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笫一章(y zhn)原生動物門 原生動物門的主要(zhyo)特征 1.1整個身體由單個細胞組成原生動物(yunshng-dngw)即單細胞動物。 具有一般細胞所有的基本結構: 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細胞器(線粒體、核糖體、內質網等) 這種單細胞又是一個具有一切動物特性和生理機能的、獨立完整的有機體。 如具有運動、消化、呼吸、排泄、感應、生殖等機能。 以上生理機能是由各種特殊的細胞器來完成的: 如:運動胞器纖毛、鞭毛 攝食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 感覺胞器眼點 調節(jié)體內水分的胞器收集管、伸縮泡 原生動物的定義: 原生動物是一個完整的、能營獨立生活的、單細胞結構的有機體。 1.2身體微小 1.3原
2、始性 無論是形態(tài)結構還是生理功能在各類動物中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反映了動物界最早祖先類型的特點。 1.4有特殊的適應性 在不良環(huán)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結構后縮成一團,并分泌膠質在體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與外界環(huán)境隔開,新陳代謝水平降低,處于休眠狀態(tài)。等環(huán)境條件良好時又長出相應結構,脫囊而出,恢復正常生活。 1.5群體單細胞動物 特點:由多個單細胞個體聚合而成的群體,但絕大多數(shù)群體內的單細胞個體具有相對獨立性。 如盤藻、空球藻、實球藻、團藻等。 代表動物:草履蟲 Paramecium caudatum 2.1結構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蟲體表的膜,即細胞膜、質膜 分三層:最外層膜連續(xù)覆蓋在體表
3、和纖毛上 中間層和內層膜形成表膜泡鑲嵌系統(tǒng) 表膜上有纖毛和口溝 纖毛:為細胞質的絲狀突起,是草履蟲的運動器官。纖毛的基部有復雜的微管纖維網, 控制和協(xié)調纖毛是運動。 原生動物的纖毛、鞭毛與高等動物的精子鞭毛具有相同的結構:由92雙聯(lián)體微管纖維組成。 口溝:從草履蟲身體后端開始,在表膜上一條斜溝伸向身體中部的溝。溝的未端為口。 細胞質:分成外質和內質二部分 外質:為表膜下面的一薄層,較透明。剌絲泡分布在外質中。 剌絲泡:為紡綞形小桿狀結構,有小孔開口于表膜。當受到外來刺激時,能釋放出內含物,吸水后聚合成絲,能麻庳敵害,有防御功能。 內質:內含顆粒狀結構,有流動性。有許多重要結構分布在內質中: 食
4、物泡:散布在內質中的許多泡狀結構。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泡伸縮和收集管:位于內外質的交界處,2組,身體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對。 功能:排除體內多余水分。 草履蟲體內水分來源: A.大部分由外界通過表膜滲透進來。 B.一部分隨食物經胞口和食物泡進入細胞質。 C.小部分為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代謝水。 細胞核:位于細胞中央,有二種 大核:一個,腎形,位于胞咽附近。 功能:主管營養(yǎng)代謝、細胞分化,稱為營養(yǎng)核。 小核:一個或多個,位于大核凹陷處。 功能:主管生殖、遺傳,稱為生殖核。 草履蟲與其它原生動物一樣,無專門的呼吸、循環(huán)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滲透 循環(huán):靠內質環(huán)流 2.2草履蟲的生殖
5、2.2.1無性生殖: 橫二分裂:小核先作有絲分裂,大核再作無絲分裂,各自延長,分成二部分。蟲體從身體中部橫縊,形成2個子體 2.2.2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通過接合生殖,2個母細胞交換了部分核物質,經過一系列分裂變化后,形成8個子細胞 重要的病原體瘧原蟲瘧原蟲引起的瘧疾的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 寄生在人體的瘧原蟲主要有4種: 1)間日瘧原蟲2)三日瘧原蟲3)惡性瘧原蟲4)卵形瘧原 4種瘧原蟲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3.1間日瘧的生活史 有二個中間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現(xiàn)象:無性世代:在人體內進行 有性世代:在雌按蚊體人內進行 傳播媒介:雌按蚊(生活史過程看書) 紅細胞前期:在人的肝臟中進行。
6、臨床意義:決定潛伏期的長短 紅細胞內期:在人體的紅血細胞中進行 臨床意義:決定瘧疾癥狀反復發(fā)作的間隔時間。 紅細胞外期:在人體肝臟中進行 臨床意義:瘧疾復發(fā)的根本原因 分類 運動器官 營養(yǎng)方式 代表動物 鞭毛綱 鞭毛 植鞭亞綱:自養(yǎng) 眼蟲 動鞭亞綱:異養(yǎng)(滲透、吞食) 錐蟲 纖毛綱 纖毛 異養(yǎng) 草履蟲 肉足綱 偽足 異養(yǎng) 變形蟲 孢子綱 無 異養(yǎng) 瘧原蟲 原生動物(yunshng-dngw)與人類的關系 (一)對人類(rnli)造成危害 危害人體(rnt)健康的病原體 寄生部位 引起疾病 癥狀 傳播媒介 痢疾內變形蟲 腸道 米巴痢疾 大便血多膿少 經口 利什曼原蟲 巨噬細胞 黑熱病 肝脾腫大、
7、發(fā)燒 白蛉 錐蟲 腦、脊髓 非洲睡眠病 昏睡、致死 舌蠅 陰道滴蟲 泌尿生殖系統(tǒng) 滴蟲性陰道炎 白帶增多,外陰瘙癢,月經不調 滴蟲性尿道膀胱炎 尿頻、血尿,排尿灼樣疼痛 2危害牲畜的病原體 粘胞子蟲引起魚類大量死亡 艾美球蟲引起雞、兔死亡率很高的球蟲病 血胞子蟲引起牛、馬血尿 3海洋中鞭毛綱的夜光蟲等大量速繁殖,形成赤潮,造成生成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對海洋養(yǎng)殖帶來很大危害。 (二)有益于人類的方面 1組成海洋浮游生物的主體。 2古代原生動物大量沉積水底淤泥,在微生物的作用和復蓋層的壓力傷害下形成石油。 3原生動物中有孔類化石是地質學上探測石油的標徵。4利用原生動物對有機廢物、有害細
