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寡人之于國也說課稿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把他們并稱為“孔孟”,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孟子以及他的思想。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更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孟子簡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儒家學派代表人,后人把他與孔子合稱孔孟,并尊稱他為亞圣。孟子是記錄孟子仁政、民貴君輕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的仁政思想1、 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泵献颖M心下2、 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
2、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 反對不義戰(zhàn)爭孟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人之于國也譯文及注釋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zhàn)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zhàn)鼓,兩軍開始交戰(zhàn),戰(zhàn)敗的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
3、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泵献诱f:“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安坏⒄`農業(yè)生產的季節(jié),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wǎng)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jié)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yǎng),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jié),數(shù)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
4、,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tǒng)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毕胍幌耄夯萃鯙槭裁磿绱嗽谝獗緲嬋丝诘亩嗌賳栴}?背景: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爭奪人
5、力,增添人丁,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沒有正面回答呢?孟子沒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問題,而是回答“請以戰(zhàn)喻”。用設喻的方式,這樣既不容易激怒對方,又便于啟發(fā)對方。成語:“五十步笑百步”該成語的含義是什么?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重的區(qū)別。在課文中,該成語的運用意在說明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君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執(zhí)政者沒有本質區(qū)別,只是形勢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本質上都是虐民暴政。第二部分:2-3段特殊句式是亦走也 判斷句重點習慣句式1、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 直
6、不百步耳“只.罷了”3、 是亦走也“這是.呀”如何理解“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鄭國也”一句?這句話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勢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哪兩句使用對比手法?反映了當時社會怎樣的情況?目的何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諸侯貴族)“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下層百姓)一方面揭示出社會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寫出了梁惠王仍然不愛民,對梁惠王自認為于國盡心的反駁以及君王對待臣民應有的態(tài)度。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說明什么?用了什么說
7、理方法?旨在闡述統(tǒng)治者想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不找客觀原因,而應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說理方法:1、 對比: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對比2、 比喻: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殺人歸罪于武器 寡人之于國也賞析文章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國家已經是“盡心焉耳”,盡心的論據(jù)是自己賑災救民,且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結果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問。先試從梁惠王自己標榜的盡心于國的表現(xiàn)賑災救民人手分析。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賑災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務,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自然等災害面前賑災救民的實際上光賑災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
8、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絕或減少自然等災害的發(fā)生,從根本解決問題。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足最大限度地調動百姓的積極性,使其樂其所為,這當然是仁政的具體表現(xiàn)。梁惠王自己也許確實是盡心于賑災救民,但這實際上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辦法而已。而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也許鄰國之政真的沒有梁惠王用心,也許是鄰國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運氣的作用沒有發(fā)生太多的自然災害,因而也就沒有太多的賑災救民的舉動,不管如何,結果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過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問的過程中已將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來了,因此孟子小試牛刀就解決了問題。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甕”的論辯方式,分析了
9、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謂“引君入甕”,就是論辯中常用比喻說理,且比喻之后連帶反詰句而向對方發(fā)難,逼其回答,對方不回答則已,答則中其圈套,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的一種論辯方法。孟子面對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問,不直接回答原因,卻又設個圈套??傮w上用剛打仗來比喻治理國家,用戰(zhàn)敗一方棄甲曳兵而逃來比喻沒有治理好的國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鄰國,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問題;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樣?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這也是逃跑。這樣,梁惠王不知不覺中很快就跳進了孟子設的圈套,承認了自己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都是沒能實行仁政。因此,不能希
10、望民之加多。第三部分;論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徑實行仁政。這部分分三個層次論述了推行王道實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徑、根本途徑及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基本途徑:不違農時、發(fā)展生產、解決百姓吃穿問題。在這個層次里,孟子運用了“連鎖推理”形式。就是用前邊推出來的結論作前提,推出新的結論。又用這個新的結論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結論,如是往復。孟子首先從“不違農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推出“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的結淪。又用“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這個結論作前提,推出“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這個新的結論。又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這個新的結論作前提,
11、推出更新的結論“王道之始”。這種“連鎖推理”形式強調了實行王道要從不違農時,發(fā)展生產,解決百姓最基本的吃穿問題人手。論述時,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懈可擊,增強說服力量,顯示了孟子雄辯的藝術。這也許就是孟子的文章為后世稱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根本途徑: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進而解決精神文明問題。在解決了百姓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發(fā)展絲織業(yè),讓五十歲的人就穿上絲綢衣服;發(fā)展畜牧業(yè),讓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讓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從而推而廣之。這樣一個老有所養(yǎng)、民風淳樸、其樂融融的社會不就是一方凈土、一方
