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需知曉的103個歷史常識素材.docx_第1頁
初中歷史知識需知曉的103個歷史常識素材.docx_第2頁
初中歷史知識需知曉的103個歷史常識素材.docx_第3頁
初中歷史知識需知曉的103個歷史常識素材.docx_第4頁
初中歷史知識需知曉的103個歷史常識素材.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需知曉的103個歷史常識(1)1、三皇五帝 誰是“三皇”?誰是“五帝”?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歷史學家對這些“皇”呀、“帝”呀,各說各話。比方,“三皇”的名單,就有六份;“五帝”的名單,也有三份。 先列“三皇”的六份名單:天皇、地皇、泰皇;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女媧、神農(nóng);伏羲、神農(nóng)、祝融;伏羲、神農(nóng)、黃帝:燧人、伏羲、神農(nóng)。 再列“五帝”的三份名單: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太嗥、炎帝、黃帝、少嗥、顓頊;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 上述名單,見于不同史籍。有些“帝”,名不同而人同。比方,太嗥,義叫太昊,即伏羲氏;炎帝,即神農(nóng)氏,舉此兩人之名,便知“三皇”與“五帝”也有混淆。再說,少嗥即少昊;帝嚳即高辛;唐堯,陶唐氏,故名唐堯;虞舜,有虞氏,故名虞舜。 “三皇”“五帝”,都是傳說中的人物,尤以“三皇”,神話氣味濃厚,既無當時的文字記錄留下來,也沒有地下文物可資引證。 不能以為古書的記載,就是“歷史”了。也不能把傳說當真事,作“考證”。今天科學日新月異,對歷史的考證就更加嚴格,講史就更要具備各種科學常識。2、中國人為什么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中國人自謂“炎黃子孫”?!把住笔茄椎?,“黃”是黃帝。炎帝雖居“炎黃”稱謂之前,實際上卻處于遭冷落和貶抑的地位。 有典籍說,炎帝和黃帝是同胞兄弟;但這種傳說比較晚出。在記載上古神話傳說的山海經(jīng)里,并無此種說法。而炎帝和黃帝各自為不同的神系,則是各典籍之共識。當然,我們也不妨推測:所謂炎、黃兩大神系,可能是抹上了神話色彩的華夏兩大原始部落,而炎帝、黃帝也許就是兩大部落的酋長。 炎帝又稱“神農(nóng)氏”,這個稱號更鮮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對華夏民族的貢獻。周易系辭傳說:“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宋,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鄙褶r(nóng)氏首倡了農(nóng)耕種植。呂氏春秋記述:“神農(nóng)之教日: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績,所以見致民利也?!?炎帝不僅是躬身勞苦,還有踐危履險的勇氣。炎帝神農(nóng)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據(jù)說,神農(nóng)為辨識草木、昆蟲的藥性,竟曾“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作為“帝”,自當擔負更多的“嘗藥濟人”的艱險重任,比諸征方士覓求長生不老藥的秦皇漢武,那真是迥于云泥! 據(jù)說,炎帝還發(fā)明、制作了琴瑟,創(chuàng)造“宮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當然,黃帝也非常了不起。黃帝發(fā)明制造了車,“軒轅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黃帝還始造釜甑,從此開創(chuàng)了華夏人“美食文化”的歷史。黃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蠶桑一織絲事業(yè)。黃帝原為中原各部落的首領(lǐng),后來同炎帝大戰(zhàn)于阪泉之野,在各個部落的支持下,獲得全勝,被擁戴為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同樣值得我們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不斷發(fā)展,并與各少數(shù)民族通婚,慢慢形成華夏族。因此,中國人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3、“九州”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 “九州”是我國的別稱,泛指全國。相傳在四五千年前,中國的大地上發(fā)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人們被迫向山頂、高地遷徙,后來,禹疏浚河道,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為幾個區(qū)域,供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了“九州”之名。九州的劃分情況是這樣的: 冀州,今山西、河北、遼寧帶。 兗州,今河北、河南、山東交界部分。, 青州,今山東、遼寧,渤海與泰山之間。 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安徽北部,黃海、泰山、淮河之間。 揚州,今江蘇、安徽南部,江西東部,淮河以南東至大海。 荊州,今兩湖及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陜西南部和四川一帶。雍州,今陜西北部、中部和甘肅及其以西地方。4、“國家”一詞是怎么來的 國家是經(jīng)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對被統(tǒng)治階級進行統(tǒng)治的工具,主要由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組成。但是,你知道“國家”一詞是怎么來的嗎? 中國古代典籍把“天子”統(tǒng)治的地域稱做天下,諸侯統(tǒng)治的領(lǐng)地稱為國,卿大夫統(tǒng)治的采邑稱做家,“國家”是天下、邦國、家室的總稱。孟子離婁上:“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鼻貪h以后實行中央集權(quán)制,把皇帝統(tǒng)治的范圍通稱為國家。有時,皇帝也被直接稱為國家,晉書,陶侃傳:“侃厲色日:國家年小,不出胸懷?!边@里的“國家”指的就是東晉的成帝。 在西方,古希臘稱“城邦”,古羅馬稱“共和國”,其原意是由羅馬城延伸到整個意大利和其他各省的居民,是地域廣泛的意思。在中世紀稱“王國”和市民社會。到16世紀,社會政治的發(fā)展使人們有可能抽象出現(xiàn)代國家的概念,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第一次使用“國家”(英文state)這個詞。表示在政治上組織起來的社會。此后,“國家”一詞便開始流行通用。