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學(xué)高中語文 第10課 過秦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頁
河北省武邑中學(xué)高中語文 第10課 過秦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頁
河北省武邑中學(xué)高中語文 第10課 過秦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頁
河北省武邑中學(xué)高中語文 第10課 過秦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頁
河北省武邑中學(xué)高中語文 第10課 過秦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頁
免費預(yù)覽已結(jié)束,剩余1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過秦論解讀與探究預(yù)習(xí)提示春秋以來,戰(zhàn)亂頻仍,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jīng)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nóng)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quán),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dāng)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xiàn)實,為鞏固西漢政權(quán),賈誼上書漢文帝,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這篇課文選自賈誼的過秦論上,是我國古代文壇上著名的一篇賦體散文。過,在這里用如動詞,點明本文旨在講論秦王朝的過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但作者于開篇卻撇開題目,充分發(fā)揮賦體“鋪采摛文”的特長,不徑言秦之過而先以奔放之言歷舉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邁之語詳述秦之興,不先寫秦之亡而先以昂揚之筆書秦之盛,猶如長河入海直奔尾閭之窟。作者在縱筆潑墨繪足龍騰云卷之態(tài)后予以點睛:“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辭賦的藝術(shù)手段,使得文勢充暢,波瀾層迭,議論風(fēng)發(fā),題旨軒昂,使人不僅理性上可以得到啟迪,感情上也能夠得到震動。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其中寫得最好、影響最大的是上篇。它最早附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篇末。漢書文選也都選錄了這一篇。從明、清到當(dāng)代,幾乎所有的古文選本都選了這篇文章,因此前人對它的評語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評它為“雄駿宏肆”,近人吳闿生在古文范的夾批中評它“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大多數(shù)評論者稱說這篇文章氣勢充沛,一氣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氣“盛”的文章。過秦論作為辭賦家的政論,在當(dāng)時獨標新幟,這種文風(fēng)沾溉后世,像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宋代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陽樓記等,都能明顯地看到其影響。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它,也能從它別具一格的散文藝術(shù)上,獲得有益的啟示。根據(jù)本文特點,在學(xué)法上提出下面幾點建議:1把握作者意圖。本文總結(jié)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xùn),意在借古諷今,即從反面說明“牧民之道,務(wù)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義,目的是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把握住作者的這個意圖,對本文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寫法就可以洞若觀火。2本文在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通篇是敘,僅在最后通過簡短的議論引出中心論點。因此,閱讀時,要認真分析敘和議的關(guān)系,體會其論點和論據(jù)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3本文是用賦體寫政論,賦體在語言上的特點是多有排比、對偶。因此,我們要利用這一特點,運用對文見義的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4氣盛是本文最重要的特點,作者調(diào)動各種手法使文章排山倒海,勢如破竹。因此,要加強朗讀,以體會這種氣勢。課文解讀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孝公占據(jù)著崤山和函谷關(guān)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wèi)著,借以窺視周王室那樣的天子權(quán)勢,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和并吞四周荒遠之地的雄心。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前338年,戰(zhàn)國時秦 國的國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孫。他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富國強兵。崤函:xiohn,崤山和函谷關(guān)。崤山,在函谷關(guān)的東邊。函谷關(guān),在河南省靈寶縣。雍州:包括今陜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青海省的東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一帶地方。雍,yn。周室: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權(quán)勢,并非實指周王室。戰(zhàn)國初期,周王室已經(jīng)十分衰弱,所統(tǒng)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萬多人口。席卷天下:與下文“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義鋪排。八荒:原指八方荒遠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這一句寫秦國的地理優(yōu)勢及其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作者為什么從孝公起筆呢?