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老子》四章學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老子》四章
課文導入素養(yǎng)任務
先秦諸子中,有一個人,很有神秘感,傳說他母親懷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從腋下產出他。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學識淵博,后來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周都,騎青牛出函谷關云游。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便出自此書。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經》。2.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體會《老子》議論的思辨性。3.體會《老子》對現實人生的啟示作用。4.積累重點文言詞語,理解重點句式特點。
一、作者簡介
老子,即_____________,相傳姓名_____________,字伯陽,人,生卒年不詳。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被尊為“”,并被稱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政治上,老子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權術上,老子講究_________________。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_________________。老子存世作品有《》(又稱《老子》),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
二、典型事跡
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于是,薦老聃入周都師兄處求學。時老聃13歲。
三天后,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含淚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郁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后入守藏室為吏。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三、思想情懷
1.老子名言集錦
(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2)功遂身退,天之道也。(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老子核心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暗?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則,規(guī)律。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的,是運動的。天地間的事物都是互相對立統(tǒng)一的,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向它們各自的對立面轉換。
[背景介紹]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當時的環(huán)境是周朝式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zhàn)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王朝的興衰成敗、百姓的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独献印匪恼乱徽n即節(jié)選自該書。
[情境活動]
據史書記載,春秋242年間,有36名君主被殺,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zhàn)事480多起,諸侯的盟會450余次。諸侯混戰(zhàn),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強作妄為,相互征伐,結果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下,老子針對統(tǒng)治者提出“無為而治”治國方略,呼吁統(tǒng)治者要“無為",不要過多干涉百姓生活。你是怎樣理解這種“無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學常識
1.《道德經》
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諸子百家中的道家
道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的超脫,不局限于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___代表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二、文化常識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
[NO.1文本初讀]
閱讀課文,補出橫線上的內容。整體感知文意。(可用原文語句填空)
第十一章:通過對①___________的分析,體現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
第二十四章:闡述“②___________"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強調人要③___________,加強自我修養(yǎng)。
第六十四章:告訴人們要始終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規(guī)律,要有堅定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時,引出“④___________”思想的具體做法。