5、我國古代主要朝代名稱是怎樣得來的 夏:舜死后,禹當上了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禹原來是夏后氏部落首領(lǐng),因此,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后取名“夏”。 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居于商(河南商丘一帶),所以湯滅夏后以“商”為國名。后因湯的十世孫盤庚將都城西遷到殷(河南安陽),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因太王居于岐山下的周原,所以武王滅殷后以周為國名。 秦:周孝王時,為了嘉獎給自己養(yǎng)御馬的非子,賜非子為“贏”姓,并封“秦” (甘肅天水)地。后來立國就以“秦”為國號。 漢:劉邦原被西楚霸王封為漢王,楚漢相爭時,劉邦擊敗項羽,統(tǒng)一中國,國號為“漢”。 三國:魏,漢獻帝時曾封曹操為魏王,曹丕稱帝后以“魏”為國號。蜀,劉備稱帝時,因都城在蜀,故稱蜀。吳,孫權(quán)建都建業(yè)(今南京),因都城屬吳地,所以稱吳。 晉:司馬昭在魏國先被封為晉公,后為晉王。他的兒子司馬炎逼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為晉。隋:楊堅原為后周隨王,后廢周帝,改“周”為“隨”,因忌諱隨有走義,故省去“之”為“隋”。唐:李虎在西魏時被封為“唐國公”。李淵稱帝后國號為唐。 宋:趙匡胤原在后周時,被封為宋州節(jié)度使,因發(fā)跡于宋州,所以國號為宋。 元本無國號,稱蒙古。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時,始建國號,稱“大元”。,取易經(jīng)中“大哉乾元”之義。 明:大明的意義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的傳說,所以朱元璋即位后取“大明”為國號。 清:努爾哈赤建立政權(quán)時,取國號為“金”。1636年,改“金”為“清”。6、中國為什么被稱為“支那” 中國曾被稱為“支那”,在佛教經(jīng)籍中譯作支那、至那等?!爸恰弊鳛橹袊柺侨绾蝸淼哪??有這樣幾種說法: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源于“瓷器”一詞。在世界上,中國素有“瓷器之國”的稱譽。漢唐以來,中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其制作方法也傳到世界各地。所以,有人認為支那即源于“瓷器”的音譯。 另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支那源于印度,其根據(jù)主要有:首先,古印度兩大史詩摩可婆羅多羅摩衍那約形成于公元前5世紀,其中已有“支那”的稱呼。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波斯人最早稱中國為支那。在大約公元前5世紀時,古代波斯對中國的稱呼有Cin,Cinistan,Cinastan。費爾瓦丁神的頌詞稱中國為Cini,Saini,意即支尼、支那等。 慧苑華嚴經(jīng)音義說:“支那,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制作。故以為名?!狈ㄔ品g名義集言:“支那,此名文物國?!本褪钦f用支那來稱呼思維發(fā)達、文物昌盛的中國。中國歷史悠久,物博地大,文化發(fā)達,且人民勤勞智慧。所以,有些國家即以支那稱中國。7、中國古代四人美女 中國人習慣把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貴妃稱為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zhàn)同時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zhì)。當時越國稱臣于吳國。存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xiàn)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后,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 貂蟬,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于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主人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就設(shè)下連環(huán)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 從此以后,貂蟬周旋于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以秋波,報董卓以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王嬙,為漢元帝宮女,字昭君,長得很美麗,也很有見識。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到長安,要求和親。昭君自愿前往,她千里迢迢來到了匈奴,并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發(fā)動戰(zhàn)爭,還把中原的先進文化傳給匈奴。從此以后,匈奴與漢朝和睦相處,有60多年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 楊玉環(huán),唐代蒲州永樂(今陜西華陰)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huán)的姿色后,欲納入宮中,遂先封她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zhí)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700人,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后“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逃至馬嵬坡時,軍隊不肯前行,玄宗為穩(wěn)定軍心,不得已將貴妃縊死于路邊。8、歷史上的四位“花木蘭” 古樂府里的木蘭辭,出色地敘述了古代巾幗英雄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據(jù)我國史料記載,木蘭確有其人,但不姓花,而且歷史上曾有4位“花木蘭”。 木蘭姓朱之說。據(jù)清人瀛園舊主著木蘭奇女傳載:唐初,少女朱木蘭,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zhèn)人,嫻弓馬,諳韜略,14歲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zhuǎn)戰(zhàn)沙場13載屢建功勛,凱旋故里,唐太宗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賜姓李。其史實見于舊唐說。