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與喀爾喀部的戰(zhàn)爭_第1頁
清朝與喀爾喀部的戰(zhàn)爭_第2頁
清朝與喀爾喀部的戰(zhàn)爭_第3頁
清朝與喀爾喀部的戰(zhàn)爭_第4頁
清朝與喀爾喀部的戰(zhàn)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朝與喀爾喀部的戰(zhàn)爭

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0-1697),清朝與準噶爾部之間發(fā)生了七年的戰(zhàn)爭,俗稱康熙平準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由準噶爾部與喀爾喀部的矛盾引起的。準噶爾部與喀爾喀部均為蒙古之分支。在順治初年,他們的關系是“間通使,間為寇”。至順治中期,厄魯特蒙古趁清軍方定中原未遑遠略之機,“吞噬西北,日漸強大”。(《圣武記》卷3“康熙親征準噶爾記”)至康熙中期噶爾丹襲殺索諾木阿拉布坦自立為汗后,東侵西略,他娶青海和碩特部車臣汗之女并借機襲殺車臣汗,兼有四衛(wèi)拉特,又南下摧毀回部城郭諸國,吞并回部,乃又思發(fā)動對喀爾喀諸部的戰(zhàn)爭。故噶爾丹“自伊犁東徙帳阿爾泰山,并使杜爾伯特部眾屯田,且耕且牧,以峙其食”。(《圣武記》卷3“康熙親征準噶爾記”)恰在此時喀爾喀三部發(fā)生內(nèi)訌。清朝遣使西藏達賴喇嘛,欲與達賴喇嘛共同調(diào)和三部。噶爾丹聞訊也派出多爾濟札布前往,明欲參與調(diào)和,實則令其使多爾濟札布漫罵土謝圖汗,以激其怒。土謝圖汗果中其計,將多爾濟札布執(zhí)爾殺之。噶爾丹以此為借口挑起了準喀戰(zhàn)爭??滴醵吣?1688年)噶爾丹率勁騎三萬越過杭愛山突襲喀爾喀,土謝圖汗倉猝應戰(zhàn),被噶爾丹打得大敗而逃。隨后噶爾丹又出兵攻破右翼車臣汗和左翼札薩克圖汗,于是喀爾喀三部數(shù)十萬眾盡棄牲畜帳幙分路東奔,內(nèi)附清廷??柨θ績?nèi)附,對清廷來說是大好事,但康熙并未因此而庇護喀爾喀之過??滴踉诙四?1689)賜噶爾丹之敕指出:“喀爾喀土謝圖汗、折卜尊丹巴庫圖克圖等,自作弗站,違旨興戎,又先發(fā)兵殺扎薩克圖汗及得克得黑墨爾根阿海,又殺爾弟多爾濟扎卜,是自取滅亡耳。爾因彼先舉遂興兵破喀爾喀,其過在喀爾喀,不在爾也。”(《平定朔漠方略》卷5頁519)接著又勸噶爾丹應與喀爾喀“解釋前讎,互市交易,安居輯睦,永息戰(zhàn)爭。”(同上)但噶爾丹并未聽康熙忠告,反而加緊了入侵步伐,于二十九年(1690年)以追喀爾喀為名侵入清朝轄地,直至離北京僅七百里的烏蘭布通。對此不聽勸解反加緊入侵的準噶爾,不懲罰不足以振國威,因此,康熙決定出兵征討。平準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為了嚴懲噶爾丹,康熙在出兵之前召集在京三品以上大臣商討出征事宜。當時“議當征討者,舉朝不過三四人”。(《御制親征朔漠紀略》)而康熙則“以噶爾丹勢熾,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圣武記》卷2“康熙親征準噶爾記”)噶爾丹非等閑之輩。“此人力強志大,必將窺伺中原,不至殞命不止”。(《御制親征朔漠紀略》)故力排眾議,決計親征。此后,康熙“秣馬勵兵,教營伍,練攻戰(zhàn),激勵將士,申明賞罰”,當將士訓練有素之后,乃正式下詔親征。(同上)命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為左翼,出古北口往會噶爾丹,命安北大將軍恭親王常寧為右翼,出喜峰口夾擊噶爾丹,右翼會噶爾丹于烏朱穆泰,初戰(zhàn)不利。