作必須全部完成。要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除了要有制度上的嚴格保障外,明確的分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負責營建皇陵的官員北宋皇帝死后會馬上成立喪葬指揮和皇陵營建兩套組織機構(gòu)。其中,喪葬指揮機構(gòu)以山陵使、禮儀使、鹵簿使、儀仗使、橋道頓遞使為首,被稱為山陵五使。他們的工作性質(zhì)側(cè)重于理論指導、禮儀咨詢以及物資供應和道路交通方面的保障等,他們在整個的皇帝葬禮過程中負總責,一般分別由宰相、翰林學士、知制誥或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御史中丞、知開封府或權(quán)知開封府擔任,他們都是先帝近臣,位高權(quán)重。由于皇陵營建工程量大、工期短、營建人員眾多等原因,皇陵營建機構(gòu)的分工更加精細。北宋皇陵的山陵營建機構(gòu)以山陵按行使為首,配以修奉山陵都護、督監(jiān)、鈐轄等官員組成。與喪葬指揮機構(gòu)不同的是,皇陵營建機構(gòu)的官員多為武將和宦官。營建皇陵工程浩大,兵匠繁多,選用武將參與管理皇陵營建可以更好的約束與指揮兵匠施工,選用宦官主要是利用他們便于接近皇帝的特殊身份,負責監(jiān)督工程施工,并隨時向皇帝報告工程進度。北宋諸陵營建機構(gòu)的官員組成情況如下表:死者山陵按行使(副使)修奉山陵都護(部署)修奉山陵督監(jiān)修奉山陵鈐轄督大管勾山陵事宣祖樞密承旨、內(nèi)客省使王仁贍太祖翰林使、饒州團練使杜彥圭(武德使王繼恩)太宗宣政使王繼恩后由劉知信兼任(入內(nèi)內(nèi)侍都知李神福)邕州觀察使劉知信入內(nèi)副都知衛(wèi)紹欽真宗入內(nèi)內(nèi)侍省都知藍繼宗(內(nèi)侍省押班王承勛)侍衛(wèi)步軍副都指揮使夏守恩西染院副使盧守懃,后改為入內(nèi)內(nèi)侍省都知張景宗入內(nèi)內(nèi)侍省都知藍繼宗入內(nèi)內(nèi)侍省都知張景宗、內(nèi)侍省押班雷允恭。后改為內(nèi)殿承制王克讓仁宗入內(nèi)內(nèi)侍省副督知李允恭(帶御器械張茂則)侍衛(wèi)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郝質(zhì)供備庫副使梁寔宣慶使石全彬英宗入內(nèi)副都知李繼和(帶御器械李若愚)侍衛(wèi)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宋守約內(nèi)侍押班張若水入內(nèi)內(nèi)侍省副督知石全育、張茂則神宗入內(nèi)副都知石得一(內(nèi)侍省押班宋用臣,后改為西京左藏庫使、高州刺史竇仕宣)步軍副都指揮使、容州觀察使苗授內(nèi)侍省押班宋用臣入內(nèi)副都知石得一,內(nèi)侍省內(nèi)侍押班劉有方哲宗入內(nèi)內(nèi)侍省押班馮世寧(內(nèi)侍省押班閻安)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賈巖(后改為侍衛(wèi)親軍馬軍都虞候、知代州王崇拯)、內(nèi)侍省押班宋用臣內(nèi)侍省押班宋用臣,后改為宣慶使、入內(nèi)內(nèi)侍省副都知梁從政入內(nèi)內(nèi)侍省副都知吳靖方、入內(nèi)內(nèi)侍省押班藍從熙,后罷吳靖方以馮世寧代之1、山陵按行使山陵按行使又稱按行山陵使或按行使,有正副二職,改卜安陵和建太祖永昌陵時均由由親信將領(lǐng)擔任,但在建太宗永熙陵時開始由宦官主持山陵按行?!鞍葱小奔纯辈煨藿陥@的位置,宦官們自然不懂得陰陽堪輿之術(shù),其實是由他們帶領(lǐng)司天監(jiān)官員、陰陽術(shù)士一起按行,如按行真宗永定陵時,山陵按行使藍繼宗等言:“據(jù)司天監(jiān)定奪到,永安縣東北六里以來,地名臥龍崗,堪充山陵?!?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三七之六,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322頁??梢?,山陵按行的具體工作由司天監(jiān)負責,山陵按行使負責及時向皇帝報告按行進度。2、修奉山陵都護修奉山陵都護在長編和永定陵修奉采石記中分別稱之為“修奉山陵部署”和“修奉部署”。在修建太宗永熙陵時,修奉山陵都護曾上書真宗:“皇堂請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陵臺方二百五十尺”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九,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68頁。