1.老子在第一章中舉了幾個例子?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章列舉的例子說明了怎樣的道理?對此你有何心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章是從哪個角度進行闡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分別論證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素養(yǎng)提升)本文節(jié)選了《老子》中的四章內容,告訴了我們哪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NO.2思維拓展]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問題。
①子適衛(wèi),冉有仆。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論語·子路》)
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老子《道德經》)
對待百姓,孔子主張應先富后教,而老子則主張應讓他們無知無欲。你更贊成誰的主張?請簡述理由。
參考答案:(觀點一)我更贊成孔子的主張。在治理國家上,孔子把教育問題放在了民生問題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性,是為了讓老百姓各安其分,社會和諧有序。
(觀點二)我更贊成老子的主張?!盁o知"是“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無欲”也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yǎng)。這樣就能減輕或者避免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長治久安。
參考譯文:
①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子??鬃诱f:“人口真是眾多啊!"冉有說:“人口已經如此多了,又該再做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說:“已經富裕了,還該怎么做?”孔子說:“教育他們。"
②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凈化人民的心思,填飽他們的肚子,薄弱他們的志向,強健他們的筋骨,永遠令他們無知無貪念,使他們中智慧高強的人不敢膽大妄為,這樣天下就永遠
[NO.3思辨閱讀]_________老子騎青牛出關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著成了千百年來令人百讀不厭的“天書”——《道德經》,圣人孔子曾向他問禮。主張“無為而治"的圣賢先師老子,為何名為老子?又為何西出函谷關?出關時為什么騎牛而非騎馬?牛為何是青牛而非黃牛?出關后又去了哪里?這一切謎題都有待揭曉。
老子為何出關?老子姓李名耳,又名李聃,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據說他的耳朵又長又厚(今天說大耳有福就是因他而來),故名耳,又名聃。母親懷孕81年后于李樹下生了他,一出生他便童顏鶴發(fā),像個老頭,故取名老子。老子曾在東周做“守藏室之史”,就是收藏館的館長,里面藏有“三皇五帝之書"等極為重要的史料、珍寶。只是老子生不逢時,周景王去世后,王室起了內訌,王子朝做了叛賊,從收藏室中偷走了很多典籍寶物,逃到了楚國。老子是館長,又是楚國人,豈有不受牽連的道理。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陽,西出函谷關。
古代出關需要關牒,類似于今天的出國簽證,可是老子擅離職守,又處于一個可能受到牽連的尷尬地位,無論如何也難以向朝堂索要關牒。所幸的是,老子在當時已經小有名氣,不少文人墨客都對他十分敬重,函谷關的關令尹喜就是其中一個。當老子到達函谷關的時候,尹喜第一眼就將其認出。根據《四庫全書》記載,當時尹喜看到紫氣浮關,知真人也,迎之,乃“老子乘青牛而過”。《史記·老子列傳》中也有類似記載,“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令人奇怪的是,古人外出多騎馬,而史料及圖畫中的老子出關騎的卻是牛,而且是青牛?!膀T青?!币彩怯性虻?。古人認為“青"是東方青帝的代名詞,“主春”,給大地帶來生機,代表東方。老子離開周氏,西出函谷關,后人稱其為“東方圣人",用青色正好取其東方之意。這樣,騎著“青?!钡睦献泳涂衫斫鉃閬碜詵|方文明的使者,帶著博大精深的陰柔哲學,去感化蠻味十足的西方,與后世的“教化胡人說"相得益彰。
老子出關所去何處?老子出關后,《史記》言,“莫知所終”。于是,老子出關后的去向也成了歷史謎團,古來學者眾說不一:
教化胡人說?!逗鬂h書·襄楷傳》記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是說老子到西邊教化胡人,后來成了佛。老子講柔能克剛,出關騎的就是性格溫馴的青牛而非以速度著稱的烈馬。胡人是游牧民族,剛烈好戰(zhàn),老子出關或許就是用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去教化胡人,只是在西部沒有找到任何痕跡證明此說。
臨洮成仙說。此說認為老子晚年在甘肅臨洮修身養(yǎng)性,閉門煉丹,得道后在臨洮超然臺成仙。當然,成仙純屬無稽之談,居住倒是很有可能。
欒川隱居說。這種說法認為老子自出關后,沒有西去,而是調整方向,經盧氏,到風景秀美的欒川隱居了,所以才有了老君山。今天的老君山上有殘碑為證,為了紀念老子,此處還有老君河和老君廟等。
與西去說相反,《莊子》《韓非子》《禮記》等古書記載離開周氏后,老子并未西去,而是東去回老家(今河南鹿邑)隱居。很多人認可這種說法,因為炎黃子孫看中的是落葉歸根,而且史料中有“孔子問禮”的記載,老子故鄉(xiāng)與孔子故鄉(xiāng)相隔不遠,這為孔子問禮提供了相對應的交通。不過,現實中沒有切實的證據驗證這種觀點。
老子出關的原因是什么,出關后又去了哪里,對于這些問題的討論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些討論意義不大,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
參考答案:無論哪種說法,都有證據不足的問題,好像都不能說服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尚且認定老子西行,又“莫知其所終”,后人們也就越發(fā)迷離,人云亦云,結果造成“西出函關"“紫氣東來”“流沙西渡"的既成事實。但也正是這些既成事實的存在,才豐富了老子以及道家文化的絢爛多彩和神奇魅力,至于老子此次出行的諸多疑問,也許只能期待著后續(xù)的發(fā)掘了。但是無論如何,老子出行的文化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考據意義。
拓展閱讀與鑒賞01
習近平談《道德經》
2020年1月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雜志發(fā)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境界》。
