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原性真菌培訓課件_第1頁
主要病原性真菌培訓課件_第2頁
主要病原性真菌培訓課件_第3頁
主要病原性真菌培訓課件_第4頁
主要病原性真菌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這類真菌主要寄居于皮膚和毛干的最表層??梢鹌つw表面出現(xiàn)黃褐色的花斑癬,如汗?jié)n斑點,俗稱汗斑。該菌具有噬脂性此菌短粗、分枝的有隔菌絲和成叢的酵母樣細胞2主要病原性真菌

二、皮膚癬真菌

寄生于皮膚角蛋白組織淺部真菌稱為皮膚癬菌。由其引起的皮膚癬,尤其手足癬是人類最多見的真菌病。皮膚癬菌分為:毛癬菌表皮癬菌小孢子癬菌3個屬皮膚癬菌可在沙保弱培養(yǎng)基上生長,形成絲狀菌落。根據(jù)菌落的形態(tài)、顏色和所產(chǎn)生的大、小分生孢子,可對其作初步鑒定3主要病原性真菌

(1)表皮癬菌屬對人有致病作用的只有絮狀表皮癬菌。可侵犯人表皮、甲板,但不侵犯毛發(fā)。臨床上可致體癬、足癬、手癬、股癬和甲癬等,多發(fā)生于熱帶地區(qū)表皮癬菌菌落開始如鵝毛狀,繼而轉為黃綠色粉末狀,鏡下可見有典型桿狀大分生孢子,菌絲較細、有分隔,間或可見球拍狀菌絲、結節(jié)狀菌絲及螺旋狀菌絲4主要病原性真菌

(2)毛癬菌屬毛癬菌屬有20個種,其中13種對人有致病性。一般可引起人的皮膚、毛發(fā)和甲板感染,但各菌的親嗜性不盡相同毛癬菌菌落,可呈顆粒狀、粉末狀、絨毛狀。顏色為白色、紅色、橙黃色、或棕色。鏡下可見細長、薄壁、棒狀、兩端鈍圓的大分生孢子以及側生、散在或呈葡萄狀的小分生孢子菌絲有螺旋狀、球拍狀、鹿角狀和結節(jié)5主要病原性真菌體癬分離的紅色毛癬菌培養(yǎng)物菌落初為白色棉花樣,很快發(fā)展為粉末狀,菌落背面產(chǎn)生淡紅色至紫色的色素,不同菌株的顏色差異很大6主要病原性真菌

3小孢子癬菌目前小孢子菌屬已有15個種。主要侵犯毛發(fā)與皮膚,引起頭癬、體癬。在我國主要有奧杜安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樣小孢子菌小孢子菌屬菌落呈絨毛狀或粉末狀,表面粗糙。菌落顏色呈灰色、桔紅色或棕黃色。鏡下可見厚壁的梭形大分生孢子。卵圓形的小分生孢子長在菌絲的側枝末端。菌絲有隔,呈結節(jié)狀、球拍狀和梳狀7主要病原性真菌

致病性

一種皮膚癬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變,相同部位的病變可由不同的皮膚癬菌引起甲癬(俗稱灰指甲),指甲失去光澤,增厚、變形。毛癬菌屬和表皮癬菌屬均可引起皮膚癬主要由紅色毛癬菌引起,占淺表真菌培養(yǎng)陽性率56%頭癬多見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成年后少見。表現(xiàn)為頭發(fā)脆而易斷,主要由接觸或理發(fā)工具傳播8主要病原性真菌

皮膚癬菌的種類、侵犯部位及傳染來源

真菌種類、種數(shù)感染部位傳染源皮膚毛發(fā)甲板

人動物表皮癬菌屬1+-+絮狀表皮癬菌無小孢子菌屬1++-奧杜安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毛癬菌屬20+++石膏毛癬菌、紅色毛癬菌須毛癬菌9主要病原性真菌

三皮下組織真菌感染皮下組織感染真菌主要有著色真菌與孢子絲菌,經(jīng)外傷侵入皮下,感染最初發(fā)生于真皮深層、皮下組織或骨,逐漸擴散,最后可達到皮下。一般感染只限于局部,但也可擴散至周圍組織。孢子絲菌經(jīng)淋巴管擴散;著色真菌經(jīng)血行或淋巴管擴散10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著色真菌

