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考試復習資料_第1頁
水文考試復習資料_第2頁
水文考試復習資料_第3頁
水文考試復習資料_第4頁
水文考試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水文考試復習資料一、名詞解釋水文循環(huán):是發(fā)生于大氣水、地表水和地殼巖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間 的水循環(huán)。包氣帶:地下水面以上稱為包氣帶。23-33徑流模數(shù)M:系指單位流域面積上平均產(chǎn)出的流量,以L/某km為單 位。計算公式:M=Q/F某10(1L=10m)貯水系數(shù):測壓水位下降(或上升) 一個單位深度,單位水平面積含水層釋出(或儲存)的水體積。承壓水: 充滿于兩個隔水層(弱透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水。溶濾作用:在水與巖土相互作用下,巖土中一部分物質轉入地下水中。 這就是溶濾作用。越流:相鄰含水層通過其間的弱透水層發(fā)生水量交換。測壓水位:井中靜止水位的高程就是承壓水在該點的測壓水位。地下水動態(tài):在與

2、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層各要素(如水位、水量、 水化學成分、水溫等)隨時間的變化,稱作地下水動態(tài)。孔隙度:是指某一體積巖石(包括孔隙在內)中孔隙體積所占的比例。給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個單位深度,從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單 位水平面積巖石柱體,在重力作用下釋出的水的體積。滲透系數(shù):達西定律中K為其線性比例系數(shù)稱為滲透系數(shù)含水層:是 飽水并能傳輸與給出相當數(shù)量水的巖層。水力梯度:沿滲透途徑水頭損失 與相應滲透途徑之比。層流:在巖層空隙中流動是,水的質點作有秩序的、互不混雜的流動。上升泉:由承壓含水層補給的泉。正均衡:某一均衡區(qū),在一定均衡區(qū)內,地下水水量(或鹽量、熱量) 的收入大于支出,變現(xiàn)為地下水

3、儲存量(或鹽量、熱量)增加。3儲存資源量:含水系統(tǒng)地下水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體積為其 儲存資源量,單位m潛水:飽水帶中第一個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層中的水 稱為潛水。潛水位:潛水面上任一點的高程稱為該點的潛水位。徑流系數(shù) (a):為同一時間段內流域面積上的地表徑流深度Y(mm)與降水量某(mm) 的比值。計算公式:a=Y/某(以小數(shù)或百分數(shù)表示)二、填空1、在水文學中常用流量、徑流總量、徑流深度、徑流模數(shù)和徑流系 數(shù)等特征值說明地表徑流。2、地下水按巖層的空隙類型可以分為:孔隙 水,裂隙水和巖溶水。3、據(jù)地下水流動狀態(tài),地下水運動分為層流和紊流;據(jù)地下水運動 要素與時間的關系,地下水運動分為

4、穩(wěn)定流流和非穩(wěn)定流。4、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泉、泄流、蒸發(fā)、蒸騰、向另一含水層 的排泄。5、地下水以徑流排泄為主時,其含鹽量較低,以蒸發(fā)排泄為主時, 其含鹽量較高6、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作用有溶濾作用、濃縮作用、脫碳酸作用 脫硫酸作用、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和混合作用。7、測壓水位下降時承壓含水層所釋放出的水來自含水層水體積的膨 脹及含水介質的壓密8、洪積扇由頂部向邊緣,地下水排泄由徑流為主轉化到蒸發(fā)為主, 礦化度由小到大,水化學作用由溶濾到濃縮。11、據(jù)地下水埋藏條件,可將地下水分為包氣帶水、潛水和承壓水; 按含水介質(空隙)類型,可將地下水分為空隙水、裂隙水及巖溶水。12、表征地下水動態(tài)要素

