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的敘事建構(華科)_第1頁
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的敘事建構(華科)_第2頁
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的敘事建構(華科)_第3頁
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的敘事建構(華科)_第4頁
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的敘事建構(華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的敘事建構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呂奇王樹槐目錄1.引言2.MonaBaker的敘事理論3.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的敘事建構 3.1時空建構 3.2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 3.3標示性建構 3.4人物事件的再定位4.結語1.引言近年來,西方學者從社會學和敘事學的角度對各種翻譯現(xiàn)象及其社會機制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分析影響翻譯的生產(chǎn)、傳播和接受、具體翻譯策略運用的各種社會制約因素。由此翻譯活動不再是追求精確再現(xiàn)的語言對譯,翻譯位居不同權力位階的文化彼此沖撞和混雜、支配與反撲的前線,翻譯是各種主體及他者塑造和重塑的場所,也是操弄各種再現(xiàn)系統(tǒng)與不同意識形態(tài)交鋒的領域。在這些意義下,翻譯可以說是文化政治的場域。(李紅滿,2007:8)

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國際輿論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是一國發(fā)展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如何認識我國所處的國際輿論同樣不可小覷,這是我們制定對外傳播戰(zhàn)略的基礎和前提。(王玲寧,2009:42)因此,如何通過海外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來管窺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有助于我們較為全面、客觀地認識與定位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形象與地位。

正如Lefevere(1992:41)指出,意識形態(tài)支配譯者使用的基本策略。那么譯者是采用哪些策略來走出上述兩難處境的呢?本文將以MonaBaker(2006)的敘事理論為基礎,從敘事建構的視角,對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進行多維度闡釋,論述中國語境下譯者如何通過參與文本翻譯的建構來參與社會現(xiàn)實的建構。2.MonaBaker的敘事理論

總體而言,MonaBaker的敘事理論有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敘事理論。最根本就在于,Baker采用的敘事理論側重于社會學和交際學方面,認為敘事起著建構現(xiàn)實而不僅僅是描述現(xiàn)實的作用,由此,敘事理論為闡釋翻譯的倫理規(guī)范提供了基礎。(趙文靜,2011:28)所以Baker的敘事理論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際敘事理論。

Baker(2006:19)將敘事定義為:公共和個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得到我們的認同,并且指導我們的行為。這些有關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故事,我們不僅僅為他人講述,而且也為自己講述。在這種背景之下,“敘事”和“故事”這兩個術語是可以互換的。Baker將敘事分為四類:本體敘事、公共敘事、概念敘事和元敘事;她還借鑒Somers&Gibson的觀點,提出敘事的八個核心特征。

敘事與翻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每當某種敘事版本用另一種語言重述或翻譯,它都會被注入某些敘事元素,這些敘事元素在新情境中傳播更為廣泛,或者注入個體敘事或重述(Baker,2006:22)筆譯和口譯譯者可以采?。ㄋ麄円驳拇_采?。└鞣N策略,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來強化或弱化他們介入敘事的某些方面。這些策略使得他們能夠與作者或發(fā)言人所表達的敘事立場劃清界限,或者表示認同。(Baker,2006:105)

Baker此處提到的策略,主要是依靠建構(framing)的方式來實現(xiàn):譯者通過對譯文的建構或重新建構(reframing),來重新調(diào)整譯文的敘事特征,從而在目的語語境中建構敘事,依照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實現(xiàn)對翻譯敘事操控。