后人為紀念她,在湖北黃陂縣木蘭山建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廟。 木蘭姓魏之說。據(jù)清人劉準年著三十二蘭室詩鈔載:木蘭,姓魏,名木欒,俗稱木蘭,生于西漢初年,亳地(今河南)人,其父名魏應(yīng),漢文帝年間,匈奴南侵,為抵抗侵略者,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戰(zhàn)死沙場,被追謚孝烈。木蘭姓任之說。據(jù)新唐書全唐詩載:少女太蘭,姓任,散盡家財,招募數(shù)千義勇,組成保家衛(wèi)國的一支部隊,木蘭女扮男裝,躍馬橫戈,率軍一舉打敗強大的叛軍;為此,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曾有詩贊道“甲士千群若障云,一身出能定三年?!?木蘭姓韓之說。據(jù)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幼喪雙親,和叔父韓立共同謀生。12歲正值元末農(nóng)民起義烽火,遂女扮男裝改名韓天保。投奔紅巾軍王起巖部隊。木蘭13年軍旅生涯,戰(zhàn)功卓著。后人為紀念木蘭,在她家鄉(xiāng)修建了木蘭廟、木蘭寺。9、“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一典故是怎么來的 關(guān)羽生活在公元200年左右。關(guān)羽年輕的時候碰見了一個叫做劉備的人,兩人很合得來。于是關(guān)羽便拜年長的劉備為大哥。不久,劉備拉起了一支隊伍,想建立漢朝;自然,關(guān)羽成了劉備的大將。 當時,想奪取天下的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曹操。有一天,曹操和劉備為了爭奪地盤,各帶自己的軍隊,廝殺起來。劉備兵少力弱,被曹操殺得落荒而逃。關(guān)羽孤軍奮戰(zhàn),毫不害怕。曹操很喜歡關(guān)羽的神勇,便命人前去勸降。 起初,關(guān)羽誓死不降。后來,那勸降的人說:“你身邊還有劉備的夫人,你死了,劉備的夫人也活不了,你怎么對得起你大哥劉備呢?” 關(guān)羽覺得這話很有道理,便說:“我可以暫時投降曹操。但是,一旦我得知了大哥劉備的消息,曹操必須放我走?!辈懿僖恍南胱岅P(guān)羽為自己出力,聽說他肯投降,自然滿口答應(yīng)了。 就這樣,關(guān)羽保護著劉備的夫人。在曹操的軍營中住了下來??墒?,關(guān)羽雖然身在曹營,心中卻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劉備,他還不時派人四處打聽劉備的下落。為了讓關(guān)羽忘掉劉備,曹操給關(guān)羽送了許多珠寶,可關(guān)羽根本不動心。 一天,曹操又送了一匹駿馬給關(guān)羽。關(guān)羽立即連連向曹操致謝。曹操很納悶地問: “我送你許多東西你也沒謝過我,為什么送了駿馬,你卻這樣謝我呢?” 關(guān)羽說:“有了駿馬,得知我大哥在哪里后,我就能更快地趕到他身邊了”后來,關(guān)羽聽到劉備的消息后,立刻離開了曹營,趕回了劉備營(漢營)中。 這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來歷。后來,人們就用它來比喻“身在此處。而心思卻在別處”,即心神不專一。10、司馬遷是怎樣寫出史記的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談死后,朝廷便命令像父親一樣通古博今的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從那以后,司馬遷便立志要寫一部完整記錄我國歷史的著作。但是,沒過多久,司馬遷便因為其他事情得罪了漢武帝劉徹,被處以殘酷的腐刑。腐刑是一種極端侮辱人格的刑罰,司馬遷受刑后一度曾想自殺。但是,他從歷史上很多在艱難和憂憤中奮發(fā)努力成就事業(yè)的例子巾受到了鼓舞。他想,屈原被放逐。才寫成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后,寫成國語;孫臏被砍了膝蓋骨,寫了兵法。我為么不能把這部史書寫出來呢?從此以后,司馬遷忍辱負重,歷時十幾年,終于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史記。11、司馬遷的后代為什么不姓司馬 在陜西省韓城縣的續(xù)村,居住著許多姓同或姓馮的大家。每逢清明時節(jié),他們便懷著虔誠敬佩之情,成群結(jié)隊地來到太史公祠,為先祖司馬遷祭祀掃墓。為什么這些司馬遷的后代卻不姓司馬呢? 司馬遷因“李陵事件”慘受腐刑,悲痛欲絕。為了完成先父的遺愿,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負重,在困厄潦倒之中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學巨著史記。因史記對史實據(jù)實實錄,在稱贊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了漢武帝“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武帝對此勃然大怒,將史記手稿付之一炬。 司馬遷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斬。獄吏在搜查其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一封司馬遷寫給任安的書信,信中告訴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后還頑強地活下來,就是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漢武帝見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對司馬遷極為不滿的寵臣的讒言,司馬遷遭受迫害,不久死去。 據(jù)傳說,悲痛中的司馬遷夫人為了保住史記副稿,免遭滿門抄斬之禍,便讓兩個兒子身藏史記副稿,逃回故鄉(xiāng)韓城。臨行時,司馬遷夫人手牽孩兒,淚流滿面地囑咐說:“兒呀,你們一路小心,快快逃回家鄉(xiāng),將父親的著述深藏龍門山中,好實現(xiàn)你們父親的遺愿,留信史于后人,臨兒,從今以后,你將司字左邊加一豎,改為姓同;觀兒,你給馬字左邊加上兩點,改為姓馮,你們要尊兄愛弟,隱居龍門山中,好讓我們司馬氏一家留有后人。”從此以后,司馬遷的子孫后代一直都姓同、姓馮。12、為什么西施不姓西,孟姜女不姓孟 西施和孟姜女都是歷史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但若問“西施、孟姜女姓什么”,恐怕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西施姓西,孟姜女姓孟?!?其實,西施并不姓“西”。孟姜女也不姓孟,而是姓姜。 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誤解呢?這和戰(zhàn)國以前中國人姓氏的習慣有關(guān)。如果缺乏“姓氏學”的知識,而用習以為常的社會習慣去判斷兩千多年前的周秦歷史情況,就會產(chǎn)生這種錯誤。 原來戰(zhàn)國以前,中國人除了名字之外,還有姓和氏。一個家族的男性用氏。女性用姓。氏冠在名字之前,而姓置于名字之后猶如現(xiàn)代歐美人的習慣。秦始皇的氏為“趙”,姓為“贏”,由于始皇是男性,所以就叫“趙政”,如果是女性,就叫“政贏”了,后世呼他為“贏政”,是不符合當時的習慣的。