噶爾丹乘勝直至烏蘭布通,列駝城與清軍對壘。清軍與噶爾丹隔河列陣,為破駝城,以火器為先,遙攻中堅,左右兩翼軍夾攻噶爾丹,破其駝城,噶爾丹大敗而逃。烏蘭布通戰(zhàn)后,噶爾丹并未收斂,而是積極備戰(zhàn),準備再次入侵清朝轄地。并且陰使人持噶爾丹書剳散布于內(nèi)屬蒙古各部,煽惑他們起而反清。康熙偵知此情況后決定將計就計誘敵深入,徹底殲滅噶爾丹。他密授科爾沁土謝圖親王沙津以誘敵之計,言科爾沁各部附噶爾丹以反清,要求噶爾丹速進兵。噶爾丹果然中計,三十四年(1695年)噶爾丹率騎三萬入侵,沿克魯倫河而下直至巴顏烏蘭??滴踉俅螘蟪级h親征事宜。有的大臣以“不欲以軍務勞君身者”為理由勸康熙不必親征,康熙認為“此噶爾丹為人狡詐,不比尋常小寇”,不親征難以殲滅之,故仍決議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卷19頁24)康熙兵分三路,以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所率東三省之兵為東路,遏噶爾丹東竄之要沖,以大將軍費揚古、振武將軍孫思克等率猝甘之兵出寧夏為西路,以截斷噶爾丹之退路,康熙親統(tǒng)禁旅出獨石口為中路,欲赴瀚海,會噶爾丹于克魯倫。中路進軍迅速,很快逼近克魯倫,噶爾丹聞知康熙御駕親征,驚惶失措。初意康熙“不在中國享安樂而飛渡此無水大沙漠乎?”當聞知確信后又大驚曰“是兵從天降耶?”于是“盡棄廬帳器械乘夜逃去”。(《平定朔漠方略》卷23頁125)康熙聞知噶爾丹不戰(zhàn)而逃,知其士心已散,乃率大軍急追三日,噶爾丹將士潰不成軍,當逃至昭莫多之地時,恰遇西路費揚古軍,被費揚古打得慘敗,”斬數(shù)千級,生擒數(shù)百人,牛二萬余,羊四萬余,軍資器械無算。噶爾丹之妻阿奴喀通亦死于亂兵,其他臺吉宰桑殺陣歿者不可數(shù)計?!?《皇朝武功紀盛》卷1“平定朔漠述略”)經(jīng)昭莫多之戰(zhàn),噶爾丹元氣大傷。而且由于其后方已被其侄策妄阿喇布坦占據(jù)而無家可歸,流竄而生。在其“困窮已極,糧糗廬帳皆無,四向已無去路,狼狽不堪”之機,(《平定朔漠方略》卷30頁285)康熙決定乘機殲滅,于是三議親征。有御史周士皇等以“賊之大勢已潰”為理由,指出“不必復煩皇上躬臨,止遣將卒立可剿除”。康熙卻不如此而為,而是強調(diào)指出“噶爾丹肆行劫掠,收服諸部,乃鏖戰(zhàn)之積寇也。若不乘彼窮挫之時迅掃根株,則將集其遺復成巨勢,恐致久延時日”。(《平定朔漠方略》卷36頁397)接著康熙巡幸寧夏,親自主持軍務,調(diào)兵遣將、運糧轉餉無一不問。當準備充足后,三次御駕親征。噶爾丹窮途末路喪命荒野,其屬下丹濟喇等率領余眾內(nèi)降清朝,至此,康熙平準戰(zhàn)爭方告結束??滴跗綔蕬?zhàn)爭歷時七年,康熙三次御駕親征,經(jīng)過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大戰(zhàn)役,終于以清廷的勝利而告終。清朝取得勝利原因固然很多,但我們認為在這次戰(zhàn)爭中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后勤供應工作十分出色。故我們想主要探討一下后勤供應方面的特點。首先,清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和清軍的最高統(tǒng)帥康熙在指導思想上十分重視??滴鹾笄诠ぷ鞯闹笇枷肟梢杂谩皞溆谇啊⑹∮谕?、用于急”九字概括。