Bake提出了翻譯中的四種敘事建構方式:時空建構(TemporalandSpatialFraming)、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SelectiveAppropriationofTextualMaterial)、標示性建構(FramingbyLabelling)、人物事件的再定位(RepositioningofParticipants)。3.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的敘事建構本文將從敘事建構的四種基本方式切入,對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進行多維闡釋。選取語料來自環(huán)球網(wǎng)“海外看中國”欄目有關中國的報道,時間跨度為2014年1月1日至8月1日;剔除源語言為非英語的報道后,共計371篇。從原文來源看,主要是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主流媒體,不包括這些國家的華媒和僑報,其中美媒238篇,英媒97篇,澳媒22篇,其他英語國家媒體14篇;從原文涉及領域看,涵蓋經(jīng)濟、政治、軍事、外交、社會、文化、科技、教育、環(huán)境等方面;從原文對華立場看,偏正面、中立、偏負面皆有。3.1時空建構3.1.1文本外部時空建構

Baker(2006:112)提出的時空建構,主要是指文本外部時空建構,即:選擇某個特定文本,將其植入另一個時空語境當中,縱使源敘事文本涉及事件所處的時空語境可能會與新的時空語境截然不同,然而新的時空語境會使得該敘事文本更為凸顯,并且促使我們將其與當前影響我們生活的敘事建立關聯(lián)。3.1.2文本內(nèi)部時空碎片重置

上述時空建構,主要發(fā)生在文本外部的宏觀層面,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元建構”。事實上,外媒涉華報道文本內(nèi)部也存在時空建構,主要體現(xiàn)為時空碎片重置。Baker(2006:50)提出,時間性是敘事運作的核心特征之一。時間性并不代表以“真實”時間順序或是先后順序來層層鋪開敘事,而是按照“正確”的順序來重述事件。這種文本內(nèi)部的時空碎片重置在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例1:AtChina’sannualyachtshowthisweekend,Beijing’santi-corruptiondriveseemedtobegivingvendorsasinkingfeeling.ThenumberofbrandsthatexhibitedthisyearatHainanRendez-Vousdroppedto72,downfrom139theyearprior.Lastyeartherewerealsoawiderrangeoftopluxurynamesrepresented,including…(《華爾街日報》2014年3月31日)譯文:三亞“海天盛筵”過去是豪華游艇、珠寶美女和各路土豪聚集的一場大派對,但在今年的反腐大環(huán)境下,中國富豪作風變得低調(diào)?!苣┡e行的海天盛筵游艇展上,北京的反腐運動似乎令參展商們感覺不妙,數(shù)量從去年的90家減至今年的72家。(美媒:中國反腐風暴沖擊海南“海天盛筵”,2014年4月1日)3.2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

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是通過省略和添加的方式實現(xiàn),其目的在于壓制、強化或闡釋源文本或話語中經(jīng)過編碼的敘事的某些特定方面,或是源文本或話語植入的更為宏觀層面敘事的某些方面。(Baker,2006:114)本研究關注點不在文本外部更為宏觀層面的選擇(這涉及翻譯政策問題),而是將重點放在發(fā)生在譯文文本內(nèi)部的省略和添加等選擇性采用,主要體現(xiàn)為:省略不實信息、省略反諷信息、省略敏感信息。3.2.1省略不實信息例2:TheChinesedream,commentedonewidelycirculatedpost,wasnotonlythatChina’ssoccerteamwouldwintheWorldCupandtheU.N.headquarterswouldrelocatetoBeijing,butthatanaturaldisasterwouldstrikeJapan,“andnosurvivorshavebeenfoundaliveyet.”HistorianZhangLifansaidthenationwasbeingbrainwashedinabidtojustifyone-partyrule,andthatXiwasplayingupthethreatfromJapaninordertopushthroughreformofthiscountry’spowerfulmilitary.(WashingtonPost,18July,2014)3.2.2省略反諷的信息