5、有水位、水量、水化學成分、水溫。13、導水斷層帶可以起到貯水空間、集水廊道與導水通道的作用。14、巖溶發(fā)育應具備的四個條件為:可溶巖的存在、可溶巖必須是透 水的、具有侵蝕能力的水及水是流動的。15、人類對地下水的不利影響通過三個方面發(fā)生:過量開發(fā)或排除地 下水、過量補充地下水以及污染物進入地下水。18、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給水度、持水度和透水度來表征與水分 的儲容和運移有關的巖石性質。19、陸地上某一地區(qū)地下水量收入項一般 包括大氣降水量、地表水流入量。地下水流入量。水汽凝結量。20、陸地 上某一地區(qū)地下水量支出項一般包括表水流出量、地下水流出量、蒸發(fā)量。21、在沖積平原中,由現(xiàn)代河道與近期

6、古河道想兩側河間洼地,地下 水埋深由深變淺。水化學作用由溶濾作用為主變?yōu)闈饪s作用為主,礦化度 由小變大。22、地下水資源具有系統(tǒng)性、可恢復性及調節(jié)性等特征。三、判斷1、海洋或大陸內部的水分交換成為大循環(huán)。一一某2、測壓水位是指揭穿承壓含水層的鉆孔中靜止水位到含水層頂面之 間的距離。一一J3、顆粒較細時,由于滲透性差,所以毛細上升高度小。 某4、地下水位之所以隨時間發(fā)生變動,是含水層水量收支不平衡的結 果。一一J5、晝夜溫差越大,產(chǎn)生的凝結水量越大。一一V6、達西定律實質上就是滲流的能量守恒或轉換定律。一J7、一般情況下,低礦化水中常以重碳酸離子、鈣離子及鎂離子為主; 高礦化水則以氯離子及鈉離子

7、為主。一一V8、廢渣以固定形式堆放在地面上,對地下水不會產(chǎn)生污染。一一某9、地下水的補給資源可作為供水水源長期持續(xù)提供的水量。一V10、局部流動系統(tǒng)的水,流程短,流速快,地下水化學成分相應地比 較簡單,礦化度較低;區(qū)域流動系統(tǒng)的水,流程長,流速慢,接觸的巖層 多成分復雜,礦化度也高。V11、水通過不斷循環(huán)轉化水質得以凈化;通過不斷循環(huán)水量得以更新 再生。一一 V12、在包氣帶中,毛細水帶的下部也是飽水的,故毛細飽水 帶的水能進入井中。一一某13、水位下降時潛水含水層所釋放出的水來自部分空隙的疏干;而測 壓水位下降時承壓含水層搜釋放出的水來自含水層水體積的膨脹及含水介 質的壓密。一 V14、降水

8、補給地下水的量與降水強度沒有關系,只與降水量的大小有 關。一一某15、判斷泉是上升泉還是下降泉,只根據(jù)泉口的水是否冒涌來判斷即 可,不必考慮含水層是潛水含水層還是承壓含水層。一一某16、壓性斷裂不論斷層面還是斷層面兩側影響帶,其透水性均很差。 某17、水力坡度是指兩點間的水頭差與兩點間的水平距離之比。一 某18、用庫爾洛夫式放映水的化學特點時,陽離子標在橫線上,陰離子 標在橫向下。一一某19、在勢匯處,流線上升,垂向上水頭自下而上由 高到低故地下水可由低處向高處流。一J20、廢氣以氣體形式排入大氣, 對地下水不會產(chǎn)生污染。一一某21、地下水位以上不含水的砂層也叫含 水層。某22、潛水主要接收大

9、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而潛水的流向是垂直等 水位線由高水位到低水位。一一J23、顆粒較粗時,由于滲透性好,所以 毛細上升高度大;顆粒較細時,由于滲透性差,所以毛細上升高度小一某24、在天然狀態(tài)下,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平原或盆地,地下水徑流微弱, 以蒸發(fā)排泄為主,地下水動態(tài)常為蒸發(fā)型動態(tài)。一一V25、承壓水由補給區(qū)向深部受季節(jié)影響越來越明顯。一某26、巨厚的純灰?guī)r有利于形成大型巖溶洞穴,其原因是成分較純,而 不是構造裂隙的發(fā)育。一一某27、地下水儲存資源在供水中起調節(jié)作用;而地下水的補給資源可作 為供水水源長期持續(xù)提供的水量。一一V 四、簡答題1、地下水化學分析的項目有哪些?答:物理性質(溫度、顏色