著色真菌是一些在分類上接近,引起的疾病癥狀近似真菌的總程。本菌在組織中為厚壁、圓形細胞;培養(yǎng)基上生長緩慢,菌落呈暗棕色。鏡檢可見棕色有隔菌絲,在分枝、側面或頂端形成分生孢子梗,梗上產(chǎn)生棕色圓形橢圓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有樹枝形、劍頂形、花瓶形等不同形狀,是鑒定本菌的重要依據(jù)11主要病原性真菌

著色真菌一般由外傷侵入人體,感染多發(fā)于顏面、下肢、臀部等暴露部位,潛伏期約一個月,長者數(shù)月乃至一年,甚至幾十年。開始患處為丘疹、結節(jié)、結節(jié)融合成疣狀或菜花狀。病損皮膚呈境界鮮明的暗紅色或黑色區(qū),故稱著色真菌病。亦侵犯深部組織,呈慢性感染過程。在機體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時可侵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生腦內感染12主要病原性真菌

(二)孢子絲菌屬

孢子絲菌屬于腐生性真菌,自然界分布廣泛,從土壤塵埃和植物表面可分離出該菌常因外傷接觸帶菌的花草、荊棘等引起感染。感染主要病原菌為申克氏孢子絲菌。本菌為雙相型真菌13主要病原性真菌

形態(tài)和培養(yǎng)用患者標本(膿、痰、血、病變組織)制片,油鏡下觀察可見梭形或圓形孢子。在沙保弱培養(yǎng)基上25℃培養(yǎng)3-5d,可長出灰白色粘稠小點,然后擴大成黑褐色皺膜狀菌落,鏡下可見有分隔菌絲及成群的梨形小分生孢子。在含胱氨酸的血平板培養(yǎng)基上37℃培養(yǎng),則以芽生方式形成酵母型菌落14主要病原性真菌

致病性人類感染本菌主要是通過有創(chuàng)傷的皮膚接觸了染菌土壤或植物,孢子絲菌侵入皮下組織、淋巴管,形成亞急性或慢性肉芽腫,使淋巴管出現(xiàn)鏈狀硬結,稱為孢子絲菌性下疳。亦可經(jīng)口或呼吸道侵入,沿血行擴散至其他器官。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世界各地均有病例報道。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皆已發(fā)現(xiàn),以東北地區(qū)為多見15主要病原性真菌第二節(jié)深部感染真菌

凡是侵犯表皮及其附屬器以外的組織和器官的病原性真菌或條件致病性真菌,均可稱為深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的危害比淺部真菌感染更為嚴重,??梢鹬匕Y、致死性疾病。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抗腫瘤藥物的廣泛應用,深部真菌病發(fā)病率日益增加?,F(xiàn)將主要的深部致病性真菌介紹如下16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新生隱球菌

新生隱球菌屬于隱球菌屬。隱球菌屬種類繁多,在自然界分布廣泛,鴿糞中大量存在。人因吸入鴿糞污染的空氣而感染,特別是免疫功能低下者主要引起肺腦的急性或亞急性或慢性感染17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生物學性狀

1新生隱球菌的形態(tài):新生隱球菌為圓形的酵母樣細胞,直徑4-12μm,外周有一層肥厚的膠質樣莢膜。莢膜比菌體可大1-3倍。本菌以芽生方式繁殖,常呈單芽,有時出現(xiàn)多芽。芽頸較細,但不生假菌絲

18主要病原性真菌

有莢膜的新生隱球菌形態(tài)HE染色鏡檢19主要病原性真菌

無莢膜的新生隱球菌GMS染色鏡檢20主要病原性真菌

2新生隱球菌的培養(yǎng)與分型新生隱球菌在沙保弱與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于25℃和37℃皆能生長,數(shù)天后長成酵母型菌落,表面粘稠,由乳白色逐漸轉變?yōu)榻埸S色,最后成棕褐色新生隱球菌莢膜由多糖構成,根據(jù)其抗原性可分為A、B、C、D4個血清型。臨床分離株多屬于A與D型21主要病原性真菌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質莢膜多糖是新生隱球菌的是重要的致病物質。有抑制吞噬、誘使動物免疫無反應性、降低機體抵抗力的作用新生隱球菌經(jīng)紫外線照射后失去莢膜,對小鼠致病力也消失,一旦莢膜恢復,致病力也恢復