因為在戰(zhàn)國初期,萬乘之國共有七個,秦居其一,實力與其余六國相等。直至孝公之初,秦與各諸侯相比,也并無優(yōu)勢。但是,秦憑借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卻有著并吞天下的巨大野心?!熬脊淌亍睂懬仄右挥?,嚴陣以待,謹防諸侯來犯。一個“窺”字,透出秦對天子之位虎視眈眈,暗中伺機而動,隨時準備猛然竄出、一統(tǒng)天下的勃勃雄心。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在那時候,有商君輔佐他,對內(nèi)建立法規(guī)制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崤山以東諸侯各國自相爭斗。商君:即商鞅,約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前338年。戰(zhàn)國時衛(wèi)人。姓公孫,名鞅。因封于商,號曰商君。先仕魏,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入秦,歷任左庶長、大良造。相秦十九年,輔助秦孝公變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主張,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zhàn),使秦國富強。孝公死,公子虔等誣陷鞅謀反,車裂死。連衡:也作“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聯(lián)合以抗秦,稱合縱;張儀與蘇秦相對,游說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稱連橫。斗諸侯:使諸侯自相爭斗。斗,使動用法?!斑B衡”一句為虛筆,張儀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本文屬賦體政論,敘史一般用概述方式,有時為了行文的需要,不一定盡如歷史事實。下文還有多處類似的情況,閱讀時請留意。)這幾句寫秦孝公為實現(xiàn)并吞天下的野心,任用商鞅,制定對內(nèi)變法圖治,富國強兵,對外“連橫以斗諸侯”的基本國策。國勢得以強盛,由“窺周室”進而開始“奪周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此,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西河:又稱河西,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qū)。秦孝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為將而擊之。商鞅遺書公子,愿與為好會而罷兵。會盟既已,商鞅虜公子而襲奪其軍。其后十年間,魏屢敗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獻于秦以和。)最后用“取西河”之地這個典型事例說明新的國策所取得的戰(zhàn)果?!肮笆帧倍诌\用了夸張的手法,說明土地來得極易,以此烘襯商鞅變法的巨大效果。開頭第一段寫秦王朝勢力的崛起。這一段在寫法上很有特色,首先題目是“過秦”,但作者在開筆對秦之“過”只字不提,卻反過來大寫秦之興盛,寫秦治國之策及其奇效。這是為什么呢?讓讀者一頭霧水,不知就里,開下文波瀾起伏之源。其次,文筆氣勢很盛,“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nèi)”、“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四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兼以夸張,筆鋒銳不可當(dāng),咄咄逼人,有欲罷不能之感。這就是寫賦的所謂“鋪張揚厲”的手法。不僅造成逼人的氣勢,而且大大強化句子的語意。古文觀止評述說:“四句只一意,而必當(dāng)疊寫之者,蓋極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辭而足也。” 作者連用幾個句子來表達同一個意思,便把秦的虎狼之心披露得淋漓盡致。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繼承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吞并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占領(lǐng)要害的郡邑。沒:通“歿”,死。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兒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兒子,昭襄王是武王的異母弟。舉:攻取。膏腴:oy,指土地肥沃。要害之郡:指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區(qū)。)這里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按四個方位分寫秦領(lǐng)土日益擴大的情形,表現(xiàn)它的勢力全方位地空前增長,而“蒙故業(yè),因遺策”則點明了秦繼續(xù)強大的根本原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諸侯各國恐慌害怕,開會結(jié)盟,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jié)盟約,互相援助,結(jié)成一個整體。愛:吝嗇,小氣。致:招致,招納。合從:與秦“連橫”之策相對,是聯(lián)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從,通“縱”。與:幫助、援助。)這幾句寫面對秦國日益強大的形勢,六國采用的“弱秦”舉措,招攬人才,合縱締交。“恐懼”反襯了秦之強大,咄咄逼人?!安粣壅淦髦貙毞署堉亍保鶉胤饪骨貙⑾?,說明決心之大。當(dāng)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明見識,有智謀,心地忠誠而講求信義,待人寬厚,愛惜人才,對賢能之士很敬重,他們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衡之策,把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的部隊兼并起來結(jié)成聯(lián)軍。四君:指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魏信陵君魏無忌。他們都是當(dāng)時僅次于國君的當(dāng)政者,皆以招攬賓客著稱。約,結(jié)。離,使離散。兼,兼并、統(tǒng)一。)諸侯各國不僅制定了對付秦國的策略,而且有著堅定地執(zhí)行這些策略的國家重臣。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11)、樂毅(12)之徒通其意,吳起(13)、孫臏(14)、帶佗(15)、倪良、王廖(16)、田忌(17)、廉頗、趙奢(18)之倫制(19)其兵。(在這時,六國人才濟濟,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為他們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為他們統(tǒng)率軍隊。