10、、透明度、味道等)、重碳酸根離子、硫 酸根離子、氯離子、鉀離子、鈣離子、總硬度、PH值等。(4)止水不良的井孔(5)廢氣溶解于大氣降水,形成酸雨,也可補 給污染地下水。5、水文循環(huán)及其意義?答:水文循環(huán):是發(fā)生于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的水循環(huán)。水 文循環(huán)可分為:(1)大循環(huán):發(fā)生在海洋與大陸之間的水分交換。(2) 小循環(huán);發(fā)生于大海洋與大陸內部的水分交換。水文循環(huán)的意義:(1) 水通過不斷轉化而水質得以凈化。(2)水作為資源不斷更新再生,可以 保證在其再生速度水平上永續(xù)利用。6、達西定律表達式并說明式中各項意義?答:1856年,法國水力學家達西通過大量的實驗得到線性滲透定律 一即著名的達西

11、定律。Q=Ksh/L=K3IV=KI(達西定律常用形式。)Q一滲透流量(出口處流量,即為通過砂柱各斷面的流量)3一過水 斷面(在實驗中相當于砂柱橫斷面積)h一水頭損失(h=H1H2,即上下游過水斷面的水頭差)L一滲透途徑 (上下游過水斷面的距離)答:大氣降水、地表水、凝結水、其它含水層或含水系統(tǒng)和人工補給。 8、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哪些?答:泉、河流泄流、蒸發(fā)、蒸騰、向另一個含水層或含水系統(tǒng)越流補 給、人工排泄。9、簡述地下水資源的可調節(jié)性?指地下水系統(tǒng)的儲存水量可維持枯水季節(jié)或年份的供水,并在豐水季 節(jié)或年份得到補償。10、何為地下水補給資源?在供水中有什么意義?指經(jīng)常與外界交換的水量,是可恢

12、復再生的水量。含水系統(tǒng)地下水多 年平均補給量為其補給資源量,m3/a,在合理的供水中,被消耗利用的水 量是補給資源,并不是儲存資源。補給資源保證著作為供水水源長期持續(xù) 提供水量。11、沖積平原的水文地質特征(1)微地貌:地勢較高的近代古河道或現(xiàn)代河道一河間洼地一地勢 較高的近代古河道或現(xiàn)代河道(2)巖性:(古河道)砂一亞砂土、亞粘 土一粘土(河間洼地)一亞砂土、亞粘土一砂(古河道)(3)巖土透水 性:(古河道砂)好一(河間洼地粘土)差一(古河道砂)好(4)地下 水埋深:(古河道)深一(河間洼地)淺一深(古河道)(5)水質:礦化度低(古河道)一(河間洼地)礦化度高一(古河 道)礦化度低(6)主要

13、含水層:是沿河道呈條帶狀分布的砂層。(1)黃土的垂向滲透性比水平滲透性大;(2)黃土塬中賦存的地下水比 黃土梁、峁較為豐富;(3)黃土中地下水埋深比較大;(4)黃土中地下水水質 較差,礦化度較高。13、潛水特征?(1)潛水面以上不存在(連續(xù)性)隔水頂板;與包氣帶直接連通; 動態(tài)變化顯著。2)具自由水面,在重力作用下,由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 低的地方徑流;(3)潛水通過包氣帶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還可接受下伏含 水層的越流補給或其他形式補(4)因無上覆隔水頂板,易受污染;但由于交替循環(huán)迅速,自凈修 復能力也強,補給資源豐富,有良好的再生性。(5)潛水水質主要取決于氣候及地形。(6)潛水面的形狀

14、受地形控制,通常為緩于地形坡度的曲面14、承 壓水特征?(1)在承壓區(qū)具承壓性(2)承壓水的補給:通過出露地表的補給區(qū)(或潛水分布區(qū))接 受大氣降水與地表水的補給;上下相鄰含水層的越流補給。(3)承壓水的排泄:在排泄區(qū)以泉或其它徑流方式向地表或地表 水體泄出;向上下相鄰含水層越流排泄;(4)承壓水的動態(tài)比較穩(wěn)定(5)隔水頂板的存在,使其不易遭受污染1、斷層帶的水文地質意義?(1)斷層兩盤的巖性及斷層的力學性質,控制著斷層的導水一貯水特 征。張性斷層(一般導水性好)1)若發(fā)育在脆性巖層中,斷帶及兩側均具有良好的導水能力;2)若發(fā)育在含泥質較多的塑性巖層中,斷帶及兩側往往導水不良,甚 至隔水。壓性

