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阿爾巴尼亞構造演化及其含油氣系統(tǒng)研究_第1頁
外阿爾巴尼亞構造演化及其含油氣系統(tǒng)研究_第2頁
外阿爾巴尼亞構造演化及其含油氣系統(tǒng)研究_第3頁
外阿爾巴尼亞構造演化及其含油氣系統(tǒng)研究_第4頁
外阿爾巴尼亞構造演化及其含油氣系統(tǒng)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外阿爾巴尼亞構造演化和含油氣系統(tǒng)研究作者Franc¸ois Roure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Rueil-Malmaison, FranceKristaq Mushka Oil and Gas Institute, Fieri, Albania Ilia FiliOil and Gas Institute, Fieri, Albania Jean-Paul Cadet University Pierre and Marie Curie, Paris, FranceMichel Bonneau University Pier

2、re and Marie Curie, Paris, France摘要:阿爾巴尼亞外部的巖石地層層位記錄一個長期的地球動力學演變。它開始由許多傾斜斷層板塊所組成的早侏羅系時期的裂隙邊緣,碳酸鹽巖平臺,海相的盆地(Posidonia片巖)以及彎曲的古陸組成。其中一部分存在于晚第三紀,復雜的中生代古地理解釋了在構造系統(tǒng)中有脫頂褶皺的水平向和橫向分布變化的原因。因為烴源巖由于掩埋歷史和遷移途徑不同所引起的差異造成石油有很多種類。這些差異記錄了運動發(fā)生的時間,油氣的產生、運聚,更確切的說這就是阿爾巴尼亞油氣系統(tǒng)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已重建了在運動學和熱演化上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區(qū)域斷面,即亞得里亞海凹陷和克

3、魯亞的相交地區(qū),以及愛奧尼亞盆地,它們分別位于阿爾巴尼亞的北部和南部。引言在地質上,阿爾巴尼亞顯示為一個典型的前陸褶皺沖斷帶,包括一個在西部彎曲的陸地區(qū)域(亞得里亞海凹陷及近海),前緣的猛推和山麓的結構涉及到中生代一連串的前特提斯被動陸緣(克魯亞和krasta在北部,倒轉在愛奧尼亞盆地的南部),也作為一個蛇綠巖縫合,在腹地保存完好(米爾迪塔地塊(蛇綠巖),圖1 )。阿爾巴尼亞也構成了一個油氣省,在背馱式盆地里帶有油氣中提取的上第三系砂巖儲層(Patos地區(qū))以及在愛奧尼亞巖石中從上白堊紀到第三紀的碳酸鹽巖。(i.e., the Balshi and Delvina fields, Figure

4、 1) (Albpetrol, 1993; Curi, 1993; Sedjini et al., 1994; Diamanti et al., 1995; Shteto et al.,1995;Valbona et al.,1995)。此外,生物氣是產生于上新世的一系列有關地槽中的(Peri-Adriatic 凹陷)。阿爾巴尼亞是研究山區(qū)含油氣系統(tǒng)的一個關鍵區(qū)域,那里的構造活動直到現(xiàn)在都保持活躍。(Sorel et al., 1992; Tagari,1993; Muc¸o, 1994, 1998; Roure, 1999). 連同亞平寧山和羅馬尼亞喀爾巴阡山,外阿爾巴尼亞構成了歐

5、洲地槽盆地中同造山期系列保存最好的之一(Caseroet al., 1991; Roure and Sassi,1995)。由于這些不尋常的條件可能制約運動變形和追蹤這些埋藏的由熱量引起的潛在變化的烴源巖及其儲存。1.外阿爾巴尼亞的地質背景阿爾巴尼亞山麓在向西推動過程中已經超過亞得里亞海前陸,以致形成了一個廣闊的環(huán)地中海特提斯海沖斷帶,在北部的Dinarides(前南斯拉夫)和南部的Hellenides(希臘)之間,其腹地(也就是說,米爾迪塔蛇綠巖和以盆地為單位的krastacukali區(qū),這是希臘同時代的pindos區(qū))顯示了一種簡單的線性幾何。不過,外阿爾巴尼亞山也是被這一重要改變所切割的

