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背景理論與語言中的空間結構_第1頁
圖形—背景理論與語言中的空間結構_第2頁
圖形—背景理論與語言中的空間結構_第3頁
圖形—背景理論與語言中的空間結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圖形背景理論與語言中的空間結構    圖形-背景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被看作語言學研究的新工具。作為一種以突顯原則為基礎的認知原則,其不僅出現(xiàn)在空間組織中,也出現(xiàn)在語言組織概念內(nèi)容中。本文主要從圖形-背景理論的基本思想出發(fā),探討圖形-背景這一認知結構關系在語言空間結構中的體現(xiàn)。 一、圖形-背景理論的基本思想 圖形-背景理論是約一個世紀前由丹麥心理學家魯賓首先提出來的。后來,由完形心理學家借鑒并用來研究知覺(主要是視覺和聽覺)及描寫空間組織的方式,他們提出了圖形-背景分離這一觀點,也即是視覺和聽覺輸入是如何根據(jù)突顯原則來組織進行深入研究。當我們在

2、觀察周圍環(huán)境中的某個物體時,常會把這個物體作為知覺上突顯的圖形,把環(huán)境作為背景,這便是突顯原則(張妍妍,2011)。心理學家們認為,知覺場總是被分為圖形和背景兩個部分。圖形的知覺場具有高度的結構,是人們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則是與圖形相對的,這部分知覺場細節(jié)模糊、未分化。人們觀看某一個物體時,總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圖形,而人類體驗的直接結果便是感知到圖形和背景的存在,這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用一個物體或概念作為認知參照點去說明或解釋另一個物體或概念,而這里提到的背景就是圖形的認知參照點。(Langacker,1993) 根據(jù)“普雷格朗茨原則”,通常是把具有完形特征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3、、小的、容易移動或運動的物體用作圖形。這說明圖形和背景不能同時被感知和理解為同一個物體。而魯賓著名的“臉、花瓶幻覺”便證明了圖畫中的確存在著“知覺突顯”。人們不可能同時識別臉和花瓶,總有一個先后秩序,要么先把花瓶作為圖形,要么先把臉作為圖形,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這樣的例子。不過,在具體情況下圖形和背景是不允許相互轉(zhuǎn)換的,所以,大多數(shù)視覺情景中的圖形和背景是相分離的。 二、圖形-背景理論及其語言表征 從語言學角度看,研究圖形-背景的選擇及其之間的關系在語言結構中是如何表征的,不僅是有趣的,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自從Talmy(1978)率先把圖形-背景分離原則看成語言組織信息的一個基本認知原則,蘭

4、蓋克便根據(jù)感知突顯的程度對圖形和背景進行了這樣的論述:“從印象上看,一個情景中的圖形是一個次結構,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顯眼些,并且作為一個中心實體具有特殊的突顯,情景圍繞它組織起來,并為它提供一個環(huán)境”(Langacker,1987)。從蘭蓋克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圖形必須恰當?shù)匕诒尘爸校虼怂缺尘靶?。我們也可以將平時的話語理解成一個特定語境,其中,具體的話語是圖形,它必定會包含在一個背景中,從而產(chǎn)生一幅完整的圖畫。但是,我們知道語言中的圖形和背景與視覺場中的圖形和背景是不太一樣的。語言中的圖形和背景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可以是方位事件中或空間運動事物中彼此相關的兩個事件;而視覺場中

5、的圖形和背景則是以具體的實體為圖形或背景的。 因此,語言學家Talmy給語言中的圖形和背景分別列舉了定義特征和聯(lián)想特征。之后文旭在這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其中,定義性特征在確定圖形和背景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聯(lián)想特征只起到輔助作用。其具體的特征內(nèi)容可以參照如下(聶珍、鄒曉玲,2007): 三、圖形-背景理論在語言空間結構中的表征方式 我們知道,空間是一個基本的認知域,它并不是物體得以排列的環(huán)境,而是物體位置得以實現(xiàn)的方式。任何一個選定的坐標軸只有通過與另一個方位坐標形成關系才能確認其空間。 由于空間位于概念化的中心,而心理概念是認知語言學的基本語義單位。因此,空間便位于認知語言學的中心,是其

6、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在語言中,圖形-背景表現(xiàn)為與介詞組合來表達基本的空間關系,如:上、下、前、后、里、外、旁邊(左、右)和附著這八個空間方位。本文主要研究兩種空間方位:拓撲(空間布局)空間方位和投影空間方位。在這八個方位中,“里、外和附著”屬于拓撲性質(zhì)的空間方位;而剩下的五個空間方位“上、下、前、后和旁邊”則是投影空間方位(匡芳濤、文旭,2003)。空間的這八個方位是人類對空間感知的結果,而這一結果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下面我們將從兩個方面討論語言空間中的圖形和背景關系。 (一)圖形-背景關系與語言中的拓撲空間方位 拓撲空間方位中的圖形和背景關系是不對稱的,其中一個物體只能作為圖形,另一個物體只能作