習近平在文章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經》中的名句,習近平指出,世界上的事物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不能孤立地靜止地看待事物發(fā)展,否則往往會出現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問題。正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在觀察社會發(fā)展時,一定要注意這種決定和被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機聯系。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出自老子《道德經》,說的是有和無相互生成,難與易相互促成,長和短相互體現,高與下相對共存,音和聲相互應和,前與后相互伴隨。此句道明了萬事萬物都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互為條件、互相轉化的道理。
習近平在講話和文章中經常引用《道德經》名言。如: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兜赖陆洝さ诹隆?/p>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微處著手。告訴我們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易事做起。
習近平在講話文章中6次引用了老子《道德經》的這句名言,體現了他的實干興邦思想。習近平指出成功的背后永遠是艱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要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就一定能夠成功。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wěn)”?!疤慵捕椒€(wěn)"就是對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的另類表述。
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第六十章》
2013年4月,習近平主席進行了他就任國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外訪。行前,習近平主席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在回答巴西記者提問時說:“(領導者)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tài)度,絲毫不懈怠,不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治理大國就像烹制小魚一樣?!靶□r”即小魚。這是老子基于“無為"理念闡發(fā)的治理大國的基本原則。烹制小魚,必須注意調和好各種佐料,精心掌握好火候,使每條小魚都入味;同時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與此相類,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域、階層的差別大,治國者要精心周到,統(tǒng)籌兼顧,使政策措施惠及每一個人;國家大政方針一旦確立,施政者不要過多干預社會生活。一句話,治理國家必須要有審慎負責的態(tài)度。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____________——《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首句。老子認為,要成為一個圣人,就不能有個人意志,只能有百姓意志。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中說:“只要我們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為心’,我們的周圍就會吸引和凝聚起千百萬大眾,還愁什么社會不穩(wěn)?!"
2007年又在《主仆關系不容顛倒》一文中寫道:“古人也常講,‘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各級領導干部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立身、處世、從政,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p>
“以百姓心為心"這句古語對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影響甚大,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說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及十九大報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對“以百姓心為心”的現代解讀與應用。
拓展閱讀與鑒賞02
顛倒的世界與哲學鮑鵬山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碩大的頭顱內究竟包含著多少人生的智慧;他還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額際密密的皺紋中不知隱藏著多少陰謀與陷阱;當然,他還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現在我們民族的孩童時代,大約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陽的余暉中,他晃動著遠去的身影,棄我們如棄敝屣。他對我們竟沒有一毫的留戀之意,讓我們世世代代為此難堪自慚。
老子出關而去是一件意義嚴重的事件,它表明,我們已經不配受哲學的引導;而我們自己由于迷醉與迷失于物質世界,也可恥地拋棄了哲學。一個聰明絕頂的哲人,不屑與他的同胞為伍,甚至不愿埋骨鄉(xiāng)梓,這難道不使他的同胞的自信與自尊受挫嗎?我寫這篇文章時是真心感到了一種難以自掩的羞慚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墮落得萬劫不復了嗎?真的是不配有這樣的一位哲人來教導嗎?
老子的行蹤可以用神出鬼沒來形容。令我們悚然。有人說他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在云端里半隱半顯?!皇牵F在還在那里么?