又如舜的家族姓媯,其后人封于陳國,因此以陳為氏,陳氏的一支又到了齊國,把陳寫作“田”(陳、田在古代同音),又為田氏。齊國君主原是姓姜(姜太公之后)。田氏篡奪了,從此齊國又被稱為“田齊”,田齊君主后來稱王,其子孫又以“王”或“王孫”為氏。由此可見,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可以因時、因地、因官爵而改變。孟姜,按先秦的女子稱呼,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懊稀边@個名字是排行的稱謂,老大稱“孟”或“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小稱“季”。孟姜就是“大姜”。按現(xiàn)代的習慣稱呼就是“姜大姑娘”。西施也不姓西,而姓施。有一個成語叫“東施效顰”,說的是苧蘿村的東半村和西半村各有一個姑娘。東半村的叫“東施”,西半村的叫“西施”。西施稱號就是這么來的。13、中國歷史上的八大罪臣 慶父:春秋時魯國貴族,魯莊公之兄。他慣于挑撥離間,制造內(nèi)亂,先后殺死兩個國君。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即源于此。 趙高:秦朝宦官,原是趙國貴族。秦始皇死后,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遺詔,逼始皇長子扶蘇自殺,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后又謀害胡亥,立子嬰為帝,卻被子嬰誅殺。 來俊臣:唐朝武則天當政時的酷吏,因告密受寵,歷任侍御史、左臺御史中丞等職。他營私枉法,大興刑獄,被他滅族者不下千余家。后因得罪武氏諸王和太平公主而被處死。 李林甫:唐朝權(quán)臣,唐玄宗時任禮部尚書,封晉國公。他為爭寵固權(quán),處處討玄宗歡心。此人嘴甜心毒,有“口蜜腹劍”之稱,在任19年中干盡壞事,終于釀成“安史之亂”。 秦檜:北宋末年歷任御史中丞等職。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軍擄至北方,不久遣歸,充當內(nèi)奸,并騙得高宗信任。他結(jié)黨專權(quán),陷害忠良,力主投降,為世人所唾棄。 嚴嵩:明朝大臣,嘉靖時任吏部尚書,官至內(nèi)閣首輔。以其子嚴世蕃等為爪牙,操縱國事,殺害忠良,貪贓枉法。在任時,朝廷60的軍餉被他侵吞。 魏忠賢:明朝宦官,萬歷當政時入宮。1620年,熹宗即位,他被任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并兼管東廠。他結(jié)黨營私,排除異己,自稱“九千歲”,手下有王虎、王彪等爪牙。崇禎即位后被罷職,遣置鳳陽,途中自縊而死。 和珅:因逢迎獻媚,為乾隆皇帝所寵,被升任為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乾隆死后,嘉慶宣布他20條罪狀并責其自殺。被抄家后,其家產(chǎn)等于朝廷10年的收入,所以民間有“和坤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14、中國歷史上的“六圣” 我國歷史上,從西漢到盛唐出現(xiàn)過“史圣”“草圣”“醫(yī)圣”“書圣”“畫圣”和“詩圣”。被后人稱為“六圣”。 史圣:漢武帝時代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自幼讀史,20歲后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博覽廣聞,歷盡艱辛,終于著成不朽的歷史名著史記。 草圣:漢朝末年三國初年張芝擅章草(舊隸的草體),據(jù)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時人稱之為“草圣”。 醫(yī)圣:建安時期的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傷寒雜病論,為后世醫(yī)學家必讀的經(jīng)典,被稱為“醫(yī)圣”。 書圣:東晉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巨匠。他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書法風格,被后人稱之為“書圣”。 畫圣:盛唐時人吳道子擅長佛道畫,所畫人物“毛根出肉,人健有余”,他在寺觀圖畫壁300多間,畫中人物奇形異狀,無一相同,被時人稱為“畫圣”。 詩圣:和吳道子同時代的偉大詩人杜甫。其詩“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一生寫了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被后人尊稱為“詩圣”。15、中國史學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著有左傳,編年體史書創(chuàng)始人。 司馬遷:西漢人,作史記,首創(chuàng)正史紀傳本。 班固:東漢人,著漢書,開創(chuàng)斷代史體例。 劉知幾:唐朝人,編著史通,我國第一位史學批評家。 杜佑:唐朝人,所著通典,為我國第一個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馬光:北宋人,編著的資治通鑒,為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巨著。 袁樞:宋朝人,著通鑒紀事本末,創(chuàng)立了紀事本末的體裁。顧炎武:明朝人,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等。16、我國歷史上的六大古都 我國歷史上的六大古都是指: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這六座城市。 西安公元前l(fā)l世紀,西周首先在這里建都,稱鎬京。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定都于此,取名長安。以后,魏晉南北朝的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兩代均在這里建都,歷時一千多年,曾經(jīng)是古代東方最著名的大都市。 洛陽最早為西周的東都,叫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正式成為東周的都城。以后,戰(zhàn)國時期改稱洛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煬帝)、武周先后在這里建都。最后定都洛陽的是五代十國中的后唐。洛陽先后有九個王朝建都,素稱“九朝故都”,也歷時一千多年。 開封最早為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叫大梁。唐朝改稱為汴州。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定都于此。接著,后晉、后漢、后周均相繼在這里建都,同時改稱東京,又稱開封府。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定都于開封。北宋歷經(jīng)九帝,盛極一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反映了當時開封的繁華景象。 