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中旗水資源分析評價._第1頁
察右中旗水資源分析評價._第2頁
察右中旗水資源分析評價._第3頁
察右中旗水資源分析評價._第4頁
察右中旗水資源分析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察右中旗水資源分析評價一、氣象察右中旗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其特點為:冬季寒冷、漫長、多風、少雪;夏季酷熱、短暫、多風、少雨,晝夜及年溫差大;蒸發(fā)量是降水量的56倍。根據(jù)察右中旗氣象站資料,多年平均氣溫1.3、年最高氣溫達33.2,最低氣溫零下36。多年平均降水量286.8356.9mm,,且多集中在7、8、9三個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0611181mm。多年平均無霜期107天。年最大風速28m/s,多年平均風速4.9m/s。二、水文概況旗北部為內陸河流域,在后大灘盆地發(fā)育一條較大的丁計河,長40km,旗內流域面積為1000km2,.根據(jù)內蒙古水文總站局資料,地

2、表徑流為12.1mm,算得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10萬m³/a。旗西南部為黃河流域。在大灘大塔寺山丘區(qū)發(fā)育大黑河水系,在大灘鄉(xiāng)、烏蘭鄉(xiāng)分布兩條黃旗海水系支流。河長1730km,旗內流域面積為889.45 km2。根據(jù)內蒙古水文總局資料,地表徑流深為32.8mm,算得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917.396萬m³/a。旗內三條主要河流河川徑流量合計為4127.396萬m³/a。此外,旗內尚有一些季節(jié)性泄洪溝谷和積水湖泊。湖泊多分布在玄武巖臺地上,受地下水補給,其中約有30多個湖泊常年集水。三、區(qū)域水文地質概況(一)區(qū)域水文地質條件 山丘、平原區(qū)分布范圍旗內區(qū)域水文地質條件,主

3、要受地貌、巖性、構造、氣候及古地理環(huán)境所控制,其中地質構造是起主導控制作用的,自新生代喜山構造運動以來,區(qū)域地質構造,在老構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繼續(xù)活動,在旗內形成了后大灘、前大灘及金盆盆地,其間為基巖隆起區(qū)構成的低山丘陵區(qū),構成相對獨立的盆地平原區(qū)與山丘區(qū)兩類水文地質單元。1、后大灘盆地呈近北東向展布于旗內北部,平原面積1389.46 km2,約占全旗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盆地內沉積了巨厚的白堊系與第三系碎屑巖,形成砂巖、砂礫巖承壓含水巖組。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和山丘區(qū)基巖裂隙水的側向補給,部分地段接受斷裂帶水的補給。盆地中溝谷第四系潛水豐富,為盆地中主要的供水水源地。2、前大灘盆地為旗政府科布爾鎮(zhèn)

4、所在地。平原面積為441 km2,包括玄武巖臺地92 km2。盆地內第四系潛水與第三系承壓水富水性,與后大灘盆地類似。我旗工業(yè)園區(qū)設在前大灘盆地,后貴元山子一帶。3、金盆盆地分布于旗南部,境內只占其北部的一部分。主要為白堊系含水巖組,富水性較差。4、基巖山丘區(qū)分布于旗西部、南部及中部,呈大面積分布,約占全旗總面積的近二分之一。分布花崗巖、變質巖裂隙水,一般較貧水。 地下水類型根據(jù)含水層時代及其含水巖性、結構等,區(qū)內地下水共有三種類型: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潛水,承壓水;第三系碎屑巖孔隙潛水、承壓水;基巖裂隙潛水、承壓水。其中以第四系地下水最豐富,次為第三系玄武巖地下水。 含水巖組旗內含水巖組,按地質