22主要病原性真菌

2新型隱球菌的所致疾病隱球菌病在人與人之間不發(fā)生接觸性傳染。通過呼吸道吸入孢子是主要的感染方式。最初感染灶多在肺部。肺部感染一般預后良好。也可以播散至全身各個臟器,如皮膚、粘膜、淋巴結、骨、內臟等均可受累,最易侵犯的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起慢性腦膜炎。腦膜炎的預后不良,如不治療,常導致患者死亡。23主要病原性真菌

(三)微生物學檢查法

1.直接鏡檢

使用墨汁涂片法:取CSF離心后取沉渣,痰和膿汁則直接加墨汁在玻片上作負染后鏡檢。見到直徑4-12μm的圓形菌體,外周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莢膜即可確診

24主要病原性真菌2.培養(yǎng)

沙保弱培養(yǎng)基,25℃或37℃培養(yǎng),發(fā)育較快,2-5d即可生長出乳白色、粘液性細菌型菌落,呈不規(guī)則圓形,表面有蠟樣光澤。繼續(xù)培養(yǎng)則菌落增厚,顏色由乳白、奶油色轉變?yōu)榻埸S色。從菌落取菌鏡檢可見圓形或卵圓形菌體,無假菌絲25主要病原性真菌

(四)防治方法治療肺部或皮膚病變,用5-氟胞嘧啶酮康唑、伊曲康唑有效。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隱球菌病可選用二性霉素乙、廬山霉素靜脈滴注或伊曲康唑口服,必要時加用鞘內注射。鳥糞是動物和人的主要傳染源。減少鴿子數(shù)量,或用堿處理鴿糞,可控制此病的發(fā)生26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三節(jié)條件致病性真菌

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為內原性感染,如假絲酵母菌病和曲霉菌病等,這類菌雖然致病性弱,但不即時治療也可危機生命

27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假絲酵母菌

假絲酵母菌俗稱念珠菌,本屬中有81個種,其中7個種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亦稱白色假絲酵母菌,為該屬中最常見的致病菌,可引起皮膚、粘膜及內臟的念珠菌病但近年來,白色假絲酵母菌感染逐漸減少,而其他假絲酵母菌逐漸增多,這種流行病學轉換現(xiàn)象應引起重視

28主要病原性真菌(一)生物學性狀

菌體圓形或卵圓形,直徑3-6μm。G+,主要以出芽方式繁殖,在組織內易形成芽生孢子及假菌絲;培養(yǎng)時白色念珠菌常在假菌絲中間或其末端形成厚膜孢子,為本菌特征之一白色假絲酵母菌假菌絲29主要病原性真菌

白色念珠菌培養(yǎng)

白色念珠菌在普通瓊脂、血瓊脂與沙保弱培養(yǎng)基上均生長良好。需氧,室溫或37℃孵育2-3d長出菌落,呈典型類酵母樣,灰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帶有膿厚的酵母氣味。在陳舊培養(yǎng)物上則菌落增大,顏色變深,質地變硬或有皺褶。血瓊脂37℃培養(yǎng)10d,可形成中等大小暗灰色菌落30主要病原性真菌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白色念珠菌屬于條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腸道與陰道粘膜。當機體發(fā)生菌群失調或抵抗力降低時(如AIDS),可引起各種念珠菌病31主要病原性真菌

1.皮膚、粘膜感染皮膚念珠菌感染好發(fā)于皮膚潮濕、皺褶部位,如腋窩、腹股溝、乳房下、肛門周圍、會陰部及指(趾)間等處。可引起濕疹樣皮膚念珠菌病、肛門周圍瘙癢癥及肛門周圍濕疹和指間糜爛癥等。粘膜感染則可見有鵝口瘡、口角糜爛、外陰與陰道炎等。其中以鵝口瘡最為多見。鵝口瘡多見于體質虛弱的初生嬰兒,尤以人工喂養(yǎng)兒較多32主要病原性真菌