寧越:趙人。徐尚:宋人。蘇秦:洛陽人,是當(dāng)時的“合從長”。杜赫:周人。齊明:東周臣。周最:東周君兒子。陳軫:楚人。召滑:楚臣;召,sho。樓緩:魏相。翟景:魏人。翟,zhi。(11)蘇厲:蘇秦的弟弟。(12)樂毅:燕將。樂,yu。(13)吳起:魏將,后入楚。(14)孫臏:齊將。(15)帶佗:楚將。(16)倪良、王廖:都是當(dāng)時的兵家。(17)田忌:齊將。(18)廉頗、趙奢:趙將。(19)制:統(tǒng)領(lǐng)、統(tǒng)帥。)以上寫六國“弱秦”舉措的落實。在外交方面,“約從離衡”,不僅合縱而且離衡;在軍事方面,“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九國之師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指揮;在人才方面,有四君子這樣英明的決策人物,更有許多杰出的運籌帷幄的謀士、口若懸河的辯士,決勝千里的將領(lǐng),可謂人才濟濟,群英薈萃。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他們曾經(jīng)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開往函谷關(guān)去攻打秦國。秦人大開關(guān)門引敵深入,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guān)。秦人沒有丟失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諸侯卻已陷入困苦不堪的境地了。這樣一來,合縱解散了,盟約潰散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叩關(guān):攻打函谷關(guān)。叩,擊。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九國,就是上文的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逡巡,qn xn,有所顧慮而徘徊或不敢前進。六國首次合縱在公元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間,蘇秦說六國合縱,任縱約長,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guān)十五年”。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六國攻秦,楚懷王任縱約長,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擊六國,六國皆引兵而歸。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lián)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據(jù)史記六國表載,并沒有“九國之師”齊出動的情況。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不盡合歷史事實,前面說過,政論敘史只是一種概述方式,跟史書記載不同。鏃:z,箭頭。)這幾句用對比夸張的方法寫九國諸侯與秦的交戰(zhàn)。九國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兵多將廣,聲威顯赫,攻勢凌厲,力量強大到極點,但是面對秦人打開的關(guān)門,“逡巡而不敢進”,尚未交鋒,“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各國只好改變策略,拆散合縱,由合力攻秦轉(zhuǎn)而“爭割地而賂秦”。作者這樣寫,好像諸侯“從散約敗”,不是秦用武力攻戰(zhàn)的結(jié)果,而是用武力恫嚇的結(jié)果,從反面襯托了秦國的強大。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秦有剩余的力量趁著各諸侯國困敝的時候來制服他們,秦追趕九國逃亡敗北的軍隊,百萬敗兵橫尸道路,血流成河,連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憑借這有利的形勢,主宰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qū)域。強的諸侯國主動表示屈服,弱的諸侯國入秦朝拜稱臣。弊:通“敝”,困敝、疲敝。北:敗北,潰敗。伏尸百萬:這說的不是一次戰(zhàn)役的死亡人數(shù)。秦擊六國殺傷人數(shù)史書皆有記載,如前293年擊韓伊闕,斬首24萬;前273年擊魏華陽軍,斬首13萬,又說15萬;前260年,破趙長平軍,殺卒45萬;其余,斬首不足十萬者略而不書。櫓:盾牌。)這是寫秦在嚇退九國之師的進攻,逼迫九國“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之后,乘勢發(fā)起強大的軍事進攻,結(jié)果九國“伏尸百萬,流血漂櫓”,一敗涂地,只好聽由秦來“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竟至“強國入朝,弱國請服”,一概俯首稱臣。作者極盡夸大之能事卻又全無言過其實之弊,造成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宏大氣勢。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待到孝文王、莊襄王依次繼位,他們統(tǒng)治的時間不長,秦國沒有什么大事。孝文王:昭襄王的兒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莊襄王:孝文王的兒子,在位三年。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shù)。)這里只用“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九個字略寫。這一段對諸侯是先揚后抑,寫諸侯合縱締交,羅致人才,共謀弱秦,極力渲染其人才之眾多,陣容之壯大,實力之雄厚,反秦攻秦聲勢之浩大,后寫其不戰(zhàn)自潰,一敗涂地,既反襯秦的勢力強盛,也為下文陳涉與九國之師的對比埋下伏筆。對秦國則是寓褒于貶,以突兀之筆極寫其擴張壯大的雄勢,既正面寫出秦的不可戰(zhàn)勝,為下段蓄勢,表明秦統(tǒng)一全國已成定局,也為后文所謂“攻守之勢異也”張本。本段承開篇“鋪張揚厲”的語言風(fēng)格,多重排比,變化其用,如鋪錦列繡,排紅疊翠,以造成繁弦急管般的熱烈氣氛。寫“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先以“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個相同的主謂結(jié)構(gòu)的句式排比,顯示“合從締交”范圍之廣。接著以“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三個相同的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的詞組排比,形容上述四君子的謀略才干,顯示“合縱締交”基礎(chǔ)之牢。再以 “杜赫之屬為之謀”,“樂毅之徒通其意”,“趙奢之倫制其兵”三個基本相同的帶有長串定語的主語以及相同謂語形式的句子,說明六國人才濟濟,群英薈萃,顯示“天下之士”合從締交,戮力攻秦的力量。在將六國抗秦的氣勢上揚至極點之后,猛然一跌,點出六國“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接著以“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伏,弱國入朝”八個結(jié)構(gòu)異同交錯的四言句,顯示秦乘勝進擊,宰割諸侯的摧枯拉朽的聲勢。