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訴訟標的識別理論訴訟法說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1頁
【《解決訴訟標的識別理論訴訟法說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2頁
【《解決訴訟標的識別理論訴訟法說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3頁
【《解決訴訟標的識別理論訴訟法說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4頁
【《解決訴訟標的識別理論訴訟法說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37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解決訴訟標的識別理論訴訟法說新方案的概念工具分析綜 1 1 3 4 4 4在訴訟標的理論的發(fā)展進程中,除了訴訟法說,還有舊實體法說和新實體法說這兩大重要學說。舊實體法說又被稱為舊訴訟標的理論、傳統(tǒng)訴訟標的理論,首倡者為德國的赫爾維希。這種學說認為,訴訟標的就是原告提出的實體法上的具體權利或者法律關系的主張,原則上以每項請求權及權利構成一個訴訟標的。當事人主張的請求權雖不同于實體請求權,但是卻必須以實體法上的請求權為依據。1(2)理論優(yōu)勢①有利于法院裁判。根據舊實體法說,訴訟標的是原告提出的實體法上具體權利或者法律關系的主張,法院就只需對當事人特定的實體主張進行裁判。對于當事人沒有主張的實體權利或法律關系,則不認為是訴訟標的,從而不再法院的審判范圍以內。如此,則法院的審判權的范圍更加明確、具體,也減少了法院在理論識別上的工作量。②便于雙方當事人攻擊與防御。在法院的訴訟過程中,當事人雙方的辯論只1參見李祖軍、蔡維力主編:《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2-84頁。能限于訴訟標的,而訴訟標的是當事人爭議的對象。按照傳統(tǒng)的訴訟標的理論,訴訟標的是當事人在訴訟中主張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如此,則雙方當事人的攻擊與防御的目標便只限于作為訴訟標的的、具體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當事人無主張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雙方就無需作為攻擊與防御的目標。可見在傳統(tǒng)訴訟標的理論下,當事人攻擊與防御的目標集中,當事人訴訟行為的實施一般能做到③既判力的客觀范圍明確。民事判決既判力的客觀范圍及于案件的訴訟標的。既判力客觀范圍的劃定也必須以訴訟標的作為唯一依據。按照舊實體法說,法院是針對訴訟標的,即原告主張的具體的實體權利與義務關系進行裁判,因此法院裁判的效力也只能及于該特定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由于實體法規(guī)定的請求權一般比較明確,判決既判力的客觀范圍是以實體請求權為基礎,因此其也必然明確、具體,不易產生歧義。(3)理論缺陷舊實體法說雖然解決了訴訟標的理論的諸多問題,但是當面臨實體法上的請求權競合問題時,舊實體法說的缺陷便暴露無遺。例如,甲乘坐乙的汽車而致?lián)p害的訴訟中,甲受損害的事實同時構成了兩個民事實體法律關系。一是合同法律關系;二是侵權法律關系。相應地,案件的訴訟標的也有兩個。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有可能對同一事件提出多個訴訟,使得該糾紛不能一次性解決。這些糾紛在實踐匯總具體表現(xiàn)為:①增加當事人的訴累。由于訴訟標的是原告主張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在請求權競合的情況下,同一事件必然產生兩個以上的訴訟標的。此時原告可能會就兩個以上的訴訟標的先后向法院起訴,由于原告向法院提出的兩個訴的訴訟標的不同。按照既判力客觀范圍的一般理論,原告的多次起訴并不為法律禁止。這種狀況不僅造成被告重復應訴,增加了當事人的訴累,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也因此增②增加法院的負擔。在實體請求權競合的情況下,本質上屬于一個糾紛的訴訟,卻允許當事人多次起訴,在增加當事人訴累的同時,必然伴隨著法院審判程序的重復。增加了法院在解決民事糾紛時人、財、物的投入,加重法院的工作負③減損民事訴訟的功能。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民事權益是民事訴訟的傳統(tǒng)功能。但按傳統(tǒng)的訴訟標的理論,在實體請求權競合時,對于同一事件,一次訴訟卻不能定分止爭,當事人的實體權利也無法用一個判決予以確定。此種情況必然造成民事訴訟功能的減損。④導致矛盾的判決。由于在實體請求權競合時,原告可以多次起訴,從而形成兩個以上的獨立的訴。而對于原告的每一個訴,法院都必須作出裁判,這樣對同一事件就可能存在兩個以上的判決。按照舊實體法說的指導,同一事件當事人起訴的訴訟標的不同,主張的實體法依據不同,法院只能根據當事人主張的實體法進行裁判。這樣本質相同的同一案件,就可能產生較大差別的、甚至矛盾的裁判,違反法的統(tǒng)一。新實體法說同樣起源于德國。在訴訟法說產生以后,受到大多數學者的擁戴,但也遭到了各種責難。