在涉華報道中,西方媒體有時會以居高臨下的口吻,對中國形象加以反諷,體現(xiàn)在詞匯、短語、句子、語篇和語用等層面;對此,譯者會根據(jù)需要加以省略。例3:OfficialshopethatfurtherintegrationoftheareaswillspurmoredevelopmentaswellashelptorelieveBeijing’sbelchingsmog,sprawlingtrafficjamsandnotoriouslylongcommutes—whichinsomecasesstretchtoaslongasthreehours.(《華爾街日報》2014年4月5日)譯文:中國官員希望,京津冀的深度一體化將進一步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同時也有助于解決北京的霧霾、交通擁堵和長途通勤等問題。(2014年4月9日)3.2.3省略敏感信息例3:Afewdaysbeforetheairlinervanished,attackerskilled33peopleinarampagethroughacrowdedtrainstationinKunming,insouthwesternChina,slashingthroatsandhackinglimbswithlongdaggers.(《華爾街日報》2014年3月12日)譯文:客機消失事件數(shù)天前,襲擊者在中國西南擁擠的昆明火車站,用長刀砍殺33人。(美媒:中國的命運遠沒有表面上那樣篤定,2014年3月13日)3.3標示性建構

這里的標示,指的是使用詞匯、術語或短語來識別人物、地點、團體、事件或敘事中其他任何關鍵要素的一切相關過程。(Baker,2006:122)在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常常使用相互對立的命名體系和利用標題建構兩種手段。3.3.1相互對立的命名體系(RivalSystemsofNaming)

存在相互對立的人群和傳統(tǒng)的地方,可能會存在相互對立的命名體系,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某個名稱同時就意味著表明某種政治和社會立場,并且否定與其相對立的立場。(MacIntyre,1988:378)例4:"It'sjustabadhabit,noteveryoneisinahurry,"saysZhaofromTaiwan,whohopes,withremarkableoptimism,thatChinamayresembleTaiwaninjusttwoyears.(《今日美國報》2014年4月12日)譯文:“這只是種陋習,并非人人都有急事”,來自臺灣的趙希望兩年后大陸會像臺灣那樣遵守交通規(guī)則。(美媒:中國的自行車文化正演變成為致命交通,2014年4月14日)例5:BetweenPresidentObama’sstrongpositionontheSenkaku/DiaoyuislandsbeforehisrecenttriptoAsia,...(TheNationalInterest,26June,2014)譯文:無論是奧巴馬總統(tǒng)最近訪亞期間在釣魚島爭端上表現(xiàn)出來的強硬立場,……(2014年6月30日)3.3.2利用標題建構(Titles)

圖書、電影和其他材料的標題也是譯者建構(或重新建構)敘事的眾多手段之一。(Baker,2006:132)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利用標題建構的方式有:主題明晰化、賦予情感義、加標點強化。例6:ChinavisitisbecomingpriorityforHollywoodstarstoutingfilms(《洛杉磯時報》2014年4月1日)譯文:美媒:好萊塢明星來華討好媒體爭奪觀眾(2014年4月3日)3.4人物事件的再定位

在筆譯和口譯過程中,通過運用時間、空間、指示、方言、語域、修飾語以及各種識別自我和他人等語言手段,參與者彼此之間或是與讀者或聽眾之間可以進行再定位。無論是通過在副文本中添加評論的方式,還是對文本內(nèi)部的語言參數(shù)在表達上進行調(diào)整,譯者都能夠通過精心安排參與者在時間和社會/政治空間內(nèi)的定位,積極重新建構當前敘事以及更為宏觀層面的敘事。(Baker,2006:132)在外媒涉華報道英漢翻譯中,人物事件的再定位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xiàn):通過副文本中的再定位、文本或話語內(nèi)的再定位。3.4.1副文本中的再定位(RepositioninginParatextualCommentary)