這是我們對整個戰(zhàn)爭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在平準戰(zhàn)爭中,康熙在每次重大戰(zhàn)役之前都能親自組織后勤供應工作,力求準備充足??滴跞?1697年)為了圍剿噶爾丹以取得最后勝利,康熙親至寧夏,“每日籌畫兵馬糧餉之事,略無刻睱。”(《平定朔漠方略》卷40頁487)“凡有可用兵之地,必詳審行道水草,全備馳馬糧糗什物?!?《平定朔漠方略》卷39頁408)使之出征糧餉馬匹等項軍需品得以足備。雖然戰(zhàn)前備足,但若不節(jié)省使用,恐萬一事出意外后勤供應很難跟上,因此康熙十分強調(diào)進軍途中節(jié)省使用軍需物品?!拔┪一噬?當糧餉豐足時,即令每日一餐。馬匹壯健時,即令眾皆徒步。人初以為難,及時歷八旬,軍食不致匱乏往返五千余里,馬力不致疲乏?!?《平定朔漠方略》卷21頁64)這樣備于前、省于途使馬匹壯健、糧餉充足就是為了應付緊急情況。昭莫多之戰(zhàn)中,康熙統(tǒng)帥中路欲會噶爾丹于克魯倫,但噶爾丹聞康熙親征不敢應戰(zhàn)倉惶夜遁。康熙聞知后率軍緊追三日,后又派將軍馬思喀選精壯馬匹追殲噶爾丹。有精壯的馬匹,才得以乘勝追擊,迫使噶爾丹一敗而不可收拾,在昭莫多被費揚古打得慘敗。由于費揚古西路路遠難行,糧運告乏,康熙聞知后立即將中路節(jié)余之糧送至西路軍中,使西路軍得以借弗路運送之糧全師而歸。在歷次戰(zhàn)斗中,康熙都堅持了備于前、省于途用于急的原則,使后勤供應工作確有成效,對激勵將士勇猛出擊、奪取戰(zhàn)爭全勝的作用不可低估。其次,配備強有力的領導組織人員??滴醣救朔浅V匾暫笄诠ぷ?也親自主持這項工作,他可謂后勤工作的最高指揮者,每次戰(zhàn)爭的軍餉調(diào)撥、糧食轉運、馬匹征發(fā)、甲胄分配等都由其總負責、其下又有負責機關戶部,它主要負責軍餉的調(diào)撥,由戶部尚書具體負責。在參戰(zhàn)的各路均由專人負責后勤工作。因為糧餉關系重大,康熙特命左都御史于成龍總統(tǒng)糧餉調(diào)撥、分運及供應工作。于成龍身居中路與兵部督捕右侍郎李鈉、通政司左通政喀拜總理運送中路軍餉糧食。西路則令兵部督捕右伺郎王國昌和太常寺卿喻成龍督運。派出要官重臣督理軍需,使糧餉不致匱乏,保證了戰(zhàn)爭能在數(shù)千里之遙遠地區(qū)順利進行。第三,保證運輸工具、開通運輸?shù)缆?。運輸工具是依據(jù)地理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動。由內(nèi)地運往邊塞地區(qū),地質堅硬又無沙漠,故運輸工具主要是小車。在特殊情況下,如“陡嶺渡河及泥濘難行之處”,則“兼用小車及駱駝騾馬分載遞運”。(《平定朔漠方略》)卷18頁1)從塞外邊地直至漠北多為沙漠地帶,地質軟滑難行,小車運行費力倍增,故在此地帶多用駱駝及馬騾。如“運米兒九千石,用駱駝負之需七千余頭,用馬騾負之需萬余匹”。(《平定朔漠方略》卷39頁393)為了保證糧餉運輸工作的順利進行,康熙力爭在戰(zhàn)前備好運輸工具。如在昭莫多戰(zhàn)前中路撥出庫銀六萬余兩制造運糧車四千輛,后又增造一千五百輛。(《清圣祖實錄》卷171頁10)西路制造小車也近二千輛。為了保證軍需物資的運送暢通無阻,康熙還設立驛站。在中路和西路所設立的驛站是:“喜峰口外設立十五站,古北口外六站,獨石口外六站,張家口外八站,殺虎口外二站,每站安丁五十名,量給與馬匹牛羊”。(《清圣祖實錄》卷155頁16—17)東路驛站的設立情況是:“派官兵自盛京、烏喇、墨爾根三處至索岳爾濟山,一一丈量,分置程站?!?《清圣祖實錄》卷166頁2)驛站駐兵守護運輸?shù)缆?使運輸轉餉不致延誤,而且由于康熙不時加以整場,驛站對運糧轉餉、輸送馬匹,保證戰(zhàn)場上軍需物資供應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第四,配備精良的武器裝備。