6、地區(qū)(圖1)。1.1主要的古地理和結構單元外阿爾巴尼亞的北面部分包括兩個截然不同的區(qū)域(圖1和2,表1):(1)西部的Peri-Adriatic凹陷,它上面只裸露有晚第三紀的磨拉石;(2)克魯亞地區(qū)或平臺,其推力背斜中包括中生代的碳酸鹽巖。 外阿爾巴尼亞的南面幾乎全部是由中生代至第三紀的愛奧尼亞地區(qū)的盆地單元組成,其基巖下部與三疊系時期內形成的蒸發(fā)巖系列相分離(圖1和2)。只有巖石正面結構的裸露面是沿著Adriatic海的,它組成了Sazani或者Pre-Apulian地區(qū)的白堊紀碳酸鹽巖,向西擴大并且穿過大海直接與意大利Apulian平臺上原生的土層相聯(lián)系。(表1) (Nikolaou, 1

7、986; Paulucci et al.,1988; Flores et al., 1991; Veizaj and Frashe¨ri, 1995。1.1.1Kruja地區(qū)白堊系碳酸鹽巖巖層在Kruja地區(qū)成疊復式,其中一部分可以通過鉆井確定,也有一部分在Makareshi和Daiti背斜的表面裸露(圖1、3、4)。露頭和地震剖面都表明,這些結構已沿前白堊紀底層的Aptian頁巖或者推測好的早白堊紀石膏界限脫離,這是從南斯拉夫的巖層鉆井數(shù)據(jù)中推導出來的,因為還從來沒有從侏羅系或者三疊系的地層遇到這么淺薄的構造單元。Kruja的白堊系和古-始新世顯示為淺水相,伴隨常見的裂隙,以及證據(jù)

8、的再現(xiàn)和磨損、眾多相互間隔的鐵鋁氧石(Heba, 1997) (圖2; 表1)。圖1 外阿爾巴亞的構造綱要圖漸新世海侵系列深水濁積巖組成的(復理石),他們證明,在古時候逐步彎曲的亞得里亞海陸在阿爾巴尼亞地槽區(qū)參與古地理的形成。Tortonian到上新世巖層的部分推遲變形,不過它們存在于背馱式盆地中,這表明,它正在進行變形。外阿爾巴尼亞的后期推力與晚第三紀的沉積系列是同時期的。1.1.2Peri-Adriatic凹陷Peri-Adriatic凹陷的特點是有厚的陸源synflexural (漸新世復理石)和synkinematic (晚第三紀磨拉石)系列,這是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其早中生代的碳酸

9、鹽巖,新生代含硅碎屑狀巖石的一系列地震剖面總厚度經常超過7公里。雖然鉆井從未到達過早漸新世的底層,假設某種類型的盆地,可能類似于愛奧尼亞向南更遠的盆地或者在西面的亞得里亞海近岸( finetti等人,1989年; frashe 等人,1996年)。然而,不像愛奧尼亞盆地,在Peri-Adriatic凹陷下面不曾發(fā)現(xiàn)中三疊紀的脫頂構造。這可能解釋為由于amajor古地理變化的發(fā)生導致在Vlora-Elbasan附近轉移區(qū)一個基底斷裂限制了西北的三疊紀蒸發(fā)巖的范圍(圖3)1.1.3Ionian盆地 圖2 Peri-Adriatic凹陷和Ionian盆地的巖石層序Ionian盆地的位于Vlora-E

10、lbasan轉移區(qū)的南部,并在擴大整個希臘進入Epirus的邊界,其地層和構造演化已被廣泛的記錄(IGRS and IFP, 1966; guzzetta ,1982年; karakitsios等人,1988年; underhill ,1989年; Waters,1994年)。在阿爾巴尼亞,愛奧尼亞盆地是細分分為三個主要地層單位的,由西向東依次列出(圖1):Cika-Tragjasi帶;Kurveleshi-Ftera-Mali Gjere單元;Berati帶。不像在其他古地理和結構域,在愛奧尼亞盆地,三疊紀蒸發(fā)巖構成的主要脫頂構造,雖然toarcian的Posidonia片巖和漸新世復理石有