5、時代,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含水巖組(Q)主要分布于山間溝谷洼地與盆地內近代河谷與地表集水洼地附近,多呈條帶狀展布。分布面積約占全旗面積的15%左右。是旗內主要供水巖組。(1)全新統(tǒng)沖、洪積、砂礫石,厚度510m。富水性受含水層的厚度及顆粒粗細所控制,其規(guī)律是:愈向盆地中心水量愈豐富,水位淺,丘間溝谷較寬時,含水層薄,水量大;溝谷變窄時,含水層增多,水量變大;近洪積扇上部,水位深,水量大;向洪積扇下游,水位淺、水量小。民井單位用水量一般在1836m³/h·m之間。在海流圖西大馬庫倫一帶,廣昌隆義發(fā)泉灘地中,東不浪西腦包及頭號鄉(xiāng)附近之山間溝谷中,單位用水量可大于35m&

6、#179;/h·m,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m,最深處ZK12號孔水位埋深為14.66m。水化學類型多為HCO3Cl Mg和HCO3Na Mg型,礦化度一般小于0.5g/L,局部地段高達13g/L。(2)更新統(tǒng)沖、洪積砂礫石孔隙潛水含水層(Q3al+pl)巖性為灰褐色、黃褐色及灰白色砂、砂礫石。主要分布于山間盆地河床兩側,含水層厚度1520m。巖性變化在垂向上上部細、下部粗。在水平方向上,為上游粗、下游細,近河谷中心較粗,遠離河谷中心較細,水量豐富,民井單井單位涌水量一般為2040m³/h m,最大可達58m³/h m。水化學類型為HCO3Na Mg型水,礦化度小于1g

7、/L,水質良好。2、第三系含水巖組(N+E)共有上新統(tǒng)(N2)、中新統(tǒng)(N1)和漸新統(tǒng)(E)三個含水巖組。(1)上新統(tǒng)砂礫巖孔隙、裂隙潛水和承壓水含水巖組(N2)潛水含水層分布不連續(xù),厚度13m,水量微弱,只有在含水層厚度較大時,水量才較豐富。如ZKg6孔揭露含水層厚達34.03m,鉆孔單位涌水量可達7.0m³/h·m。民井單位涌水量可達28.44m³/h·m,富水性極不均勻。水位埋深隨地形而異,最深可達14.10m。承壓水含水層,主要分布在后大灘盆地中。含水層頂板埋深,一般為80m以內,單層厚度一般為35m,厚度可達22m。水位埋深在10m以內,最大不

8、超過20m。鉆孔單位涌水量0.22.5m³/hm,ZKg2號孔承壓水頭,噴出地面0.99米,單井涌水量17.478m³/h·m,水量最為豐富。水化學類型為HCO3SO4Na Mg型,礦化度小于1g/L。見表-1。察右中旗上新統(tǒng)承壓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shù)對比表表-1孔號位置含水層時代含水層頂板埋深(m)靜水位埋深(m)含水層巖性單位涌水量(l/s·m)含水層單層厚度(m)ZK5靠近山前及大河谷N236.17.10砂礫巖0.1774J3148.194.05砂礫巖0.4750ZK7較遠離山前靠近河谷地帶N266.403.5砂礫巖0.1664K198.803.5中粗

9、砂礫巖0.48514.8ZK8靠近山前遠離河谷N277.4018.25砂礫巖0.0024.10K1400ZK10遠離山前靠近盆地邊N260.85/砂礫巖/1.100S218遠離山前靠盆 中心N229.99+0.106遠離山前N259.70+0.10(2)上新統(tǒng)玄武巖裂隙含水巖組(N2)主要分布在輝騰梁地區(qū)??碧焦ぷ鬏^少,水文地質資料缺乏?,F(xiàn)僅有1眼機井資料可知,深井81.99m,水位埋深11m,降深19m時,涌水量為4.75m³/h。(3)中新統(tǒng)玄武巖裂隙水含水巖組(N1)主要分布在前大灘盆地中。巖性為黑色玄武巖,裂隙較發(fā)育。根據(jù)ZKg5孔資料,含水層埋深5.3512.3m,單井單位