,可見,此時修奉山陵都護還兼有修定皇陵規(guī)制的職責,但此后這一差事由禮儀院負責,修奉山陵都護主要負責調(diào)度指揮修建皇陵的軍兵、役夫。北宋中前期,這一官職主要由侍衛(wèi)親軍的軍事首長擔任,但在哲宗以后,宦官逐漸掌握軍權(quán),所以在修建哲宗永泰陵時這一職位便開始由宦官執(zhí)掌了。3、修奉山陵督監(jiān)這一職位設置于建宋太宗永熙陵時,到宋英宗永厚陵時被“督大管勾山陵使事”所取代,期間均由宦官擔任此職,主要負責監(jiān)督皇陵修建的施工過程。4、修奉山陵鈐轄修奉山陵鈐轄設置于修奉宋真宗永定陵時,據(jù)永定陵修奉采石記記載:“二公(指修奉山陵部署與修奉山陵鈐轄)先朝拔擢之恩副,當寧選掄之寄,同心戮力,夙夜在公,仗鉞而來,以便宜從事,募諸道士、工匠來赴力役?!?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三十一,北京:中國書店,據(jù)1921年掃葉山房本影印本,1985年??梢?,修奉山陵鈐轄擁有很大的權(quán)利,特殊時刻可以便宜行事,主要負責征調(diào)兵士、工匠參與山陵的修建和石料的開采。5、都大管勾山陵事督大管勾山陵事一職完全由宦官壟斷,在修建安陵及太祖、太宗山陵時均無“督大管勾山陵事”一職,但在修建真宗永定陵時,由于內(nèi)侍省押班雷允恭力請,因仁宗皇帝年幼而主政的劉太后才“始命之”。此職最初名為“同管勾一行事”,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太祖、太宗山陵,除五使及按行使副,修奉督監(jiān)、部置(署)外,郎(即)未嘗別除同管勾一行事,今特以張景宗及允恭,蓋寵之也?!?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全書本,1987年,第315冊,第536頁。但即便是因為太后恩寵才有此職,在設置之初“同管勾一行事”便分擔了山陵按行使的部分職責,并從英宗永厚陵開始,“督大管勾山陵事”一職取代了“修奉山陵督監(jiān)”,由以前的一人執(zhí)掌差事,變?yōu)槎斯餐剖?,成為皇陵營建機構(gòu)中的常設職位,并逐漸成為皇陵營建機構(gòu)的首腦。綜上所述,皇陵營建機構(gòu)有三大特點,一是負責山陵營建的管理機構(gòu)一般由4至7人組成,并且宦官居多;二是修奉山陵都護一職多由軍事將領(lǐng)擔任,便于軍事化的指揮調(diào)度,提高修建人員的勞動效率;三是皇陵營建機構(gòu)的職位興廢較為頻繁,但“山陵按行使”一職卻始終存在,北宋皇陵營建過程中對陵址選擇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二)陵址的選擇制度北宋皇陵的陵址不同于歷代帝陵居高臨下、依山面河、置陵墓于高阜的做法,而是建陵于地勢最低處,面山背水,南高北低。北宋皇陵的陵址選擇遵循兩條原則,一是當時流行的“五音姓利”的風水堪輿學說,二是盡量選擇人煙稀少的荒地,以避免遷移過多民戶,為浩大的工程建設節(jié)約時間,保證先帝靈柩能按“七月而葬”的祖制順利下葬?!拔逡粜绽敝f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它將人的姓氏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再將五音分別與陰陽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對應,這樣就可以在地理上找到與其姓氏相應的最佳埋葬方位。據(jù)地理新書卷一五行定位篇所記載,北宋皇帝趙姓即角音,“東方木,其氣生,其音角、其蟲蒼龍”,即角音對應木行,木主東方,陽氣在東, 則于陰陽地理上應是東高西下為最佳, 南高北低亦好, 即所謂“東高西下謂之角地, 南高北下謂之徵地, 角姓亦可居之” 宋王洙等:地理新書,臺北:集文書局,影抄金明昌三年本,1985年。,因此, 北宋帝王均安葬在嵩山之北, 青龍山之西的鞏義, 符合東南穹之,西北垂之的要求,而這種坐北朝南而又南高北低的陵園布局不同于歷史上任何其他朝代的皇陵,成為中國古代皇家陵墓建筑史上的孤例。北宋建國初期,各項制度均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雖然在改卜安陵之時便已經(jīng)“命樞密承旨、內(nèi)客省使王仁贍為按行使”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三七之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320頁。負責選定改卜安陵的陵址,但太祖自己陵位的選定仍顯得頗為草率。