譯者可以在引言、序、腳注和詞匯表等多處對其自身、其讀者和時空中其他參與者進行重新定位。(Baker,2006:133)如果說文學作品中的副文本能引導讀者沿著作者、編輯者和出版者所提示的路徑,理解他們的意圖,那么對于新聞文本而言,新聞正副標題、文中注釋、新聞來源、發(fā)稿人、發(fā)稿時間、發(fā)稿版面等“外圍文本”也具備同樣的功能。(程維,2013:101)下面從加引言、加出處、加注釋三個方面論述涉華新聞報道翻譯中的副文本再定位。例7:ThemajorityofdefenseleadersbelievetheUnitedStatesisweakertodaythanfiveyearsago,accordingtoapollbyGannett’sDefenseNews.(《華盛頓時報》2014年1月8日)譯文:根據(jù)美國甘尼特(美國最大報業(yè)集團——編者注)防務新聞調(diào)查,大多數(shù)(美國)防務領導人認為美國現(xiàn)在的實力弱于5年前。(美媒:美防務領導人“證實”中國崛起,2014年1月10日)3.4.2文本或話語內(nèi)的再定位(RepositioningwithintheTextorUtterance)

翻譯過程中,幾乎任何文本特征都可以在局部或整體層面重新轉換,以重新定位源敘事內(nèi)部和外圍參與者之間的關系。(Baker,2006:135)這種轉換“不斷重塑譯者與文本之間的關系”,使得譯者“拉遠或拉近譯文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并且“對其自身與所譯文本的關系進行定位”。(Mason&Adriana,2003:290)相比于副文本中的再定位,這種建構方式可以使得讀者的閱讀過程流暢,減少對讀者的干擾。例8:ChinesetouristssteerclearamidThaioppositionprotests(《金融時報》2014年1月15日)譯文:英媒:中國游客與泰國“熱戀”遭遇大考(2014年1月15日)例9:LanguageLessons:WhyEnglishDoesn’tBorrowMuchFromChinese(《華爾街日報》2014年4月21日)譯文:美媒:中文詞匯難進英語詞典現(xiàn)狀正在改變(2014年4月22日)4.結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傳播媒介環(huán)境中,英語長期處于壟斷地位。從后殖民批評的觀點來看,霸權不僅僅表現(xiàn)在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方面的壟斷,而且也表現(xiàn)在語言等文化表征的壟斷上。(程維,2013:103)當前,全球語言生態(tài)呈現(xiàn)出一種不均衡的發(fā)展狀態(tài),譯者在外媒涉華報道的英漢翻譯中如何解構和批判西方媒體的話語霸權,進而通過再敘事的方式爭奪話語重構的權力,這一點至關重要。在這層意義上,外媒涉華報道的“翻譯”也就變成了場域內(nèi)話語權的“博弈”。

本文洞悉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譯文的介入和建構痕跡。在外媒涉華報道的英漢翻譯中,譯者通過時空建構、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標示性建構、人物事件的再定位這四種基本敘事建構方式,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來強化或弱化其介入敘事的某些方面,通過對新聞報道譯文的建構或重新建構來調(diào)整譯文的敘事特征,并依照本國意識形態(tài)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翻譯敘事進行操控,進而通過參與對新聞報道文本翻譯的建構來參與對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建構,使之在中國民眾當中呈現(xiàn)外媒眼中的中國形象。于譯者而言,上述建構方式是在意識形態(tài)、文化、受眾、語言等方面中西差異制約之下的一種有意識的行為,譯者會盡量在傳遞外媒涉華報道主要內(nèi)容、觀點原貌時所秉持的客觀性和建構報道敘事、參與輿論導向、重塑中國形象的主體性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于中國民眾而言,對其準確認知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所處的地位和全球話語體系中的形象有著積極意義;對研究者而言,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描述和解釋新聞報道翻譯(編譯)中出現(xiàn)的文本改寫現(xiàn)象,對于研究新聞報道翻譯(編譯)者的倫理規(guī)范也有著重要啟示。參考文獻程維.“再敘事”視閾下的英漢新聞編譯[J].中國翻譯,2013(5).李紅滿.布迪厄與翻譯社會學的理論建構[J].中國翻譯,2007(5).王玲寧.框架分析視野下國際新聞編譯的選擇和建構——以《環(huán)球時報》的“關注中國”欄目為例[J].東南傳播,2009(9).趙文靜.翻譯與沖突——敘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