11、可能提供次要的去耦界限。舉例來說,馬里Gjere單元的脫頂構造基底位于三疊紀蒸發(fā)巖的北部,而三疊紀巖層暴露于推力的前面,但是它是在Posidonia片巖的更南面發(fā)現(xiàn)的,那里的早侏羅系是直接壓在下部的漸新世復理石系列上面(圖1和2)(roure等人,1995年)。三疊紀的鹽構成龐大的底辟構造,其中大多是連根拔起的,被動的馱于第三紀之上(高山)(Monopolis and Bruneton, 1982; underhill ,1989年; bakiaj等人,1990年; berberi等人,1990年; velaj和xhuli ,1995年; velaj等人,1999年)。依Epirus的現(xiàn)狀看,

12、阿爾巴尼亞的Ionian盆地在早侏羅紀的范圍內以巖層厚度和內部相變化為最大,其概述了前傾斜板塊(白云石或者在巖層頂部演化中的碳酸鹽巖)過去的活動(danelian等人,1986年; karakitsios等人,1988年; dommergues等人,2000年)。兩種intra-Dogger和石英質白堊土有一個廣闊的區(qū)域范圍,此外,還有兩個白堊紀的磷酸鹽巖區(qū)域(Turonian和下森諾世統(tǒng))可以肉眼看見,多虧了這些茂密的植被。中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系列顯示相當?shù)暮穸?,它組成了的postrift序列的部分基礎。地質記錄的片段解釋了是由于Ionian盆地熱量下降造成的(表1)。碳酸鹽濁積巖的驟降在晚

13、白堊世的古地層是比較常見的,而有細密紋理的上層灰?guī)r(亞平寧頁巖)構成了始新世的大部分地層。表1 地層及構造活動簡表1.2同造山系列及其變形過程同造山沉積物漸漸的向西發(fā)展。第一層的復理石形成在的晚白堊世-始新世地層東面(krasta區(qū)),但在克魯亞區(qū)和愛奧尼亞海盆地沒有以上的漸新世地層。甚至更晚的synflexural沉積物也存在于(Peri-Adriatic凹陷和Sazani地區(qū))晚第三紀的地層中(sorel等人,1992年; muftari等人,1995年)。這個轉變的發(fā)展也可以在巖體的前沿觀察到。不過,Ionian地區(qū)大部分的變形和Kruja背斜上巖體的應力可能普遍地與一個連續(xù)統(tǒng)一的變形相

14、聯(lián)系,它從晚漸新世到上新世-第四紀一直延續(xù),當?shù)氐木植坎徽嫌涗浽谠摰貙拥谋绸W式盆地逐步傾斜,表明同運動系列與同時代的主動變形是一致的(tagari,1993年)。1.3構造樣式盡管目前外阿爾巴尼亞的外形和地貌主要產生于晚第三紀的造山運動,許多外延的特征從前特提斯海前陸繼承而來,它在地域上呈整體的紋理結構。在delvina區(qū)尤其如此,那里獨有的馬里Gjere單元推力使侏羅紀時期的正斷層呈直立狀。于是導致在礦物巖石里面形成了一個突出的地壘地塹,不幸的是,這些早期的構造特征在地震剖面是非常難以追查到的,因為它們在我們的數(shù)據(jù)模型里面沒有被考慮到。1.3.1潛在的脫頂構造面五個脫頂構造面在外阿爾巴尼亞

15、區(qū)域性的顯露,這解釋了這里地形為什么呈薄狀伸縮樣式,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Epirus和外阿爾巴尼亞的亞得里亞海陸巖石都被觀察到呈順時針旋轉 (Waters,1994年;斯佩蘭扎等人,1995年)。圖3 Vlora-Elbasan轉換帶形成過程它們包括:1) 三疊紀蒸發(fā)巖,它組成了Ionian盆地的主要脫頂構造面(Roure et al., 1995; Velaj et al., 1999).它們的界限零星分散的顯露于Ionian盆地的前推線上,而且也已經在Dumre結構上留下鑿孔(velaj等人,1999年);2) Toarcian Posidonia片巖,它現(xiàn)在在Ionian盆地組成了一個次要