不過,就算他是飛鴻,偶然經過我們的時空,也還是留下了雪泥鴻爪,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憐憫和慈悲。司馬遷不知有何依據,斷言他是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苦縣原屬陳,陳又為楚所滅。所以又屬楚了。當時南方北方的民風與學風已有較大不同,楚國也就以道家學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傳統(tǒng),自豪地與齊魯大地的儒家、三晉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
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稱的,這和其他諸子著作統(tǒng)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他著作的名稱就叫“道德經”,或者根據《德經》《道經》之先后又叫作“德道經"。何謂德?一物之所以為一物謂之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特殊屬性;何為道?萬物運行之規(guī)律謂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興趣的,是較為純粹的哲學問題,是對客觀具象事物的抽象。
他也是一位深諳歷史的學者,司馬遷說他是周守藏室之吏,就是周王朝政府檔案館的館長。那時的政府檔案館中所保存的文獻,不外乎是史官們記事記言的歷史罷了。他整天關在陰冷的屋子里讀這些東西,能不“一篇讀罷頭飛白”?難怪他“生而發(fā)白"。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歷史之后,如歷史的一個晦氣重重的遺腹子般。是的,對于有些人來說,人類集體的經歷和創(chuàng)痛往往就如同他個人的經歷和創(chuàng)痛,人類已往的體驗也就是他最個性的感性體驗,老子正是這類超常人中的一個,面對著“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效原血”的歷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變?yōu)殡u皮“老子",并在他額頭上深深淺淺密布的皺紋中,埋下與陰謀、與冷酷甚至與殘忍難分難解的智慧?班固說,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發(fā)吧。
看多了罪惡,不是與世同濁,心腸隨之冷酷,便是脫胎換骨,超凡入化,蛻化出一顆大慈大悲的心靈。綜觀老子的遺著,好像他這兩者兼而有之,猶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過我相信,當老子帶著滿頭風霜、一臉慈悲走出守藏室時,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陽光下,他瞇眼看人間,人間混亂而無道,正如一塌糊涂的歷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戲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識,周朝的大廈將傾,山河將崩,九州輻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將面臨一場浩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頭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滿懷,是的,該走了。
不過,我們還算幸運。據司馬遷的記載以及后來神仙家的推衍,當老子騎著青牛要出關而去時,被關令尹喜擋住了。這位尹喜對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在你拋棄我們之前,為我們留下你的思想!
多年以前,我揣摩老子當時的心情,假托老子的口吻,寫過一篇短短的《老子出關》:
我已經沒有什么故事告訴你們了。
我曾預言過劫數的到來。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嵐。然而那時你們甜寐于未卜的歲月之夢,白白地錯過了時光。
召喚已經傳來,我將離去。在另一國度的土地上播撒幻夢之粒。在我走進血紅的夕陽之前,我留下這五千言的零亂緘言,在世紀的廢墟中如散落的彈珠,愿你們仔細收撿。當一切都已墮落,一切都已不可為,你們就去玩彈珠。
那時我正在翻撿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經》,我的感覺就如同下午陽光下馬路邊上玩彈珠的頑童。所不同者,玩彈珠的頑童興致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漢字“彈珠”的我則有些百無聊賴。那時我的處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搖身一變成為商海健將,紅光滿面,揮斥方遒,雄姿英發(fā),大有作為。所以我對自己落伍的行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處盛世而無為,對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種精神寄托吧。漸漸的,除了我不大感興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構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兩條思路:一曰治國,二曰處世。
賞析這篇文章從老子的“神秘莫測"寫起,一步步引領我們理解老子本人。老子博學多才,是一位歷史學家,深諳人類已往的歷史和經驗,想引領世人脫離苦海又感到沒有價值,于是棄世而出關。作者讀著《道德經》卻在思考著人世,最終理清了老子的兩條思路——治國與處世。本文想象奇幻,打亂時空順序,語言老辣,愈讀愈覺奇妙無窮。
講義8《老子》四章姓名:___組:排:
課文導入素養(yǎng)任務
先秦諸子中,有一個人,很有神秘感,傳說他母親懷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從腋下產出他。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學識淵博,后來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周都,騎青牛出函谷關云游。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便出自此書。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經》。2.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體會《老子》議論的思辨性。3.體會《老子》對現實人生的啟示作用。4.積累重點文言詞語,理解重點句式特點。
一、作者簡介
老子,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被尊為“道教始祖",并被稱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二、典型事跡
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于是,薦老聃入周都師兄處求學。時老聃13歲。