10、涌水量為1.8m³/h·m。民井調查資料,單井單位涌水量為1.844.14 m³/h·m.水化學類型為HCO3-SO4-Mg·Ca和HCO3-CL-Na·Mg·Ca型水,礦化度小于0.5g/L。(4)漸新統(tǒng)玄武巖裂隙承壓水含水巖組(E3)僅在ZKn孔中揭露。巖性為灰黑色氣孔狀、塊狀玄武巖頂板。埋深為122.47-139.23m,水位埋深12.23m,單井單位涌水量僅0.356 m³/h·m,礦化度小于1g/L,水化學類型為Cl-HCO3-Na型水。3、白堊系下統(tǒng)含水巖組(K1)出露在工作區(qū)南部金盆盆地。在

11、廣益隆鎮(zhèn)一帶,也有零星分布。含水層為淺紅色粉細沙巖、砂礫巖,潛水位埋深,3.40m-7.6m。據(jù)民井資料,單位涌水量8.7-15.12 m³/h·m。在金盆盆地,單位涌水量小于3.6 m³/h·m。承壓水含水層特征,見表-2察右中旗白堊系下統(tǒng)承壓水含水層特征表表-2鉆孔編號含水層巖性含水層厚度(m)含水層頂板深(m)承壓水埋深(m)單位涌水 (l/s·m)水化學類型礦化度(g/l)孔深(m)ZK7黃褐色中粗砂礫14.898.803.50.458HCO3-Na-Mg0.58191.66ZK8黃褐色頁巖>111.00弱400.05ZK10黃色

12、細砂巖、砂礫巖(膠結好)7.43134.84弱9.99142.243.83155.27ZK11暗色砂礫、砂礫巖>213.314、前白堊系基巖裂隙水侏羅系、石炭系、寒武系、奧陶系基巖裂隙水,由于地形變化大,分布不穩(wěn)定,水位埋深隨地形而異。據(jù)民井資料,水位埋深為7-27m,水量小于10m³/h,最大為17m³,水化學類型以HCO3-CaMg型水為主,礦化度一般小于1g/L,水質良好。震旦系灰?guī)r裂隙水,分布于旗南部低山丘陵區(qū),水位變化較大。富水性受斷層破碎帶裂隙發(fā)育程度的控制,無斷裂影響的民井涌水量,一般小于5 m³/h·m。但在斷裂破碎帶附近的地下水,

13、相當豐富,民井最大出水量可達18-36 m³/h·m,泉水流量最大可達4000m³/h。水化學類型主要為HCO3-CaMg型,礦化度小于0.5g/L,水質良好。5、花崗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旗境內中部、西北部和南部低山丘陵區(qū)。水位埋深隨地形而異,一般為1.65-7.4m,最深可達12.32m。在地形匯水并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地段,地下水富集。民井單井單位涌水量可達5-40 m³/h·m,在旗中部二道壩地區(qū),A441號民井單位涌水量可達70.56 m³/h·m。但大部分地區(qū)構造及節(jié)理裂隙不甚發(fā)育,加之山勢陡峻,地形坡度大,不利于地下水的

14、富集與儲存,因此含水一般較為貧弱,單位涌水量小于5 m³/h·m,水化學類型為HCO3-CaMg或MgNa型,礦化度小于0.5g/L,水質良好。(二) 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察右中旗地下水,不論是潛水還是承壓水,其補給來源均為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只是潛水以垂直入滲補給為主,而承壓水則是以側向補給為主,不能直接接受大氣降水的入滲補給。旗西南部的蒙古寺、大灘和南部的烏蘭鄉(xiāng)、七蘇木鄉(xiāng)及金盆一帶為外流區(qū),屬大黑河流域,總面積996.39,地表及地下水鄉(xiāng)西南方向徑流,排出旗境外。旗中北部的前大灘盆地和后大灘盆地,及其間低山丘陵區(qū)為內陸河流域,構成完整且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其地下水