16、的脫頂結構面(即,在該國南部部分的馬里gjere單元; roure等人,1995年);3) Aptian-Albian頁巖,它出露于很多Ionian的構造之中,例如Kremenara背斜,解釋了當?shù)仄婀值牡孛蔡卣骱驮隈R里gjere單元下盤的發(fā)展趨勢(圖1)( roure等人,1995年);4) 推測Kruja地區(qū)的白堊世蒸發(fā)巖,它沒有裸露于表面也沒有深埋于地下,但是它能夠解釋在Tirana地震剖面圖像中的分離界限(圖4);5) 漸新世復理石和含泥質夾層的晚第三紀磨拉石,它們在Peri-Adriatic凹陷構成了主要的分離界面,這些新生代的脫頂構造界面在地震剖面圖像中顯示了,且在Kruja地區(qū)西

17、部的地面沿著Peri-Adriatic區(qū)域的回推力線合并了(圖3,4,5,6);Speranza等人提出盡管阿爾巴尼亞板塊已經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了20°甚至30°之多(1995),但是這可能只適用于Ionian外來體,它們日益縮短距離,而且第一次向西南的三疊紀蒸發(fā)巖運動,通過整個Elbasan轉移區(qū)(圖3),然后達到更遠的Epirus南部(Waters, 1994)。1.3.2Triangle地區(qū)上新世-第四紀時期,一個大區(qū)域的三角洲在Kruja前面形成,于是這也解釋Serravalian-Messinian不整合基底垂直相互抵消的原因(圖6)(janopull等人,1995

18、年)。繼續(xù)深入的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結構與Kruja地區(qū)東部的主要地層和Peri-Adriatic海域之間的轉變相有關系。在白堊世時期脫頂構造在以前的古地理邊界附近突然被中斷了。在上新世-第四紀重新激活的推力系統(tǒng)中,脆性中生代碳酸鹽巖的克魯亞區(qū)作為一種積極的因素誘使含硅質的巖石逐步楔入充填到Peri-Adriatic凹陷中。1.3.3Vlora-Elbasan變化區(qū)在這個地區(qū),可以在區(qū)域地質圖和衛(wèi)星圖像上充分表現(xiàn)(andmining工業(yè)研究所,1967年; Roure等人,1995)它位于上述一個主要的古地理邊界,在南方,Ionian盆地的地層單元中碳酸鹽巖與三疊紀的蒸發(fā)巖是完全分離的.在北方,相比

19、之下,基底脫頂構造面是在漸新世復理石里面的。在那里,Peri-Adriatic凹陷的中生代系列仍然靠近當?shù)厣傻牡貙又?,其實只有晚第三紀系列是從外地侵入這部分地帶的。通過美國的地球資源衛(wèi)星圖片可以明顯的看見這里的輪廓特征,這可能與更深的地下結構有關,而且它僅涉及到三疊系鹽巖側向上的消失。在Vlora-Elbasan變化區(qū)的兩側,中生代的一系列都顯視相同的層狀地震模式,這可能歸因于盆地單元使Peri-Adriatic凹陷和Ionian盆地成為以前單一盆地域的一部分。兩個主要的擠入構造,即dumre和peshkopie結構(圖1)沿著輪廓伸展,并且可能已經目前深埋基底斷裂所激發(fā)。這樣的地下結構也解

20、釋了為什么中地殼的地震活動記錄吻合于表面地貌趨勢(Muc, 1994, 1998)。2.地球物理、地質資料、該結構板塊的組成、向前運動和造型2.1地下數(shù)據(jù)(鉆井和地震)和兩個模型橫斷面的選擇最終,我們選定的兩個區(qū)域斷面,一條是穿過Peri-Adriatic區(qū)域,另外一條是穿過Ionian盆地。其中的地震記錄是持續(xù)和高質量的,而且有合理數(shù)量的校準(圖1、4、5)。1) 北段斷面穿過Peri-Adriatic地區(qū),從Adriatic海一直到Daiti斷層,即是Kruja地區(qū)的第一個露頭;2) 南段斷面穿過Ionian盆地的北面一部分,從西方的vlora海灣到Berati鎮(zhèn)的西部。2.2校準及深度地