15、斷裂(往往導水不良或隔水)1)若發(fā)育在塑性巖層中, 通常是隔水的2)若發(fā)育與脆性巖層中,斷帶中心透水性很差,而兩側多發(fā)育張性 較好的扭張裂隙,常成為導水帶。(2)同一斷層由于兩盤巖性及力學性 質的變化,不同部位的導水性可以不相同。例如淺部兩盤均是脆性斷層, 斷層導水,深部兩盤為塑性斷層,就變成隔水層了。(3)斷層切割原本 連通的含水層使其成為相對獨立的塊段。大的斷層往往構成地下含水系統(tǒng)的邊界。(4)導水斷層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水文地質體,它可以起到貯水空間、 集水廊道、導水通道的作用。當圍巖本身裂隙不發(fā)育僅斷層帶局部破碎時,構成局部帶狀貯水空間 發(fā)育于透水圍巖中的導水斷層,不僅是貯水空間,還兼具集

16、水廊道功能,導水斷層帶匯集廣大范圍內圍巖 裂隙中的水,就像集水廊道似的,涌水量大,且穩(wěn)定。當導水斷層溝通若干含水層或地表水時,斷層帶兼具貯水空間,集水 廊道與倒水通道的功能。2、試述地下水資源的系統(tǒng)性、可恢復性、及調 節(jié)性等特征?(1)系統(tǒng)性:存在于同一含水層中的水是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含水系 統(tǒng)的任一部分注入或排除水量,其影響均將波及整個含水系統(tǒng)。(2)可恢復性:當人工開采地下水是,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要開采量 不超過一定限度,雖然附近的地下水位要降低,使地下水的儲存量暫時減少,但只要停止開采,水位又可逐 漸恢復原位,即地下水的儲存量又得到補充。(3)可調節(jié)性:地下水在含水層中始終在不斷地補充和消耗

17、的新舊交 替過程中,補給和消耗量在不同年份或季節(jié)是不同的,特別是補給量隨時間變化較大,當補給豐富、大于 消耗是,含水層就把多余的水蓄積起來,使地下水的儲存量增加,當補給 較少或暫時停止時,又可用儲存的地下水維持消耗,使儲存量減少,儲存 量的這種可變性,在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及開采過程中均起著調節(jié) 作用。3、洪積扇中地下水的分布規(guī)律?洪積扇中地下水從山口向平原一般分為三個帶。分帶及各帶特征如下: (1)潛水深埋帶或鹽分溶濾帶一洪積扇上部洪積扇上部,屬潛水深埋帶或鹽分溶濾帶。接收降水及山區(qū)流來的地 表水補給。是主要補給區(qū);潛水埋藏深度大(數(shù)米乃至數(shù)十米);地下水水位變幅大;地下徑流強 烈,形成低TDS水。干旱內陸盆地,此帶地下水全部轉入地下。(2)潛水溢出帶或鹽分過路帶一洪積扇前緣洪積扇前緣,屬潛水溢出帶或鹽分過路帶。從扇頂向下,隨著地形變 緩,顆粒變細,透水性變差,到溢出帶地下徑流受阻,溢出地表形成泉與沼澤;此帶地下水水位變幅 小。干旱內陸盆地中,此帶地下水重新轉向地表,形成荒漠中的綠洲,是 主要農業(yè)帶。(3)潛水下沉帶或鹽分積聚帶一洪積扇前緣以下,沒入平原部分。洪積扇前緣以下,屬潛水下沉帶或鹽分積聚帶。潛水埋深比溢出帶有 所增大,由于巖性變細,地形平坦,潛水埋深不大,蒸發(fā)成為為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