排比句式使文章氣勢奔放,但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機械呆板了,因此,作者變化其用,將多種句式的排比句組合起來,整齊與參差結(jié)合,相為映照,使文章張弛有致、氣韻流轉(zhuǎn)。為了突出聲勢浩大的氣氛,作者又在集中排比之時襯以對比夸張,以“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與諸侯之“困”對比,以九國“十倍之地、百萬之眾”的強大勢力與“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慘敗對比,造成一種高屋建瓴,所向披靡的氣勢。從行文來說,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一點不喘息。文段末尾只用“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九個字一筆帶過,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叭缛送職狻保髡咴谶@里巧妙地安插一個“氣口”,為下文蓄勢??梢娨彩墙承莫氝\。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到始皇的時候,他大大地發(fā)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業(yè),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全中國,吞并東周、西周,消滅各個諸侯國,登上最尊貴的寶座來統(tǒng)治天下,用種種刑具來迫害天下百姓,威風(fēng)震懾四海。始皇:公元前259至前210年,姓蠃,名政。先后滅六國,于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中國。稱皇帝,自為始皇帝。廢周朝分封建國制度,置三十六郡;收繳天下的兵器,聚之咸陽;統(tǒng)一法度,車同軌,書同文;筑長城,治馳道。又采用丞相李斯意見,焚書坑儒。信方士說,求神仙。多次巡視全國,大修宮室,以供游觀。第五次出巡,途徑沙丘平臺,即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臺時暴病而死,在位三十六年。死后一年,即爆發(fā)陳勝吳廣農(nóng)民起義。前206年,秦王朝滅亡。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振:“振長策”的“振”,舉起;“威振四海”的“振”,通“震”,震驚。策:馬鞭子。御:駕御,統(tǒng)治。二周:在東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東周則都鞏,史稱東西二周。西周滅于秦昭王五十一年,東周滅于秦莊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時事。作者只是為了行文方便才這樣寫的。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把自己的性命交付給司法官吏審訊。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擊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南下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而統(tǒng)稱百越,也叫百粵。桂林、象郡:在現(xiàn)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一帶。俯首系頸:意思是愿意順從投降。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委命:寄托性命。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審訊。蒙恬:秦將。始皇時領(lǐng)兵30萬北逐匈奴,修筑萬里長城。藩籬:比喻邊疆上的屏障。藩,籬笆。卻:擊退。)以上寫秦消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登基稱帝?!罢耖L策而御宇內(nèi)”四句寫其攻天下的威勢,“南取百粵”、“北筑長城”寫秦疆域的廣大、國勢的強盛。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接著就廢除孝公以來歷代先王的治國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為的是使百姓變得愚蠢;毀壞著名的城邑,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把它們?nèi)夸N熔,用來鑄成十二個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先王:一般指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但本文指的當(dāng)是秦自孝公以來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長輩。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百家之言,諸子百家各學(xué)派的著作。言,言論,這里指著作。黔首:秦朝稱百姓為“黔首”。黔,qin,黑色。隳:hu,毀壞。名城:高大的城墻。銷鋒鏑:銷毀兵器。銷,熔化金屬。鋒,兵刃。鏑,d,箭頭。金人:史記秦始皇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宮中。”又傳:鑄銅人十二,各重二十四萬斤。弱:使變?nèi)跣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然后憑借華山修建城墻,據(jù)有億丈高的城墻,借用黃河做護城河,面臨不可測量的深淵,用它們作為堅固的防御工事。派遣優(yōu)秀的將領(lǐng)、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手執(zhí)強弩和鋒利的兵器守衛(wèi)著要害的地方,盤問過往的行人。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這幾個句子用了所謂“合敘”修辭格,理解時要拆分為下面的順序,“踐華為城,據(jù)億丈之城;因河為池,臨不測之淵?!臂`,與下句“因”對文同義,當(dāng)釋“憑”;課本釋“踏”,似欠妥。億丈之城,指華山。不測之淵,指黃河。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這兩個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應(yīng)當(dāng)理解為,“良將勁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處,陳利兵而誰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誰何,呵問他是誰,就是緝查盤問的意思。何,通“呵”,呵喝。另解“誰何”,即誰也不能把他奈何。)以上寫秦由攻天下轉(zhuǎn)為守天下后實施的治國之策,主要有,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實行弱民政策;重兵把守險要之處,實行暴力專制政策。