21、震剖面的轉換校準井對于查明新近紀系列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地下burdigalian tortonian階不整合的延伸部分已被Ionian山前部隨后的再生作用推力極大的分割了(圖5)。這就是現(xiàn)在的Kruja地區(qū)向西延伸的碳酸鹽巖,這就解釋了向西發(fā)展的漸新世復理石涉及類似結構出現(xiàn)的原因(圖4)。間隔速度可以換算成深度,該地震剖面速度的范圍在上新世-晚第三紀和第四紀系列分別為從2.5公里/秒至3.5公里/秒,直到在中生代碳酸鹽巖達到6公里/秒。2.3剖面平衡這兩個結構性的部分使用locace軟件、同一條線長度平衡和永恒厚度假說已經被恢復了,眾多的反復不可避免的改善了目前展開形狀之間的一致性,尤其是北

22、部橫斷面,其中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存在于古地理中俯沖斷層單位的親緣關系。在最后的解釋中,我們最有力的證據(jù)是假說的目前仍保存在該原生地層下方的一個中生代灰白域Kruja外來復式地層(圖4)。不過,厚沉積層在Kruja復式地層的發(fā)現(xiàn)也可以充分證明代替的解釋的合理性,舉例來說,能夠承擔橫向增厚的漸新世復理石系列,Peri-Adriatic區(qū)域內更廣泛的俯沖斷層(假設為Ionian盆地),或在該盆地下盤內復式發(fā)展的碳酸鹽巖序列。2.4使用thrustpack軟件建立向前運動的模型一旦這兩個結構部分在原地恢復,他們所形成的初步幾何構型,隨后在推力運動學建模中被用作初步范本,這些初步的部分提供必要的厚度值去模

23、擬前中生代至始新世被動邊緣系列,他們在掩埋于漸新世下方和晚第三紀synkinematic 系列中之前,還給未來推力提供了空間。在第二個部分中,兩個基底斷層也扮演著控制三疊紀鹽巖盆地橫向范圍的角色,在北部橫切面(圖6)可見Kruja巖層基底有一個斷層,這解釋了在東面的中白堊紀脫頂構造和Peri-Adriatic凹陷下面明顯的漸新世脫頂構造之間的橫向連續(xù)性。(2)在Vlora-Elbasan轉移區(qū)的南面斷面(圖7)找到了一個靠近表面的斷層,在中生代系列中觀察到它適應了地層逐漸向東南面增厚的現(xiàn)象。以下的地層間隔已經用來定義塞推模型的連續(xù)進化階段(另見表1)1) 階段0(由70至30百萬年,晚白堊世到

24、始新世):被動陸緣結束后,Kruja地區(qū)出現(xiàn)鐵鋁氧石,但愛奧尼亞海盆地上層仍然是碳酸鹽巖。2) 第1階段(從30至20百萬年,漸新世):陸地與沉積的漸新世復理石柔性展開。3) 第2階段(從20至15馬,最新的漸新世到早期中新世):第一變形事件發(fā)生了,其次是一個漸進發(fā)展的不整合在該波爾多階基底的背馱式盆地上出現(xiàn)。4) 第3階段(從15至10百萬年,中中新世):陸地重新沉降在Peri-Adriatic凹陷里,與上升的不整合在基底的背馱式盆地中發(fā)展。5) 第4階段(從10到5百萬年,晚中新世):陸地經歷了持續(xù)的彎曲沉降,和上升的不整合在腹地一起發(fā)展。6) 第5階段(從五百萬年到目前,上新世-第四紀)

25、:陸地經歷了持續(xù)的抗彎沉陷,歷經了回推力及附近前緣的一連串逆沖前推力出現(xiàn)的作用和腹地的巖溶作用。7)圖4 盆地北部的東西向地震剖面圖5 盆地南部的東西向剖面 增量變形被應用到沿每個橫斷面確定各種應力斷層,與同時代的切向力沉積活化作用, 侵蝕和彎曲,去解釋為什么能在地震剖面和野外結構部分觀察到形狀和不整合面(圖4至7)。使用一個試驗錯誤的程序,它可能取得一個切實可行的運動模型,由此產生的幾何結構合理地類似現(xiàn)代的地震圖像,因此能代表被掩埋于地下的烴源巖和儲層的間隔時間(圖8到9)。然而,由于缺乏數(shù)據(jù)支持,我們不能預測地下變形的情況,我們也沒有去嘗試去發(fā)明往預測地下情況發(fā)展的捷徑,盡管這有可能反演恢