8、菌進行凈化,對有機廢水進行絮化沉淀。 5 科學研究的重要實驗材草履蟲、四膜蟲是研究真核細胞細胞器的實驗材料。 第二章多細胞動物概論 個體發(fā)育和系統(tǒng)發(fā)育 1.1個體發(fā)育(Ontogeny) 是指多細胞動物從受精卵開始,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器官形成直至子代個體形成成長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過程。 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個體的生理功能組織結構和器官形態(tài)都發(fā)生一系列變化。 動物的個體發(fā)育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胚前期:從親代生殖細胞形成到成熟的階段。 胚胎期:從受精卵形成開始到幼體形成破卵而出或離開母體之前的階段。 胚后期:從幼體破卵而出或脫離母體以后的階段。 1.2系統(tǒng)發(fā)育(Phylogeny) 即種族發(fā)展史
9、。也可稱為系統(tǒng)發(fā)生。 動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是動物界漫長的演化歷史,是指動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生動物)發(fā)展到多細胞結構的后生動物,并逐步完善,復雜化,進而發(fā)展成為最高級形式的動物,直至人類的全部種族發(fā)展史。 系統(tǒng)發(fā)育也可指一個類群(如某個科屬種)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歷史。 例如:馬的系統(tǒng)發(fā)生:經歷了六千萬年的演變 由始祖馬中新馬上新馬真馬現(xiàn)代馬 多細胞動物胚胎發(fā)育的一般規(guī)律 2.1卵裂期 2.1.1卵的結構 卵細胞的結構是非均質的,細胞質的分布不均勻。 動物極:細胞質多的一端 植物極:卵黃多的一端 細胞分裂在細胞質的部分進行。 2.1.2卵的類型 根據(jù)卵內卵黃的多少可將卵分為: 多黃卵 少黃卵 中黃卵 2.1
10、.3卵裂的方式 不同類型的受精卵卵裂方式不同,可分為: 完全卵裂:整個卵細胞都進行分裂,見于少黃卵。 均等卵裂:卵黃少,分布均勻,卵裂時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如文昌魚。 不均等卵裂:卵黃少,分布不均勻卵裂時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均勻,如蛙。 不完全卵裂:卵裂在不含卵黃的部分進行,見于多黃卵。 盤裂:卵裂只限于動物極的細胞質部分,如雞。 表面卵裂:卵裂只限于卵的表面,見于中黃卵,如昆蟲。 2.2囊胚期 在卵細胞中央形成(xngchng)一個明顯的空腔,即囊胚腔。 其周圍的細胞(xbo)稱為囊胚層。 囊胚腔的出現(xiàn)使胚體細胞的活動有了充分(chngfn)的空間。 2.3原腸期 出現(xiàn)了原腸腔、內胚層、外
11、胚層、原口 原口動物: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動物。 包括: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節(jié)肢動物。 后口動物: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原口形成動物的肛門,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內胚層內陷形成口的動物。 棘皮動物以后的動物屬于后口動物。 2.4中胚層和體腔的形成 隨著胚胎發(fā)育的繼續(xù)進行,大多數(shù)動物在內外胚層之間形成了中胚層,同時伴隨著體腔的形成。 中胚層的形成和體腔的出現(xiàn)有兩種方式: 端細胞法 體腔囊法:又稱腸體腔法 2.5多細胞動物胚胎發(fā)育的一般規(guī)律 所有多細胞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要經過以上這些階段,是動物胚胎發(fā)育的共性。 動物的種類不同使這些發(fā)育階段的形成方式有所不同。這是由于不同種
12、類的動物具有不同類型的卵而引起的卵裂囊胚和原腸形成方式的多樣性,是動物胚胎發(fā)育的特殊性。 從多細胞動物胚胎發(fā)育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動物界系統(tǒng)發(fā)育的歷史過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兩者間存在著統(tǒng)一的一條客觀規(guī)律生物發(fā)生規(guī)律 生物發(fā)生律(Begenetic law) 生物發(fā)生律由德國科學家赫克爾(E.Haeckel)于1866年提出。 從大量的動物胚胎發(fā)育過程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動物個體胚胎發(fā)育的幾個早期發(fā)育階段非常相似,都按一定漸進的順序進行的,這種相似性正好反映了動物界系統(tǒng)發(fā)育漸進的順序性。 系統(tǒng)發(fā)育 單細胞動物 群體原生動物 二胚層動物 三胚層動物 個體發(fā)育 受精卵 囊胚 原腸胚 中胚層建成后的胚胎 要點:生
13、物的個體發(fā)育過程中,按順序重演其祖先的主要發(fā)育階段,是生物進化的重要依椐。 4細胞的分化和組織的的形成 多細胞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時細胞不斷分裂增殖 受精卵囊胚原腸三胚層形成初期:分裂形成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基本相似 胚胎繼續(xù)發(fā)育:細胞在形態(tài)、位置和機能上均發(fā)生變化 細胞由相似結構逐漸發(fā)生變異的過程稱為細胞分化經分化的細胞成為組成多細胞動物機體的基本材料組織 組織的定義:具有相似的形態(tài)結構,行使同一生理機能,起源于一定胚層,經過分化的細胞群和一些非細胞形態(tài)的物質組成的綜合體。 動物機體的一切組織和器官都是由胚胎的三個胚層分化而的: 外胚層:全部神經組織和部分上皮組織 中胚層:全部結締組織、循環(huán)組織和肌肉組
14、織,大部分排泄系統(tǒng)和生殖系統(tǒng)的上皮組織 內胚層:大部分消化管上皮、消化腺和呼吸上皮、內分泌腺。 動物四大組織的基本特征 根椐細胞的形態(tài)和功能的不同,細胞間質的多少和結構上的差異,可將動物的組織分成四大類: 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5.1上皮組織 形態(tài)特點:細胞形態(tài)規(guī)劃,排列緊密細胞間質少有極性 功能:保護、吸收、感覺、排泄、分泌和生殖 來源:外、中、內三個胚層 根椐形態(tài)可分成單層和多層結構二大類 5.1.1 單層上皮:僅有一層細胞組成 扁平上皮:細胞扁平,分布在血管壁和體腔內表面 立方上皮:細胞呈立方形,核位于細胞中央。大多組成腺體 柱狀上皮:細胞柱形,核卵圓形,常位于細胞基部。組成