清軍用于平準戰(zhàn)爭的武器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當時“軍器之中無猛于鳥槍火炮者,其勢甚烈,其力甚大,誠戰(zhàn)陣之利器也?!鼻遘姴坏鋫淞诉@種利器,而且還“特廣設槍炮,別建一營”。(《平定朔漠方略》卷18頁4)清軍所用火炮的運輸分為兩步,一步是先將火炮發(fā)往大同備戰(zhàn),另一步是在戰(zhàn)爭即將開始或開始后由大同發(fā)往軍前。昭莫多之戰(zhàn)前,康熙即令“以沖天炮三門、神威炮十門,景山制造子母炮二十四門、江南炮五十五門發(fā)往大同,以備西路兵之用”,當戰(zhàn)爭開始后,又令將這些火炮“作速增解大將軍費揚古軍中”。(《清圣祖實錄》卷171頁5)對參戰(zhàn)將士的甲胄也充分準備??滴醵拍?1690年)在進行烏蘭布通戰(zhàn)役的前夕,康熙指出:“凡甲胄弓矢諸器械,務令犀利堅好?!?《平定朔漠方略》卷7頁555)在此指示下,清軍后勤工作者力求配備良好的甲胄。由南方浙江等五省制造量輕質優(yōu)的綿甲。這種綿甲的特點是:“進退周旋毫無阻礙,甚覺輕便。此外更加以一層鐵葉,一切鳥槍無有貫入之理”。(《平定朔漠方略》卷20頁35)精良的武器與甲胄對戰(zhàn)爭的勝利與否雖無決定作用,但也不可否認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第五,保證糧餉的供應。在平準戰(zhàn)爭中,清軍的糧餉轉運工作基本上來說是很好的。除去昭莫多之戰(zhàn)西路因路途遙遠艱險,未能及時配合西路軍急行軍而稍告缺乏,但很快又得到中路余糧補充外,其余各戰(zhàn)中各路糧餉均較充足。那么康熙是如何組織糧餉轉輸以保證前線供應的呢?我們想主要從下幾方面敘述。(一)解決糧餉轉輸?shù)那?。轉輸糧餉的渠道主要有四條。一是官運,即由清政府組織的轉輸。這是平準戰(zhàn)爭中糧餉供應的主要渠道。清軍與噶爾丹進行的第一次大戰(zhàn)是在離北京僅僅七百里的烏蘭布通進行的,地近路較平坦,轉輸工作的矛盾不十分突出。第二次大戰(zhàn)是在漠北的昭莫多進行的,路險地遠,因此轉輸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康熙對此也十分關注。他特命左都御史于成龍總督各路糧餉轉輸工作,又專責中路之轉輸,與兵部督捕右侍郎王國昌以及太常寺卿喻成龍等相配合分掌西路之轉輸工作。各路都有調(diào)撥的轉運官兵與民夫各負糧餉隨軍前進,將所運糧餉送到指定地點,以保證軍需糧餉的及時轉輸,不致匱乏。二是商運,即由商人組織的糧餉及日常生活用品的運輸??滴趺看斡H征漠北,都有商人組織的隊伍隨軍。他們或隨軍轉輸糧餉,或隨軍貿(mào)易。巨商范芝巖多次參與康熙平準戰(zhàn)爭的轉輸工作,并“以家財運餉萬石,贍察漢瘦爾軍”。所運糧餉均按所定時間“克期至,無后者”。(《清稗類鈔·農(nóng)商類》”范芝巖商于張北”)此為商人運轉糧餉之典例。此外隨軍貿(mào)易者甚多。為了管理貿(mào)易,康熙特令參戰(zhàn)的各軍均“另設一營,其販賣人等即在營內(nèi)貿(mào)易。大軍十六營中,每營派官一員,專司貿(mào)易之事”。(《平定朔漠方略》卷20頁44)隨軍貿(mào)易主要是轉輸供應了清軍將士的生活必需品。但它對清軍的糧餉供應或有直接作用,或有間接作用。三是邊備,所謂邊備是指清軍出邊以后,邊外蒙古各部為清軍準備的糧餉??滴醪坏η蟆皫熜屑Z隨,魂餉弗絕”,而且還“更敕沿邊畜牧之地廣置駝馬驢騾牛羊以供牽挽之需,以資饗赍之用”。以便“足軍需而壯士氣”。