2.內臟感染有肺炎、支氣管炎、腸炎、膀胱炎和腎盂腎炎等,偶爾也可引起敗血癥

3.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可有腦膜炎、腦膜腦炎、腦膿腫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念珠菌病多由原發(fā)病灶轉移而來對白色假絲酵母菌過敏的人,在皮膚上可以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性假絲酵母菌疹,癥狀很像皮膚癬疹和濕疹?;颊呖杀憩F(xiàn)有哮喘癥狀33主要病原性真菌

二曲霉

曲霉

在自然界廣泛分布,生長迅速,種類很多,在沙氏培養(yǎng)基上形成絲狀菌落。總數(shù)可達300種。其中少數(shù)屬于條件致病菌,以煙曲霉最為常見。最常見的疾病如下:34主要病原性真菌

1.肺曲霉菌病

①真菌球型肺曲霉菌病

是在器官早已有空腔存在(如結核空洞,副鼻竇,擴張的支氣管)的基礎上發(fā)生。在那里曲霉菌不侵犯組織,不播散

②肺炎型曲霉菌病曲霉菌在肺內播散,引起壞死性肺炎或咯血,并可繼發(fā)播散到其他器官。本病常見于免疫缺損或免疫受抑制的患者;

③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霉菌病是一種超敏反應疾病35主要病原性真菌

2.全身性曲霉菌病原發(fā)病灶主要在肺,少見于消化道,多數(shù)是由敗血癥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本病多發(fā)生在某些重癥疾病的晚期。生前很難得到正確診斷

3.中毒與致癌有些曲霉菌產(chǎn)生的毒素,可引起人或動物急、慢性中毒,損傷肝、腎、神經(jīng)等組織。特別是黃曲霉毒素與人類肝癌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36主要病原性真菌

三毛霉

毛霉廣泛存在于自然環(huán)境中,為面包、水果和土壤中的腐生菌。常引起食物霉變,在重病或惡性疾病晚期,機體抵抗力極度衰弱時易合并本菌感染,醫(yī)源性輸液和污染的繃帶等可導致感染。毛霉是人類條件致病菌37主要病原性真菌毛霉感染大多首先發(fā)生在鼻或耳部,經(jīng)唾液流入上頜竇和眼眶,形成肉芽腫。后經(jīng)血流入腦部,引起腦膜炎。嚴重病例毛霉菌擴散至全身,可導致死亡,病死率很高由于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因而生前診斷比較困難,多通過尸體病理組織檢查才能確診38主要病原性真菌

四卡氏肺孢菌

卡氏肺孢菌或稱肺囊菌。在自然界存在廣泛,可引健康人亞臨床感染。對于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人或因各種原因受到免疫抑制的人,可引起肺炎。開始為間質性肺炎,最終患者因窒息而死亡。愛滋病患者當白細胞降至200/mm3時,80%以上可受感染39主要病原性真菌第三篇病毒學病毒是最微小,結構最簡單的微生物。它具有如下特點:個體??;結構簡單,僅有一種核酸;專性細胞內寄生;以復制的方式繁殖;對抗生素不敏感病毒在醫(yī)學微生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人類傳染病中,由病毒引起的約占75%,已成為科學關注的熱點40主要病原性真菌

二病毒的形態(tài)

病毒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絕大多數(shù)動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植物病毒多呈桿狀或絲形(某些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有時也呈絲狀);此外,有的呈磚形(痘病毒)、或子彈形(狂犬病病毒);噬菌體(細菌病毒)則多呈蝌蚪形。有些病毒的形態(tài)比較固定,如微小RNA病毒呈球形;但某些病毒的形態(tài)則是多形性的,如粘病毒42主要病原性真菌逆轉錄病毒科正粘病毒科腺病毒科呼腸病毒科批蓋病毒科乳多空病毒科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微小病毒科絲狀病毒科噬菌體各種病毒的形態(tài)與大小比較磚形球形100nm標尺小型病毒蝌蚪形桿形中小型病毒中大型病毒大型病毒彈形