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天下已經(jīng)安定,始皇心里自以為關(guān)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銅墻鐵壁,正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可以萬代相傳的帝王基業(yè)。關(guān)中:秦以函谷關(guān)為門戶,關(guān)中即指秦雍州地。金城:堅固的城池。金,比喻堅固。子孫帝王:子子孫孫稱帝稱王。帝王,名詞活用動詞。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詔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這是寫秦一廂情愿的想法。作者突出秦始皇的巨大野心,目的是為下文張目,與秦的迅速滅亡形成強烈反差。秦始皇一切辦法都想盡了。但是“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他的每一項舉措都成了秦王朝加速滅亡的禍根。這一段寫秦始皇消滅諸侯、統(tǒng)一天下、建立并強化中央集權(quán)封建帝國的整個過程。秦始皇不僅消滅了各國諸侯,而且繼續(xù)擴大版圖,創(chuàng)建了史無前例的大帝國。這意味著秦從此由攻天下轉(zhuǎn)入守天下,所以下文接著說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壓民,以“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來確?!白訉O帝王萬世之業(yè)”。在這段文字中“奮六世之余烈” 、“廢先王之道”是關(guān)鍵性的語句。前一句說明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是承繼“先王之道”的結(jié)果;后一句揭示秦始皇在奪取天下之后,放棄了由孝公開始的富國強兵的仁義之策,而改為殘酷無比的暴戾之策,這是秦迅速覆滅的緣由,為本文結(jié)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張本。這段文字與上文一樣也是極盡鋪排夸飾之能事,一方面極力鋪敘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用四個意義相同結(jié)構(gòu)相同的排比句式張大秦“威振四海”的盛勢;另一方面又用一連串的對偶句極力鋪敘秦始皇鞏固政權(quán)的一系列措施,以突顯其愚民弱民殘民的霸勢。這段文字與前文也有不同。如果說第一段寫秦的野心,第二段寫秦的勢力,那么這一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勢力,兼而有之。第二段用正反對比手法把秦與九國兩面寫,本段卻全從秦單面寫,把秦始皇的勢力和野心描繪得淋漓盡致,愈寫愈足,愈寫愈神氣。但是揚至極高處,也便跌入極深處。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自信太強,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作者雖處處敘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后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氣勢逼人。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qū)。殊俗:不同的風(fēng)俗,指邊遠的地方。)第四段以此開端,古人評說:加此二句,“十分酣恣。”“酣恣”表現(xiàn)在哪里?原來上文已將秦王朝的盛勢抬至極處,這里再向上一揚,猶如秦始皇臨死時的回光返照,秦王朝之盛全是虛假之象,盛極之時就是其滅亡之日。于是,文章頓時反跌下來,改從陳涉寫起。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11)阡陌(12)之中,率疲弊(13)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14)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15)。山東(16)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可是,陳涉不過是個以破瓦罐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物,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邊軍卒之中,從民間突然奮起發(fā)難,率領(lǐng)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zhuǎn)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dāng)旗幟,天下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似的應(yīng)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陳涉:即陳勝,字涉。公元前?至前208年,秦陽城人。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率領(lǐng)戍卒900人,在蘄縣大澤鄉(xiāng)揭竿起義,詐稱公子扶蘇、楚將項燕,時諸群縣苦秦苛法,云集響應(yīng)。既占領(lǐng)陳縣,勝乃自立為王,國號張楚。與秦將章邯戰(zhàn),兵敗還至下城父,為其御夫莊賈所害。甕牖繩樞:以破甕作窗戶,以草繩替代戶樞系門板。形容家里窮。牖,yu,窗戶。樞,sh,門扇開關(guān)的樞軸。氓隸:農(nóng)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陳涉少時為人傭耕,所以稱他為“氓隸”。氓,mn,古時指農(nóng)村居民。隸,奴隸。遷徙之徒:被征發(fā)戍邊的人。指陳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發(fā)戍守漁陽。中人:平常的人。仲尼、墨翟:孔子、墨子。翟,d。陶朱:就是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隱居于陶,即現(xiàn)在山東省定陶縣西北,自稱陶朱公。他善于經(jīng)營生計,所以后人常以“陶朱”為富人的代稱。蠡,l。猗頓:春秋時魯國人。他向陶朱公學(xué)致富之術(shù),大畜牛羊于猗氏,即現(xiàn)在山西省臨猗縣南部,積累了很多財物。猗,y。躡足:蹈,用腳踏地。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hnw,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故以“行伍”代指軍隊。(11)倔起:突然興起。倔,通“崛”。(12)阡陌,qinm, 本是田間小道,這里代指民間。(13)弊:通“敝”,困敝、疲敝。(14)揭:舉。(15)贏糧而景從:擔(dān)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贏,擔(dān)負。景,同“影”。(16)山東: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這一段寫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重點是寫陳涉起義。