第一,訴訟標的識別理論的訴訟法說使訴訟標的與實體請求權的關系存在一定的割裂,無法解釋當事人適格、起訴要求等與實體法密切聯(lián)系的訴訟問題。第二,請求權競合問題是訴訟標的識別理論的核心問題,而訴訟法說沒有觸及實體法上的請求權競合理論,因此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訴訟標的識別理論存在的問題?;谶@兩點批判,新實體法說應運而生,新實體法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訴訟法說存在的問題。新實體法說主要修正了實體法上權利為標準特定訴訟標的的觀點,而關于如何修正實體法上請求權的認識,學界存在多種觀點。統(tǒng)合說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即將若干個實體法上權利統(tǒng)合為一個權利的學說。該說主張,當一個事實關系產生數個權利根據時,應當將數個請求權、形成權統(tǒng)合為一個請求權或形成權,而經這種統(tǒng)合后產生的一個請求權或形成權就是本案的訴訟標的。2但是,新實體法說目前尚處于形成之中,請求權競合問題仍然沒有通過目前的新實體法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如當事人一方以一請求權起訴敗訴時,他是否受禁止重復起訴的制約,不能以后一請求權再行起訴;在原告同時提出兩個請求權時,法院應當如何審理等??傮w而言,目前的新實體法說的意義還是只停留在2參見何文燕、廖永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專論》,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頁。1.請求權的概念是一種針對他人的意思力,即“要求與權利人相對的世人或特定人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第二種意義上的權利,是一 (即請求權)。因此這種權利主要是指支配上將權利分為了兩個基本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要求他人行為的權利(主要是請求權),而另一種則是自己行為的權利(主要是支配權、形成權)。3而隨著請求權特定人為特定行為(作為、不作為)的權利。4請求權系由基礎權利而發(fā)生。依2.請求權競合理論學說(1)請求權競合的概念產生兩個以上內容相同、請求目的相同的請求權的情況。53參見金可可:《論溫德沙伊德的請求權概念》,載《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2-121頁。4王澤鑒著:《民法總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02頁。5參見王澤鑒著:《民法總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頁。①法律競合說法律競合說,又稱為法規(guī)競合說。法律競合說認為,在一個事實滿足多個請求權構成要件,而導致出現(xiàn)多個請求權,但這些請求權的請求權目的相同的情況下,此時根本不是請求權的競合,而是法規(guī)的競合,事實上只有一個請求權存在。根據法律競合說的看法,在法律競合的情形下,各個競合的法條之間,或存在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或存在補充規(guī)定與法條吸收的關系,或存在補充規(guī)定與法條吸收的關系,法院在具體適用法條的時候,需承擔審查所涉及的數個法條之間的關系的義務,并選擇適用其中最適合的法條,同時排除其他法條的適用。但是法律競合說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侵權責任和契約責任的法律制度構建不同,將契約責任作為侵權責任的特別規(guī)定有牽強附會之嫌;其次,從保護被侵權人利益的角度出發(fā),被害人若根據侵權責任請求賠償,則其賠償范圍會大于違約責任所承擔的賠償范圍。而若依法律競合論的觀點,若法官強令被害人更具契約法的規(guī)定主張債務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則對被害人的保護不夠周全。②請求權競合說請求權競合說分為兩種觀點,請求權自由競合說和請求權相互競合說根據請求權自由競合說的觀點,在一個事實滿足多個請求權構成要件,而導致出現(xiàn)多個請求權,但這些請求權的請求權目的相同的情況下,各個請求權相互獨立,可以同時存在。對于這些競合的請求權,當事人可選也可以就這些請求權全部主張,甚至可以將其中的請求權讓與他人主張。但是,若其中一個請求權獲得滿足,則其他的請求權即隨之消滅。請求權相互影響說認為,在請求權競合中,當事人只可主張一個請求權,不得重復或同時主張復數的請求權。但是,為克服不同請求權在管轄法院、訴訟時效、證明負擔、證明標準、賠償范圍等方面的差異給原告帶來的不便和不公,允許不同的請求權之間可以相互影響。在主張契約上的請求權時,可以適用侵權法上的有關規(guī)定;在主張侵權法上的請求權時,也可以適用契約法上的有關規(guī)定。6參見陳榮宗著:《民事程序法與訴訟標的理論》,臺灣58-68頁;段厚?。骸墩埱髾喔偤涎芯俊?載《法學評論》第2005年第2期,第152-160頁。③請求權規(guī)范競合論德國學者拉倫茨提出,在同一事實符合侵權責任和債務不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