杭州五代十國時吳國的都城。南宋定都于此,稱為臨安。這里山水秀麗,又歷經(jīng)各個朝代的修建,成為聞名天下的美麗都市。 南京最初為三國時期的東吳都城,稱為建業(yè)。不久是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的國都,稱為建康。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建都于此,稱為金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此,改稱為應(yīng)天。太平天國洪秀全也在這里建都,稱天京。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建立的臨時政府設(shè)在南京,后來,成為中華民國首都。 這里依山傍水,形勢險要,故有“虎踞龍盤”之稱。 北京戰(zhàn)國時期為燕國都城,稱為薊城。遼代改稱燕京。金代于1153年遷都于此,稱為中都。元朝定都于此,改稱為大都。1421年,明成祖遷都于此,改北平為北京。清室入關(guān)以后建都北京。北京作為“五代帝都”,歷時達七八百年之久,由于我國歷史上最后的三個封建王朝元、明、清都在這里建都,所以北京保留著我國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還保存著我國目前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17、何為春秋五霸?何為戰(zhàn)國七雄?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書而得名;后段為戰(zhàn)國,因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相互混戰(zhàn)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弱,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國又受到周邊少數(shù)民族威脅。于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口號下,爭當霸主。春秋300年間出現(xiàn)了所謂“五霸”。關(guān)于“春秋五霸”,一說為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通常認為是后者,因為宋襄公并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霸主,而秦穆公勢力也未曾影響至中原。 戰(zhàn)國時期,原來的晉國被三個大臣瓜分為韓、趙、魏三國,齊國政權(quán)被田氏取代,東北的燕國逐漸強大,再加上南方的秦、楚兩國,構(gòu)成了七雄角逐的場面。所謂“戰(zhàn)國七雄”即是指戰(zhàn)國時期七個勢力強大的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18、“雞鳴狗盜”出自什么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齊國孟嘗君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門下養(yǎng)食客三千。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就召他入秦,想委以重任,但秦國一些臣僚進言說孟嘗君終究是齊國人,會想著齊國利益而對秦國不利,不可重用他,但是又不能放走他,他回到齊國后會為齊國出力,照樣不利于秦國,于是便將孟嘗君關(guān)押起來。孟嘗君聯(lián)系到了秦王一個寵愛的妃子,讓她救他,妃子說想要孟嘗君的狐裘大衣,而孟嘗君已將狐裘大衣在初次見秦時獻給了秦王。此時孟嘗君手下有人自告奮勇說他會像狗一樣暗中將大衣偷出來,這個人果然偷到了狐裘大衣。孟嘗君將這件狐裘大衣獻給秦王的妃子。秦王的這個妃子在秦王面前為孟嘗君說了不少好話。使秦王放走了孟嘗君。 但后來,秦王又后悔放走孟嘗君。便派人去追,此時孟嘗君剛走到函谷關(guān)。函谷關(guān)有規(guī)矩,即必須雞叫才能開關(guān)門。情況緊急,這時孟嘗君手下又有一人自稱會學雞叫,于是他學雞叫而將周圍的雞都引得叫了起來,函谷關(guān)守兵開關(guān)門而放孟嘗君出了關(guān),得以脫險。 后來,人們就從這個故事中總結(jié)出成語“雞鳴狗盜”,來比喻那些不具真才實學卻靠雕蟲小技投機取巧的人。19、什么是“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的故事源于春秋末期吳越爭霸之時。當時吳越兩國累世結(jié)怨,相互攻戰(zhàn)。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兵敗受傷而死,他的兒子夫差即位,發(fā)誓要給他父親報仇。 公元前494年,夫差率領(lǐng)吳國軍隊在夫椒這個地方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被迫派使臣前去吳國卑躬屈膝地講和,之后忍受奇恥大辱,帶著妻子兒女到吳國去給吳王夫差當奴仆。 三年以后,勾踐被釋放回國,他回國后,立志洗雪國恥。為了堅定報仇的決心,不忘昔日的危難和苦楚,他晚上不睡舒適的床鋪,而是睡在柴草堆上(臥薪)。他還在屋里吊一只苦膽,每天早起后、睡覺及吃飯前,都要嘗嘗苦膽的滋味。以便使自己永遠不忘掉志向。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推行一些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終于使越國兵精糧足,國富民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大軍再次進攻吳國,打得吳國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夫差被俘自殺。吳國被越國滅掉后,勾踐會合各國諸侯,做了春秋時期的最后一個霸主。20、“破釜沉舟”語出何處在鎮(zhèn)壓秦末農(nóng)民起義中,秦將章邯破項梁軍后,以為楚地已不足憂慮,于是就渡河北上,攻擊張耳、陳余等,當年秦國困越王歇、張耳于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的時候,趙向楚懷王心(陳勝遇害后,項梁、項羽等便擁立原楚懷王之孫心為王,仍號楚懷王)求援,起義軍決定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宋義率大軍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畏縮不前,項羽便殺掉宋義,用斧子鑿沉船只,以示沒有退路,表示決戰(zhàn),軍隊士氣大增,直驅(qū)巨鹿,九戰(zhàn)九捷,大敗秦軍,擊殺秦將蘇角,俘獲王離。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戰(zhàn),是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一次大戰(zhàn),扭轉(zhuǎn)了整個反秦戰(zhàn)局,為取得反秦斗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chǔ),“破釜沉舟”的成語也由此而來。