三天后,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含淚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郁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后入守藏室為吏。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三、思想情懷
1.老子名言集錦
(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___(2)功遂身退,天之道也。(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老子核心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則,規(guī)律。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的,是運動的。天地間的事物都是互相對立統(tǒng)一的,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向它們各自的對立面轉換。
[背景介紹]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當時的環(huán)境是周朝式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zhàn)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王朝的興衰成敗、百姓的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独献印匪恼乱徽n即節(jié)選自該書。
[情境活動]
據史書記載,春秋242年間,有36名君主被殺,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zhàn)事480多起,諸侯的盟會450余次。諸侯混戰(zhàn),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強作妄為,相互征伐,結果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下,老子針對統(tǒng)治者提出“無為而治"治國方略,呼吁統(tǒng)治者要“無為”,不要過多干涉百姓生活。你是怎樣理解這種“無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老子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要順應客觀態(tài)勢,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意思。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文學常識
1.《道德經》
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諸子百家中的道家
道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的超脫,不局限于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___代表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二、文化常識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
[NO.1文本初讀]
閱讀課文,補出橫線上的內容。整體感知文意。(可用原文語句填空)
第十一章:通過對①___________的分析,體現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
第二十四章:闡述“②___________"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強調人要③___________,加強自我修養(yǎng)。
第六十四章:告訴人們要始終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規(guī)律,要有堅定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時,引出“④___________”思想的具體做法。
參考答案:①“有"和“無”辯證關系②有道者不會彰顯自我③自知"“自勝”“知足"“強行”④無為而治
1.老子在第一章中舉了幾個例子?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于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輪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fā)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fā)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fā)揮了作用。
老子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揭示出來。老子用了這些例子論述了“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2.第二章列舉的例子說明了怎樣的道理?對此你有何心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從道的角度來看,列舉的例子可以說是違背了社會交往的基本原則。
(2)只有腳踏實地,不自以為是,不好高騖遠,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方可長久。
3.第三章是從哪個角度進行闡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本章講個人修養(yǎng)與自我設計的問題,闡述了人們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等一系列觀點。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分別論證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粗大的樹木都是由小樹苗長成的。做事要腳踏實地。②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九層高臺都是從一筐土開始堆積起來的。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遠行都是從腳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做事須從最基本的開始,經過逐步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