15、胃、腸的內壁、呼吸和生殖器官的一部分。 5.1.2復層上皮: 由一層以上處于不同發(fā)育階段的細胞組成。 遷移上皮:細胞和層數(shù)隨所在器官生理狀況的改變而變遷 組成膀胱和輸尿管上皮 依椐功能可分為三種類型: 被覆上皮:彼覆在機體內外表面的上皮組織。 腺上皮:由特化的上皮細胞組成,具有制造和分泌物質的功能。 感覺上皮:為特化的上皮細胞,具有感覺功能,如聽覺上皮、嗅覺上皮等。 5.2結締組織(jid-zzh) 形態(tài)(xngti)特點:細胞間質特別(tbi)發(fā)達細胞數(shù)量少,排列分散沒有極性 功能:聯(lián)接、固縛軀體各部分 填充體內空隙,保護體內柔軟組織 支持動物機體 制造血球 來源:中胚層 5.2.1細胞間質
16、 由含糖較多的基質和纖維組成 纖維有二種:膠元纖維:由膠元蛋白組成,有韌性,常集合成束 彈力纖維:由彈力纖維組成,有彈性 5.2.2結締組織的分類 依椐生理功能的不同和細胞間質的性質、分散在基質中的纖維成分的不同而形成三種不同狀態(tài)的結締組織: 液態(tài)結組織 粘膠態(tài)結組織 固態(tài)結組織 5.2.2.1液態(tài)結締組織 包括血液和淋巴 5.2.2.1.1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血漿:為一種液態(tài)的細胞間質,是含有各種溶解物質的膠狀物質。 溶解物質包括:血清蛋白、纖維蛋白原、酶、糖、脂肪等 纖維蛋白原:在血漿中處于溶解狀態(tài),在一條件下可凝結成纖維狀從血漿中析出,使血液凝固。 除了纖維蛋白的血漿成為一種黃色液體
17、,稱為血清 血細胞:包括紅血細胞、白血細胞、血小板 1)紅血細胞: 細胞內含有血紅蛋白,能與氧結合,具輸氧功能 人的紅血細胞無細胞核,圓形,兩面凹陷 2)白血細胞:具吞噬功能,可清除細菌、體內異物和壞死組織 白血細胞根椐形態(tài)可分成二大類: 多形核白血細胞:包括:嗜中性白血球、嗜酸性白血球、嗜鹼性白血球 單核白血球:單核白血球、淋巴細胞 3)血小板:為形狀不固定的小體,具凝血作用 5.2.2.1.2淋巴 淋巴由淋巴液和數(shù)量不等的白細胞(大部分是淋巴細胞)和脂肪小滴組成。 淋巴液:進入淋巴毛細管的組織液即稱淋巴液。為一種不透明的無色或淡黃色液體。 組織液:毛細血管中的滲出物形成的液體。 5.2.2
18、.2粘膠態(tài)結締組織 疏松結締組織形態(tài)特點:有排列疏松的纖維和分散在纖維間的多種細胞組成 纖維排列不整齊 基質豐富 功能:填充、聯(lián)系、固定、營養(yǎng)、保護 致密結締組織: 形態(tài)特點:由大量膠元纖維和彈力纖維組成 纖維排列整齊 基質少 功能:能承受機械壓力 具支持、保護功能 脂肪組織: 形態(tài)特點:由大量脂肪細胞聚集而成 由疏松結締組織將脂肪組織分隔成許多小體 功能:貯存營養(yǎng)物質,維持體溫,具支持保護作用 參于能量代謝 5.2.2.3固態(tài)結締組織(支持結締組織)依椐基質的強度、分布部位及功能,可分為 軟骨和硬骨 軟骨組織:由軟骨細胞、纖維和基質組成。 依椐基質中纖維的性質,可分為三種類型: 透明軟骨:基
19、質為透明的凝膠狀固體 軟骨細胞埋下基質的胞窩內基質內有少量膠元纖維 分布:關節(jié),軟肋,氣管 纖維軟骨:基質內有大量成束的膠元纖維軟骨細胞分布在纖維束之間 分布:椎間盤、關節(jié)盂 彈性軟骨:基質內有大量彈力纖維 分布:耳廓、會厭 骨組織(硬骨) 由骨細胞、骨膠纖維和基質組成 基質內有大量固態(tài)無機鹽沉積,使骨組織堅硬 骨膠纖維平行排列在基質內,形成骨板 哺乳動物的骨板有二種: 骨松質:構成硬骨的外層 骨板形成有許多較大空隙的網狀結構,網孔內有骨髓 骨密質:構成硬骨的外層,由骨板排列而成,形成下列結構: 外環(huán)骨板:排列在骨表面的骨板 內環(huán)骨板:圍繞骨髓腔排列的骨板 哈氏板:內、外環(huán)骨板之間的呈同心圓排
20、列的骨板 哈氏管:同心圓中央的管道,內有血管、神經分布 骨陷窩:骨細胞位于其中 5.3肌肉組織(j ru z zh) 形態(tài)特點:細胞細長呈纖維狀 一個(y )肌細胞即一根肌纖維 功能(gngnng):能將化學能轉變?yōu)闄C械能 具強烈的收縮作用 來源:中胚層 依椐肌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和分布,肌肉組織分三種類: 橫紋肌 特點:具橫紋 肌肉收縮受意志支配,又稱隨意肌收縮力強,易疲勞 分布:主要附著在骨骼上,又稱骨骼肌 平滑肌 特點:細胞呈梭狀 無橫紋 不受意志支配(不隨意?。?收縮力較弱,不易疲勞 分布:內臟壁 心肌 特點:有橫紋 細胞短柱狀,有分支, 細胞聯(lián)接處有閏盤 收縮有自動節(jié)律性 分布:心臟
21、 5.4神經組織 結構特點: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質細胞組成。 功能:神經細胞能感受刺激,傳導興奮 神經膠質細胞對神經元起支持、營養(yǎng)和修復作用 來源:外胚層 5.4.1神經細胞(神經元) 神經細胞是神經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形態(tài)特點: 由胞體和胞突起組成 細胞體位于腦和脊髓的灰質中 細胞質內含有神經原纖維和尼氏小體 細胞突起分成二類: 軸突:細而長,單根,傳導沖動離開胞體,無尼氏小體 樹突:呈樹枝狀分支,接受刺激傳導沖動至胞體 5.4.2神經膠質細胞 形態(tài)特點: 呈星形,有突起 細胞質內無神經原纖維和尼氏小體 突起無樹突軸突之分 器官和系統(tǒng) 6.1器官 器官是指由幾種不同類型的組織綜合而成的,具有一
22、定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機能的結構。 6.2系統(tǒng) 系統(tǒng)是一些在機能上密切關聯(lián)的器官聯(lián)合起來完成連續(xù)的生理機能。 多孔動物門 多孔動物,也稱海綿動物,是最簡單的,處于細胞水平的多細胞動物 特點: 只有細胞分化,沒有胚層和組織分化 身體的各種機能由基本獨立活動的細胞完成 身體有兩層細胞組成,中間為中膠層 具有特殊的水溝系統(tǒng) 體形大多不對稱海綿動物在動物進化上是一個盲枝,即沒有發(fā)現(xiàn)有其它后生動物是由海綿動物進化而來的,故稱為側生動物 笫三章腔腸動物門 .門的主要特征 1.1身體輻射對稱輻射對稱:是指通過身體的中軸可以有二個以上的切面把身體分成兩個相等的部分。是一種原始的對稱形式。 1.2軀體由二個胚層組成,
23、中間夾著中膠層 腔腸動物笫一次出現(xiàn)胚層分化,是真正的兩胚層動物。 外胚層:外層體壁,具保護,運動和感覺功能 內胚層:內層胃層,具消化,營養(yǎng)功能 1.3出現(xiàn)消化腔 通過胃層腺細胞分泌消化液,使食物在消化腔內進行初步消化,是動物進化過程中最早出現(xiàn)細胞外消化。 消化腔內水的流動,可把消化后的營養(yǎng)物質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兼有循環(huán)作用,故也稱為消化循環(huán)腔。 消化腔只有一個對外開口,是原腸期的原口形成的,兼有口和肛門兩種功能。 1.4有原始的組織分化 原始的上皮組織:皮肌細胞既是上皮細胞,又是原始的肌肉細胞,具有上皮和肌肉兩種功能 原始的神經組織:由各種類型的神經細胞構成彌散型的網狀神經系統(tǒng) 原始性表現(xiàn):無