12、樂土嗎?勢必會“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梁惠王的愿望是“使民加多”,而國家的情況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對比鮮明的畫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人的飯食,路上餓殍遍地,真可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梁惠王也不打開糧倉賑民,人餓死了,卻說“非我也,歲也”,這和拿著武器殺死人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自己是而兵器有什么區(qū)別!在這里,孟子又是運用比喻批評了梁惠王推卸責任。最后,語重心長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確態(tài)度:不要歸罪年成,要有具體的措施實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到你這里來了。寫
13、作特色:一、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善用排比和對偶,來加強文章的氣勢,加強文章的節(jié)奏感,如“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一連三個“不可也”?!拔迨呖梢砸虏印?,“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一連二個“者矣”。這種排比的寫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氣勢積蓄起來,加強了論辯的力量。寡人之于國也主題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
14、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梆B(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一 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一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二 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qū)別
15、。三 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四 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孟子弟子 錄寡人之于國也寫作特點用現(xiàn)代觀念評價孟子的主張1、 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1) 首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2) 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養(yǎng)(3) 統(tǒng)治者嚴以律己,不推卸責任2、 注意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時,不能濫砍濫伐,濫捕濫殺
16、,更不能竭澤而漁。本文寫作上體現(xiàn)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1、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2. 邏輯嚴謹,層層深入。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3. 詞豐筆活,理足氣盛。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17、。寡人之于國也文言現(xiàn)象通假字詞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雞豚狗彘(zhì)之畜 【無】失其時 【無】通“勿”或“毋” 不要。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檢】一說通“斂” 收斂 積蓄(一些學者提出:“檢”字本應為“斂”后經訛傳為“檢”,若為“斂”字,與下句的“發(fā)”字對仗更為工整。)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餓死的人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6: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無】通“毋” 不要 一詞多義·1.數(shù)數(shù)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cù 密、細密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
18、矣 寡人之于國也幾、若干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命運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shuò 屢次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 觸龍說趙太后數(shù)目、數(shù)量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 赤壁之戰(zhàn)sh計算·2.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僅、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價值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徑直、直接理直氣壯 成語正確·3.發(fā)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指打開糧倉 救濟百姓百發(fā)百中 成語發(fā)射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征發(fā)、派遣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開放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琵琶行出
19、發(fā)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發(fā)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發(fā)出、抒發(fā)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 賣油翁發(fā)射9白發(fā)三千丈秋浦歌頭發(fā)·4.兵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兵器窮兵黷武 成語戰(zhàn)爭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軍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zhàn)士兵·5.勝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盡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承受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勝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超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宏偉的·6.時不違農時 寡人之于國也名詞,季節(jié)無失其時 寡人之于國也名詞,時機,機會·
20、;7.王王無罪歲 寡人之于國也大王,名詞,讀wáng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國也稱王,統(tǒng)一天下,讀wàng·8.食谷不可勝食 寡人之于國也動詞,吃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寡人之于國也動詞,吃;名詞,食物·9.于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比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對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在則移其民于河東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到·10.之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國也音節(jié)助詞,無意義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的五畝之宅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的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于國也代詞,代百姓
21、;助詞,的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隆中對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11.以請以戰(zhàn)喻 寡人之于國也用以時入山林 寡人之于國也按照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于國也把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國也憑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因·12.兇河內兇寡人之于國也饑荒漢初匈奴兇黠 兇惡甫聞兇訊 不幸緝拿元兇殺人的人兇多吉少 成語不吉利的事·13.加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國也更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施加樊噲負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鴻門宴放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劌論戰(zhàn)夸大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擊鼓進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tǒng)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歸順【樹之以?!恳话恪皹洹笔敲~,在此活用做動詞:種植【王無罪歲】:“罪”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動詞作名詞:【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一般“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形容詞作動詞:【謹庠序之教】 :一般“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動詞的使動用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餐飲業(yè)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合同
- 小米c面試題及答案
- 市容環(huán)衛(wèi)外包方案
- 輕工產品倉儲倉單質押擔保協(xié)議
- 汽車售后服務網(wǎng)點車輛訂購及維修服務合同
- 社區(qū)改造設計建筑方案
- 生態(tài)造林工程投標方案
- 黨章知識課件
- 數(shù)學小升初面試題及答案
- 體育協(xié)會換屆方案
- 腦出血的術后護理課件
- 橡膠制品在電力電氣行業(yè)中的應用研究
- 《動態(tài)流量平衡閥》課件
- 跨境電商的法規(guī)和政策解讀與分析
- 電子科技大學《移動通信原理》第七章IS95及其增強移
-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培訓專題講座
- 7個生活中溝通成功案例 3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6篇(含答案)
- -2024屆高考英語二輪復習:讀后續(xù)寫適用句型-定語從句課件
- 糧油、調料配送投標方案(技術標)
- 板式換熱器、半容積式換熱器換熱器面積計算表(自動計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