痘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皰疹病毒科本楊病毒科

彈狀病毒科43主要病原性真菌

三病毒的結構病毒的結構可分為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

(一)基本結構包括兩部分,即病毒的核心和衣殼,二者構成核衣殼。裸露病毒的核衣殼就是病毒體

1病毒核心是病毒體的中心結構,由一種類型核酸即DNA或RNA組成。除核酸外還可能有少量功能蛋白質如病毒核酸多聚酶、轉錄酶或逆轉錄酶等病毒核酸是決定病毒的感染、增殖、遺傳、變異的遺傳物質44主要病原性真菌2.病毒衣殼是包圍在病毒核心外面的一層蛋白質結構。它是由一定數(shù)量殼粒組成的。殼粒是衣殼的形態(tài)學亞單位,在電鏡下可以觀察到殼粒彼此都呈對稱型排列。衣殼不僅有保護核酸的作用,還能介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并有抗原性。不同病毒核酸形態(tài)和結構不同,殼粒數(shù)目和排列也不相同。根據(jù)殼粒排列方式不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對稱型:45主要病原性真菌

(1)螺旋對稱型是殼粒沿著盤旋的病毒核酸鏈呈螺旋形對稱排列。見于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及彈狀病毒等

(2)20面體對稱或立體對稱型其衣殼的殼粒呈立體對稱排列。動物病毒多呈20面體對稱,即有20個等邊三角形的面,12個頂角30個棱邊。在其棱邊、三角形及頂角上皆有對稱排列的殼粒。不同病毒其殼粒數(shù)目也不相同。這可作為鑒別及分類的依據(jù)之一

(3)復合對稱型指既有立體對稱又有螺旋對稱的病毒。如痘病毒和噬菌體46主要病原性真菌

(二)

輔助結構

病毒的包膜是包圍在病毒核衣殼外面的雙層膜。病毒以出芽方式釋放時,獲得胞膜中的脂質、多糖成分和少許蛋白質。有些病毒其包膜表面有釘狀突起,稱為包膜子粒或刺突,賦予病毒一些特殊功能47主要病原性真菌第二節(jié)病毒的核酸與蛋白質

一病毒核酸

(一)多樣性病毒的核酸位于病毒的中心,其化學成分為DNA和RNA核酸具有多樣性,可為線型或環(huán)型,可為雙鏈RNA單鏈RNA、分節(jié)段RNA、單鏈DNA或雙鏈NDA。病毒的核酸攜帶著病毒的全部遺傳信息,是病毒的基因組。有內含子病毒基因組與真核細胞的基因組相似(內含子:是指指那些插入到編碼系列的非編碼系列),病毒的轉錄和轉譯均需在細胞內進行,并完成轉錄后加工48主要病原性真菌

(二)有內含子病毒基因組與真核細胞的基因組相似,有內含子,病毒的轉錄和轉譯均需在細胞內進行,并完成轉錄后加工

(三)克隆與表達病毒的核酸決定病毒的感染性、復制特性、遺傳性的基礎。目前對已完成對病毒代表種的基因克隆和核苷酸測序。還可用定位點突變、缺失突變等研究病毒基因片段的功能。通過將編碼有抗原性與保護性蛋白的基因克隆入表達載體后,可大量表蛋白并加以利用,發(fā)展為重組疫苗49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病毒的分離

1.動物接種是最原始的病毒分離方法。常用的動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家兔和猴等,接種途徑有鼻內、皮內、皮下、腦內、腹腔及靜脈等??筛鶕?jù)病毒的嗜性選擇敏感動物與適宜的接種部位,如嗜神經(jīng)病毒可注射于小鼠腦內;柯薩奇病毒可接種于乳鼠腦內或腹腔內。接種后主要觀察動物的發(fā)病情況。腦內接種一般觀察2w,皮下及其他途徑觀察3w。當動物瀕死時可取病變組織剪碎,研磨成懸液后繼續(xù)傳代接種50主要病原性真菌

2.雞胚培養(yǎng)孵化9-14d的雞胚,按病毒種類接種于不同部位

(1)接種部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