用低襯寫法極寫陳涉的平凡:論出身、論才能、論軍隊、論武器、論旌旗都沒有圖舉大事的條件,與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威振四?!薄ⅰ坝嗤鹩谑馑住钡氖?,形成鮮明的對比,但陳涉義旗一舉,天下響應(yīng),豪杰并起,強秦頃刻覆滅。返觀“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九國“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秦卻越來越強盛;而陳涉“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秦卻土崩瓦解。可見秦始皇“廢先王之道”,施暴政,失民心,乃亡國之舉。這就為下面的議論作了有力的鋪墊。本段同樣運用鋪排夸張的手法,例如寫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三句同寫其地位卑微,可謂潑墨如云。這是因為這些地方一辭雖能達意,卻不能“極言”,達不到強化、極化的目的。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再說,一統(tǒng)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變得弱小,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guān)的險固,還是從前那個樣子。且夫:復(fù)合虛詞,表進層,相當(dāng)“再說”、“而且”、“況且”。自若:猶自如,保持原狀。)強大的秦王朝為什么一朝覆滅?這是一個極富刺激的問題。原因可能有很多,是不是山河改了舊觀?“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地理優(yōu)勢依然存在。這就排除了第一個原因。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尊貴;鋤頭木棍并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卒并不比九國部隊更強大;至于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策略,陳涉也比不上九國的武將謀臣。耰:yu,古時的一種碎土平田用的農(nóng)具,似耙而無齒。棘:酸棗木。矜:qn,矛柄,這里指木棍。铦:xin,鋒利。鉤:短兵器,似劍而曲。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鎩:sh,長矛。謫戍:指被征發(fā)戍守邊遠地區(qū)。抗:匹敵,相當(dāng)。向時:先前。)是不是敵人過于強大,陳涉強過九國諸侯?無論地位、兵器、軍隊、用兵之道都遠不可與九國相比。這就排除了第二個原因。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可是九國諸侯條件好失敗了,陳涉條件差成功了,二者成敗大不一樣,取得的功業(yè)也完全相反。假使拿崤山以東諸國跟陳涉量一量長短大小,比一比權(quán)勢威力,那簡直有天淵之別,不可相提并論。度:du,度量。絜:xi,衡量。)山東之國與陳涉既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為什么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呢?作者在此再一次激起讀者深思。上面已經(jīng)說明,原因不在山河,原因也不在陳涉,一句話原因不在客觀,那當(dāng)然就只有從秦自身去分析了。于是,文章很自然地又轉(zhuǎn)入對秦歷史的反思。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然而秦憑借著它那塊小小的地盤,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給八州的列國諸侯安排先后序列,讓它們來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然后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chǎn),用崤山、函谷關(guān)作為宮墻;但是僅僅一個戍卒發(fā)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為秦王朝不再施行仁義之政因而使攻天下和守天下的形勢完全不同了啊。區(qū)區(qū):狹小。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故又以萬乘代指天子。乘,shn,古時車輛叫乘。春秋時甲車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序八州:給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于其他八州。朝同列: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國諸侯。秦與六國本來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諸侯。“序八州”“朝同列”都是形容秦的霸主地位。一夫作難:指陳涉起義。難,nn,起事,首事。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歷代帝王為進行宗法統(tǒng)治,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禮記王制:“天子七廟?!鄙硭廊耸郑褐盖囟篮橼w高殺死,秦王子嬰為項羽所殺。子嬰,秦始皇長子扶蘇之子。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去帝號,稱王,在位四十六日。劉邦兵至霸上,子嬰白馬素車以降,后為項羽殺。)秦攻天下“以區(qū)區(qū)之地”,而“致萬乘之勢”,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由弱而強,越來越強;秦守天下“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由盛而衰,以至于一朝覆亡,是什么使秦留下了這么一條歷史的軌跡呢?原來秦攻天下行的是“先王之道”、仁義之策,守天下“廢先王之道”,行暴政之舉,“仁義不施”因而“攻守之勢異也”。第五段分析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這一段由敘事轉(zhuǎn)為議論,是前文史實的邏輯結(jié)論。首先回應(yīng)篇首,指出秦朝勢力依舊,江山依舊,強調(diào)秦朝滅亡的原因并不在于軍力和地理優(yōu)勢的喪失。然后呼應(yīng)第二段,把陳涉與九國對比,他在地位、武器、兵力、策略等方面都遠遠不如九國,實在是不可同年而語,強調(diào)秦朝滅亡的原因并不在于陳涉有什么強大的力量。但是為什么九國與陳涉“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呢?于是轉(zhuǎn)入對秦自身的分析。秦從開始強盛到統(tǒng)一天下歷經(jīng)“百有余年”的輝煌,但陳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是什么原因呢?自然地提出“何也”的設(shè)問,逼出對秦王朝覆滅原因的論斷:“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者以遞進式的對比提出設(shè)問,最后以答問作結(jié),一語破底,點出中心論點,是全文論述的歸宿。這一段論述的邏輯力量就在于作者運用了選言推理(即排除法)的形式。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先盡其可能進行列舉。