24、神經中樞 傳導無方向性 傳導速度慢(比人的神經傳導慢1000倍) 1.5有水螅型水母型兩種基本形態(tài) 1.6具多態(tài)現(xiàn)象 腔腸動物有些營群體生活的種類,有群體多態(tài)現(xiàn)象:群體內出現(xiàn)二種以上不同體型的個員,有不同的結構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機能使群體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如藪枝蟲:有二種個員 水螅體:專司營養(yǎng) 生殖體:專司生殖 代表動物(dngw):水螅Hydra 2.1形態(tài)(xngti)結構; 身體由內外兩層細胞(xbo)組成,中間夾著中膠層。 外層:來源于外胚層 細胞層較薄,排列整齊 分化成六種細胞: (1)外皮肌細胞: 細胞基部的肌原纖維縱向排列,細胞收縮使身體和觸手縮短。 (2)感覺細
25、胞: 細胞小,有感覺毛,基部與神經細胞相連。 (3)神經細胞: 分布在外胚層基部,神經細胞向四周伸出突起相互連結成神經網。 (4)腺細胞: 全身分布,口的周圍和基盤處較多。能分泌粘液和氣體 。 (5)間細胞: 散布在外層細胞之間,是一種小型的未 分化細胞,能分化成剌細胞和生殖細胞等。 (6)剌細胞: 腔腸動物所特有的一種攻擊和防御性細胞。遍布整個外層。 內層:來源于內胚層 細胞層較厚 以內皮肌細胞為主 (1)內皮肌細胞:細胞基部的肌原纖維橫向排列,細胞收縮使身體和觸手伸長變細。 部分細胞頂端長有鞭毛,其擺動能使消化腔內形成水流。 部分細胞頂端能伸出偽足吞噬食物顆粒,進行細胞內消化。 內皮肌細胞
26、具收縮和營養(yǎng)雙重功能,也稱為消化細胞其它還有: 腺細胞: 分布在內層不同部位的腺細胞 具有不同的功能 ,除分泌粘液氣泡外,大部分分泌消化酶,對消化腔內的食物進行細胞外消化。 感覺細胞:少量分布 間細胞:少量分布 2.2攝食和消化: 攝食:利用觸手上的剌細胞放出剌絲麻庳捕獲物。 用觸手將食物送入口中。 消化: 腺細胞分泌消化酶對食物進行細胞外消化。 經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質由消化細胞吞噬后進行細胞內消化。 不能消化的復制殘渣經口排出體外。 2.3呼吸與排泄無專門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呼吸: 靠外層和內層細胞通過細胞膜的滲透擴散作用與水環(huán)境進行氣體交換 排泄:代謝產生的廢物通過細胞膜排到體外 2.4感覺和
27、運動 分布在外皮肌細胞間的感覺細胞受到刺激后把沖動 通過神經傳導給皮肌細胞。 在內外皮肌細胞的協(xié)同作用下,使水螅產生運動。 2.5生殖 2.5.1無性生殖 出芽生殖 2.5.2有性生殖 外層間細胞分化形成卵巢、精巢 受精卵發(fā)育成實心原腸胚后包上粘性厚膜形成休眠體,從母體脫落下來 次年春末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胚胎脫膜而出,繼續(xù)發(fā)育成小水螅 分類 3.1水螅綱: 有水螅型水母型 世代交替現(xiàn)象 水螅型有垂唇 水母型有緣膜,小型 生殖細胞外胚層由產生 3.2缽水母綱 水螅世代不發(fā)達 水螅型有垂唇 水母型無緣膜,大型 生殖細胞由內胚層產生 3.3珊瑚綱 只有水螅型,無水母型 有口,隔膜 生殖細胞由內胚層產生
28、 小結 水母型 水螅型 體型 緣膜 垂唇 隔膜 口道 生殖腺來源 水螅綱 小 有 有 無 無 外胚層 缽水母綱 大 無 有 有 無 內胚層 珊瑚綱 無 無 有 有 內胚層 海葵:單體生活,無骨骼 珊瑚:群體生活,外胚層分泌物質形成(發(fā)達的)外骨骼 笫四章扁形動物門 門的主要特征 1.1身體扁平,體制為兩側對稱 兩側對稱:通過身體的中軸,只有一個切面能把身體分成左右相等的兩個部分。從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是動物在體制上的進化 兩側對稱的體制使動物體分化出前后端、左右側和背腹面 身體各部分功能出現(xiàn)分化: 頭部:神經和感覺器官向前端的頭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護作用 腹面:承擔運動和攝食的功能 1.2形成中
29、胚層 扁形動物首次形成中胚層,并分化成二種組織 實質組織:為合胞體結構的柔軟結締組織,也稱間質 分布:充滿在各組織器官之間,使體內無明顯的空隙,扁形動物也稱為無體腔動物功能:貯存水分和養(yǎng)料 保護內臟器官 輸送營養(yǎng)物質和排泄物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 形成肌肉組織: 首次出現(xiàn)肌肉組織,促使扁形動物的結構和機能產生一系列變化。 肌肉形成使運動速度加快,導致神經和感覺器官發(fā)展完善 原始的網狀神經系統(tǒng)梯形神經系統(tǒng) 肌肉形成使運動速度加快,能更有效地攝取較多食物 原始的消化腔不完全的消化系統(tǒng) 消化系統(tǒng)發(fā)展導致新陳代謝能力加強,相應的異化作用加強 出現(xiàn)原腎管型排泄系統(tǒng) 1.3出現(xiàn)復雜的器官(qgun)系統(tǒng) 形成
30、不完全(wnqun)的消化系統(tǒng) 原腎管型的排泄系統(tǒng) 梯形(txng)神經系統(tǒng) 臨時性的生殖系統(tǒng) 代表動物-渦蟲 2.1外部形態(tài) 體長10-15mm,身體扁平柔軟,頭部有一對耳突 背面:灰褐色 腹面:灰白色,密生絨毛 2.2體壁渦蟲體壁由三層結構: 表皮層: 由單層柱狀上皮細胞組成,里面分布有桿狀體,具防御功能 腹面上皮細胞 外表面長有纖毛。 基膜:為非細胞結構,有彈性,位于表皮下面。 肌肉層:分為三層: 環(huán)肌:緊靠在基膜下 斜肌:位于中間,肌層薄 縱肌:位于內層,肌層厚 這種由單層上皮細胞和多層肌肉相互連接而組成的體壁稱為皮膚肌肉囊,具有保護和運動功能。 2.3消化系統(tǒng)由口、咽和腸道組成 口:
31、位于身體腹面近后端1/3處 咽:呈長吻狀,取食時從肌肉質的咽鞘中伸出 腸:分三支,每一支又分出許多小支,末端為盲管,因無肛門,仍屬于不完全消化系統(tǒng)。 2.4循環(huán)和呼吸 無專門的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 循環(huán)功能:由腸道和實質組織來執(zhí)行 呼吸功能:由于扁平的體形與身體體積相比具有較大的表面積,依靠表皮的滲透和擴散進行皮膚呼吸。 2.5泄系統(tǒng) 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彎曲而分支的原腎系統(tǒng) 原腎是由焰細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組成 原腎管型排泄系統(tǒng)的特點只有排泄孔一個對外開口 2.6經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 典型的梯形神經系統(tǒng):一對腦神經節(jié)向后伸出兩條粗大的腹神經索,中間有許多橫神經相連。 感覺器官:眼點:一對,不能成像,只能感光