26、復出傾斜板塊以前的情況。然而,這種復雜的結構在delvina附近南部更容易被看到。在前面馬里gjere單元中(roure等人,1995年; dommergues 等人,2000年),這意味著我們結構部分的簡單,只有部分代表區(qū)域構造的樣式(即,他們不考慮到早侏羅紀系列內部可能發(fā)生的橫向厚度變化)。3.熱地球化學數(shù)據(jù)和干酪根成熟度的建模3.1潛在的烴源巖的分布情況和特點無論是在Kruja地區(qū)異地單元還是在Ionian盆地,在裂隙和次生邊緣明顯的可以發(fā)現(xiàn)大量豐富有機質的存在。3.1.1三疊系烴源巖正如Peri-Adriatic區(qū)域(即,在南阿爾卑斯山,亞平寧山,和西西里島)的其他部分一樣,最古老的潛

27、在烴源巖是位于上三疊紀和下三疊系地層之間的(例如,瀝青、白云石; brosse等人, 1990年; koster等人,1987年)。上三疊統(tǒng)的瀝青在sazani - 1井被鉆探到(sazani或前apulian區(qū);圖1和表1)。此外,15米厚的瀝青裸露在Ionian盆地的Cika單元之上。在這些上三疊統(tǒng)地層中, TOC的值高達5,R0的值在0.7到0.9之間,表明有豐富的、成熟的烴源巖存在。在更多的內部單元中,即是,在krasta - cukali區(qū),上三疊統(tǒng)粘土顯示TOC的值在1.5范圍內。圖6 Locace軟件做出的盆地北部的平衡剖面3.1.2侏羅系烴源巖至少有四個有機質豐富的地層在愛奧尼

28、亞侏羅系系列被發(fā)現(xiàn),有機豐富的碳酸鹽巖出現(xiàn)在Cika和kurveleshi單元三疊紀系列中(愛奧尼亞區(qū)),TOC的值在15和24之間,但他們被尚未鉆探到。去解釋一個有效的烴源巖區(qū)間的話這些厚度可能太薄了(只有數(shù)厘米厚),在露頭表面的鏡質體反射率值(反滲透)在0.55和0.65之間,這表明它開始處于石油窗口期了。該toarcian的Posidonia片巖是暴露在 在愛奧尼亞盆地馬里gjere單元,它顯示了TOC的值為5和反滲透的值為0.55,表明烴源巖在地表條件下仍然是不成熟的。也就是Epirus( danelian等人, 1986年; danelian和博丹, 1990年;博丹等人, 1988

29、年,1989年,1990年; jenkyns,1988年; 博丹和lachkar,1990年; karakitsios,1995年; karakitsios和rigakis, 1996年; rigakis和karakitsios,1998年),這些toarcian地層可以在當?shù)爻^300米的厚度,它們構成愛奧尼亞盆地產烴源巖做多的地區(qū)(palacas等人,1985年; karakitsios等人,1988年)。低鹽瀝青也被發(fā)現(xiàn),在愛奧尼亞盆地的dogger和kurveleshi單元,地表露頭和水井中TOC的值為5.25,表面上反滲透的值觀在0.52和0.57之間。豐富的有機質也可能在上侏羅統(tǒng)系

30、列被發(fā)現(xiàn),其表面TOC的值為1.5,反滲透的值為0.51。Peri-Adriatic凹陷地層的漸新世至晚第三紀的抗彎序列沒有影響到同時代下方的早侏羅統(tǒng)烴源巖表面值的變化,所以保存的很低。這表明了,愛奧尼亞結構就在山麓的演變時就開始增加背斜數(shù)量作為自己的發(fā)展,最可能發(fā)生在晚漸新世之前或期間,這也是在說當時的侵蝕時以當?shù)叵路皆缙谥行率啦徽媳绸W式盆地為基礎的。3.1.3白堊系烴源巖在整個白堊紀時期,Peri-Adriatic地區(qū)基本都是靜海相的,覆蓋了同時發(fā)生的間隔地層(Van Graas等人, 1981, 1983;Schlanger等人, 1987; Jenkyns, 1991; Moldow