從客觀來說,無非是天災(zāi)人禍,或者山河有變,失去了原有的地理優(yōu)勢,自然條件變得對秦不利,或者是陳涉過于強大,秦?zé)o力抗拒,這兩條客觀原因排除了,于是只有從秦自身尋找主觀原因?!扒匾詤^(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秦攻天下時一步步強大而至于統(tǒng)一全國,那是因為什么?因為孝公任用商鞅,“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而后世“蒙故業(yè),因遺策”、秦始皇攻天下時也是“奮六世之余烈”,厲行“先王之道”;為什么后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那是秦始皇、秦二世守天下時“廢先王之道”。行先王仁義之道興,廢先王仁義之道亡,在因果關(guān)系的對比中自然地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特色鑒賞1以賦寫論。賈誼是西漢時期杰出的辭賦家和政論家。他的賦寫得云蒸雨降、回腸蕩氣;他的政論寫得峻拔鋒利、語警詞工。過秦論則兼及辭賦的文采輝耀、語勢騰縱和政論的見解精辟、雄辯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為別具一格的辭賦家的政論。如題為過秦,但開篇不言秦過而歷舉秦之功,盡書秦之盛,直至篇末才點出秦過之所在。正如金圣嘆所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間然而二字一轉(zhuǎn),未轉(zhuǎn)以前,重疊只是論秦如此之強,既轉(zhuǎn)以后,重疊只是論陳如此之微。最是疏奇之筆?!币黄摚瑓s以敘為主,以敘代議,是這篇文章奇妙之一。語言上也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講究鋪排渲染,例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薄ⅰ安⑼贪嘶摹钡人恼Z;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很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nèi)”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駢偶,如“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讀起來鏗鏘有聲。它的駢偶非常靈活,有時字數(shù)不完全相等,有些駢語甚至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如此變化多端,不顯單調(diào)。2對比論述。本文對比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全篇對比。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jié)構(gòu)宏偉,氣勢磅礴,論說有力。例如作者寫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軍旅,可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隨即得到天下人的響應(yīng)、支援,“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寫陳涉起事如此之易,和前文寫諸侯攻秦如彼之難,遙為映照,對比鮮明,為下文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陳涉之位和九國之君比,尊卑懸殊;陳涉武器和九國之械比,利鈍大別;陳涉之眾和九國之軍比,眾寡極異;陳涉之謀和九國之士比,智愚徑庭,陳涉和山東之國“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不可同時而語,可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就激起讀者急切追尋原因,為作者揭示答案蓄積了語勢。最后是總比,秦占地由小到大,廣有天下,勢力由弱到強,統(tǒng)制諸侯,統(tǒng)治由暫到久,長及百年。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宰割天下者反身死人手,“何也?”一個設(shè)問句逼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主旨的提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二是極化對比。將對比雙方推向極至,用夸張的手法敘事狀物,例如寫秦由興而盛的“攻勢”,將攻和被攻的雙方向兩極強化,對比之下顯得氣魄很大,且更能說明問題。秦孝公時,“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一個“窺”字,透出了秦伺機而動的野心,寫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廣人眾、位高權(quán)重的形勢。雙方力量懸殊,而“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之外大片土地,只是“拱手”便得,極言取之甚易,如反掌之勞,似吹灰之力。這反而突顯了秦的兵力雄厚?;菸耐酢⑽渫?、昭襄王時,“九國之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guān)而攻秦”,兵多將廣,聲威顯赫,攻勢凌厲,結(jié)果“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秦不費一刀一箭,就叫山東六國“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始皇時,“卻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所有這些,都是采取將雙方“極化”的辦法,反襯而說明問題。一般的夸張,通常是“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就事物的某一屬性予以夸大。而賈誼寫秦攻之易,卻先將雙方極化,再將攻取極化,則文詞便壯采飛揚,足可披瞽駭聾?!皦言~可得喻其真”,像“拱手而取”、“無亡矢遺鏃之費”,“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反而有助于文義的鮮明顯豁。問題探究有兩個問題提出來探討:一是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二是學(xué)習(xí)本文有什么現(xiàn)實的意義。第一個問題:關(guān)于本文主旨,爭論的焦點在對文章最后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理解。傳統(tǒng)的解釋是;秦始皇仁義不施因而使秦攻天下與守天下的形勢發(fā)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也就是說,秦攻天下時行仁政,因而“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但秦在統(tǒng)一天下,“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之后,不施仁政,因而“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頃刻覆亡。