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開寶九年(976)太祖拜謁安陵,“既而至闕臺,西北向發(fā)鳴鏑,指其所,曰:我后當葬此”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全書本,1987年,第314冊,第248頁。這種非正常的陵址選定方式明顯與后世制度不符,除了說明太祖本人作為北宋王朝的開創(chuàng)之君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之外,還暴露了北宋初期皇陵制度的不完善。太祖之后,北宋皇陵的選址工作均由山陵按行使會同司天監(jiān)官員共同完成,有時一些地方上知名的陰陽術(shù)士也會參與,如修建真宗永定陵時,新上任的宋仁宗“又令夷簡召京城習陰陽地理者三五人偕行”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二三,第1075頁,中華書局,1997年。,共同按行永定陵陵址。按行使找到適合修建山陵的吉地叫做“得地”,得地之后要上報給新皇帝、太后等并附上地圖,皇帝、太后隨后派遣親信官員進行“覆按”,即對報上來的陵區(qū)位置進行實地考察,“覆按”的結(jié)果再上報,然后由皇帝、太后做最后決定。按行的結(jié)果是絕對不允許隨意變更的,如上文提到的那個依仗劉太后恩寵而當上“同管勾一行事”的雷允恭便“坐擅移皇堂”之罪“于是杖死于鞏縣,籍其家” 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全書本,1987年,第315冊,第536頁。,連替他說話的宰相丁謂也被遠遠的貶到了崖州。另外,鞏洛之原土地肥沃、商貿(mào)云集、人口眾多,北宋皇陵建陵于此就必須考慮到人口遷移并由此帶來的搬遷補償、時間消耗等問題。據(jù)邵氏聞見錄記載,在選定仁宗永昭陵位置時,參與按行的陰陽術(shù)士永安人霍道全認為“今永安縣地吉,宜徙以為陵寢”,但負責山陵按行的官員商議后認為永安縣人口眾多,恐“騷動縣人”“凡所言皆不用”,于是另選定了一塊名為“和兒原”的地方修建永昭陵。 參見邵氏聞見錄,卷第二,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7頁。(三)營建皇陵的勞役及開支制度北宋前期營建北宋皇陵的勞役制度史料記載不詳,但從永定陵之后,均有修奉皇陵采石碑記可查,宋會要輯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宋史等史料中也有所記載。營建皇陵的開支制度則多見于上述三史,另外,北宋大臣的一些奏事札子也能反映營建皇陵的花費情況。1、營建皇陵的勞役制度北宋皇陵的勞役主要由士兵、匠作和石料開采地的臨近縣夫負擔。據(jù)修奉真宗永定陵時所立的永定陵修奉采石記記載:“募諸道士、工匠,來赴力役”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三十一,北京:中國書店,據(jù)1921年掃葉山房本影印本,1985年。在修建仁宗永昭陵時,有司建議“喪服制度及修奉永昭陵,并用定陵故事,發(fā)諸路卒四萬六千七百人治之” 元脫脫等:宋史,卷一百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853頁。栗子山題名碑文中也記載了楊世長、李希等人“同修奉神宗皇帝山陵,轄兵栗子山搬運石段常由是邑”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三十八,北京:中國書店,據(jù)1921年掃葉山房本影印本,1985年。由此可見,北宋軍隊不但參與了北宋皇陵的營建,并且還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另外,在為宋哲宗永泰陵開采石料時,還“募近縣夫五百”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四十二,北京:中國書店,據(jù)1921年掃葉山房本影印本,1985年。以保證石料按時供應。營建北宋皇陵的勞役是十分繁重和危險的,就帝陵的皇堂而言,北宋諸陵中皇堂深度最淺的安陵也有57尺深,最深的永熙陵皇堂甚至深達百尺,永定陵以后的北宋皇陵皇堂深度也均在81尺左右。 參見宋史,卷一百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847至2856頁。在為安陵挖掘靈堂時甚至發(fā)生了“隧道壞,役兵壓死者二百人”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全書本,1987年,第314冊,第108頁。的慘劇。