15、的補給、徑流與排泄自成閉合系統(tǒng),區(qū)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由山丘區(qū)向盆地中心徑流,排泄于人工開采和潛水蒸發(fā)。(三) 水化學特征察右中旗境內底下水化學特征,受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等地下水運移的控制,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帶的規(guī)律。山丘區(qū)為地下水的補給與徑流區(qū),地下水水質良好。盆地區(qū)、地下水徑流滯緩,地下水垂直交替加劇,水質較復雜多變。旗西南與南部山丘區(qū)及玄武巖臺地區(qū)為地下水的補給區(qū),山間溝谷為地下水的徑流區(qū)。由于溝谷坡度大,地下水徑流通暢,地下水以水平交替為主,因此水化學類型為HCO3-CaMg型和HCO3-NaMg型水為主,礦化度小于0.5g/L。前大灘盆地周邊山丘及玄武巖臺地區(qū)為地下水的補給區(qū),丘間溝谷

16、地形坡度大,徑流條件好,水質為小于0.5g/L的HCO3型水,進入盆地后,地下水徑流變緩,地下水離子交替濃縮加劇,由盆地邊緣到中部,礦化度由小于0.5g/L逐漸增加到0.5-1.0g/L。在三道溝附近,礦化度增加到1-3g/L,由HCO3-CaMg型水逐步變化到HCO3-Cl-MgCa型水, Cl-Ca-Mg型水。后大灘盆地區(qū)地下水的運動較為復雜,水化學類型也較復雜多變。盆地周邊山前地帶,徑流條件較好,地下水以水平交替為主,礦化度小于0.5g/L,以HCO3- MgCa型水為主。在廣益隆、十八臺一帶,處于洪積扇邊緣,潛水位埋藏深,蒸發(fā)強烈,潛水由水平交替逐步過渡為垂直交替,使鹽份聚集,地下水礦

17、化度增高為1-3g/L,為HCO3-Cl-NaMg型水,在十八臺一帶出現(xiàn)Cl-HCO3-NaMg型水。(四) 水文地質分區(qū)根據(jù)水利部全國第二次水資源評價技術“細則”要求,水資源分區(qū)按流域分區(qū)匯總和按地形、地貌及地下水類型劃分均衡計算區(qū)的原則,將察右中旗劃分為四個均衡計算區(qū)。在各均衡計算區(qū)內,又根據(jù)地形、地貌特征和含水巖組劃分出山丘區(qū)、碎屑巖區(qū)、第四系溝谷和玄武巖臺地區(qū)四種類型,作為水資源計算的基本單元,進行地表水、地下水的均衡計算,具體劃分如下:1、后大灘盆地區(qū) 為內陸河流域,總面積2297.07k,其中基巖山丘面積913.97 k.碎屑巖地區(qū)面積1009.1 k,第四系溝谷374 k.2、前

18、大灘盆地區(qū)為內陸河流域??偯娣e820.44 k,其中山丘區(qū)總面積322.82 k,碎屑巖區(qū)214.45 k,第四系溝谷區(qū)134.34 k,玄武巖臺地區(qū)148.84 k。3、大灘大塔寺山丘區(qū)為黃河流域大黑河區(qū),總面積889.41 k.其中基巖山丘區(qū)面積747.67 k,第四系溝谷區(qū)112.16 k,玄武巖臺地29.58 k.4、金盆盆地區(qū)為黃河流域大黑河區(qū)??偯娣e197.98 k,其中基巖山丘面積106.09 k,碎屑巖區(qū)面積61.98 k,玄武巖臺地面積29.91 k。四、地表水資源量察右中旗大氣降水資源量為127907.39萬m³/a,其中后大灘盆地65650.26萬m³

19、/a,前大灘盆地23448.18萬m³/a,大灘大塔寺山丘31743.04萬m³/a,金盆盆地7065.91萬m³/a;地表水資源量為7338.83萬m³/a,其中后大灘盆地2779.46萬m³/a,前大灘盆地992.73萬m³/a,大灘大塔寺山丘2917.27萬m³/a,金盆盆地649.37萬m³/a;河川徑流量為4127.396萬m³/a,其中后大灘盆地1210萬m³/a,大灘大塔寺山丘2917.396萬m³/a;地表水可利用量為2201.65萬m³/a,其中后大灘盆地833.83萬m³/a,前大灘盆地297.819萬m³/a,大灘大塔寺山丘875.181萬m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