32、。 特點:避強光,趨弱光 耳突:一對,富有感覺細胞,能感受味覺和嗅覺 2.7殖系統(tǒng)生殖方式: 無性生殖:橫二分裂 在口的后部收縊斷裂成二個子體 有性生殖:兩性生殖 渦蟲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在環(huán)境條件不增的情況下,形成生殖腺和輸出管道,進行有性生殖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卵黃腺,輸卵管生殖腔,生殖孔。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輸精小管,輸精管,儲精囊,陰莖球 特點:卵囊內的胚胎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由卵黃細胞供給。 2.8再生 再生:指生物體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壞后重新恢復長成的一種生理現(xiàn)象。 再生有兩種類型: 生理性再生:指生物體在正常生命活動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再生。 補償性再生:指因損傷而引起的再生 渦蟲具有極
33、強的再生能力。 吸蟲綱重要的寄生蟲-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 3.1日本吸血蟲的形態(tài)結構 雌雄異體,雄蟲具抱雌溝,常雌、雄合抱。 具口吸盤和腹吸盤 3.2日本吸血蟲生活史終寄主:人和牲畜 中間寄主:釘螺 成蟲:寄生在人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內 卵:卵發(fā)育成內含毛蚴的胚胎卵后,卵內毛蚴分泌酶,溶解周圍組織,穿過腸壁進入消化道,隨糞便排出。卵入水后孵化成毛蚴 毛蚴:鉆入中間寄主釘螺體內進行無性繁殖,產生母胞蚴和子胞蚴,子胞蚴成熟后釋放出尾蚴 尾蚴:接觸到人和牲畜皮膚時,利用吸盤及頭腺分泌物鉆入體內,脫 尾部變成童蟲,侵入靜脈系統(tǒng)和淋巴系統(tǒng),在體內移行,到達腸系膜靜脈后繼續(xù)發(fā)
34、育。 3.2病癥(bngzhng) 肝脾腫大,肝腹水 成人(chng rn)喪失勞動力 婦女(fn)不孕 兒童侏儒癥 重癥病人死亡 3.3日本血吸蟲的控制和預防 普查、治療病人,消滅蟲源 消滅釘螺 做好糞便、水源管理 加強防衛(wèi)意識,防止感染 其它重要的寄生吸蟲4.1布氏姜片蟲:終寄主:人 寄生部位:小腸粘膜 笫一中間寄主:扁卷螺 笫二中間寄主:茭白、荸薺生活史:毛蚴(扁卷螺)胞蚴雷蚴尾蚴(水中)囊蚴(茭白、荸薺等)經口感染 4.2華支睪吸蟲生活史 終寄主:人 寄生部位:肝膽管 笫一中間寄主:豆螺 笫二中間寄主:蝦、魚 生活史: 癥狀:肝腹水、侏儒癥 絳蟲綱的重要寄生蟲-豬絳蟲Taenia so
35、lium 5.1形態(tài)結構 體長24M,由7001000個節(jié)片組成 身體分三部分: 頭節(jié):生有吸盤和小鉤,以附著在腸粘膜 頸部:纖細不分節(jié)片,能不斷分裂產生節(jié)片。 是絳蟲的生長區(qū)節(jié)片:身體的其余部分由許多節(jié)片組成 節(jié)片依椐生殖器官成就情況分三種類型 未成熟節(jié)片:寬和于長,內部構造尚未發(fā)育完全 成熟節(jié)片:近方形,內有生殖器官、神經和排泄管 妊娠節(jié)片:長大于寬,其它器官消失,只存充滿卵的子宮 5.2豬絳蟲的生活史 終寄主:人 寄生部位:小腸 中間寄主:豬 生活史: 分類 6.1渦蟲綱自由生活,體表腹面有纖毛,腸道發(fā)達 6.2吸蟲綱 體表無纖毛,消化道簡單,具口吸盤、腹吸盤等吸附器官,多數(shù)為體內寄生蟲
36、,少數(shù)為體外寄生 6.3絳蟲綱 體表無纖毛,無消化道,頭節(jié)有吸盤和幾丁質的鉤,大多具節(jié)片。全部營體內寄生。 扁形動物各綱鑒別特征 體表 腸道 吸盤或口鉤 生活方式 渦蟲綱 有纖毛 發(fā)達 無 自由生活 吸蟲綱 有皮膜 簡單 有 寄生生活(生活史中有自由生活階段) 寄生生活適應性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 寄生:指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的體表或體內,從而攝取被寄居的生物體的營養(yǎng)以維持生命的現(xiàn)象。 動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機制是相統(tǒng)一的,而這種統(tǒng)一又必然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根椐這一原理,寄生性生活方式必然會帶來動物體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機能的一系列相應的變化。寄生生活的環(huán)境條件:簡單而穩(wěn)定 適應結果:身體的結構
37、部分退化,部分加強。寄生生活的環(huán)境條件 適應結果 取食方便而直接 消化和運動器官退化 對外界刺激的感應減弱 神經和感覺器官退化 抵御寄主體內酶的侵蝕 表皮特化成皮膜 固著在寄主體內的寄生部位 產生固著器官吸盤、鉤、爪等 寄主轉換過程中的大量死亡 生殖系統(tǒng)特別發(fā)達 隨著寄生程度的發(fā)展: 退化愈趨退化:吸蟲:腸道退化 絳蟲:腸道消失 強化愈強化:絳蟲:孕節(jié)內全為生殖器官 體壁皮膜形成微毛 笫五章線形動物門 門的主要特征 1.1身體圓柱形,體表具有角質膜 線形動物身體細長,呈長圓柱形,體制兩側對稱 體表有一層上皮細胞分泌形成的角質膜,光滑堅韌而有彈性。 1.2出現(xiàn)假體腔 假體腔:線形動物體壁和消化道
38、之間的空腔,假體腔與體壁中胚層和腸壁內胚層所接觸,沒有中胚層形成的體腔膜所包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腔,稱謂假體腔或原始體腔。 假體腔是在系統(tǒng)發(fā)生上笫一次出現(xiàn)的體腔,也稱作初生體腔 假體腔初生體腔原始體腔 1.3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統(tǒng) 從線形動物開始,消化道出現(xiàn)了肛門,有口和肛門二個開口,與高等動物一樣,成為完全的消化系統(tǒng)。 線形動物的消化道可分為前、中、后三部分: 前腸:由前端體壁 外胚層內陷而成,包括口、口腔、食道。 中腸:由內胚層形成,是食物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 后腸:由后端的外胚層內陷而成,包括直腸和肛門。 1.4雌、雄異體異形(y xn) 線形動物雌雄異體,通常雄性比雌性(c xn)小,有