為北宋皇陵開采石料的過程中勞役更為繁重,在營建永定陵時,共采集石料“皇堂石二萬七千三百七十七段,門石一十四,侍從人物象馬之狀六十二”,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三十一,北京:中國書店,據(jù)1921年掃葉山房本影印本,1985年??傆?7453塊石料,營建永泰陵時更是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取大小石兩萬七千六百有余”。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四十二,北京:中國書店,據(jù)1921年掃葉山房本影印本,1985年。開采的石料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尺寸巨大,其中,宋英宗永厚陵“石槨高一丈,其鑿長一丈二尺,深闊七尺,蓋條石各長一丈,闊二尺,十四板” 宋李攸:宋朝事實,卷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211頁。,在沒有大型機械幫助施工的宋代,短時間內(nèi)開采如此多的大型石料實屬不易。開采石料時的勞動環(huán)境極其惡劣,為北宋皇陵提供石料的栗子嶺中“入煙蘿,峭峻,不行路,”并且沒有水源,需“汲引甚遠”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三十一,北京:中國書店,據(jù)1921年掃葉山房本影印本,1985年。,負責開采石料的官員就曾經(jīng)感嘆“不患食不足,?;妓唤o”。更有甚者,大山之中“嵐霧蒸郁,朝暮沖冒”常常導致大面積的疫病傳播,在為哲宗永泰陵開采石料的過程中情況最為嚴重,“病者千七百余人,而不可治而死者,蓋亦百厘之二”,而死者“皆瘞山中,及工畢往往不復完掩”,“居山土人皆云,每至久積陰晦,常聞山中有若聲役事之歌者,意其不幸橫夭者沉魂未得解脫逍遙而然乎”。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四十二,北京:中國書店,據(jù)1921年掃葉山房本影印本,1985年。役夫們?yōu)榛柿攴郏贡粧伿罟?,死無葬身之地,以致陰魂不散,此情此景何等撼人心魄!2、營建皇陵的開支制度北宋皇陵的營建經(jīng)費多仰仗三司、轉(zhuǎn)運司供給,雖然北宋先帝多次在遺詔中明令“山陵制度務遵儉約”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六,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66頁。,但在皇陵的營建過程中仍然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在修建仁宗永昭陵時,三司“乞內(nèi)藏錢百五十萬貫、綱絹二百五十萬疋、銀五十萬兩,助山陵及賞賚”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三七,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82頁。,此后英宗又在第二年三月再撥十五萬貫修奉永昭陵。修建英宗永厚陵時內(nèi)藏庫雖只出錢三十萬貫,但仍由“諸路轉(zhuǎn)運司和雇石匠四千人”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四九,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88頁。由此可見,營建皇陵的開支主要出自于“內(nèi)藏錢”和諸路轉(zhuǎn)運司,由三司使、少府監(jiān)及諸路轉(zhuǎn)運使負責調(diào)度。需要指出的是,營建山陵所需不菲,僅靠官錢供給是不能完全負擔的,各級官吏也想乘機橫征暴斂,發(fā)死人財。修奉真宗永定陵時,宋仁宗明詔:“應緣山陵,逐項錢帛糧草及使用什物,并官為辦給,不得科率人民?!?司義祖:宋大詔令集,卷第一百四十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21、522頁。仁宗皇帝死后,新即位的英宗皇帝就曾專門下昭陵不得科率人民詔,詔書中提到:“庀徒眾興,調(diào)費百出。慮征繇之橫起,傷儉素之遺聞。感發(fā)至懷,重申前訓。應山陵一行,并逐項合用錢帛糧草,及凡百動用物色,仰三司、轉(zhuǎn)運司,并須擘畫般輦,及將官物修置供給,不得科率差配人民。” 司義祖:宋大詔令集,卷第一百四十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22頁。