21、“鴻門宴”是怎么一回事 秦末起義中,當項羽大軍向西挺進到函谷關(guān)時,發(fā)現(xiàn)劉邦已搶先進入關(guān)中,而事先已約定先人關(guān)中者為王,項羽大怒,立即攻破函谷關(guān)。這時劉邦軍駐霸上(今陜西西安東南),兵力10萬,項羽駐扎在新豐鴻門(今西安東北)。擁兵40萬,積極準備攻打劉邦。項羽的叔父,與劉邦結(jié)為親家的項伯將此事告訴了劉邦,劉邦聞訊后,親率100余名騎兵與張良、樊噲來到鴻門向項羽道歉,從而演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在觥籌交錯中閃爍刀光劍影的“鴻門宴”。在宴會上,項羽的軍師范增令項羽的堂弟項莊進去借舞劍助興為名,借機殺死劉邦。項伯拔出劍來與項莊對舞,借以掩護劉邦,在危急時刻,張良出帳,令樊噲帶劍執(zhí)盾闖入,使劉邦得借口乘隙脫逃。項羽當斷不斷,放走了羽毛漸豐的劉邦,為自己留下了禍根。22、“綠林好漢”語出何處 西漢后期,土地兼并的情況十分嚴重,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政局動蕩。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權(quán)建“新”后,實行新政,把全國收歸王國,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由于地主官僚和貴族的反對,根本無法實行。王莽又多次改變幣制。大量掠奪人民財富。進一步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再加上不斷發(fā)動對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各地天災(zāi)人禍連年不斷,導致了綠林赤眉起義的爆發(fā)。 公元17年,王匡、王鳳在湖北中部領(lǐng)導農(nóng)民起義。以綠林山為根據(jù)地,故稱“綠林軍”。綠林軍在向南陽插進過程中,皇族劉秀參加,23年,綠林軍在昆陽與王莽主力決戰(zhàn),取得昆陽大捷,殲王莽四十萬軍隊,隨后,綠林軍乘勝攻占長安,推翻了王莽的統(tǒng)治。 與此同時,樊崇領(lǐng)導的“赤眉軍”也在同王莽軍隊作戰(zhàn),后被劉秀鎮(zhèn)壓。 從此“綠林好漢”這個名詞就傳開了。23、“三顧茅廬”是怎么來的 東漢末年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幫他打天下,親自到諸葛亮家拜訪,因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后人便稱其為“三顧茅廬”。 當時劉備所處環(huán)境很不利,在斗爭中屢屢處于下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別人口中得知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智慧超人,若請得他出來幫助,建立基業(yè)自然不成問題,于是劉備便去請諸葛亮。 第一次去時,諸葛亮不在,劉備無功而返。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再次去拜訪,不料這次諸葛亮又不在,只好作罷。待到第三次要去時,急性子的張飛(與劉備結(jié)義的兄弟)說:“諸葛亮怕是沒有真才實學,才故意逃避的,待我自己去將他抓來?!眲溆柍饬藦堬w,又恭恭敬敬地去請,這次諸葛亮在家,但是卻在午睡,劉備便不去打擾他,靜靜地在門外等。等了很長時間,仍不見諸葛亮醒來,這時性急的張飛又忍不住了,說:“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眲溆忠淮纬庳熈藦堬w的魯莽。待諸葛亮醒來后,劉備進屋與之交談,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已知三分天下,劉備大喜過望。請求諸葛亮出山幫助,諸葛亮亦感激劉備的三顧之恩,便同意幫助劉備打天下。后來,諸葛亮顯露了非凡的才能,為日后劉備建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24、“樂不思蜀”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263年,三國之一的蜀國滅亡,蜀國后主劉禪被司馬昭俘虜。一次,司馬昭(魏國大將軍)和劉禪一起吃飯,為劉禪表演蜀國的民間舞蹈,劉禪的侍從都感到悲哀,劉禪卻像平時一樣高興地笑著。司馬昭看到這種情形,便問劉禪:“你想念四川的老家嗎?”劉禪說:“心里很快活,不想家?!眲⒍U原來的大臣邰正聞言悄悄跟劉禪說:“如果司馬昭再這樣問您。您應(yīng)該哭著回答:先輩的祖墳遠在隴蜀,我的心因懷念西方而悲痛。沒有一天不想的。然后閉上眼睛。這樣,司馬昭可能會放我們回去,我們就可以再招兵買馬,以圖恢復(fù)漢室江山?!彼抉R昭早注意到了這一點,過了一會兒又問劉禪想不想家,劉禪就將邰正所教的話說了一遍,然后閉上眼睛。司馬昭說:“這話怎么很像是邰正的話?”劉禪驚訝地睜開眼睛說:“正是邰正這么教我說的?!彼抉R昭和他左右的人都禁不住大笑起來。25、“吃醋”的典故出自何處 李世民即位以后,為了犒賞身邊大臣房玄齡幫他奪取王位、統(tǒng)一天下的大功,封房玄齡為梁公。位居宰相之首,并準備送給他幾名美女為妾,房玄齡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會反對此事,便婉言謝絕了。李世民問明原因,就讓皇后專門去房府勸說房夫人,誰知房夫人不給皇后面子,將皇后堵了回去,李世民聽說房夫人是如此態(tài)度,心中有些不快,于是便想了一個辦法。 一天。李世民派人送了一壺酒向房夫人傳話:如果再不同意就讓她服毒酒自殺,房夫人聽罷,毫無懼色,端起毒酒一飲而盡。結(jié)果,房夫人并沒有死,因為壺里裝的不是毒酒而是醋。房夫人的剛烈表現(xiàn),一時被傳為佳話。久而久之,“吃醋”便成了男女間“嫉妒心”的代名詞。26、“老皇歷”典故出于何處 “老皇歷”這個詞語始于宋朝,原本是褒義詞。宋太祖趙匡胤把帝位傳給弟弟趙匡義,是為宋太宗。宋太宗在位期間,注意農(nóng)田水利,鼓勵開荒,每年到了年終,便要宴請群臣,記功行賞,并送給每人一本歷書。這本歷書記載著農(nóng)歷時令及耕作上的有關(guān)知識,其中有一欄叫做回時作物觀覽,是希望大臣們在政治事務(wù)中不要誤了農(nóng)時,由于歷書是皇上贈送的,所以稱它為皇歷。 皇歷中所記載的,主要是當年的歷法,過了這一年就要更換新歷法,但由于歷法都是由皇上贈的,對舊歷法顯然也要認真保存,并給舊歷法冠以一個“老”字,所以稱之為“老皇歷”?!袄匣蕷v”對于新的一年來說,是不適應(yīng)的,也正因為這個意思,“老皇歷”也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貶義詞,用來指守舊的思想行為了。27、我國古代主要崇拜哪些神靈 我國古代崇拜的神靈很多,以漢族為例,除去原始時期崇拜圖騰及祖先之外,各個時期、各個社會階層都有一些不同的崇拜對象,但主要還是集中在以下幾個神上: 上帝:上帝又稱天、天皇,是神靈世界的主宰,也是歷代統(tǒng)治者和一般群眾都崇拜的最高神靈。 社神:社神即土地神。又名后土,也是統(tǒng)治者和一般群眾都普遍崇拜的神靈。相傳的社神有兩個,一個是句龍,一個是禹。 高禖:即婚姻、生殖之神。因為祭神多在郊外進行,所以又稱郊襟。漢代以后直至近代,由于受印度佛教的影響,民問所崇拜的高襟神逐漸被送子觀音代替。 門神:門神是從古至今人們都崇拜的大神之一。唐代以前的門神是神荼、郁壘。 灶神: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爺。