39、些種類還有特殊的感覺器官。 動物由雌雄同體轉變(zhunbin)為雌雄異體,進而轉變?yōu)榇菩郛愋危谶M化上具有重要意義。 1.5圓筒形的神經系統(tǒng) 代表動物-蛔蟲Ascarislumbricoides蛔蟲是人體最常見的寄生蟲之一 2.1形態(tài)結構 2.1.1外形 長圓柱形,向兩端漸細。乳白色,側線明顯 雌蟲:肛門在距體后端0.2Cm的腹線上 生殖孔在身體前端約1/3的腹線上 雄蟲:較細且短,尾端呈鉤曲狀 肛門和生殖孔合二為一,稱為泄殖孔 二根交接剌從泄殖孔處伸出 2.1.2體壁和體腔 蛔蟲的體壁是由角質膜、表皮和肌肉組成的皮膚肌肉囊 角質膜:最外層,厚而光滑 分為三層:皮層、基質層、纖維層 功能:保
40、護身體,抵御寄主體內消化液的腐蝕 表皮層: 為8行上皮細胞組成的合胞體 在身體兩側和背、腹中央,上皮細胞層加厚形成側線和背、腹線 背、腹線中有背、腹神經索側線中有排泄管 表皮層細胞能向外分泌物質形成角質膜 肌肉層: 為最里層,由單層縱肌構成 肌細胞分為二部分: 頂端為含有細胞核的原生質部基部為含有肌原纖維的收縮部 只有縱肌,沒有環(huán)肌身體只能彎曲,不能伸縮 肌細胞的原生質部伸向背、腹神經索,接受神經支配 假體腔:充滿體腔液 輸送營養(yǎng) 在體壁與內臟之間形成膨壓使身體保持一定體形 2.1.3消化系統(tǒng)消化道簡單,由口、咽、腸、直腸和肛門組成 取食宿主體內的半消化物質,可不需進行消化就可直接吸收利用,無
41、特殊的消化腺 腸腔內有微絨毛,可增加吸收面積 2.1.4呼吸無專門的呼吸器官,適應寄主體內的低氧環(huán)境,強化了糖酵解途徑,進行厭氧 呼吸 2.1.5排泄系統(tǒng) 由一個原腎細胞衍生而成的形排泄系統(tǒng)排泄物匯集到體腔液內,再隨體腔液通過側線的上皮細胞滲透入排泄管內,從排泄孔排出體外 2.1.6神經和感覺器官圓筒狀的神經系統(tǒng): 咽頭周圍的圍咽神經環(huán)向前、后各發(fā)出六條神經 各有橫神經相連 感覺器官:不發(fā)達 唇瓣和泄殖孔周圍有感覺乳突,有感覺功能 2.1.7生殖系統(tǒng)蛔蟲的生殖系統(tǒng)為長管型 雌性生殖系統(tǒng):雙管型 由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生殖孔組成 雄性生殖系統(tǒng):單管型 由精巢、輸精管、儲精囊和射精管組成 2
42、.2生活史(看書) 寄生部位:小腸 感染途徑:經口感染 感染蟲態(tài):胚胎卵 2.3危害 蛔蟲寄生在人體內對機體生成的危害也反映了體內寄生蟲對寄造成危害的一般規(guī)律: 攝取人體營養(yǎng),造成人體營養(yǎng)不良,尤其對兒童的身體和智力發(fā)育生成阻礙 蟲體的代謝產物、分泌物和分解產物產生的毒素作用: 刺激神經系統(tǒng)引起失眠、磨牙、抽筋、頭痛、神經痛等 刺激腸道影響腸道的正常蠕動,引起腸痙攣腸套疊,產生腹痛、惡心、嘔吐等 機械阻塞:可阻塞腸道,引起機械性腸梗阻,產生腹絞痛 機械損傷:幼蟲在人體內移行,可生造成一系列機械損傷: 引起炎癥和全身性過敏反應,出現(xiàn)咳嗽、發(fā)熱、蕁麻癥。嚴重時可引起暴發(fā)性哮喘、肺炎 蛔蟲受藥物刺激
43、時可竄入肝臟、膽囊、腦等處,引起急性炎癥和絞痛 幾種重要的寄生線蟲 感染蟲態(tài) 傳播途徑 寄生部位 病癥 蛔蟲 胚胎卵 經口感染 小腸 營養(yǎng)不良、發(fā)育不良 繞蟲 受精卵 經口感染 大腸 貧血、消瘦、肛門瘙癢 鉤蟲 感染蚴 經膚感染 小腸 嚴重貧血、異嗜癥 血絲蟲 感染蚴 接種感染 淋巴系統(tǒng) 乳糜尿、象皮腫 體內(t ni)移行途徑: 肺 肺泡(fipo)蛻皮(23次) 右心室 氣管(qgun) 支氣管 右心房咽喉 肝臟食道 腸系膜淋巴管腸系膜血管胃 小腸(蛻皮一次) 十二指腸(孵化) 受精卵(無感染性) 經口感染 胚胎卵(感染性) 笫六章環(huán)節(jié)動物門 一.門的主要特征 1.形成真體腔 1.1真體腔
44、的形成 多細胞動物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三個腔 笫一次出現(xiàn)的腔:囊胚腔 笫二次出現(xiàn)的腔:原腸腔 笫三次出現(xiàn)的腔:體腔 體腔是由中胚層形成時出現(xiàn)的中胚層體腔囊發(fā)展而來的 笫一次出現(xiàn)的“體腔”是線形動物的假體腔 假體腔的形成: 由于中胚層體腔囊在發(fā)展過程中全部靠向體壁,形成肌肉層,使原來的囊胚腔加了一層內襯,未形成新的空間,這種腔只有體壁中胚層,沒有腸壁中胚層和腸系膜,是體壁中胚層和腸壁內胚層之間的腔,所以稱之謂假體腔。 在胚胎發(fā)育形成一對中胚層細胞團后,細胞團繼續(xù)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體腔囊,體腔囊不斷擴展,兩側的體腔囊壁外側靠向體壁,形成體壁中胚層,分化為體壁肌肉層和體腔膜,其內側靠向腸壁,形成腸壁
45、中胚層,分化為腸壁肌肉層和體腔膜。由體壁中胚層和腸壁中胚層圍成的腔即真體腔。 真腔是由中胚層囊裂開而成的,故也稱裂體腔 真體腔是繼假體腔之后出現(xiàn)的,也稱次生體腔 真體腔裂體腔次生體腔 1.2真體腔的形成在動物進化上的意義 腸壁外附有肌肉,使腸道蠕動,消化道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進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強。 消化功能加強同化功能加強異化功能加強排泄功能加強,排泄器官從原腎管型進化為后腎管型。 真體腔形成過程中殘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統(tǒng),從環(huán)節(jié)動物開始出現(xiàn)循環(huán)系統(tǒng)。 身體出現(xiàn)分節(jié)現(xiàn)象。 2.身體分節(jié) 環(huán)節(jié)動物身體分成許多小節(jié),每一體節(jié)內部形成一個小室 神經、排泄、生殖等器官大多按節(jié)排列。 身體分節(jié)是高等無脊椎
46、動物進化的重要標徵 同律分節(jié):身體各節(jié)在形態(tài)和機能上基本相同,如蚯蚓。 異律分節(jié):身體各節(jié)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不同,如沙蠶。 3.出現(xiàn)剛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 剛毛: 由表皮細胞內陷形成的剛毛囊內的毛原細胞分泌形成的,是寡毛綱的運動器官。 疣足:多毛綱的運動器官是體壁的向外突起,中空,與體壁相通。 特點:疣足本身不分節(jié),與軀身體連接處也無關節(jié) 4.閉管式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 環(huán)節(jié)動物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笫一次出現(xiàn)循環(huán)系統(tǒng),但已是一種高級形式的閉管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液始終在血管中流動。 5.鏈索狀神經系統(tǒng) 由腦、圍咽神經索、咽下神經節(jié)和腹神經索組成 6.皮膚呼吸 大多數(shù)環(huán)節(jié)動物無專門的呼吸器官,由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產生,皮膚內分