(《平定朔漠方略》卷35頁379)四是隨地買取。第三次親征噶爾丹之前,康熙明確指示,“此番出征,米則照常隨行外,沿邊有牛羊可買,須動支正項錢糧,每路備買牛羊各二萬發(fā)去,于軍資大有裨益”。(《平定朔漠方略》卷35頁378)(二)糧餉轉輸?shù)穆肪€,在平準戰(zhàn)爭中,糧餉的轉輸主要是中路和西路,故我們僅以此二路為例述之。西路糧餉轉輸以寧夏為基地,先由內(nèi)地將軍需之“米俱由水路順黃河運來”,(《平定朔漠方略》卷36頁545)備齊之后,再經(jīng)嘉峪關、哈密轉輸前線。中路以太原為基地,在太原收集軍需糧餉并“齊集裝載”后,便“陸續(xù)從太原府起程,經(jīng)雁門關險峻之山,行千里至湖灘河,又將大兵正項口糧、押車兵役口糧及駱駝鞍屜繩索等物通融裝載,…行至喀倫、海柳圖等處”,然后轉輸前線。(《平定朔漠方略·御制紀略》)。(三)精確的指揮與嚴密的組織??滴鯇Z餉的轉輸非常重視,而且非常注重早入手早準備,所以在指揮糧餉轉輸中也多有體現(xiàn)。在昭莫多之戰(zhàn)的前三年(1692年)康熙就下令“應將官兵口糧于年內(nèi)運至嘉峪關上,來春大兵出邊趨哈密以收回子,不動民,酌用綠旗兵鱗次擺站,固其營壘,以兵夫護送米馱,陸續(xù)運致哈密”,(《平定朔漠方略)卷13頁665)這說明康熙深謀遠慮,在戰(zhàn)前已充分準備。在進軍途中,康熙又深慮凱旋回軍需要糧餉,故令各部酌留部分糧餉以備大軍凱旋之用。在昭莫多之戰(zhàn)中,康熙諭令督運于成龍“朕回軍時必由此道,今于成龍所運米糧既留各站,應將隨軍之一千三百輛車內(nèi)所載米糧,亦量留庫勒諾爾地方,俟回軍時食用。如此,則前進之車輛既輕,而回軍時取米亦易”。(《平定朔漠方略》卷21頁65)后來又令于成龍“將后運糧內(nèi)六七千石速運至拖陵預備,其余半石俱留貯汛界近地,以備凱旋之用”。(《清圣祖實錄》卷173頁4)經(jīng)康熙的精確指揮加之于成龍等督運各官的努力,故各路糧餉的轉輸既保證了戰(zhàn)時有余,又滿足了回軍之用??滴踝院赖卣f:“朕統(tǒng)大兵由中路進時,多方籌畫,催督運餉,比及旋師無一人受餒。且資給西路之兵,俱獲全還。又令沿途各站多貯米糧雖隨營貿(mào)易之人皆不乏食”;(《平定朔漠方略》卷44頁587)為了使糧餉轉輸井然有序,糧餉得以陸續(xù)運往軍中,故清軍組織糧餉轉輸多以驛站為中心分期分批出發(fā),到指定地點交納所司,我們僅舉昭莫多之戰(zhàn)一例證之。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左都御史督運各路糧餉之于成龍奏報轉輸情況指出:“直隸第一運郎中噶禮米一千石,第二運游擊劉澤寰米四百石,第三運都司丁延祥米六百石,第四運按察使劉皚米七百石,第五運編修宋大業(yè)米七百石,第六運參領陳镠米三百六十石、原任知府于漢翔米八十石俱已過第十五站格德爾庫地方。現(xiàn)今第七運郎中索爾壁米六百石,第八運候補知府祝鐘俊米六百五十石,俱于(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初四日至第十四站之和爾和地方。山東省第一運員外郎碩色米六百二十石至第十二站之蘇勒圖地方,后運山東、河南兩省之車輛,侍郎李鈉、左通政喀拜督摧陸續(xù)而來”。(《平定朔漠方略》卷23頁122)這一分期出發(fā),陸續(xù)轉運的組織,保證了戰(zhàn)場上糧餉源源不斷的供應;為了保證糧餉轉輸工作的順利進行,以防發(fā)生糧餉被盜或被劫事件的發(fā)生,康熙非常注意糧餉的護運。他多次指示于成龍。“爾等挽運絕塞,務火燭小心。每夜如臨敵兵,嚴為防護??柨Φ人厣票I馬,尤宜加意巡視,喀喇沁兵守馬防賊頗稱熟練,可將伊輩分與各營,晝使驅車,夜使守馬,庶乎有備無虞”。