但山陵營建所用財物過多又缺乏監(jiān)督,容易引起財物混亂及官員貪污浪費,于是宋英宗不得已“命權(quán)三司鹽鐵判官楚建中往裁其數(shù)”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四,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83頁。類似這種詔書,太宗、仁宗以及以后的神宗都曾發(fā)布過,但均未得到認真的執(zhí)行,有關(guān)山陵的苛捐雜稅屢屢攤派給北宋人民,正如司馬光、王圭所說:“詔雖下,然調(diào)役未嘗損也”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九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全書本,1987年,第317冊,第307頁。營建山陵時的耗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招募工人、役夫、力士等在為太祖修建永昌陵時,太宗于開寶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詔:“工人役夫并先用官錢傭雇”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二,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64頁。太宗葬禮時,“兇仗、法物,合使抬、擎、牽駕,兵士、力士共一萬一千一百九十三人,數(shù)內(nèi)力士一千七百二十人,請下開封府募雇?!?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一二,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69頁。還有上文提到的,修建英宗永厚陵時,諸路轉(zhuǎn)運司也曾負責雇傭四千名石匠。占民田、遷民墓修陵難免要占田,宋會要輯稿中就記載了在修建真宗永定陵時,“占故杜彥珪田十八頃,凡估錢七十萬。詔特給百萬。”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三七之九,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324頁。長編中對此事也有記載,雖然沒有言明田主,但田數(shù)、估值與補償金額均與宋會要無異。此外,如果選定的陵址內(nèi)有民墓,則一律遷出,所需費用由“官錢”承擔。在為英宗修建山陵時,神宗就曾下詔:“山陵地內(nèi)有墳墓者并等第給錢遷葬,無主者以官錢徙于官地葬之”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五,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第1088頁。,哲宗時還以“不便國音”為由,“遷去永裕陵禁山民塚一千三百余” 元脫脫等:宋史,卷一百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856頁。,并且也是給民“官錢”,以資葬費。賞賜修陵官員賞賜修陵官員的情況,史書中也有明確的記載。修奉太宗永熙陵時,真宗于至道三年(997)九月“二十六日,賜山陵使以下休假三日,銀帛有差”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一六,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71頁。;修奉仁宗永昭陵時,英宗于嘉佑八年(1063)十一月“二十日,賜山陵行事官器幣有差”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四五,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86頁。,甚至還“賜西京公使錢千貫,以上陵所在故也”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三九,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83頁。北宋帝王死后,“近臣學士以上,軍職都虞候”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一九,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73頁。均會得到大量賞賜。賞賜兵匠這類賞賜數(shù)額巨大,僅仁宗葬禮時“優(yōu)賞諸軍如乾興故事,所費無慮一千一百萬貫、匹、兩,在京費四百萬。”可見,北宋帝王葬禮賞賜軍兵的做法起碼源于宋真宗永定陵修建之時。