47、布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依靠體表進行皮膚呼吸。 多毛綱的部分海產種類出現(xiàn)專門的呼吸器官鰓。 7.排泄器官為后腎管型 原腎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外胚層發(fā)育而來的。 端封閉,另一端對外開口為排泄孔(腎孔),排泄物靠滲透進入排泄管。 后腎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中胚層的體腔膜形成的,具有兩個開口:向體內的開口為腎口 向體外的開口為腎孔排泄物直接從腎口進入管,效率更高 二.代表動物環(huán)毛蚓Pheretima 1.外部形態(tài) 身體圓而細長,有許多相似的體節(jié)組成,雌雄同體。 節(jié)間溝:體節(jié)與體節(jié)之間的深糟溝 體環(huán):體節(jié)上的淺糟 口前葉:前端笫一節(jié),為肌肉質的突起,有攝食、掘土和感覺功能。 環(huán)帶(生殖帶):性成熟時在笫14-
48、15-16節(jié)由表皮形成的腺腫狀突起。環(huán)帶上無剛毛和節(jié)間溝。 背孔:笫11/12節(jié)間溝開始,在腹中線上每節(jié)一個背孔,能放出體腔液,濕潤皮膚,以便于呼吸,減少摩擦,保護皮膚。 三對納精囊孔:位于6/7、7/8、8/9節(jié)間溝的兩側 雌性生殖孔:一個,位于笫14節(jié)腹面中央 雄性生殖孔:一對,位于笫18節(jié)腹面兩側 2.體壁 體壁由四部分(b fen)組成 角質膜:薄,由表皮細胞(xbo)分泌而成。 功能(gngnng):保水,能防止身體在干燥環(huán)境中失水。 表皮層:由層柱形上皮細胞組成,其間有腺細胞分布 功能:組成體壁的主體,分泌角質膜。 腺細胞能分泌粘液,濕潤體表 肌肉層:外側是薄的環(huán)肌,內側是厚的縱肌
49、,呈羽狀排列。 體腔膜:為一層中胚層來源的體腔上皮。 環(huán)節(jié)動物體壁的四層結構一起組成皮肌囊。 3.體腔 位于體壁中胚層和腸壁中胚層之間的空腔,被體腔膜所包圍,是真體腔。真體腔內容有生殖、排泄器官,血管和神經索。 體腔內充滿體腔液,始終浸浴著內部器官,加強了各器官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起著進行物質運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 4.消化系統(tǒng) 環(huán)毛蚓的消化道自口至肛門為一條直管,由口、咽、食道、砂囊、胃、腸、肛門組成。 前腸: 口腔(13節(jié)):無齒,可翻出口外取食。 咽(45節(jié)):肌肉強大,咽肌收縮使咽腔擴大,用以吸進食物。咽頭外圍有咽頭腺,能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濕潤食物和對蛋白質初步分解。 食道(68節(jié)):食道
50、壁上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中和食物中的腐殖質酸,以保持體內酸鹼平衡。 砂囊(89節(jié)):囊腔中含有砂粒,能把泥土中的食物磨成細粒。 中腸:胃(1014節(jié)):血管多而富有腺體。胃前部有一圈胃腺,功能同咽頭腺,能分泌 消化酶使進一步消化。 小腸(15節(jié)起):從笫15節(jié)起擴大為腸,屬中腸部分的是小腸,腸壁多皺褶,背面有一凹糟,即盲道。 在笫26節(jié)處伸出一對指狀突起,為肓腸,是重要的消化腺,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大部分營養(yǎng)物質可在小腸內消化吸收。 后腸: 直腸(最末幾節(jié)):收集和貯存食物殘渣,肛門排出體外。 黃色細胞: 中腸外為臟壁體腔膜特化為黃色細胞,能貯存脂肪和糖原,具有貯存排泄的作用。 5
51、.循環(huán)系統(tǒng) 蚯蚓有高度發(fā)達的閉管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由縱血管、環(huán)血管和微血管組成,血液在血管內流動。 蚯蚓的血液呈紅色,含有血紅蛋白,但血紅蛋白存在于血漿中。 6.呼吸 蚯蚓通過皮膚進行呼吸: 蚯蚓不時地從背孔排出液使皮膚保持濕潤。 皮膚下面富有毛細血管,通過氣體擴散進行氣體交換。 7.排泄系統(tǒng) 蚯蚓以小腎管為排泄器官,小腎管為后腎管型。 蚯蚓的小腎管有3種: 咽頭小腎管:位于笫23節(jié),腎孔開口于咽上。 隔膜小腎管:自環(huán)帶笫2節(jié)后,每節(jié)一對,腎孔開口于腸內。 體壁小腎管:每體節(jié)數(shù)百條,腎孔開口于體壁 黃色細胞能收集排泄物,有貯存排泄作用,死亡脫落后在體腔液中,由小腎管收集后經腎孔排出體外。 8.生殖系
52、統(tǒng) 蚯蚓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 雌性生殖器官: 納精囊:3對,為梨形囊狀物,為接納和貯存精子的場所。 卵巢:一對位于笫12、13體節(jié)內,后面各接一卵漏斗,連接輸卵管,在隔膜處合后,以雌孔開口于笫14體節(jié)中央。 雄性生殖系統(tǒng): 精巢:2對,很小,位于笫10、11體節(jié)內的精巢囊內。 貯精囊:2對,與精巢囊相通,充滿營養(yǎng)液,精細胞形成后先進入貯精囊內發(fā)育,待形精子后再回到貯精囊。 精漏斗:2對,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后接輸精管。 輸精管:2條,于笫13體節(jié)內合為一條,向后伸至笫18體節(jié),以雄孔開口于體壁。 前列腺:一對,位于雄孔內側,分泌粘液,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yǎng)有關。 生殖(shngzh): 精子先成熟
53、(chngsh),雌雄交配。 將精液送入對方(dufng)的納精囊內。 卵成熟,環(huán)帶分泌物質形成蛋白質環(huán),成熟卵產在環(huán)內。 隨身體收縮,蛋白質環(huán)向前移動,至納精囊孔處,精子逸出,與卵受精。 環(huán)帶繼續(xù)前移,從前端脫離蚓體,兩端封閉,形成蚓繭。 受精卵在蚓繭內發(fā)育,23周后孵化出小蚯蚓,破繭而出。 三.分類 1.多毛綱: 全為海產,大多可為魚類餌料。 特征:以疣足為運動器官;無生殖帶;雌雄異體。 2.寡毛綱: 大多陸生,少數(shù)生活在淡水中,其中4/5為各類蚯蚓。 特征:以剛毛為運動器官;有生殖帶;雌雄同體。 3.蛭綱 多數(shù)生活在淡水中,少數(shù)生活在海水或陸地。 特征:身體前、后有吸盤,身體扁平;體腔退
