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晨背關鍵信息理解教材新知應用創(chuàng)新演練把握熱點考向考向二隨堂基礎鞏固課時跟蹤訓練考向一NO.1NO.21.從漢至元,通過分割、限制地方權力,中央集權不斷強化。2.歷朝皇帝通過變更中央官制,使相權不斷削弱,君主專制不斷加強。3.從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發(fā)展,反映了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1.西漢(1)背景:漢初郡縣與
并存,封國有時會與朝廷對抗。(2)措施:漢武帝頒布“
”。(3)作用: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封國推恩令2.唐朝(1)唐中期:在地方設置
,在政治上享有較大自主權。(2)安史之亂后:形成
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節(jié)度使藩鎮(zhèn)割據3.北宋(1)措施:①軍事:把主要將領
收歸中央,并抽調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
負責監(jiān)督。③財政:地方賦稅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加強了
。兵權通判中央集權4.元朝行省制度(1)內容:地方設行省,邊遠地區(qū)設
,擁有經濟、軍事大權。(2)影響:①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②是古代地方
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宣慰司行政制度(1)兩府三司:兩府指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和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三司指度支、鹽鐵、戶部(總管財政)。(2)兩削弱三特點:兩削弱指削弱宰相實權和地方藩鎮(zhèn)的行政權力。三特點:①重文輕武,文人治國;②權力分割,加強集權;③強干弱枝,守內虛外。(3)兩積三冗:指宋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弊端和局限性。兩積指“積貧”“積弱”
(國家財政匱乏,軍隊戰(zhàn)斗力不強)。三冗指“冗官”“冗兵”“冗費”。二、君主專制的演進1.漢朝(1)原因: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2)措施: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
、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3)影響: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2.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尚書令3.隋唐時期(1)措施: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
下設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2)意義:①三省長官都是
,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尚書省宰相4.宋朝(1)措施: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后增設
、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職權,
得以總攬大權。參知政事皇帝5.元朝(1)措施:
是最高行政機關,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2)后果:元朝后期,
的權勢越來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中書省宰相[探究升華][探究升華]有人認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種“皇權下的民主”。結合我國封建政治制度的特點,談談你的認識。提示:所謂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間,分工明確,相互牽制,以防止大臣專權。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鑒隋亡的教訓,善于納諫,增添了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從本質上看,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專制制度。因此,它只是一種“皇權下的民主”。[教材P14“學思之窗”問題提示]宰相李沆與宋真宗的這段故事,能說明些什么問題?提示:說明兩個問題:①北宋從宋真宗開始,相權逐步強化,對皇權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擴大財權的企圖,不僅是想維護相權,也是從有利于治國的角度出發(fā)的。②中國古代相權與皇權的消長,總體上朝著強化皇權的方向演變,但其間也有相權強化的時候,并非簡單的直線發(fā)展。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1.漢朝的察舉制
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2.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即可步入仕途。孝廉門第3.隋唐科舉制(1)形成:隋煬帝時,設
,科舉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時期。(3)影響:①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②有利于打破
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③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特權進士科選官制度選官方式選官依據察舉制由下而上推薦人才孝、廉(才德)九品中正制由下而上推薦人才依靠門第、不注重才能科舉制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才能
制度比較
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不同點盛行時間主要盛行于西周盛行于封建社會盛行于元朝以后和中央政府關系諸侯國相對獨立,可以世襲是中央政府下屬的行政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鞏固統(tǒng)治中國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較[例1]
“它排除了丞相個人專斷、相權過大威脅皇權而出現的政治危機,而且增強了決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辈牧现械摹八笔侵?
)A.西漢的尚書臺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參知政事 D.元朝的行省制[解析]
本題從政治制度的作用入手,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和判斷能力。材料所述屬于解決相權問題的內容,排除D項;另一方面,從這一制度具有程序性、合理性和效率高等特點,可以考慮有分工合作的內容,由此判斷B項正確。[答案]
B 如何解讀材料式選擇題的信息(1)找到有效信息。讀材料時要善于抓關鍵詞。無論材料的文字有多少,無效信息的干擾程度有多強,材料的價值往往就在幾個關鍵詞上。(2)對照材料和設問找信息。要做到一邊讀材料一邊讀設問,將設問置于材料中對照,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的行文中進一步獲得讀材料時忽略的重要方面。(3)將有效信息回歸教材。雖然材料題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設問,但必然與教材有著某種不可分割的聯系。如果確定了材料和教材內容的聯系,回答問題就不會太難。1.《朱子語類》云:“唐制: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以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若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睂Υ死斫庹_的是 (
)A.削弱皇權,加強相權B.體現三權分立的原則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強中央集權解析:材料所述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職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省長官都是宰相,這樣相權一分為三,相權削弱,皇權加強,因此,A、B、D三項說法錯誤;三省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具有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答案:C[例2]
(2011·廣東高考)隋唐以前,官府設有譜局,考定父祖官爵、門第。此后該現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終結 B.察舉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設立 D.科舉制的推行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選官制度,意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材料中可知,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注重門第和父祖官爵,當隋唐時期科舉制度推行后,重門第的選官標準(如九品中正制)逐步得以改變乃至消失。故正確選項為D。[答案]
D
科舉制及其影響(1)科舉制隋時創(chuàng)立,唐代進一步完善,宋代實行“糊名法”以防止作弊行為,明清兩代發(fā)展為“八股取士”,1905年科舉制被正式廢除。(2)科舉制度有利于官員整體素質的提高。(3)從1994年開始,中國的中央國家機關開始采用考試的方式選拔公務員,到今天,全國所有的省份,都實行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2.(2011·江蘇高考)右圖所示為《唐書》
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
此可見,唐代科舉制 (
)A.為選拔士族子弟而設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嵌入式系統(tǒng)中的電源設計注意事項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計算機二級Web考試目標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視覺基本考題及答案解析
- 借款展期合同協(xié)議書范本
- 修改合同違約協(xié)議書范本
- 充電樁合作合同協(xié)議書
- 詳細盤點2025年ACCESS考試的試題及答案
- 父母房產贈與合同協(xié)議書
- 計算機二級ACCESS關鍵考點匯編試題及答案
- 敏捷項目中的質量保障實施試題及答案
- 2025河南開放大學人力資源管理050504期末在線考試答案
- 藏族民間舞-熱巴舞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西藏大學
- 養(yǎng)老機構收費確認單(長住版)
- 體育產業(yè)概論(第七章奧運經濟)課件
- 山洪災害防治知識競賽(答案)-洪災知識競賽
- 檢察院書記員考試試題法院書記員考試試題
- 金風科技5MW風力發(fā)電機專業(yè)題庫分解
- 排球比賽計分表2
- 水中樁、水上平臺施工專項方案
- 儀器設備管理培訓課件(共88頁).ppt
- API-685-中文_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