在民間臘月三十日都要用飯肉魚酒等敬灶神,希望他酒醉飯飽后上天只講好話,不吐惡言,后來敬神還要用麥芽糖、膠糖等甜食,目的是封住灶神的口,據(jù)說如果不這樣,一家人都會遭殃。28、古代有哪“五禮” 在古代,“禮”字本有廣狹二義。就廣義說,凡政教刑法,朝章國典,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禮;就狹義說,則專指當時各級貴族經(jīng)常舉行的祭禮、喪葬、軍旅諸方面的典禮。 春秋以后,社會發(fā)生變革,古代禮儀逐漸被廢棄,禮家著手整理、闡析其意義,并加以系統(tǒng)總結(jié),編輯為五大類,以吉、兇、賓、軍、嘉為類目名稱,總稱“五禮”。 吉禮居五禮之首。吉訓為福,是事神致福的意思。 兇禮列五個項目,就是喪、荒、吊、檜、恤五程典禮。 賓禮列八個項目,其中朝、宗、覲、遇、會、同、問、視都是天子款待四方諸侯來朝會的典禮。 軍禮分列五個項目,軍旅與祭祀同樣重要,諸侯有不順服的行動,或者在執(zhí)行王朝所頒制度時有僭越行為,就得用暴力威懾。 嘉禮列六個項目,有的包含兩種相近的典禮,有的只有一種典禮,有的只是雜儀。29、什么是“唐三彩” 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聽到“唐三彩”這個詞,那么什么是唐三彩?它代表的是一個時期的東西還是某一特定種類的東西呢? 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我國的陶瓷業(yè)就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到了唐代,陶冶業(yè)更是相當?shù)臓t火純青,很多陶瓷都是后世罕見的精品,唐三彩就是這個時期出現(xiàn)的。所謂的“唐”就是唐代的意思,所謂的“三彩”,是專指這時制作陶器所專用的三種色彩,即青、黃、藍三色組合成的各種陶器。所以唐三彩并不是說唐代的陶瓷都叫唐三彩,而是指在唐代中期,出現(xiàn)了專用青、黃、藍三色調(diào)和而成的一類陶器。這類陶器現(xiàn)已不多見,很是珍貴。31、古人怎樣稱呼自己從社會生活的需要或禮節(jié)出發(fā),古人在人際交往的自稱方面形成了一套頗為嚴格的規(guī)矩。一般說來,在相互的交往或言談中,凡是提到自己的則用謙稱或卑稱,自稱除了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謙稱,最常見的就是自己稱“鄙人”。 “鄙人”的本意是指居于郊野的農(nóng)人,引申為無地位、無文化之人,即所謂鄙俗之人,古人常用來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短淺。與“鄙人”相類似的謙稱還有“臣”“妾”“仆”等,這些本是殷周時對奴仆的稱呼臣、仆,女子自稱妾。在古人的自我謙稱中,使用較廣的還有“不才”“小人”“不佞”“不敏”等幾種。32、我國古代的“看風水”是什么意思看風水是我國古代社會中流行頗廣的迷信行為,其基本內(nèi)容是:在選擇宅基和墳地時,必須注意該地的風向山水,合者得福祿,不合者遭禍殃。因此,它又稱為“相地術(shù)”或 “地理之學”,舊時社會中專營此道的職業(yè)者稱“風水先生”??达L水作為一種迷信活動,約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末年燕、齊一帶方士之中。在此之前,人們在營宅下葬時,對地形與時日雖有所選擇,但多與宗教禮俗相關(guān)聯(lián),而燕齊方士則以陰陽五行附和人事,有關(guān)的迷信禁忌也就應(yīng)運而生。漢代已經(jīng)有了許多將陰陽五行貫穿于社會各種活動之中的著作,其中與風水有關(guān)的大致有兩派,一派是形法家,一派是堪輿家,亦稱“日者”,講究下葬立宅的時令。東漢以來,這種迷信思想就在社會上傳開了。33、古代的“算命”是怎么回事“算命”又稱“算八字”,根據(jù)人出生的年月日所支配的干支,依五行生克來推算吉兇的占卜,起于以五七政為推算根據(jù)的星命學,經(jīng)唐代李虛中改制,至五代徐子平時確立。這一占卜術(shù)影響很大,紅樓夢第八十六回,就有了關(guān)于算命的詳細記載。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國,又是一個有封建制傳統(tǒng)的國家。人們對自然的依賴和對專制力量的從屬,使他們特別迷信昭示神靈的星相占卜。中國的每一種意識形態(tài)產(chǎn)品,都同占卜發(fā)生了深刻的聯(lián)系。譬如天文學同陰陽五行教術(shù)的聯(lián)系,心理學同夢占的關(guān)系等等。因此,要先了解中國古代的星相占卜,才能再了解中國的古代文化。34、古代的“巫術(shù)”是指什么幻想通過喚醒附著于某一具體物體或個人身上的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從而對這些物體或個人施加影與控制的行為,就是巫術(shù)。巫術(shù)與宗教之不同在于它不涉及神靈觀念,宗教以一個超自然的世界上帝、神靈、魔怪圖騰為其崇拜對象,它追求的是對人類精神的自我慰藉;而巫術(shù)既不以客體為崇拜對象,又不依神的力量行事,而是認為只是按照一種固定程式做出動作,便能實現(xiàn)對客體加以控制的目的。從功能來說,巫術(shù)的力量在于實用,而宗教的力量在于信仰,宗教比巫術(shù)更多地滿足了人們各種精神的需要。從人類思維能力發(fā)展水平來說,巫術(shù)顯然低于宗教,但它的產(chǎn)生早于宗教,而在宗教極大地發(fā)展以后,巫術(shù)只是作為一個很低的層次(指不甚高明的裝神弄鬼的手段)與宗教并存。35、皇帝的稱號是怎樣來的 皇帝是我國古代專制君主的稱謂之一。在甲骨文、金文和上古典籍中,已屢見“皇”“帝”等稱號。許慎說文解字:“皇,大也”“大君也?!苯送魳s寶先生認為皇是祭祀時戴的一種冠(帽)。它本是一種有羽毛裝飾的冠。供祭祀或祈雨時跳舞用。“皇”又是“對先代或神明的尊稱”,又是傳說中遠古的帝王。風俗通義說:“皇者,中也,光也”。因而“皇”是至高無上、光明無比的神圣稱號。 “帝”,據(jù)其甲骨文字形,近人王國維說它是花蒂的全形。上面像花的子房。外面像花萼(花瓣外面的綠片),下面下垂的像雌雄花蕊。說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逼鹩谏檀┢?,商王生稱王,死稱帝。所以“帝”作“帝王”用,是它的假借義,由于“帝”被假借用作“天帝”或“帝王”,于是后來又造了一個從“艸”(草)“帝”聲的形聲字“蒂”來代替它,“帝”本義是“花蒂”。由于“帝”(花蒂)能生花結(jié)果,故古人將主觀想象中能生育萬物的“天神”稱為“帝”。后亦用指人君、帝王。白虎通義稱“得合天地者稱帝”,也就是說,帝是統(tǒng)御萬眾,象征人間權(quán)力的稱號。 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但“皇帝”一詞的使用卻始于秦。 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zhàn)國時代,王室衰敗,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等。 秦王贏政一統(tǒng)天下后,自認為這是自古未有的功業(yè),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讓李斯等人議改稱號。李斯、王綰、馮劫等人商議后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復(fù)考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決定去“泰”留“皇”,并吸收上古“帝”號,稱為“皇帝”,并自號始皇帝。