治平四年(1067)“五月四日,賜修奉山陵兵匠緡錢有差,后又賜編欄、巡檢、修道路兵士布衫、袴,隧道兵士緡錢,執(zhí)儀仗柴厭等?!?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五二,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89頁。 營建山陵的花費巨大,為北宋帶來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特別是仁宗以后,由于修奉山陵而給北宋帶來的財政窘境甚至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司馬光就曾感嘆:“舉朝之內(nèi),所費何翅鉅萬!竊以國家用度素窘,復遭大喪,累世所藏,幾乎掃地”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九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全書本,1987年,第317冊,第299頁。仁宗死后不滿四年英宗又亡,司馬光上書神宗,言:“不幸于五年之中再遭大喪,左藏、內(nèi)藏、奉宸等庫率皆空虛” 明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卷一百七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全書本,1987年,第1404冊,第125頁。朝廷甚至需要向河北等路借錢以助山陵賞賚。 注:參考宋會要輯稿,禮三七之三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336頁。神宗皇帝也深感“山陵所費浩大,方今府庫空竭,民力凋敝”,于是欲遣王陶“往河南府計置節(jié)省山陵浮費”,但考慮到“山陵所用皆總與三司、少府監(jiān)”,而王陶身為御史中丞,不便參與其中,所以只好作罷。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全書本,1987年,第317冊,第464頁。三、與北宋皇陵相關(guān)的禮儀制度北宋承接唐末五代社會動亂、禮制蕩然的不利局面,重修政令、規(guī)范禮制成為宋初統(tǒng)治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古代帝王葬禮中森嚴的禮法制度皇陵制度最能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渴望的那種尊卑有序、上下有別的等級觀念,所以北宋統(tǒng)治者在打造自己的喪葬禮儀時竭力恢復古制,禮儀制度也就成為北宋皇陵制度中的重要一環(huán),從皇帝葬期的選擇到后世對皇陵的祭祀,處處都體現(xiàn)了厚重的禮儀制度。(一)北宋帝王遵循“七月而葬”的古制關(guān)于“七月而葬”的始見于禮記王制:“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编嵭跒樗鲎r講:“尊者舒,卑者速?!?清阮元:禮記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jīng)注疏清嘉慶刊本,2009年,第2888頁。地位越高的人葬禮花費的時間久越長。另據(jù)左傳隱公元年載:“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蓖?,本為車轍廣狹相同之意,孔穎達解釋為:“王者馭天下,必令車同軌,書同文。同軌畢至,謂海內(nèi)皆至也?!?參見左傳卷二,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jīng)注疏清嘉慶刊本,2009年,第3727、3728頁。即各方諸侯畢至。另據(jù)通典所引的元陵儀注中記載:“同軌畢至”應指“宗子五等以上,不限遠近,盡同奔赴山陵?!?唐杜佑:通典,卷第八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174頁。即五服以內(nèi)的皇室宗親都必須到先帝陵前奔喪。綜合上述兩種說法,可以看出古人推崇天子“七月而葬”的制度只要是方便各方諸侯及至親大臣的吊謁,來的人越多則顯示葬禮越隆重,死者的身份和地位也就越顯得尊貴。但“禮經(jīng)雖云七月而葬,漢魏以降,多一兩月內(nèi),山陵禮終”, 唐杜佑:通典,卷第八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165頁??梢姡晕鳚h以來,各朝各代都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