但是,有人不同意,認為這樣理解,把仁義決定攻天下和守天下,夸大了仁義的作用?!叭柿x不施”只是針對守天下,并不包括攻天下。攻和守面臨兩種不同的形勢,方略也就不同。過秦論共有三篇,理解過秦論上篇的中心論點,必須結(jié)合中篇和下篇的有關(guān)論述,因三篇是一個整體,觀點一致,只是有所側(cè)重。中篇有語:“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敝衅攸c分析:天下百姓歸順于秦,始皇和二世不施仁義,而是施行嚴刑峻法,導(dǎo)致秦的滅亡,從而得出“牧民之道,務(wù)在安之”的結(jié)論。而下篇則指出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自身,是因“本未并失,故不能長”。由此可見“攻天下”當(dāng)以詐力和武力為主,而“守天下”則必須實行仁義。秦所以亡是用攻天下的辦法守天下。教師教學(xué)用書采用了這一說法:“作者所謂攻守之勢異,指的是秦要統(tǒng)一全國,自然要對山東諸侯采取攻勢,逐步消滅它們;而在統(tǒng)一全國之后要防止人民顛覆它的政權(quán),這就轉(zhuǎn)入守勢了。處于攻勢尚詐力,處于守勢貴順權(quán)。順權(quán),就是施行仁義以收攏民心。秦滅六國后依舊殘酷地壓迫人民,不施仁義,故而迅速滅亡。這是賈誼的基本觀點。要講清這一點,就必須以史實為據(jù),說明秦的興亡過程。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tǒng)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卬而襲破其軍的結(jié)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東諸侯曾多次合縱抗秦,皆被張儀等人的連衡術(shù)所破,韓、魏、楚三國多次獻地于秦,秦土日廣,這是秦的詐力策略的勝利,作者把所有這些史實都集中到九國之師攻秦失敗一事上來加以表現(xiàn)。說到秦統(tǒng)一全國后,則著重揭露秦始皇壓迫人民的政策這其實是“詐力”策略的繼續(xù)。這個事實充分說明:秦在轉(zhuǎn)入守勢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它的覆滅是不可避免的?!睂ι鲜鰞煞N說法,你有什么看法呢?我們在本書中采用了傳統(tǒng)的說法,你認為有沒有道理?第二個問題:史記記載過項羽這么一則故事?!绊椉贂r,學(xué)書不成,去,學(xué)劍,又不成。”于是他的叔父項梁怒之?!凹唬簳阋杂浢斩眩粍σ蝗藬?,不足學(xué);學(xué)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竟學(xué)?!表椓涸僖才幻靼祝椨鹁烤乖撟x什么書呢?后來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項梁與項羽一起前往觀看。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庇纱丝梢?,項羽真正想讀的書乃是帝王之術(shù)。不知是項梁不懂這門學(xué)問呢,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最終也未見項梁授項羽以帝王之術(shù)。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后來項羽到手的天下竟被劉邦奪了過去,留下一段歷史的最大遺憾。所謂帝王之術(shù),其實并不神秘,就是人們常說的治國安邦的學(xué)問,用現(xiàn)代的話來講,就是管理學(xué)。從大的方面講,是管理一個國家、一個?。粡男〉姆矫嬷v,是管理一個縣、一個鄉(xiāng)、一個企業(yè)。這門學(xué)問可不能不學(xué),它關(guān)系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單位的興衰榮枯。怎么學(xué)?學(xué)史論,學(xué)史書,是一條捷徑。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充分說明學(xué)習(xí)歷史學(xué)習(xí)史論的重要性。賈誼的過秦論是一篇杰出的史論,你讀了之后,從中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深刻教益呢?請談?wù)勛约旱南敕?。探究思路:第一個問題:教師教學(xué)用書的這個說法,優(yōu)點是把過秦論三篇作為一個整體來讀。但是,它沒有注意到:第一,三篇各有側(cè)重,上篇側(cè)重始皇的過錯,中篇側(cè)重二世的過錯,下篇側(cè)重三世的過錯;第二,秦攻天下之時也有守“天下”的問題,攻諸侯固然用“詐”,但是守秦地也用“詐”?如是,對商鞅“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怎么解釋?第三,說過秦論(上)敘史時處處扣住“尚詐力”,也很牽強,作者陳述的那些史料來自文外,從文章本身看不出來,這種分析的方法有違“探本求源、披文入情”的原則。本書采用傳統(tǒng)的解釋,在文中的依據(jù)是:孝公制定了強秦之策:“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孝公沒后,“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到了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因而“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很快“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統(tǒng)一全國。但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全國后,“廢先王之道”,于是秦由興盛很快地走向滅亡。由此看來,作者的思路很清晰,他旨在說明,秦行孝公之道(即文中提到的“先王之道”)則興,廢孝公之道則亡。這里的關(guān)鍵是,孝公之道算不算“仁義”之道。徐應(yīng)佩先生等引司馬遷的評議,認為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是仁義之舉。他們在峻拔鋒利,語警詞工談賈誼的過秦論一文中說:“作者寫秦氣銳勢盛,是為了說明這是施仁義的結(jié)果??墒琴Z誼只將施仁布義隱嵌于字里行間,反而鋪張揚厲地大寫追亡逐北、席卷天下的聲勢,待到文末點題后,回顧前文一一審視細察,始覺作者原來處處設(shè)伏,密而不漏。作者于第一段就帶出了秦能輕取易攻的原因: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由于采取了商鞅的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對內(nèi)、對外政策,司馬遷也認為這屬仁義之舉。他說:地形險阻,所以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為治也。猶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之法為枝葉,豈不然哉!作者敘秦的每一階段,都緊扣住這點。本文題旨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而于前文卻明寫、詳寫攻守之勢,暗寫、略寫仁義之施,氣蘊于內(nèi),象呈于外,使人首先從氣勢磅礴的文辭上得到感染,直到最后才將內(nèi)蘊的含義加以挑明,讀者撥除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