從此,“皇帝”的稱號為歷代君主襲用。36、中國皇帝有幾種自稱?各是什么意思 予小子,又稱余小子。一是古代帝王對先王或長輩的謙稱,先秦使用較為普遍,秦漢以后偶爾才有用的;二是古代天子居喪期間的自稱。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一是古代君主的謙稱。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日:臣某候某。其與民言,自稱日寡人?!泵献恿夯萃跎希骸肮讶酥趪?,盡心焉耳矣?!壁w岐注:“王侯自稱孤寡?!鼻厥蓟式⒒实壑贫?,亦沿襲了諸侯寡人的謙稱。歷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諸侯夫人的自稱。詩邶風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编嵭{:“寡人,莊姜自謂也?!比菚x朝士大夫有時亦用寡人為自稱。世說新語文學:“君輩勿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崩钤斣疲骸皶x世寡人,上下通稱,不以為過。孫過庭書譜述王羲之語: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蔀榇藯l確證?!钡教瞥院?,只準皇帝用寡人作謙稱。 孤,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兇事則稱孤。后來逐漸演變?yōu)闊o區(qū)別。秦漢時君王稱孤者較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有些割據(jù)一方的首領(lǐng),也自稱為孤。 朕,古人自稱之詞,本來不分貴賤都可使用。秦王贏政建號皇帝后,朕就被規(guī)定為皇帝的專用自稱。有時臨朝稱制、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太皇太后,或是內(nèi)禪的太上皇亦可自稱為朕。37、皇帝的尊號和徽號是怎么回事皇帝的尊號,是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稱號。唐垂拱四年(688年)。為配合武則天稱帝,武承嗣偽造瑞石,上有文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蔽鋭t天因此加尊號稱“圣母神皇”。嗣后,她又根據(jù)需要不斷增加,如她在稱大周皇帝后,“加尊號日圣神皇帝”。三年后又加為“金輪圣神皇帝”,次年又在“金輪”前加“越古”兩字等。這樣在唐宋時代,帝王為自己稱號加美稱的做法成為故事,所不同的是,唐代加稱并不形成定制,而宋代則確定在每年大祀之后,“群臣詣上東閣門,拜表請上尊號?!彼翁嬗谇略?963年)受尊號“應(yīng)天廣運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號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幾次,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號。如唐高宗李治死后70余年,到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被上尊號為“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這種死后奉上的尊號,可以說是加長了的謚號?;仗?,是對皇帝和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稱號,即“尊號”。后來多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號,稱為“徽號”。如清咸豐之妃、同治皇帝之母葉赫那拉氏,在同治皇帝即位后被尊為圣母皇太后,徽號“慈禧”。每逢慶典,徽號可以累加,越來越長。以葉赫那拉氏為例,她的徽號最后共有“慈禧”等16個字。38、年號和廟號是怎么回事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志?!凹o元”,亦稱建元,是紀錄年度之始。西漢以前,一個皇帝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既不改元,又無年號,一元到底,概稱帝的年。王號紀年比年號紀年方便一些。彼時,承襲王位者,也只采用王號紀年,不建年號,如周惠王元年。但隨歷史的發(fā)展,封建帝王們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漸改變了紀年方式。我國歷史上正式改元,是從漢文帝開始的:正式建立“年號”,作為制度傳襲下來。則在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后。年號實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重建“年號”,即稱改元。一直延續(xù)至清末“宣統(tǒng)”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國歲次和袁世凱的“洪憲”,仍留有年號的遺跡。 我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所定的年號,為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歷等等。但也有很少數(shù)是三個字、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三字年號是從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國”開始的。之后的還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個字的年號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則天稱帝后采用的“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還有六字年號,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葑诘摹疤熨n禮盛國慶”等。 封建帝王定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傄?jīng)過反復(fù)篩選,采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yīng)、元、天、中、永”等字開頭。因此,歷史上歷代年號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重復(fù)的現(xiàn)象,如用“建武”做年號的有7個,“建興”有11個,“太平”做年號的達9個之多。另外?!爸信d”“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這些年號,就分別各有6個皇帝使用過。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追慕模仿前朝,因而導致年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