31、an等人,1992; Jerinic等人, 1994)。因此,在愛奧尼亞盆地kurveleshi單元中,瀝青質頁巖和碳酸鹽巖在早白堊世和晚白堊世地層之間的邊界被發(fā)現(xiàn),在kurveleshi單元記錄到的TOC值高達26,反滲透的值在0.48和0.53之間,而在克魯亞區(qū),TOC的值觀勉強達到4,R0值均低于0.5。在krasta - cukali區(qū)更多的內部單元中,當白堊紀頁巖不完全氧化時,TOC值可以達到1.5。3.1.4新生代烴源巖除了少數(shù)煤層外,有機質在Peri-Adriatic凹陷的新生代陸源系列中是相當分散的(低TOC值,平均0.3),并在地面上顯示A型三期干酪根。這一系列大多仍然是不成

32、熟的(反滲透在0.3和0.5之間),被認為是只是生成良好的生物氣(valbona等人,1995年)。3.2井底溫度和目前的地溫梯度在外阿爾巴尼亞,地溫梯度非常低的,至少在5公里以下的地球表面是這樣的,而且是可以測量得到的(frashe等人,1995年)。平均值是208度/公里,而目前愛奧尼亞盆地的地溫梯度是在108度 /公里以內的。雖然在愛奧尼亞海盆地的地溫梯度比遭受侵蝕的漸新世復理石更接近那些目前被觀察的Peri-Adriatic凹陷的地溫梯度。這些非常低的值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這些快速沉積的晚第三紀和上新世-第四紀地層在Peri-Adriatic凹陷建立了一個覆蓋效果。因此,壓實沉積物的熱

33、量緩慢下降轉移,并在深層和地球表面之間構成一個有效的屏障。強烈的巖溶作用和壓實的愛奧尼亞海碳酸鹽巖 誘導大氣水的主要流向,這導致在地球表面五公里以下的溫度急劇冷卻。這種情況下,在接近流體的導管地方有負地溫梯度出現(xiàn)時就不足為奇了,例如斷層和活含水層。圖7 Locace軟件做出的盆地南部的平衡剖面3.3有機質成熟率(Tmax and Ro)在上三疊統(tǒng)一系列的cika單元中 ro的值在0.7和0.9之間,從而表明這是一個成熟的烴源巖。因為他們與表面的樣本有關,這些值證明,三疊紀系列是一個早期成熟的系列,最終達到了石油窗口期,并開始在長期來推力前排除碳氫化合物(從沉積掩埋中觀察到成熟率確切的結果,最大

34、的沉積厚度在之前可能被記錄下來了,晚漸新世至aquitanian時期的造山事件,就是在沉積較低層的漸新世彎曲復理石中發(fā)生的)。liassic統(tǒng)碳酸鹽巖,toarcian Posidonia片巖,其他中生代系列在在Ionian盆地和Kruja區(qū)地表也有采樣露頭。然而,所有這些樣本顯示R0值都低于0.55,因此巖石是不成熟的( roure等人,1995年)。然而,這些化石成熟的狀況僅僅反映了壓縮的開始時所達到的成熟程度(前aquitanian階段)。相比之下,同一來源的Subthrust區(qū)域巖石很可能已達到本地石油窗口期,即在其后的晚第三紀(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紀)掩埋構造的時期。Peri-Adr

35、iatic凹陷中中生代烴源巖仍被深深的被掩埋,并且連接到原生的陸地上。因此,他們的成熟率在晚第三紀沉積和掩埋構造中不斷增加,上第三系系列厚度超過5公里,這解釋了地槽盆地的填實情況。Peri-Adriatic凹陷第三紀磨拉石上收集的樣品顯示在兩個露頭和勘探井中r0值介于0.3到0.5之間(目前的深度在2到3公里內);因此它們仍然是不成熟的,然而,由于被地層記錄下來的掩埋寬度范圍是及其大的,盡管Peri-Adriatic凹陷地溫梯度是很低的,部分的晚第三紀地層可能已經在石油窗口其了,所以除了生物產生氣之外,晚第三紀的煤層也提供了大量的碳氫化合物。圖8 盆地北部的逆沖動力和地溫模型3.4油氣藏的類型