54、化,雌雄同體,有生殖帶。 三個綱的特征比較 運動器官 生殖帶 吸盤 多毛綱 疣足 無 無 寡毛綱 剛毛 有 無 蛭綱 無 有 有 笫七章軟體動物門 .門的主要特征 1.1身體分為頭、足、內臟團三部分 軟體動物身體柔軟,不分節(jié),兩側對稱,一般分為頭、足和內臟團三部分。 頭部:著生有口、觸角、眼和其它器官。各類軟體動物因生活習性不同,其頭部的發(fā)達程度也不同。 足:著生在身體腹面,頭的后方,有豐富的肌肉組織,是軟體動物的運動器官。 內臟團:一般在足的背部,是心臟、消化、生殖等內部器官的所在部位。 1.2具有貝殼和外套膜 貝殼 大多數(shù)軟體動物身體的柔軟部分外面都有貝殼,是軟體動物的特征之一。不同種類的
55、貝殼的形態(tài)、數(shù)目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結構是相似的,都有三層結構: 1)角質層: 為最外層,薄而透明,具黑色光澤。 主要成分:殼質素 由外套膜邊緣內側分泌而成。隨著動物生長,面積逐漸擴大。 功能:保護貝殼的中、內層不被碳酸溶解。 2)棱柱層: 也稱為殼層,為中間一層,占椐貝殼的大部分。 主要成分:棱柱形碳酸鈣晶體 由外套膜邊緣背面的細胞分泌而成,隨著生長面積不斷擴大,但其厚度不增加。 3)珍珠層: 也稱殼底,為最里層,有珍珠光澤。 主要成分:呈水平排列的碳酸鈣薄片。 由整個外套膜外表面分泌而成。隨著生長厚度不斷增加。 珍珠即在珍珠層內形成。珍珠的形成是外套膜對外來物的反應。 外套膜 外套膜是軟體動
56、物身體背側皮膚褶皺向下延伸形成的膜性結構,是由兩層上皮細胞及中間的結締組織和肌肉纖維組成。 外套膜向下包裹了整個內臟團和足部,是一種重要的功能器官: 1)分泌物質形成貝殼。 2)外套膜圍成的外套腔與多種生理功能有關: 外套腔內有呼吸器官鰓 有消化、排泄、生殖器官的開口。 3)具有輔助呼吸作用 1.3真體腔極度退化 由于結締組織的侵入,真體腔極度退化,縮小為圍心腔、生殖管腔和排泄管腔。 除真體腔外,初生體腔同時存在,初生體腔內充滿血液,因此稱為血竇。 1.4出現(xiàn)專職的呼吸器官鰓 代表動物:河蚌 Anodonta 2.1外部形態(tài) 軀體側扁,具左右兩爿貝殼,前端稍鈍,后端稍尖,背面有韌帶相互鉸合,腹
57、緣分離。 韌帶富有彈性,有能使貝殼左右張開的功能。貝殼的閉合主要靠前、后閉殼肌的控制。 貝殼的前背方,各有一略為隆起的殼頂,在殼的外表面有以殼頂為圓心的同心圓線,即為生長線。 貝殼后端有一個不閉合的裂縫,內有外套膜形成的兩個孔,背面的為出水孔,腹面的為入水孔。 2.2外套膜 河蚌的外套膜緊貼在貝殼的內面,是在左右兩側裹著軟體的兩片薄膜。 在生活狀態(tài)下,外套膜的緣膜相互緊貼,在外套膜與內臟團之間形成外套腔。外套膜的后緣加厚突出,左右相合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 在外套腔內,水流從入水孔進入,從后方流向前方,將食物帶入口中。水流經過外套腔內的鰓時,營呼吸作用,呼吸水流從鰓出來后經出水孔排出。同時將排泄
58、物帶出體外。 2.3消化系統(tǒng)(xiohu xtng) 由口、唇瓣、食道、胃、腸、肛門(gngmn)和消化腺等組成。 口:位于身體(shnt)前端,前閉殼肌的下方。 唇瓣:二對,呈角形,密生纖毛,有感覺和攝食功能。 外觸唇:與外套膜相連,在背方形成上唇。 內觸唇:與內臟團相連,形成下唇。 食道:短而寬,下接膨大的胃 胃:河蚌的胃有兩種特殊結構:胃盾、晶桿 胃盾:胃上皮具有一種會脫落的厚皮,用以保護胃的分泌細胞 晶桿:胃的后方有一晶桿囊,能分泌物質形成膠質晶桿。 晶桿由粘蛋白組成,吸附有豐富的酶。晶桿囊壁的纖毛擺動能使晶桿旋轉,起攪拌和混合食物的作用。 在胃酸的作用下晶桿能釋放出消化酶對食物進行細
59、胞外消化。 也有人認為晶桿的作用是貯存食物。 肝臟:在胃的周圍有一對大型肝臟,為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酶,也能吞噬食物微粒進行細胞內消化。 腸:胃后為細長的腸道,盤曲在內臟團中,后端折向背方,形成直腸。直腸進入圍心腔,穿過心臟,以肛門開口于出水管旁。 特點:腸壁無肌肉,不能蠕動 腸道無消化腺,只能吸收已消化的營養(yǎng)物質。 河蚌不能主動捕食,依靠水流帶入微小的有機顆粒、小形動物和藻類為食物。 2.4呼吸系統(tǒng) 河蚌以瓣鰓為呼吸器官。鰓是外套膜內側皮膚的折疊形成的。 河蚌的鰓由內、外兩對鰓瓣組成,分列在內臟團的兩側。 每一鰓瓣由2片鰓小瓣組成。鰓小瓣之間以瓣間隔相連。 鰓小瓣由許多縱向排列的鰓絲和橫向排列
60、的絲間隔連接而成。絲間隔和鰓絲之間的小孔為鰓水孔 。 2爿鰓小瓣下緣及前后緣是愈合的,背面分開,通鰓上腔。連接鰓小瓣的瓣間隔之間形成鰓水管。 水流從入水孔進入外套腔后,經鰓水孔進入鰓水管,向上流入鰓上腔,從出水孔排出體外。因在的隔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水流經過時進行氣體交換。 2.5循環(huán)系統(tǒng) 河蚌為開管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由心臟、血管和血竇組成 心臟:位于圍心腔內,具一心室,二心房。 2.6排泄系統(tǒng) 河蚌的排泄系統(tǒng)由二部分組成: 1) 腎臟:位于圍心腔的兩側,分腺體部和管狀部 腺體部(腎體):為海綿狀厚壁組織,黑褐色,以有纖毛的腎口與圍心腔相通。腎通過腎口接受圍心腔里的排泄物,也能接受從流經腎體的血液中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土地破壞補償協(xié)議書
- 周轉材料使用協(xié)議書
- 合伙建房還款協(xié)議書
- 加盟藥店免責協(xié)議書
- 供應鏈金融在中小微企業(yè)融資中的政策支持與市場響應報告
- 公司質押延期協(xié)議書
- 北京房屋委托協(xié)議書
- 合伙股份出讓協(xié)議書
- 商務合作終止協(xié)議書
- 醫(yī)院灶房承包協(xié)議書
- 寧陵牧原農牧有限公司小張莊年存欄2萬頭母豬養(yǎng)殖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
- 人工智能算法分析 課件 【ch07】聯(lián)邦學習
- 灌注樁后壓漿工法
- 《大象的耳朵》評課稿
- 月子養(yǎng)生中心項目投資計劃書
- 造口術前定位
- 廣東省高等學?!扒О偈こ獭钡诹^續(xù)培養(yǎng)對象和第
- 人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口算題卡
- 玻璃鋼管道施工方案
- 錐坡工程量計算(支持斜交、溜坡計算)
- 康復醫(yī)學-康復治療技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