5.(素養(yǎng)提升)本文節(jié)選了《老子》中的四章內容,告訴了我們哪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①辯證地看待事物。第十一章,通過列舉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得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結論,啟示我們要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重視“無用之用”。②人貴自知。第二十四章對為人處世提出了建議——“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告誡人們要正確認識自己,不要固執(zhí)己見,更不能自我夸耀。第三十三章又明確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并認為“自勝者強",即能夠戰(zhàn)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③成功需要慎始慎終。第六十四章通過列舉“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等事例,啟迪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慎始慎終。
[NO.2思維拓展]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問題。
①子適衛(wèi),冉有仆。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
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老子《道德經》)
對待百姓,孔子主張應先富后教,而老子則主張應讓他們無知無欲。你更贊成誰的主張?請簡述理由。
參考答案:(觀點一)我更贊成孔子的主張。在治理國家上,孔子把教育問題放在了民生問題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性,是為了讓老百姓各安其分,社會和諧有序。
(觀點二)我更贊成老子的主張?!盁o知”是“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無欲"也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yǎng)。這樣就能減輕或者避免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長治久安。
參考譯文:
①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子??鬃诱f:“人口真是眾多啊!”冉有說:“人口已經如此多了,又該再做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比接姓f:“已經富裕了,還該怎么做?"孔子說:“教育他們?!?/p>
②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凈化人民的心思,填飽他們的肚子,薄弱他們的志向,強健他們的筋骨,永遠令他們無知無貪念,使他們中智慧高強的人不敢膽大妄為,這樣天下就永遠
[NO.3思辨閱讀]_________老子騎青牛出關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著成了千百年來令人百讀不厭的“天書"——《道德經》,圣人孔子曾向他問禮。主張“無為而治”的圣賢先師老子,為何名為老子?又為何西出函谷關?出關時為什么騎牛而非騎馬?牛為何是青牛而非黃牛?出關后又去了哪里?這一切謎題都有待揭曉。
老子為何出關?老子姓李名耳,又名李聃,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據說他的耳朵又長又厚(今天說大耳有福就是因他而來),故名耳,又名聃。母親懷孕81年后于李樹下生了他,一出生他便童顏鶴發(fā),像個老頭,故取名老子。老子曾在東周做“守藏室之史",就是收藏館的館長,里面藏有“三皇五帝之書”等極為重要的史料、珍寶。只是老子生不逢時,周景王去世后,王室起了內訌,王子朝做了叛賊,從收藏室中偷走了很多典籍寶物,逃到了楚國。老子是館長,又是楚國人,豈有不受牽連的道理。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陽,西出函谷關。
古代出關需要關牒,類似于今天的出國簽證,可是老子擅離職守,又處于一個可能受到牽連的尷尬地位,無論如何也難以向朝堂索要關牒。所幸的是,老子在當時已經小有名氣,不少文人墨客都對他十分敬重,函谷關的關令尹喜就是其中一個。當老子到達函谷關的時候,尹喜第一眼就將其認出。根據《四庫全書》記載,當時尹喜看到紫氣浮關,知真人也,迎之,乃“老子乘青牛而過"?!妒酚洝だ献恿袀鳌分幸灿蓄愃朴涊d,“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令人奇怪的是,古人外出多騎馬,而史料及圖畫中的老子出關騎的卻是牛,而且是青牛。“騎青牛"也是有原因的。古人認為“青”是東方青帝的代名詞,“主春",給大地帶來生機,代表東方。老子離開周氏,西出函谷關,后人稱其為“東方圣人”,用青色正好取其東方之意。這樣,騎著“青牛"的老子就可理解為來自東方文明的使者,帶著博大精深的陰柔哲學,去感化蠻味十足的西方,與后世的“教化胡人說”相得益彰。
老子出關所去何處?老子出關后,《史記》言,“莫知所終"。于是,老子出關后的去向也成了歷史謎團,古來學者眾說不一:
教化胡人說?!逗鬂h書·襄楷傳》記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是說老子到西邊教化胡人,后來成了佛。老子講柔能克剛,出關騎的就是性格溫馴的青牛而非以速度著稱的烈馬。胡人是游牧民族,剛烈好戰(zhàn),老子出關或許就是用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去教化胡人,只是在西部沒有找到任何痕跡證明此說。
臨洮成仙說。此說認為老子晚年在甘肅臨洮修身養(yǎng)性,閉門煉丹,得道后在臨洮超然臺成仙。當然,成仙純屬無稽之談,居住倒是很有可能。
欒川隱居說。這種說法認為老子自出關后,沒有西去,而是調整方向,經盧氏,到風景秀美的欒川隱居了,所以才有了老君山。今天的老君山上有殘碑為證,為了紀念老子,此處還有老君河和老君廟等。
與西去說相反,《莊子》《韓非子》《禮記》等古書記載離開周氏后,老子并未西去,而是東去回老家(今河南鹿邑)隱居。很多人認可這種說法,因為炎黃子孫看中的是落葉歸根,而且史料中有“孔子問禮"的記載,老子故鄉(xiāng)與孔子故鄉(xiāng)相隔不遠,這為孔子問禮提供了相對應的交通。不過,現實中沒有切實的證據驗證這種觀點。
老子出關的原因是什么,出關后又去了哪里,對于這些問題的討論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些討論意義不大,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
參考答案:無論哪種說法,都有證據不足的問題,好像都不能說服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尚且認定老子西行,又“莫知其所終",后人們也就越發(fā)迷離,人云亦云,結果造成“西出函關”“紫氣東來"“流沙西渡”的既成事實。但也正是這些既成事實的存在,才豐富了老子以及道家文化的絢爛多彩和神奇魅力,至于老子此次出行的諸多疑問,也許只能期待著后續(xù)的發(fā)掘了。但是無論如何,老子出行的文化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考據意義。
拓展閱讀與鑒賞01
習近平談《道德經》
2020年1月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雜志發(fā)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境界》。