36、和分布除了生物氣,Peri-Adriatic凹陷的少數(shù)砂巖儲層也有生產凝析油。雖然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商業(yè)價值的油氣藏,沿晚第三紀不整合有無數(shù)表面油滲漏發(fā)生(shehu,1995年)。在這個地區(qū)的滲漏證明該石油系統(tǒng)目前在一個活躍期,俯沖斷層向斜的白堊系系列石油是最可能仍在窗口期附近。Ionian盆地主要確定儲量位于Vlora-Elbasan轉移區(qū)附近。石油是從晚第三紀磨拉石砂巖儲層不整合和白堊世到始新世的前特提斯被動陸緣碳酸鹽巖縫裂中提取的。圖9 盆地南部的逆沖動力和地溫模型3.5北部橫斷面的結構歷史和石油系統(tǒng)(Kuja地區(qū)和Peri-Adriatic凹陷)北部模擬橫斷面顯示了漸新世的沉積抗彎序列(

37、復理石),然后,克魯亞復式起始推力在波爾多階擠壓階段被模擬了。隨后,內力作用在整個中新世被當作一個主要的形式出現(xiàn),再加上在剝蝕(在內地)和沉積(在陸地)之間的不斷平衡。我們假設該平臺區(qū)域西方的一部分再次被上新世-第四紀的變形所影響到,因此也解釋了Peri-Adriatic凹陷的陸源巖系列的不斷上升。它逐步成為回壓推力導致克魯亞復式結構向東移動,我們也重新考慮這些內推力重新激活的可能性。例如Daiti推力,因為正在進行的侵蝕可已經改變邊界里面的共生巖層必要的條件,從而有利于這類推力的重新啟動(哈代等人,1998年)。在力學模擬中,我們已考慮兩個截然不同源巖的間隔時間:二型是有關克魯亞地層早白堊世

38、系列油原,三型是第三紀地層系列的干酪根(圖8)。因為快速沉積速和構造形成發(fā)生在晚第三紀,導致這個地方范圍內的中生代源巖是完全是過熟的,而同時代的Peri-Adriatic凹陷所產生的烴類物質可能在上新世-第四紀的v彎折陸地區(qū)域之前就發(fā)現(xiàn)了,它在Adriatic相反的(意大利)的一面。在此相反,早在掩埋的碳氫化合物可能已保存于相對冷的本地晚白堊世槽中,但這些是深埋碳酸鹽巖需要開放性的破碎作用或熱液成巖作用,以提高它們本地的儲層特征。在克魯亞地區(qū)白堊紀系列的地層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勘探也表明潛在的藏油是顯而易見的。低成熟烴源巖(還不成熟,或處于石油窗口期)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這一點。因此,上新世-第四紀的構造

39、運動可能導致在當?shù)厣闪艘粋€新的油氣藏,涉及daiti和moreinner外來地層單元的一系列推力有助于增加越來越多的掩埋構造(圖10)。3.6南部橫斷面的結構歷史和石油系統(tǒng)((Ionian盆地)我們?yōu)槟MIonian橫斷面選擇了相同的結構分析程序,盡管我們不得不第三紀沉積橫向延伸到了正面部分的山麓限制一下,因為沒有更大的背馱式盆地構造產生于更遠的東部。與北面的截面相比,這里第三紀的地層顯示了早熟的跡象,除非它們的遷移從Adriatic一直到Puglia突起構造,否則同時代的烴類就會被Sazani地層所捕獲。(即the Aquila field; Mattavelli等人, 1991)。與此相反,Ionian本地更多的外延部分先后進入到了石油的窗口期,這時陸地向斜漸漸的變成俯沖斷層之下的許多內部背斜結構(圖9)。這導致了一系列的巖石排擠和遷移碎片,有助于去填充其正面的空隙。然而,這項探索的最主要任務是研究第三紀陸源巖石的密封效果問題,事實上, Ionian石油的產生清楚地表明,捕獲過程和遷移的路徑在晚第三紀序列不整合中是最有可能被發(fā)現(xiàn)的,而不是在碳酸鹽巖的內部,早中新世時期漸新世地層之間的任何地方圈閉都被侵蝕了(圖11)。4.結論在路線重建過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