(《平定朔漠方略》卷19頁17)康熙又在“軍糈事重,護運之任與行兵同可”,“挽輸較鎮(zhèn)守之寄更為重大”思想指導下,令總兵官岳升龍與總兵官劉國興前往運餉轉輸之路護運糧餉,以保證糧餉的安全,及時地運到前線所需之地。(《平定朔漠方略》卷18頁13—14)由上可見,康熙從思想上重視糧餉的運輸供應工作,在行動上躬身厲行,親自指揮,再加之專責監(jiān)運糧餉的于成龍、王國昌、喻成龍李、喀拜等人的齊心協(xié)力、精心組織,使糧餉轉輸工作卓有成效,軍需供應不致匱乏,出現(xiàn)了“士飽馬騰”的可喜景象。(《平定朔漠方略》卷9頁597)對奪取戰(zhàn)爭的全勝作用非少。第六,保證軍需馬匹的供應。古代戰(zhàn)爭,尤其是同以游牧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馬匹作為快速沖擊的主要工具,顯得十分重要?!叭舫鲞呅杏?騎兵尤要。敵在險遠,千里趨利者,騎兵之力也;兩軍相當,沖堅陷陣者,騎兵之威也;敵人潰敗,追奔逐北者,騎兵之捷也”。(《平定朔漠方略》卷15頁689)所以康熙也多次強調(diào)“軍需以馬政為急,”(《平定朔漠方略》卷8頁577)“馬匹最為緊要”。(《清圣祖實錄》卷177頁2—3)認識到馬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后,康熙在平準戰(zhàn)爭中馬匹供應主要措施如下。(一)軍需馬匹的征集。軍匹馬匹的征集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征集官養(yǎng)之馬。所謂官養(yǎng)之馬即由國家出銀購買馬匹分撥于各軍及養(yǎng)馬戶所養(yǎng)之馬。等到戰(zhàn)爭時調(diào)撥軍中使用。二十九年(1690年)烏蘭布通戰(zhàn)前,康熙下令“每佐領馬各以十匹交兵部委官監(jiān)視,收養(yǎng)肥壯,以待有事之時,仍各繳還”。(《平定朔漠方路》卷18頁577)又令“滿洲、蒙古、漢軍各佐領下拴馬一半,給草豆錢糧喂養(yǎng)”。(《清圣祖實錄》卷168頁20)官養(yǎng)之馬數(shù)量較大,如山西一省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一次就調(diào)出一萬二千一百九十匹。(《平定朔漠方略》卷18頁2)二是購買少數(shù)民族之馬。即由國家撥出庫銀前往游牧各族所買取之馬??滴跞哪?1695年)康熙令“于四十九旗分行購買”。這一次在歸化城買馬一千匹,在鄂爾多斯購取二千匹,在科爾沁購取二千匹,在喀爾喀車臣汗所屬各部購馬二千匹。其計一次買馬七千匹。(《平定朔漠方略》卷15頁698—699)昭莫多之戰(zhàn)發(fā)生后,曾于大同等地一次采購馬匹二萬余。三是貿(mào)易之馬即清政府與甘肅等地少數(shù)民族進行茶馬貿(mào)易時以茶易取少數(shù)民族之馬。此類事例在《平定朔漠方略》中有數(shù)處記載。而且數(shù)量少者五百匹,多者數(shù)千匹。清政府通過茶馬貿(mào)易解決戰(zhàn)爭中馬匹的急需問題,是亦為戰(zhàn)馬來源之一。(二)軍用馬匹的轉輸。清用馬匹的轉輸同糧餉一樣也有兩個基地,即大同與寧夏。清朝在每次戰(zhàn)爭之前,都力求軍需馬匹轉運到適宜牧放飼養(yǎng)的基地去,以備戰(zhàn)時之需。如大同基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將“京城餒養(yǎng)之馬驅往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