習近平在文章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經》中的名句,習近平指出,世界上的事物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不能孤立地靜止地看待事物發(fā)展,否則往往會出現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問題。正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在觀察社會發(fā)展時,一定要注意這種決定和被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機聯系。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出自老子《道德經》,說的是有和無相互生成,難與易相互促成,長和短相互體現,高與下相對共存,音和聲相互應和,前與后相互伴隨。此句道明了萬事萬物都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互為條件、互相轉化的道理。
習近平在講話和文章中經常引用《道德經》名言。如: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兜赖陆洝さ诹隆?/p>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微處著手。告訴我們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易事做起。
習近平在講話文章中6次引用了老子《道德經》的這句名言,體現了他的實干興邦思想。習近平指出成功的背后永遠是艱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要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就一定能夠成功。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wěn)"。“蹄疾而步穩(wěn)”就是對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的另類表述。
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第六十章》
2013年4月,習近平主席進行了他就任國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外訪。行前,習近平主席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在回答巴西記者提問時說:“(領導者)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tài)度,絲毫不懈怠,不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p>
治理大國就像烹制小魚一樣?!靶□r"即小魚。這是老子基于“無為”理念闡發(fā)的治理大國的基本原則。烹制小魚,必須注意調和好各種佐料,精心掌握好火候,使每條小魚都入味;同時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與此相類,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域、階層的差別大,治國者要精心周到,統(tǒng)籌兼顧,使政策措施惠及每一個人;國家大政方針一旦確立,施政者不要過多干預社會生活。一句話,治理國家必須要有審慎負責的態(tài)度。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____________——《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首句。老子認為,要成為一個圣人,就不能有個人意志,只能有百姓意志。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中說:“只要我們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為心’,我們的周圍就會吸引和凝聚起千百萬大眾,還愁什么社會不穩(wěn)?!”
2007年又在《主仆關系不容顛倒》一文中寫道:“古人也常講,‘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各級領導干部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立身、處世、從政,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以百姓心為心”這句古語對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影響甚大,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說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及十九大報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對“以百姓心為心"的現代解讀與應用。
拓展閱讀與鑒賞02
顛倒的世界與哲學鮑鵬山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碩大的頭顱內究竟包含著多少人生的智慧;他還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額際密密的皺紋中不知隱藏著多少陰謀與陷阱;當然,他還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現在我們民族的孩童時代,大約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陽的余暉中,他晃動著遠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程溪中學2025年高二下化學期末檢測試題含解析
- 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qū)第十中學2025屆化學高二下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跨國投資與區(qū)域經濟-洞察闡釋
- 病原體基因組測序-洞察及研究
- 藝術服務中的倫理與法律問題-洞察闡釋
- 舞美設計中增強現實技術的創(chuàng)新實踐-洞察闡釋
- 《寶貴的土壤》教案一等獎
- 【鉚釘自動冷鐓機結構中傳動系統(tǒng)及機構運算計算案例5600字】
- 【ST銀億債券違約的案例分析22000字】
- 商品包裝質量規(guī)范考試題及答案
- 低空經濟專題系列報告四:無人機與低空物流:擁抱無人物流時代
- 新校區(qū)搬遷活動方案
- 中醫(yī)體驗活動方案
- 2025年威海市中考數學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中國綠色建筑材料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zhàn)略咨詢研究報告
- 國家開放大學機考答案4人力資源管理2025-06-21
- 病理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護理要點講課件
- 急性呼吸衰竭教學
- 土地執(zhí)法知識課件
- 信息分級分類管理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