7、為背景。另外,拓撲空間方位中圖形和背景的選擇通常是根據(jù)其定義特征,以及空間大小、突顯性、復雜性、依賴性和預料性等聯(lián)想特征。而這一空間方位也不會隨著觀察者的視角變化而變化。 1.空間方位的“里”和“外”可以分別表示為漢語的“在里/內(nèi)/中”和“在外面/頭/邊”等,也可以分別表示為英語中的“inside”和“outside”。這是一種典型的內(nèi)含關系,其中,形狀小的必須為圖形,形狀大的必須為背景。例如: (1)書在書包里。 (2)He is standing outside the hotel. 在這兩個例子中,“書”和“He”為圖形,“書包”和“the hotel”為背景。這一方位關系并不會隨著背景

8、形狀或觀察者視角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無論書包是什么樣的形狀或從什么角度看,“書總是在書包里”。而圖形和背景的關系是不對稱的,就不能說成“書包在書外”。 2.空間方位的“附著”可表示為漢語的“在上”或英語的“on”。在這種方位中,圖形始終附著在背景上,不會隨著觀察者的視角變化而變化。例如: (3)他臉上長了青春痘。 (4)A butterfly is standing on the bottle. 這里,無論我們從什么角度看,“青春痘”都附在他臉上,“蝴蝶”總附在瓶子上。也可以從復雜性角度理解:“青春痘”和“蝴蝶”相當于幾何圖形中的點,而“臉”和“瓶子”相當于面;而從依賴性角度看,這都是前者依賴

9、于后者。通過這些聯(lián)想特征分析,可以確定“青春痘”和“蝴蝶”必須作為圖形,而“臉”和“瓶子”作為背景。 (二)圖形-背景關系與語言中的投影空間方位 投影空間方位包含“上、下、前、后和旁邊”五個方位,其中旁邊包括了“左、右和中間”三個方位。與拓撲空間方位相比,投影空間方位會隨著觀察者視角變化而變化,具有相對性。其參照點不同,空間方位就會發(fā)生變化。這一空間方位中的圖形和背景選擇往往是根據(jù)其定義特征和空間大小、熟悉程度等聯(lián)想特征。(沈嬌,2011) 1.“上”和“下”這對投影空間方位分別用漢語“在上面/方/邊”和“在下面/方/邊”等表示。而用英語分別表示為“above/over”和“under/bel

10、ow”。例如: (5)桌子下面有一本書。 (6)The plane is over the sea. 根據(jù)表中的定義和聯(lián)想特征,可以看出,因為“書”的體積比桌子小,所以“書”作為圖形,“桌子”作為背景。自然的,我們都會做出這樣的判斷。但若我們把圖形和背景相互交換下,形成“桌子在書上”,而這并不符合我們的日常交際。 2.“前”和“后”這對投影空間方位可以分別表示成漢語中的“在前方/面/頭/邊”和“在后方/面/頭/邊”。而用英語分別表示為“before/in(the)front of”和“after/behind”等。例如: (7)房子前面有一棵樹。 (8)A river is behind my

11、 house. 在這里,我們確定圖形和背景的主要依據(jù)是其定義特征?!胺孔印焙汀皹洹钡奈恢檬枪潭ǖ模瑥男畔⒔嵌确矫鎭砜?,它們是作為已知信息存在的。但這個已知信息只有說話者自己知道,因此說話者把背景這一已知的信息作為參照點,來確定圖形位置這一未知信息。從我們的日常交際角度出發(fā),這都是合乎常理的。 3.“旁邊”這一投影空間方位可以表示為漢語的“在旁邊或是在附近”。而用英語表示為“besides,nearby和next to”等。例如: (9)我家在火車站附近。 火車站在我家附近。 (10)She sits next to me. 例(9)中圖形和背景是根據(jù)其定義特征以及聯(lián)想特征中的熟悉程度來選擇的。

12、這里的說話者和聽話者都熟悉火車站的位置。因此,說話者“我”便以火車站為背景來說明自己家的方位,這是符合定義特征的已知信息解釋,也符合聯(lián)想特征中的熟悉程度。但在第二句中,圖形和背景進行了交換,說話者以“我家”為背景,來告知聽話者“火車站”的具體位置。這表明了聽話者對我家的方位很熟悉,但對火車站的方位并不清楚。這符合我們平常的交際習慣,為我們所接受。 五、結語 本文以圖形-背景論為基礎,并結合一些實例,探討了其在語言空間結構中的反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闡明語言的運用不僅與語法規(guī)則相關,也與人類的實踐感知和認知方式相關。 參考文獻: 1張妍妍.基于圖形-背景理論和突顯觀的句法分析J.科技向 導,2011,(26). 2Langacker,R. W.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1). 3Talmy,L.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A. Greenberg,J. H. 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 Vol.4.C.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Langacker,R. W. Foundations of 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